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了什麼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三大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之一。第一次社會變革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三次社會變革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階級斗爭把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工作內容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主要工作內容。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封建王朝歷史,結束了封建主義制度,清朝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早就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的成功徹底結束了封建主義制度。中華民族大地即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辛亥革命結束了舊時代,是新時代開創的先行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必將有一頁記載這影響中華民族命運的一刻。
2.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3. 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要有1200字!!!
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城頭的槍聲劃破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的漫漫暗夜,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打開了歷史沉重的閘門,點燃起「振興中華」的熊熊之火。
辛亥革命 ——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史學界公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徹底的、失敗的民主革命,但這只是評價的標准不一樣而已。我認為衡量辛亥革命成敗的標准不應該只局限於看它是否徹底反帝反封建、是否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上,而應拓展開來看。我認為衡量的標准應該是辛亥革命是否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辛亥革命終結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解放,為日後的革命和發展開辟了道路,從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歷史性轉折。
從歷史意義上說,辛亥革命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江主席指出,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它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和人民頑強斗爭的必然結果。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的艱難和挫折,成了呼喚辛亥革命到來的強大推動力和社會要求;而早期現代化的最初成果,則為辛亥革命准備了必要的物質和精神的基礎條件。革命者從切身經驗中,深切地體會到,要想實現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必須全力推翻已經成為「洋人朝廷」的清政權,埋葬封建帝制,以求得民族的獨立,爭取政治的民主。所以,辛亥革命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雖然未能改變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它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起到了的巨大的推動作用。辛亥革命對於中國現代化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
第一、辛亥革命對中國現代化發展最大的貢獻,是它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二千餘年之久並已日趨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為中國的政治現代化開創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辛亥革命對現代化發展的作用,還表現在對經濟現代化的政策推動上。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等利用執掌政權的短暫時間,制訂了若干維護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方針,努力為經濟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宗教區別」,「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此外,又頒布了如《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工商品公司注冊暫行章程》等一系列鼓勵工商業經濟的法律法規。由於孫中山等執政的時間很短,又處於政局動盪之時,法律法規的制訂極其有限,貫徹執行難乎其難,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
第三、辛亥革命極大地沖擊了傳統意識形態領域,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得當時社會的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產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由此推動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成功的民主革命。
4. 如何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性質、功勞、作用)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對中版國社會政治韻進步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所提出的民主共和的建國綱領和對中國社會的改造設想為後來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2)辛亥革命是一場「比較正規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效法法國大革命,用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用美利堅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代替封建的王朝,並企圖用資產階級式的「平。均地權」來改革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3)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5.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6.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後,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下,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也為本次轟轟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經過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在這段偉大的歷史中,辛亥革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6)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7. 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它在哪些方面改變了中國
●有著幾億人口和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要發生一場歷史性巨大變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革命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要千百萬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自我犧牲,更不是哪個人或者少數人的鼓吹就能辦到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到辛亥革命前夜,民眾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憤怒已發展到十分普遍的地步。辛亥革命的發生到這時是不可避免的。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進程中提出了一個新的奮斗目標,這個意義非同小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這是其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了不起的事情;在思想領域內也引起十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民主精神高漲和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辛亥革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結束。這是當時中國新舊社會勢力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也是中國還不成熟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從正反兩個方面教育了中國的先進分子,起了某種階梯的作用。10年後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顯示出中國以往任何政黨不曾有過的全新特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面目為之一新。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成為一個新的起點,為中國以後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辛亥革命過後只有7年多,中國便發生了五四運動,又過2年多便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巨變從何而來
