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阜南有哪些古道

歷史上阜南有哪些古道

發布時間:2021-02-20 16:17:10

1.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公橋鄉阮城的歷史

網路 阜陽文化——轄區簡介
可以看到阜南縣的簡介歷史。
再說你網路下也知道啊。
阜南[1]縣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據對境內萬溝、賀勝台等處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及出土文物考證,早在5000年前,先民即已定居在此,繁衍生息,成部落群居住。春秋時期始屬宋,後屬楚地,西漢置富陂縣屬汝南郡,東漢又在公橋集東5里舊名阮城的地方設原鹿縣,兩縣均屬汝南郡,後為原鹿與富陂兩侯國分領。三國時屬魏之汝南郡,西晉廢富陂縣。縣屬汝陰郡,南北朝時,仍屬豫州汝陰郡。梁初,改原鹿縣置平輿縣,後入北魏廢。隋屬潁州汝陰縣。唐代在今方集區永店設永安縣,屬潁州,五代不變。宋屬京西北路潁州,廢永安縣入汝陰縣,設焦陂、永安2鎮,元至順元年(1330)劃潁州南部(今地里城)設潁水縣,至正十一年(1351)廢潁水縣,縣境並入潁州。明屬鳳陽府潁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潁州為府,原州地附廓建阜陽縣,縣境屬潁州府阜陽縣轄。民國時期,屬安徽省第三專員督察區(後改為第七專員督察區)的阜陽縣三(焦陂)、六(地里城)兩區轄地,後為王化區之全部及迴流區、大田區與臨泉縣謝集區各一部。1947年l1月23日,中共豫皖蘇四地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軍區第四分區決定在阜陽南鄉開辟新區,建立阜南縣。1948年1月8日正式組建,初建柴集、公橋、於集、苗集、中崗5個區。3月,建趙集區。4月,中崗區劃歸潁阜縣。1949年2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撤銷阜南縣,境內仍歸阜陽縣轄。1949年6月3日,中共皖北區委決定成立中共阜南工作委員會,析阜陽縣潤河以南的趙集、苗集、於集、公橋4區及臨泉縣的方集區、潁上縣的黃崗區共6個區於6月30日成立阜南行政辦事處,治所(處級)設於薛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改辦事處為阜南縣,因在阜陽之南,故名,隸屬安徽省阜陽專員公署。1952年5月,將阜陽縣的柴集、許堂、朱寨3區劃歸阜南縣轄,即今之全境。 2000年,阜南縣轄20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72431人,其中: 城關鎮99827 、方集鎮 27823、 中崗鎮 30921 、柴集鎮 53189 、新村鎮 45291、 三塔集鎮53019 、朱寨鎮 57836 、袁集鎮38626 、趙集鎮 37992 、田集鎮 43651、 苗集鎮 44449、 黃崗鎮 43182 、焦陂鎮 49986 、張寨鎮 43101、 王堰鎮 39694、 洪河橋鎮 51370 、地城鎮 30552 、王家壩鎮 22982、 王化鎮 28514 、曹集鎮 36140 、王店孜鄉 40485 、許堂鄉 50341 、會龍鄉 35665 、柳溝鄉 32517 、段郢鄉45389、 公橋鄉 40537、 龍王鄉 23737、 於集鄉 23169 、老觀鄉 27328 、郜台鄉 42814 、城郊鄉 32304。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4年底,阜南縣總面積1929平方千米(根據《簡冊》),總人口152萬人,轄21個鎮、10個鄉:城關鎮、方集鎮、中崗鎮、柴集鎮、新村鎮、三塔集鎮、朱寨鎮、袁集鎮、趙集鎮、田集鎮、苗集鎮、黃崗鎮、焦陂鎮、張寨鎮、王堰鎮、地城鎮、洪河橋鎮、王家壩鎮、王化鎮、曹集鎮、柳溝鎮、王店孜鄉、許堂鄉、會龍鄉、城郊鄉、段郢鄉、公橋鄉、龍王鄉、於集鄉、老觀鄉、郜台鄉;阜蒙農場。 2006年,經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將阜南縣袁集鎮劃歸阜陽市潁州區管轄的批復》文件批准同意將阜南縣袁集鎮整建制劃歸潁州區管轄。10月10日,阜陽市政府舉行交接會議,將阜南縣袁集鎮正式劃歸潁州區管轄。調整後的阜南縣轄29個鄉鎮,面積1768.4平方千米,人口149.93萬人。 2006年,撤銷城關鎮、城郊鄉,合並設立鹿城鎮。12月27日,鹿城鎮正式成立,面積108.3平方千米,人口16.22萬人。 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編輯本段歷史遺址
1、村落遺址 萬溝遺址 位於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窪分洪道西部台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小學校長 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並採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採集到的石器有石 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雲雷紋、 附加堆紋等。 [2] 賀勝台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集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遺址高出地面6-7米,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 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 l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於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台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 層清晰可辨。據考古資料分析,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 該遺址俗稱「賀勝台」,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後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 古城子遺址 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於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 台家寺遺址 位於朱寨鎮閔庄的潤河灣里,分上、下兩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東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東西32.5米。兩台文化層約5米,表層多殘磚碎瓦,瓦片上多繩文,系古村落遺址。 跑馬場遺址 位於安崗西1公里處,西臨六百丈湖,遺址高出地面0.3-0.4米,長寬各約300米,俗稱「跑馬場」,因傳為三國時鄧艾屯兵處,又稱「鄧艾寨」。 四石村遺址 位於焦陂鎮焦寨與王屯之間,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樓)遺址,明代為張大同讀書處。修南潁公路時,出上布紋磚、繩紋磚、麻葉紋磚和回形紋空心磚。 七旗嶺遺址 位於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於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當地稱「七旗倉」或「七里倉」。 