㈠ 如何閱讀歷史書
我是以每個朝代的皇帝順序,涵蓋了當年人物、社會、政治、軍事等等,閱讀、延伸到了歷史的每個時期。
㈡ 歷史讀圖題
根據圖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時間地點、有何歷史作用,有什麼影響,對這件事的評價來答題基本上就能得高分了,不能有太多的聯想,你根據題意來答,還可以說說你的體會
㈢ 如何讀懂課本中的歷史配圖
一、觀圖
觀圖是讀圖的第一步,正確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相對應的讀圖措施,以求達到明白圖的類型、內容、要點。現教材中,歷史地圖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和對外關系四大類。不同類型的地圖,又各有特點,觀圖時要採取不同的觀圖方式和側重點。
1、政治類地圖
此類地圖涵蓋了三種情形,具體如下:
A、形勢圖:應根據其反映的主題,確定觀察的重點。如:「遼、北宋、西夏形勢圖」要重點觀察各政權的(名稱、都城)的相對位置與范圍。
B、殖民擴張、領土擴張圖: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區域或侵佔的領土是觀察的重點。
C、疆域圖:重點觀察國家(政權)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及四周邊界和范圍。
2、經濟類圖
A、農作物、手工業分布圖:重點觀察典型物產分布地、手工業中心及其具體位置。
B、河流水利圖:重點觀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稱、位置及與其連接的河流。運河圖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稱,連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3、軍事類圖
主要包括戰爭形勢圖和進攻路線圖,重點觀察進攻方進攻路線及戰場、戰役的位置名稱及敵對雙方的控制區域對比變化等。
4、對外關系圖
該類圖重點觀察對外交往路線,尤其是陸路、海路交通出發點、所到達的區域、沿途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析圖
析圖即對歷史地圖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以求達到准確理解,把握地圖的內涵。如果說觀圖是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的問題,那麼析圖就是為了說明「為什麼」的問題。
1、析圖要注意類同、相近知識的相互比較、相互聯系
歷史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地圖的前後知識的聯系性,要將不同歷史階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疇的地圖進行比較,挖掘歷史地圖自身所隱含的歷史信息,分析、判斷歷史事態發展變化的進程。在比較鑒別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例如:大運河地圖。隋朝的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程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並把沿途的通都大邑連輟在一起,保證隋王朝能夠獲取最富饒地區的資源。元朝時,洛陽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時開鑿了位於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不再繞道洛陽,使大運河的行程大大縮短。通過對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階段大運河的發展變化過程。隋朝大運河通過東都洛陽,呈大彎曲狀。元朝運河不經洛陽,截彎取直。這是適應當時統治者的政治、經濟、軍事需要而出現的,並且隨著不同時期統治者的需要而發生變化。
2、析圖要運用辨證的思維方法
在析圖的過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應既要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又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疏漏個別歷史現象。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開放的通商口岸》圖和《對外開放》圖,二者一個共同的規律:開放都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再到內地的過程,但他們的開放是兩種不同的情形的結果,前者是被動接受,後者是主動進行經濟貿易。
3、析圖要注意學科間的滲透和交叉
歷史地圖是地理在歷史中的最直接的體現,同時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歷史的舞台,利用歷史地圖從歷史知識出發,尋找與地理、政治學科的結合點、發散點、整合點,培養學生進行學科間知識綜合的能力。
例如:古代絲綢之路圖,從圖中挖掘出了西漢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繁榮,成為中西交通大動脈。而唐宋後,該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絲綢之路衰落的歷史進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歷史的因素有:北方長期戰亂,造成了社會生產的巨大破壞,導致北民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從西漢到元朝逐漸東移、南移;隋唐後,海上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了傳統的陸路交通等。同時,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絲綢之路繁榮期,塔里木盆地人口眾多,不合理的墾殖,植被減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資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從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現在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特別是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影響了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幾度中斷,以至衰落。
三、繪圖
動手動腦,心靈手巧。繪圖是讀圖過程中「動手操作環節」,而在教學中往往被忽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手繪圖,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歷史技能。
重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圖示結構;其次要在歷史課堂上嫁接地理繪圖知識,指導學生繪簡圖、草圖、示意圖,如「方格法」繪制、彩色筆標示等基本方法。第三,繪圖要抓住歷史的基本線索和基本內容培養運用地圖分析歷史問題和表達歷史問題的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技能。
