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和命運拼搏的人有哪些

歷史上和命運拼搏的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20 18:13:55

A. 在和命運拼搏的名人是誰

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B. 有哪些和命運拼搏的人寫兩個人名

霍金

C. 歷史上還有那些具有不屈不撓向命運做抗爭的人

張海迪的 故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 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二)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裡缺醫少葯,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葯物。她先後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後遺症,6年不能說話,並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後來,耿大爺終於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參考資料:《99位名人故事》
史鐵生的故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 『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D. 關於命運作斗爭拼搏向上的人物事跡

1、貝多芬出生貧寒,其父是歌劇演員,粗魯酗酒,母親是女僕.貝多芬相貌醜陋,小時候生活困苦,常受到父親的打罵.他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獨自一人承擔了兩個兄弟的教育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故鄉波恩到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接踵而至,從1796年始,他耳朵日夜作響,聽覺逐漸衰退.1801年,他愛上少女朱麗埃塔,但因他的耳聾及她的虛榮心,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激使他寫出了<幻想奏鳴曲>、<克萊采奏鳴曲>等不朽作品.席捲歐洲反抗專制暴虐的革命風暴也波及到維也納,隨即他譜寫出偉大的傑作《英雄交響曲》和《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甜美的愛情催生了一系列的光輝作品.可愛情再一次把他遺棄,未婚妻和別人結了婚.然而,這時他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蔑視一切艱難困苦,創作了《萊奧諾拉》`《科里奧蘭》序曲,《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第四`第六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精妙絕倫的樂章,受到世人的矚目.與成就相繼而至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拮據,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大家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苦難,並沒有使貝多芬屈服,他以頑強的毅力及求實創新的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由於兄弟故世及侄子教養的糾纏,也耗損了貝多芬的大量精力,但他在生命的晚期,竟然又為全人類譜創出了不朽的傑作《d小調第九交響曲》----它將在音樂史上習習生輝,永放光華.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告別了人間.
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記述了受病痛折磨與世態困擾的樂聖,靠他對人類的愛和信心,創作出「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傑作.羅蘭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2、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現年50多歲,出生於伽利略逝世周年紀念日,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地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3、 海倫凱勒——一個同樣有著堅強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樣是很不幸的,兒時的一場大病,讓她變成了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裡,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命運的不公沒有讓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於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終成為十九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
4、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E. 奮斗改變命運的名人事例如題 謝謝了

1、海倫 凱勒:她出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面對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她竟然學會了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學校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在沙利文老師的循循教導下,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看戲劇演出,喜歡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並從中學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年裡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2、 人生最困難的就是挑戰自我,只有敢於奮斗,才能超越平凡,改變命運,成就輝煌。例如: (1)、司馬遷:西漢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入獄受宮刑。獄中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內容浩大的史學巨著-----《史記》。書中震撼人心的句子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譯文: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窮困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後撰寫了《孫子兵法》;呂不韋被貶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秦國囚禁時寫下了《說難》、《孤憤》。至於《詩經》三百篇,也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郁憤之情而寫出來的。 (2)、貝多芬:德國著名作曲家,30歲左右失聰,聞名於世的樂曲《月光曲》、《歡樂頌》、《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等。他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 (3)、愛迪生:美國發明家。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歷時13個月,試驗1600多種材料,但是都沒有成功。一生最大的貢獻是發明留聲機。試驗並改進了白熾燈和電話。他的名言是: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4)劉翔:中國跨欄運動員。為了大破世界紀錄,摘取了2004I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金牌。2006年7月在國際田聯超級大獎賽中,以12秒88的成績打破了長達13年之久的原男子110米欄世界紀錄。他的名言是:現在我跑進了13秒,證明黃皮膚的中國人同樣能夠跑好短距離項目。

滿意請採納

F. 歷史上有哪些一生命運多舛的人物

我覺得李清照的就是命運多舛的人。早年就喪夫整個人孤獨的流浪,雖然在人世間內寫的一手好詞,但容是作為一個女人來說,我覺得他是非常的可憐,一個人孤獨流浪,沒有任何依靠,榮能獨自下江南,我覺得這種精神非常可嘉的,但是也是非常同情她比較慘的經歷。