有著幾億人口和幾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要發生一場歷史性巨大變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晚清以前,中國雖不能說停滯不前,但變化十分緩慢。這並不奇怪,農業社會生產的發展本來就是緩慢漸進的。從世界范圍內比較,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很多方面已接近凝固。長期以「天朝大國」自居,更形成一種盲目自滿的心態。「天不變,道亦不變」,正是這種社會心態的反映。傳統是無形的,卻常能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如果沒有受到異常強烈的刺激,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不會出現的。
但外部世界這時已發生太大的變化。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後的西方國家把中國遠遠地拋在後面。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喪失作為獨立國家的完整主權,領土完整也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局勢越來越危急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巨大的轉折。它深深刺痛了中國人的心。親身經歷這場事變的革命前輩吳玉章回憶道:「我還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吳永錕)曾經痛哭不止。」「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緊接著,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八國聯軍又武裝佔領中國首都北京達一年之久。居民門口要分別懸掛佔領軍的國旗。這一連串冷酷的事實把一個異常尖銳的問題擺在中國人面前:中國是不是要滅亡了?它像可怕的噩夢那樣,沉重地壓在每個愛國者的心頭。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冬興中會成立時的宣言中沉痛地寫道:「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像這樣強烈地指出中國面對的嚴重民族危機,在以前還不曾有過。他響亮地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這個口號深深地打動了幾代中國人的心,激勵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抱著怎樣的態度呢?同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後,清政府變本加厲地對外屈服,向外國大舉借債,竭力保護外國人在中國的特殊權益,嚴厲鎮壓民眾的愛國行動。國家的命運不是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而是任人擺布和宰割。正如陳天華一語道破的那樣:「列位,你道現在的朝廷,仍是滿洲的嗎?多久是洋人的了。」「難道說這洋人的朝廷,也不該違拒么?」那時,國家的權力都掌握在清政府手中,不把它推倒,一切根本變革都無從談起。為什麼辛亥革命把推翻清政府作為自己的直接目標?這並不奇怪。既然清政府已把自己同外國侵略者緊緊地拴在一起,成為外國侵略者統治中國的工具,民眾也就自然地把反抗外國侵略者、振興中華的要求同反對清朝統治者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了。
不僅如此,清政府對民眾經濟上的榨取也大大加重。《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規定的對外賠款共達白銀六億八千萬兩(還沒有包括利息在內),而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兩左右,國家財政已完全破產。而到宣統三年,財政收入猛增到三億兩。在當時農業社會的歷史條件下,這自然不是生產發展的產物,而只是對民眾敲骨吸髓盤剝的結果。貪官污吏又乘機巧立名目,層層加碼。原本已極端貧窮、掙扎在生死線上的老百姓更加活不下去了。
反動統治勢力總是把權力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越當他們統治地位不穩、日益孤立的時候,就越對周圍一切人都不放心,越把權力緊緊地攥在自己手裡。1908年8月,清政府在「預備立憲」的旗號下,頒布一個《欽定憲法大綱》。這個被一些人起勁鼓吹的《欽定憲法大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讀一下很可以開人眼界。它一開始就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一切頒行法律、召集開閉解散議院、設官制祿、統率海陸軍、宣戰媾和、訂立條約、宣布戒嚴、司法等等大權,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別是用人、軍事、外交等權,議院不得干預。憲政編查館、資政院在會奏這個憲法大綱時明白地說:「憲法者,所以鞏固君權、兼保護臣民者也。」國內一部分人希望清朝能自己進行重大改革、實行立憲,而等來的卻是宣統三年的「皇族內閣」,13個大臣中滿人佔8個,皇族又佔了5個。連原來十分溫和的立憲派發動的請願早開國會運動,也在清政府的高壓下失敗。人們真是無法再對它抱什麼希望了。盡管現在還有人說:如果實行了君主立憲制,現在的中國會更美好。要是睜眼看看事實,真覺得同這種論調進行認真的討論實在是多餘的。
孫中山先生在1904年就講了:「滿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牆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於傾倒嗎?」
革命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要千百萬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作出巨大自我犧牲,更不是哪個人或者少數人的鼓吹就能辦到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
到辛亥革命前夜,民眾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憤怒已發展到十分普遍的地步。1911年5月,長沙稅務司偉克非在給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信中寫道:「毫無疑問,大多數老百姓是希望換個政府的。不能說他們是革命黨,但是他們對於推翻清朝的嘗試是衷心贊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他講得不錯:辛亥革命的發生到這時是不可避免的。
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改變了中國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它在哪些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它在中國歷史上處於什麼地位?我想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這是黨的十五大提出而似乎被人們注意得不夠的重要論斷。辛亥革命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進程中提出了一個新的奮斗目標,這個意義非同小可。
在世界格局已經發生劇烈變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在這之前,中國人做過多種嘗試:由清朝統治者中一部分人推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的失敗已經證明它的破產;希望由無權的光緒皇帝來實行的戊戌變法,雖然有著不可忽視的思想啟蒙作用,但在封建頑固勢力迅速反撲下也破滅了;下層民眾自發的義和團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但同樣沒有能夠給中國指出新的出路。