展家台遺址 位於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潁州志》載:「展家台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長槍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築台誓眾,因名。」 2、古城遺址 原鹿故城 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窪的農 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裡、城角、前樓、後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現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 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後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戟、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 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 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後為楚所佔,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 富陂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庄、陶庄、腰庄、盧寨、大許 庄等村落。解放前後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後廢。 永安故城 位於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跡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松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 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台,長寬各百餘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 「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恆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 潁 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 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小學,宅後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 口,三因橋之西。 財邱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距洪河兩公里。南北朝時梁置財邱縣,屬財邱、梁興(今艾亭)雙頭郡,東魏置財州,北齊廢。財邱故城遺址今稱 財城崗、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 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小學。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 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宋置焦坡鎮,為潁州十鎮之一。焦陂鐵佛寺有宋寶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 「焦坡前代置鎮」。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常游焦陂。舊時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岳廟、焦陂塘、清河茶園遺址尚依稀可辨。集內外有古井30多 眼,尤以原東岳廟左側的九龍泉水質最佳。 3、古建築遺址 五皇廟建築群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北9公里柳溝集西南隅。柳溝南北走向,溝東有雲台寺,溝西並排建立迎水寺、東岳廟、三官廟、地藏寺,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群。為南朝梁時所建。梁亡,廟廢。明中葉在雲台寺舊基重建,更名玉皇廟。 玉皇廟佔地3畝。大殿塑玉皇大帝一尊,侍女4人,手執日月龍風扇分立左右。東西兩廂對立兩尊鐵佛。院內有條甬道,一側為鍾亭、一側為鼓亭。山門外有4株參天古松,大可兩人合抱,是明嘉靖年間建廟時,由4個山主各植一株。「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砍伐。 東岳廟二進三間,大殿內立有12根直徑尺許、高丈二的文梓圓柱,基石鑿工精細,楹木縱橫飛架,飾以花紋。東岳神像居中端坐,四大天王分列兩側。東山牆有清初的一塊石碑,院內亦有參天古柏。 三官廟四周磚牆環繞,南有大門樓,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一對石獅子項系金鈴雄踞門側。兩廊為僧舍,正殿高大恢弘,四角飛檐高挑,頂伏青、黃、綠三色琉璃瓦,檐飾飛禽走獸,殿前圓柱8根,雕龍盤旋,鱗須畢現。12扇欞門,玲瓏剔透,敷色絢麗。 地藏寺後院,菩薩殿前有丹桂花墀,寺西三百步,屹立三層八角寶塔一座。上立八仙塑像,塔東南面嵌有碑記,聯文:「文著高峰德修寶塔,悟化禪林道參金經。」額題「文公寶塔」。原住持僧體仁葬於塔內,其法號「文悟」.故聯嵌「文悟」二字。 迎水寺傾圮較早,其狀不詳。 玉皇廟與迎水寺群之間的南北溝上架有石橋,橋西有高四丈、粗合圍的黃楂古樹1株,根裸露,虯曲龍卷,古樸蒼勁,其上枝葉扶疏,蔭覆半畝。寺群後有 竹園3畝,梓林10畝。今僅尚存玉皇廟的石獅子一對、石門枕一對、石鼓、石香爐各1個及東岳廟的石龍頭1個,八仙圖的石浮雕一件,石碑4塊,石鼓一對。 洪林廟位於於集南1公里,背崗面灣,佔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 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 上書「萬類同歸」。 二、古 樹 白果寺白果樹 城郊大溫的白果寺院內有兩株古老的白果樹。南株高16.7米,主幹12米,圍粗5.3米,皮及木質小部分已朽;北株高15米,主幹11米,圍粗2米,尚旺盛。 白果寺建於明初,因樹而得寺名,則樹早於寺,樹齡己逾600歲。為全縣樹齡最高的古樹。 錢小庄白果樹 柴集鎮天棚於窪村前小庄白果樹,高13米,干高7米,圍粗1.5米,據說樹齡110年左右。枝葉扶疏,生長旺盛。 磨盤松 許堂西偏北三里許,有村叫盤磨松。村西頭宅外有一株蒼勁的古松,高27米,圍粗1.4米,冠圓形如磨盤,當地叫它磨盤松。村也因樹得名叫做磨盤松村,松下有井,水清質優。 高寨五嶽廟古松 高寨五嶽廟,明萬曆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虯勁,宛若 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干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 郭庄梓樹 城郊大溫郭庄有棵梓樹,高13米,粗2.3米,樹齡約百年。