G. 歷史上和命運拼搏的人都有哪些

張海迪、貝多芬。

H. 歷史上有哪些命運沉浮,遭遇坎坷磨煉出的人

最典型的就復是韓信。少年制時候他鬱郁不得志,飯都吃不起,後來還成了胯夫。直到他遇到蕭何,被引薦到劉邦那裡。當然之前他也試過投靠項羽,那段經歷也是非常坎坷。還有帝王的話,就是劉邦,朱元璋,這些,早年他們都吃了不少苦。後來才做了皇帝。

I. 奮斗改變命運的有名人物有那些

姓名:鄧亞萍
性別:女
身高:1米50
體重:53公斤
出生日期:1973-2-5
出生地:河南鄭州
運動項目:乒乓球
運動經歷:
5歲時就開始學打乒乓球,因為個子太矮被河南省隊排除在外,只好進入鄭州市隊。10歲時,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後加盟河南省隊,1988年被選入國家隊。
最好成績:
第25、26屆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和雙打的雙料冠軍
運動成績:
1983年 在全國比賽中奪得團體冠軍
1988年 在全國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雙打冠軍和單打亞軍
1989年 在第40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雙打冠軍
1991年 在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女子單打冠軍
1992年 在第25屆奧運會上,一人獨獲乒乓球女子單打、雙打兩枚金牌
1996年 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一人獨獲乒乓球女子單打、雙打兩枚金牌
被譽為「乒乓女皇」、乒壇「小個子巨人」
所獲榮譽:
1987年 獲運動健將稱號
1988年 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1990年 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90年 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
1990年 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共青團中央授予她「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當前情況:
1997年後,鄧亞萍先後到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並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目前鄧亞萍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供職。

鄧亞萍是惟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也是惟一一位獲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運動員,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親自為她頒獎。

http://www.olympic.cn/athletes/search_D/2003-11-03/3523.html

「我要叫你姐姐,因為你激勵了我的夢想」

2月28日,北京風和日麗。這一天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里,舉行了一個規模不大,僅有200多人參加的英文新書《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首發儀式。

這是一個雖然小型卻又非常特別的新書首發式。
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的作者,是我們過去熟悉的乒壇世界冠軍鄧亞萍。1997年初踏入清華校園時,一下子連寫26個英文字母還需要思考再三的鄧亞萍,此時坐在台上,看著那些當年陪伴過她「重新」成長的老師們,還有台下那些對她喜歡有加的學弟學妹們,百感交集,幾次發言都泣不成聲。

在首發儀式結束前的最後一次提問中,一位清華大學外語系的男生搶過了話筒。他說,一定要代表父母問候一下鄧亞萍姐姐。他說自己小的時候看電視里直播鄧亞萍參加奧運會的比賽時,父母就告訴他,看看人家亞萍姐姐多厲害。正是鄧亞萍的這種拼博精神,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一直鼓勵著自己,如願以償考到清華成了鄧亞萍的學弟。

曾經18次奪得過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盃冠軍的世界女子乒壇頂尖選手鄧亞萍,在奪得1997年英國曼徹斯特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單打和雙打3塊金牌後,選擇了退役。這一年,她邁入了清華大學的校門,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短短的7年多時間,這位曾經在乒壇充滿霸氣的女中英傑,在她的轉型期,用當年奪取世界冠軍的毅力和決心,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了被專家們稱為「第二個奇跡」的全新局面。

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去年又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她還加入北京奧組委,成為奧組委市場開發部項目專家。同時,她還是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以及體育和環境委員會委員。

鄧亞萍就是以在讀博士、奧組委官員、國際奧委會官員的三棲身份,每天進行著緊張忙碌的新生活。不過,鄧亞萍堅持認為,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優秀的。再忙,也要實現自己的目標。

鄧亞萍的體壇「無間道」

2004年元旦,鄧亞萍參加北京奧組委在北京四中舉行的《奧運知識讀本》首發儀式時,一位四中的女同學站起來發言,激動地讓鄧亞萍評價一下她的體壇「無間道」生活。

這位女生的問話,是將目前最流行的港片《無間道》與鄧亞萍攻讀博士、奧組委官員、國際奧委會官員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重身份進行了聯想和比擬。這一比擬引起了全場與會者會意的笑聲。