孫中山先生不愧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面對近代中國千頭萬緒的社會矛盾,他提綱挈領地提出三個基本問題: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也就是他所說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並且要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些主張,在中國歷史上還不曾有人提出過,深深地影響了不止一代的中國人。辛亥革命時期其他思想家和政治家,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比他說得更深刻,但要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沒有人能同他相比。 當然,作為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還存在嚴重的弱點:他提出了這些目標,卻沒能真正找到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道路,對這些目標的理解和後人也不盡相同,更沒有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長遠目標。但不管怎樣,在中國人面前提出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奮斗目標,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去實現它,並且成為人們相當廣泛的共識,在歷史上是邁出了很大的一步。10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持為實現這些目標而不懈奮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依然把自己看作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了不起的事情。 對這個歷史性巨大變化的意義,人們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中國同盟會最早會員之一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在1941年曾很有感慨地寫道:「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中國在君主專制制度統治下已經幾千年了。這一專制制度不僅依靠經濟、政治、軍事的支配和統治,而且通過一整套嚴密的意識形態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頭腦。人們從幼年時起,頭腦里就根深蒂固地被灌輸「三綱五常」那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到處供奉著。君主還被用神秘的色彩裝點起來,被稱為「天子」,彷彿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頂端。古代中國是封建制度和封建倫理觀念異常發達的國家,舊統治秩序經過長時期經營已編織成一個嚴密的網路。皇帝便站在這個網路的頂端,獨攬一切大權,成為整個舊統治秩序賴以穩定的重心。 到了封建社會末期,雖然出現一些質疑君主專制制度的「異端」思想,但「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觀念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設想不出還可以用什麼政治制度來代替它。到了近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各種進步的社會政治運動不管如何激烈,都沒有觸動這個問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戊戌維新運動,想依靠的是光緒這個「好皇帝」來推行變法。義和團運動,旗幟上寫的還是「扶清滅洋」。中國同盟會綱領上的「創立民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觀念,有如石破天驚之論,逐步深入人心。 還要注意到:那時,共和政體在世界范圍內還為數很少,西方大國中實行了共和政體的只有美、法兩國,亞洲連一個共和國也沒有。處在這種狀況下,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同盟會成立前夜的一次演講中斷然決然地指出:「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這是何等的氣概!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極端專制、腐敗、媚外的清政府,掃除了中國歷史前進的這個嚴重障礙,而且一舉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中國封建社會有個頭,就是皇帝。一旦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舊秩序就全亂了套。盡管以後從袁世凱到蔣介石,一個又一個政權輪流登場,舊勢力卻再也建立不起一個統一的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來。這為舊社會的崩潰和革命的最終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 有一種看法,認為辛亥革命的結果帶來的只是軍閥割據和混戰那種更加混亂的局面,並沒有帶來進步。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沒有把事件放在長時段的歷史大背景下來考察。軍閥的割據和混戰,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張牙舞爪、胡作非為,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但這樣一種落後於時代、極端不得人心的赤裸裸的野蠻軍事統治,註定是不能維持長久的。而且,它反映出中國舊社會勢力的統治已經分崩離析,連表面上統一的和比較穩定的統治也難以維持,從而為以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方便。有如產前的陣痛,這正是歷史大轉折前夜常出現的過渡現象。第三,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在思想領域也引起十分深刻的變化。它的主要表現有兩點:民主精神高漲,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先說前一點:民主精神高漲。民主意識的前提是民眾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有正確的認識。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只有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他的話便是「金口玉言」;國家大事只能由他作決斷,稱做「乾綱獨斷」。老百姓被稱為「子民」,根本沒有參與國家決策的權利。戊戌維新運動時的公車上書算得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但上書的只是一小批已有舉人功名的士大夫,由於都察院拒絕代奏沒能送達朝廷,並且在上書中處處把「忠君」和「愛國」看成一回事。現在叫「民國」了,孫中山先生指出《臨時約法》中一定要寫上一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還把政府官員稱作「人民之公僕」。盡管許多事實際上依然如故,但民眾的心理有了巨大變化,覺得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了,有權對國家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社會輿論空前活躍,報紙刊物上對國事紛紛發表種種議論,各種社會團體像雨後春筍般成立,推動並組織起許多群眾性的活動。如果沒有這種變化,如果沒有形成這樣的新的社會氛圍和民眾心態,7年多後五四運動的發生是很難想像的。 再講後一點:思想得到很大解放。辛亥革命使中國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皇帝在以前該算是至尊極高、神聖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過時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人們去想以前不敢想的問題、發表以前不敢說的主張。陳獨秀在《新青年》上寫了一篇《偶像破壞論》說:「其實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並沒有什麼神聖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做元首,一旦亡了國,像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里,看他到底有什麼神奇出眾的地方呢?」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這場歷史性巨變在人們頭腦中激起的巨大反響。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思想解放的洪流就不可阻擋。人們便大膽地繼續向前探索了。
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和啟示
辛亥革命畢竟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它跨出了一大步。但這一步仍是有限的,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結束。
為什麼辛亥革命這樣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依然不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新舊社會勢力的力量對比所決定的,也是中國還不成熟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推翻它、消滅它不是一兩次革命運動的沖擊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經過持久的多次沖擊。更重要的,在中國不成熟的社會條件下,當時的革命黨人確實也存在嚴重的弱點。
第一,那時的革命黨人充滿著對祖國的熱愛,有著革命的決心,卻提不出一個徹底的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中許多人並未認清帝國主義的真面目,甚至天真地認為,他們既然以西方為學習榜樣,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國家的援助,並且總害怕革命的猛烈發展會招致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所以在革命起來後小心翼翼地避免觸動列強在中國的既得利益。他們對封建主義也沒有多少認識,大多數人把清政府看作唯一的敵人,不但看不到舊社會制度的基礎是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而且把一切贊成或被迫同意推翻清朝統治者的漢族地方官僚看作自己人,不惜向他們作出重大讓步。因此,當清朝的統治一旦被推倒,建立了民國,許多人便以為革命已經成功,失去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妥協心理上升為主流,導致革命半途而廢。