繪圖的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新的合作精神,獲取信息的能力,將學生動手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學生知識轉移、遷移、應用的過程。
四、默圖
默圖是讀圖學習的最後環節,也是讀圖的最高境界,通過觀、析、繪圖學習後,重新回顧歷史地圖所蘊涵的知識是否全面掌握,並進行查缺補漏,然後結合實際,整合地理、政治學科知識,形成新的學科綜合性的圖象系統,通過默記、深悟,達到圖文融會貫通,達到「活圖」的目的,從而提高運用歷史知識,整合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㈣ 歷史 怎樣做 讀圖讀
嗯哼
㈤ 歷史的讀圖說史題怎麼寫呀
這好做來,這些題大多都源圍繞教科書出的,不會超出大綱要求,建議樓住把你歷史書多看幾遍,即使不能背下來,也應該對整本教科書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然後你看書時要重點關注書上的圖,特別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圖,比如說清朝的攤丁入畝,等,根據圖片找出有價值的信息,如地名,什麼時候的,圖中的人物,在結合下面的文字說明,來判斷這幅圖到底講了什麼,說明了什麼。還有下面的文字介紹很重要,裡麵包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其中就有你做那題的答案,要善於分析和總結。要是還不會,找幾個例題,看看它是則么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怎樣閱讀歷史書
讀史書是一項立體多維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讀,前後延展,牽涉極多。想讀漢代歷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獵;想研究三國,前面漢代豪族和後面南朝世家門閥都要瞭然於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須上追五代藩鎮,再追中唐節度使,再溯安史之亂前後,直至初唐用武、隋代軍功乃至北魏六鎮淵藪,一條主線聯絡數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輕忽。
這還只是政治史一條維度,其他維度如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組織類型、社會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藝風氣、氣候、地理等等,無不對當時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史書上的每一個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復合促成。單讀史書,只會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敘述,只有疊加幾個維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動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數次大規模南下侵襲,若疊加氣候曲線,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寒冷期,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與15英寸雨量線的移動密切相關。氣候影響地理,地理影響經濟,經濟決定政策,政策推動軍事,再回過頭讀相關史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再比如孟嘗君有過一段事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 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疊加傢具發展史,就會明白,當時沒有寬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憑幾,雙膝跽坐在席上。這種傢具結構和人體工學,決定了沒法大家湊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別人吃的什麼,眼神不好真看不到,發生誤會再所難免。再看南唐《韓熙載夜宴圖》,裡面賓客圍坐高桌,但食物卻是每人一份,說明五代十國正是分餐到合餐的過渡時期。帶著這種認識回過頭去看鴻門宴,立刻就會汗水涔涔。當時幸虧是分餐制,大家各據一幾,彼此相距有些距離,項庄才不得不用舞劍為借口靠近劉邦,給了別人反應時間——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項庄早一劍從桌子底下捅過去,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這個說起來沒完沒了,以後可以慢慢一項一項深入研究,沒法一蹴而就。就入門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個基本功,是讀圖。讀史必讀圖,史書很大篇幅都是圍著山河地理說事,歷代注書的,也要花大力氣在地名考證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區劃分,就沒法明白圍繞這些事情的政治軍事行為,不知其價值所在。倘若讀者不知敖倉在先秦時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關中的地理關系,永遠搞不清楚為何酈食其聽說項羽放棄敖倉時大喜過望,祝賀劉邦「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更不會明白楚漢為什麼要圍繞敖倉打得頭破血流。倘若讀者不熟燕雲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會明白燕雲以南,再無關隘險阻,中原頓成刀俎魚肉,自然更不會理解宋代對十六州的執著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專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鑽研這一項便要窮盡一生去理解。所幸我們生在現代,比他們幸福多了。我推薦業余歷史愛好者們要善用google地圖,如果不方便的話,網路地圖也差強人意。讀史之時,隨讀隨看,還可以切換行政區劃和地貌,縮放推移,十分方便,還可以測距。很多史事,本來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圖上,登時就有豁然開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戰。光讀史書,只知道劉備帶兵打到猇亭,陸遜死守不出。劉備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結合下面這張圖,立刻就能看明白,為什麼劉備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陸遜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東以南,即是宜都。從地形圖上能看到,長江在鄂西山地的險峻地勢到這里就開始變緩,在宜都形成一個丘陵過渡帶,再往東就是江漢平原。換句話說,劉備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於從長江山區沖出來,進入平原地帶,吳軍這仗就沒法打了。宜都號稱「楚蜀咽喉」、「三峽門城」,可不是浪得虛名。
㈦ 如何閱讀歷史書
為你舉幾個例子,請你參考!