不過,鄧亞萍卻是一臉的茫然,完全不知《無間道》為何物。鄧亞萍問清楚這是部由劉德華、梁朝偉等大腕主演的電影時,也笑了。她說自己除了吃飯、聽音樂以及必要的鍛煉時間外,幾乎沒有一點時間用於娛樂,已經好幾年沒看過電影了。

她介紹說,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得從北京城南的家趕往位於東四十條的北京奧組委上班,下班後她必須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學習當中。她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奧運會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影響」,每個學期導師都會給她布置具體的方向以及閱讀書目。鄧亞萍要定期用電子郵件向導師匯報學習進展和心得,並且還需要趕到劍橋大學將研究成果交導師評審。

作為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項目專家,她在工作上也必須全力投入,做好市場開發有關工作和奧組委安排的其它工作。同時,她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要參會並提出有具體建設性的提案。她每年還要參加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體育和環境委員會的相關會議,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飛人」。

鄧亞萍笑著說,老天是公平的,給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你只能選最重要的安排,而不可能什麼都想得到。

自信心是轉型最重要的財富

從運動員到清華學子,再到劍橋博士的成功轉型,鄧亞萍說,最主要的是樹立自信心和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她回憶剛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報到時,指導老師讓她一次寫完26個英文字母時,她還只能試試。因為她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10多歲入選到國家隊,一直到24歲退役,幾乎沒有什麼學習基礎。在清華這樣集中了眾多精英的著名學府里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樹立自信心是關鍵。

她說,也許與同學們相比,自己的學習基礎是差很多,但這十幾年轉戰世界參加一個個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歷,尤其是對意志力的鍛煉以及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氣質,又都是一般同學所沒有的。這樣一比,大家在一個起點上了,關鍵要看以後各自的努力程度。她感嘆說,學習其實也和參加奧運會和世錦賽一樣,高手之間的較量也是自信心的對決,因為技術層面上大家相差無幾,關鍵時刻要看誰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堅定的必勝決心。

鄧亞萍回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天賦之外還要看努力與否。基礎差,就玩命補,笨鳥先飛。在清華的起步為她的人生奠定了相當重要的基礎,清華的學風對她的影響可以受用一生。不過,她還是希望清華的同學們能夠在海外留學後,更多一些人回國效力。因為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人才。不管身在何方,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細說與薩馬蘭奇的忘年交

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有著重大貢獻的薩馬蘭奇,為鄧亞萍剛出版的英文專著《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親自作序。他在序中說,鄧亞萍這幾年的學習找到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薩馬蘭奇非常欣賞鄧亞萍,在世界體壇傳為佳話。曾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專門安排為鄧亞萍頒獎的這位西班牙老人頒完獎後,又拍拍鄧亞萍臉的畫面,將這種欣賞永遠定格。去年,已離開國際奧委會主席崗位的薩馬蘭奇再次來華訪問時,鄧亞萍以北京奧組委官員的身份熱情接待了這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老人。

鄧亞萍回憶說:「薩馬蘭奇主席第一次看我打球是在1991年加第4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時。當時我奪得了女單冠軍,可能是自己打球的風格給了薩馬蘭奇很深的印象吧,當我取得冠軍後他給我頒了獎。」不過,鄧亞萍說,薩馬蘭奇更是把她看做中國運動員代表來喜歡的。因為薩馬蘭奇非常熱愛中國,對中國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和人格品質也非常欣賞。

還在當運動員時,薩馬蘭奇就建議她一定要學習外語。後來鄧亞萍退役後,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將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畢業論文送給薩馬蘭奇,薩馬蘭奇將這份論文存放到國際奧委會博物館,認為這是一個中國運動員成長最有價值的紀念。薩馬蘭奇認為應當有更多的中國運動員學好外語,能夠有更多的中國人到國際奧委會或其它國際體育組織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我是朋友圈裡最優秀的服務生」

與高超的球技相比,鄧亞萍操持家務的水平要遜色許多。不過,不管是在國外留學還是回國後,鄧亞萍和朋友聚會時,總是被評為圈裡最優秀的服務生。

她解釋說,朋友們聚會時,常常是分工合作。鄧亞萍在這樣的場合,總是准確地自我定位為優秀的服務生。誰的茶需要加了,誰要吃水果了……此類雜活,鄧亞萍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眼急手快地服務到位。她得意地說,這可是乒乓運動員特有的移動快、反應敏捷的氣質。