第二,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並發動了群眾,但做得遠遠不夠。革命黨人不僅在會黨和新軍中做了許多工作,並且開展了有力的革命宣傳,舉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在社會上博得相當廣泛的同情。這是武昌起義能夠很快得到多數省響應的重要原因。可是,依靠並發動群眾的嚴重不足,尤其是沒有深入到社會底層去,同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相脫離,又是導致它不能把革命進行到底的重要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那樣根深蒂固,要推倒它們,不充分發動廣大民眾是辦不到的。當時的革命黨人恰恰做不到這一點,特別是沒有一場農村的大變動,不可能吸引廣大農民積極參與革命。這樣,他們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面前只能深感自己缺乏實力而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從而走向妥協。
第三,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同盟會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成員復雜。當革命開始取得勝利時,革命陣營內部便呈現出一派分崩離析的混亂局面:內部意見分歧,不少人轉眼間成為享有權勢的新貴而心滿意足,開始爭權奪利。吳玉章回憶道:「在南京臨時政府中,不僅原來的官僚政客毫無生氣,並且有些革命黨人也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蛻化,逐漸地喪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個人的官職和利祿去了。」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群眾的核心,也無法使革命進行到底。
一句話,缺乏一個能夠提出明確的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並依靠全國最大多數民眾、由有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這是辛亥革命留下的發人深思的沉重教訓,而這又是當時中國不成熟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路總得一步一步走。跨出了第一步,就可能有第二步和第三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中的年長者,如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早年都參加過中國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這在當時是最進步的思想和行動。比他們年輕一點的毛澤東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也支持辛亥革命,曾投身湖南新軍。他們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洗禮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問題,提高了民族民主覺悟和革命決心;又從它遭受的沉重挫折中接受教訓,思考它的不足,開始新的探索。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從正反兩個方面教育了中國的先進分子,起了某種階梯的作用。
10年後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顯示出中國以往任何政黨不曾有過的全新特點:有著科學的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綱領;能夠到社會底層去,堅決發動並依靠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民眾共同奮斗;組成一個有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的革命政黨,成為凝聚群眾的核心力量。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面目就為之一新。盡管在90年的征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和曲折,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立黨的根本,不斷開拓前進,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成就,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8.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什麼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專制統治,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後,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下,辛亥革命果實最終被竊取,中國反帝反封建任務並沒有完成,也為本次轟轟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敗的陰影。 經過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在這段偉大的歷史中,辛亥革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辛亥革命的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然而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仍然被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所統治;中國人民沒有真正獲得民主自由的權利,國家也沒有真正獲得獨立。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的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辛亥革命對現代的影響:
第一,開啟了近代中國的政治進步與覺醒。
近代中國的政治進步與覺醒,是辛亥革命開啟的。毫不誇張地說,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進步打開了閘門,拉開了序幕。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不否定皇帝專制,就難以得到辛亥革命後的大幅進步,就難以發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在艱難中誕生、發展和壯大,就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就不會有現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敗的歷史教訓,辛亥革命反帝不徹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發動和解決農民的問題,都對後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啟示。
第二,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和啟示是豐富和寶貴的。但是,辛亥革命終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辛亥革命以後的歷史發展證明: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救不了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也已經證明,這一選擇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今天中國的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都是這一選擇的必然結果! 雖然辛亥革命的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篡奪,導致了革命的流產,但辛亥革命的誕生與發展,卻在中國近代歷史長流中具有深遠的意義。 盡管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但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革命的先驅者的業績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將會成為中國滾滾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後來的歷史發展指明了一條金光大道。 總之,就我而言,我尊重歷史的發展,辛亥革命的失敗在我看來是必然的,歷史需要的,中國發展需要的,世界需要的,沒有辛亥革命的失敗,也就不會有之後的一系列影響,就這點來看,辛亥革命其實是成功的。無論如何,我們要感謝革命先輩,為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享福的同時,我們也要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心懷中國夢,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