如何閱讀歷史書,我覺得這是一個技術問題。
讀史書是一項立體多維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讀,前後延展,牽涉極多。想讀漢代歷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獵;想研究三國,前面漢代豪族和後面南朝世家門閥都要瞭然於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須上追五代藩鎮,再追中唐節度使,再溯安史之亂前後,直至初唐用武、隋代軍功乃至北魏六鎮淵藪,一條主線聯絡數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輕忽。
這還只是政治史一條維度,其他維度如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組織類型、社會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藝風氣、氣候、地理等等,無不對當時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史書上的每一個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復合促成。單讀史書,只會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敘述,只有疊加幾個維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動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數次大規模南下侵襲,若疊加氣候曲線,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寒冷期,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與15英寸雨量線的移動密切相關。氣候影響地理,地理影響經濟,經濟決定政策,政策推動軍事,再回過頭讀相關史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再比如孟嘗君有過一段事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 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疊加傢具發展史,就會明白,當時沒有寬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憑幾,雙膝跽坐在席上。這種傢具結構和人體工學,決定了沒法大家湊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別人吃的什麼,眼神不好真看不到,發生誤會再所難免。再看南唐《韓熙載夜宴圖》,裡面賓客圍坐高桌,但食物卻是每人一份,說明五代十國正是分餐到合餐的過渡時期。帶著這種認識回過頭去看鴻門宴,立刻就會汗水涔涔。當時幸虧是分餐制,大家各據一幾,彼此相距有些距離,項庄才不得不用舞劍為借口靠近劉邦,給了別人反應時間——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項庄早一劍從桌子底下捅過去,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這個說起來沒完沒了,以後可以慢慢一項一項深入研究,沒法一蹴而就。就入門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個基本功,是讀圖。讀史必讀圖,史書很大篇幅都是圍著山河地理說事,歷代注書的,也要花大力氣在地名考證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區劃分,就沒法明白圍繞這些事情的政治軍事行為,不知其價值所在。倘若讀者不知敖倉在先秦時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關中的地理關系,永遠搞不清楚為何酈食其聽說項羽放棄敖倉時大喜過望,祝賀劉邦「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更不會明白楚漢為什麼要圍繞敖倉打得頭破血流。倘若讀者不熟燕雲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會明白燕雲以南,再無關隘險阻,中原頓成刀俎魚肉,自然更不會理解宋代對十六州的執著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專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鑽研這一項便要窮盡一生去理解。所幸我們生在現代,比他們幸福多了。我推薦業余歷史愛好者們要善用google地圖,如果不方便的話,網路地圖也差強人意。讀史之時,隨讀隨看,還可以切換行政區劃和地貌,縮放推移,十分方便,還可以測距。很多史事,本來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圖上,登時就有豁然開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戰。光讀史書,只知道劉備帶兵打到猇亭,陸遜死守不出。劉備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結合下面這張圖,立刻就能看明白,為什麼劉備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陸遜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東以南,即是宜都。從地形圖上能看到,長江在鄂西山地的險峻地勢到這里就開始變緩,在宜都形成一個丘陵過渡帶,再往東就是江漢平原。換句話說,劉備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於從長江山區沖出來,進入平原地帶,吳軍這仗就沒法打了。宜都號稱「楚蜀咽喉」、「三峽門城」,可不是浪得虛名。
㈧ 我歷史不好,不太會,誰教下我怎麼做讀圖說史題,非常感謝了
歷史題要答得流暢 令人一看就覺得有權威 不管對不對
㈨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具有知識的傳播功能,而且專具有能力培屬養的功效,承擔著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綜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培養的任務。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地圖讀圖能力,現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談以下幾點認識。觀圖觀圖是讀圖的第一步。正確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採取相對應的讀圖措施,以求達到明白圖的類型、內容、要點。(剩餘1715字)
㈩ 如何提高學生歷史讀圖能力的論文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試論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這些論題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