在北京奧組委的辦公樓里,有一個健身活動室。鄧亞萍也會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去活動一段時間,主要是保持好體力以利於工作和學習。有趣的是,鄧亞萍現在的主項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練羽毛球,而且是雙打。有著運動天賦的鄧亞萍在這個新天地里,很快就打遍北京奧組委的所有對手,成為「常勝將軍」。

鄧亞萍說,今年又是忙碌的一年,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工作已全面展開,任務非常繁重。她還要在今年完成自己本年度的博士學習和研究內容。

問及她的感情生活時,鄧亞萍回答,現在已基本穩定,也許會在近一兩年內選擇合適的機會結婚。

清華老師眼中鄧亞萍既是學生也是楷模

曾經在清華大學教過鄧亞萍的幾位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嘆地說,鄧亞萍具備了一個優秀人才的所有素質。她們在教鄧亞萍的同時,也從鄧亞萍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

外語系老師呂中舌談到鄧亞萍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習時,因為碩士論文選題《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太少,周末都要開車幾個小時到別的城市圖書館去查找,幾乎每周都是這樣。鄧亞萍的敬業感動了她身邊的每一個人。

呂中舌說,今年年初,鄧亞萍為了完成劍橋大學博士生論文的一部分,關在家裡整整寫了20幾天,沒有下過樓一步,整天靠速凍餃子解決「吃飯問題」。長時間固定姿勢寫稿誘發了鄧亞萍的頸椎病,頭不能移動,她就以一種固定的姿勢堅持查閱資料和寫作。呂中舌去看她時,心疼得掉了眼淚。她說,與鄧亞萍幾年的交往,互為師生、又成了朋友,真是難得的教學經歷。

清華大學外語系程慕勝教授說,鄧亞萍給她的印象非常深。剛到清華時基礎很差,但是精神勁頭十足,善於從運動員時期的「動」調整到學生需要的「靜」。鄧亞萍學習的目標非常明確,打球時要拿世界冠軍,學習上也要力爭做到最好。她的那種勇於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深深地感染了老師。她在清華的學習過程,同樣也是清華師生學習她身上拼搏精神的過程,這種雙向的學習非常具有啟發意義。現在好多教過鄧亞萍的老師,都成為了她的好朋友。

清華大學聘請的原美國亞特蘭大喬治大學校長SHERMEB·DAY教授也深有感觸地說,他在教學中詢問學生中國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幾乎都會提到鄧亞萍的名字。她作為運動員時,奪得過那麼多的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冠軍,為國爭了光。退役到清華大學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從一個基礎很差學生成長為在讀博士,出版了很有影響力的學術專專著,激勵了許許多多的學生。她是清華大學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建議加強體育的交流功能

以全國政協委員身份正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鄧亞萍,對體育的領悟頗深。她認為體育除了競技功能外,還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和交流渠道。她將在本次會議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體育溝通功能的提案。

鄧亞萍說,當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創造了一種新的外交手段,體育發揮了特殊的功能。她說,自己現在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是「奧林匹克和體育對中國社會的全面影響」。她說,現代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更多地超越了體育本身,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方位展示的一個窗口。在中國實現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體育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通過體育加強了對中國的了解。

鄧亞萍說,她去年年底在瑞士洛桑參加國際奧委會的一次會議時,與一位來自非洲的代表進行了交流。這位在2001年到北京參加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非洲代表說,來北京參賽,看到了中國的驚人發展,中國所展示的豐富的物質條件,現代化的建築,以及中國人民充滿自信的精神面貌,給他們這些國外參賽運動員相當大的沖擊。這位非洲代表說,如果不是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許多像他一樣的外國人可能一生都難得對中國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建議中國利用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的進步。

鄧亞萍說,自己曾經參加了申奧,深刻地體會到申奧的過程,就是讓世界更多、更全面了解中國。舉辦奧運會,可以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燦爛悠久的文化,以及迅速發展的現實。她將建議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除了我們的運動員要創造佳績外,更要利用好這一機會全面宣傳「中國概念」。

我們來時經常用她的例子激勵我們,我個人也是很佩服她,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女性。

J. 哪些和命運拼搏的人

有約翰森、張海迪、海倫,凱勒、魯迅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和命運拼搏的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