2. 歷史上古道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6條古道

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煙塵中,曾經存在這樣一些古道,它們夾在古代荒蠻的山水之間,充滿未知的危險和詩意。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1、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名稱,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的。傳統的絲綢之路,是指從中國著名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等地出發,經中亞、西亞,一直到達歐洲或非洲,長度近8000千米,穿越幾十個國家,歷史持續2000多年的一條古代商貿之路。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絲綢之路上有夏特古道、烏孫古道、車師古道、樓蘭古道、蕭關古道等重要路段。

2、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3、夏特古道(也叫夏塔古道)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台,位於昭蘇西南部的汗騰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乃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由於古道地質條件復雜,眾多的高山埡口、激流、冰川使得修通貫穿古道的公路成為一代人的夢想。

4、秦嶺古道秦嶺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千米,為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商周以前,就有了從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陝南、四川的驛道,主要的有: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陳倉道等。著名的劍門蜀道和陰平古道就指向這一地帶,這些古道在古代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5、太白古道太白山古道風景區地處秦嶺山脈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於太白縣鸚鴿鎮柴胡山村。李白、杜甫、韓愈、蘇軾、於右任等歷代名人曾多次由此古道登臨太白山,其足跡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贊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從太白山古道登山口進入,沿途每隔十里一座廟宇,現在自下至上分別還留有下白雲、上白雲、大殿、駱駝樹、斗母宮、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小文公、大文公等廟宇或遺址。這條古道,步移景換,植被分帶鮮明,第四季冰川遺跡比比皆是,松林、石海、石河、冰斗湖等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古風古路仍依舊,今景今韻邀君登」。

6、劍門蜀道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也曾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尋訪文明之旅的一個驛站。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牆,獨路如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關,成為它身後千年古道的一個嶄新標志。

3. 歷史上古道有哪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6條古道

1、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名稱,是由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的。傳統的絲綢之路,是指從中國著名古都長安(今天的西安)等地出發,經中亞、西亞,一直到達歐洲或非洲,長度近8000千米,穿越幾十個國家,歷史持續2000多年的一條古代商貿之路。我們現在講的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絲綢之路上有夏特古道、烏孫古道、車師古道、樓蘭古道、蕭關古道等重要路段。
2、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3、夏特古道(也叫夏塔古道)
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台,位於昭蘇西南部的汗騰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乃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
4、秦嶺古道
秦嶺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千米,為中國南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商周以前,就有了從長安穿越秦嶺通達陝南、四川的驛道,主要的有: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陳倉道等。著名的劍門蜀道和陰平古道就指向這一地帶,這些古道在古代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5、太白古道
太白山古道風景區地處秦嶺山脈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於太白縣鸚鴿鎮柴胡山村。李白、杜甫、韓愈、蘇軾、於右任等歷代名人曾多次由此古道登臨太白山,其足跡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贊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
6、劍門蜀道
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也曾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尋訪文明之旅的一個驛站。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為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

4.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歷史

阜南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結合部北岸。阜南城區是阜陽距離市區最近的縣城,城北新區於2010年開始建設。

阜南縣國土面積1768平方公里,耕地146.8萬畝,轄29個鄉鎮和一個省級工業園區,345個村(居),人口172.1萬。阜南是三國名將呂蒙、解放軍著名將領聶鶴亭將軍的故鄉。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

阜南縣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柳編之鄉、全國唯一的農業(林業)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縣,安徽省林業十強縣、文化先進縣。也是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2010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4)歷史上阜南有哪些古道擴展閱讀

阜南縣的著名人物:

1、張鶴騰

張鶴騰(1556-1635)字元漢,號鳳逵。明代潁州(今安徽阜陽)人,明末兵部尚書張鶴鳴之胞弟,明朝官員。

張鶴騰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考中進士,授山東潞城縣令,旋調任榆次縣令。其時,潞城、榆次兩縣均發生飢荒,張鶴騰救濟災民,煮粥散發,投葯治療病者,施棺予死者,收棄嬰於縣衙兩廡。令老婦撫養,頗受當地民眾稱頌。天啟間升任刑部主事,又調任戶部廣西典事。

他清查大倉銀庫,革除積弊,歲得萬金,全數上繳。因績被提升為郎中,督餉延綏。後張鶴騰以目疾告歸,寓居潁州。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農民軍破潁州,張鶴騰與其兄張鶴鳴、鶴鳴子大壯一起被殺。

2、朱炎昭

朱炎昭幼年家貧,天資聰穎,受族裡親鄰資助,始有入塾就讀之機。9歲喪父,18歲時,歲荒世亂,隨母偕同弟、妹避兵亂外逃,途中喪母。

21歲輾轉來到鹿邑,被獨具慧眼的歲貢朱啟元收為義子並續讀。三年後始在南羅樓教村塾,他治學嚴謹,教書認真,受業者都非常滿意,因之名聲大振,他自己也倍感愜意。

5. 中國歷史上有幾條著名古道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自然風光壯觀的旅遊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因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葯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悠久的歷史。車師古道

6. 阜南縣的歷史是什麼

阜南縣,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屬內陸開發較早地區,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淮版河上中游結權合部北岸。阜南城區是阜陽距離市區最近的縣城,城北新區於2010年開始建設。阜南縣國土面積1768平方公里,耕地146.8萬畝,轄29個鄉鎮和一個省級工業園區,345個村(居),人口172.1萬。阜南是三國名將呂蒙、解放軍著名將領聶鶴亭將軍的故鄉。曾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龍虎尊」等一批國家級文物。

阜南縣素有「名優特產縣」、「天然資源庫」之稱,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中國柳編之鄉、全國唯一的農業(林業)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縣,安徽省林業十強縣、文化先進縣。也是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2010年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7. 阜南近代歷史大全

的文學之士。同時也必然為正始文學的來臨打下了文學的儲備和基礎,如阮籍等人的就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成長起來。其文學成就現在雖然有

8. 安徽十大古道是哪些

有這說法嗎~有一個徽杭古道

9. 阜南的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阜陽古稱「潁州」,說阜陽有哪些歷史名人,可能是一問三不知,但說潁州名人,卻可以說上幾個。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鮑叔牙潁上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註:「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生卒年月無考,是春秋初期齊國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為相國,以知人著稱。青年時與管仲是同鄉好友,深知管仲的為人和才能,始終以禮相待,成為莫逆之交。後因齊國內亂,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隨公子糾奔魯。及襄公被殺,小白得內援回國,被立為齊君(即齊桓公),擬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從大局出發,卻而不受,並力勸桓公釋管仲之囚,任管仲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很尊重鮑叔牙,他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甘茂:戰國時期下蔡(今潁上甘羅鄉)人,生卒年月無考,曾從史舉先生學百家之術。後經張儀,樗里疾引見被秦惠王重用為將,助魏章平定了漢中。秦武王時,被派討平秦公子蜀侯輝叛亂後,封為左丞相。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為使武王能看看周室的夙願,甘茂自願約魏攻打韓國。他幾經周折,終於攻下了韓國的宜陽,打通了三川,使武王到達了成周。
呂蒙(178-220年,一說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說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字子明,漢末三國吳國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並於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在軍旅之時,在孫權的勸說下發憤讀書,深為孫權、魯肅所依賴。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於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又後上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呂蒙名言:「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劉福通(1320~1365):潁州(今安徽界首)人,元末紅巾軍首領。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黃河之機聚眾起事,攻佔州。因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隨後,攻佔河南許多州縣。十五年,立韓林兒(韓山童之子)為帝,稱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為都,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他歷任平章、丞相等職,掌握大宋的軍政大權。元廷派兵鎮壓,亳州失陷,遷都安豐(今安徽壽縣)。後分兵三路攻略陝西、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鋒曾達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縣南)。十八年,他統兵攻佔汴梁(今河南開封),作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軍攻破,退守安豐。二十三年,張士誠軍圍攻安豐,他與韓林兒往滁州(今安徽滁縣)依朱元璋。後被朱元璋命部將沉於江中溺死(一說在安豐陣亡)。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阜南有哪些古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