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

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

發布時間:2021-02-20 12:10:21

『壹』 歷史真實與娛樂之間的關系

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炮轟「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中國歷史隨各人喜好而轉變,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歷史感之重。於是,當今天歷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風」的時候,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與趙文卓結婚」的笑話,也讓人們懷疑,當「歷史和娛樂聯姻」之後,「崇拜皇帝和喜愛格格,也許會從一種好奇好玩變成一種深入人心的歷史觀」的憂慮會不會成為現實?
正方:「戲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中國,有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相關的書永遠不愁賣。即使黃仁宇那樣的准學術作者都可以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的小說如果不跟歷史傍上,想必也不會那麼招人喜歡。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二十四史擱到灰塵滿身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有的是「戲說歷史癖」。所謂的「戲說」絕非中國人近兩年才有的愛好,更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所言,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帶出的壞毛病。假如說「戲說」是「戲」劇的「戲」,那麼古已有之。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京劇里的哪一出不是從歷史中脫胎出來的?戲劇以外,說書的話本以及話本演變成的小說,又有幾個不是歷史題材?四大名著裡面,三部都是演繹的歷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歷史,也沒條件到學校去學歷史,他們全憑戲說。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白發漁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了。
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說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說下去。戲說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說戲說一定是不嚴肅的。
專家觀點:顧曉鳴:面對大眾,歷史無需裝深沉、擺架子。僅僅死記硬背的灌輸並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靈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讓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學理依據,「趣說」「妙說」都是不錯的傳播手段。畢竟好看、有共鳴,才會有人樂意去讀、去品。
而且「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採用生動的文學筆調,刻畫細節、想像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範。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歷史劇也好、學者的個人見解也罷,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鑒賞,把嚴肅歷史講得雅俗共賞,意味盎然,一定還會激發各種觀眾的興趣,追問歷史原貌、求諸歷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論、考古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反方:「戲說歷史」會誤導觀眾
歷史與娛樂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為什麼娛樂就一定要背離歷史真實呢?史書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野史遺聞也不足以支撐起歷史的全貌。因此,歷史劇的虛構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歷史劇作為文學不是也應該遵循文學虛構的原則嗎?這虛構的原則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虛構要合情合理。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應該根據已有的現實真實來虛構。如果超越真實來虛構,又要打著歷史劇的旗幟,那未免讓懂歷史的人倒盡胃口,不懂歷史的人了解錯誤的歷史。
因此,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打著娛樂的旗幟而遠離歷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一個歷史劇的批評標准——歷史的標准和美學的標准。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使觀眾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借鑒。遠離了歷史真實,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也就失去了借鑒的意義,最終也就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學者觀點:葛紅兵:「大眾化不等於娛樂化,把歷史文化娛樂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國,應該是品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忠義觀念,品出一點天、地、人、神的大義來,應該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揚。否則品的只不過是鉤心斗角的智慧,對人的角力的崇拜……這樣的三國能給讀者什麼呢?」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有著最悠久、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
對歷史的信念,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一。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隱忍苟活,在於他相信歷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秦檜設計害岳飛,一度猶豫不決,怕死後遭唾罵。文天祥從容就義,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白了,從中國人的理解來看,歷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這種歷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它內在於人,它更樸素本真。
認真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然而此言之前提在於我們學習的是准確的歷史,是基於正確的歷史觀的歷史。

『貳』 歷史能不能娛樂化

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炮轟「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中國歷史隨各人喜好而轉變,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歷史感之重。於是,當今天歷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風」的時候,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與趙文卓結婚」的笑話,也讓人們懷疑,當「歷史和娛樂聯姻」之後,「崇拜皇帝和喜愛格格,也許會從一種好奇好玩變成一種深入人心的歷史觀」的憂慮會不會成為現實?
正方:「戲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中國,有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相關的書永遠不愁賣。即使黃仁宇那樣的准學術作者都可以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的小說如果不跟歷史傍上,想必也不會那麼招人喜歡。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二十四史擱到灰塵滿身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有的是「戲說歷史癖」。所謂的「戲說」絕非中國人近兩年才有的愛好,更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所言,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帶出的壞毛病。假如說「戲說」是「戲」劇的「戲」,那麼古已有之。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京劇里的哪一出不是從歷史中脫胎出來的?戲劇以外,說書的話本以及話本演變成的小說,又有幾個不是歷史題材?四大名著裡面,三部都是演繹的歷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歷史,也沒條件到學校去學歷史,他們全憑戲說。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白發漁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了。
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說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說下去。戲說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說戲說一定是不嚴肅的。
專家觀點:顧曉鳴:面對大眾,歷史無需裝深沉、擺架子。僅僅死記硬背的灌輸並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靈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讓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學理依據,「趣說」「妙說」都是不錯的傳播手段。畢竟好看、有共鳴,才會有人樂意去讀、去品。
而且「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採用生動的文學筆調,刻畫細節、想像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範。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歷史劇也好、學者的個人見解也罷,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鑒賞,把嚴肅歷史講得雅俗共賞,意味盎然,一定還會激發各種觀眾的興趣,追問歷史原貌、求諸歷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論、考古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反方:「戲說歷史」會誤導觀眾
歷史與娛樂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為什麼娛樂就一定要背離歷史真實呢?史書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野史遺聞也不足以支撐起歷史的全貌。因此,歷史劇的虛構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歷史劇作為文學不是也應該遵循文學虛構的原則嗎?這虛構的原則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虛構要合情合理。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應該根據已有的現實真實來虛構。如果超越真實來虛構,又要打著歷史劇的旗幟,那未免讓懂歷史的人倒盡胃口,不懂歷史的人了解錯誤的歷史。
因此,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打著娛樂的旗幟而遠離歷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一個歷史劇的批評標准——歷史的標准和美學的標准。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使觀眾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借鑒。遠離了歷史真實,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也就失去了借鑒的意義,最終也就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學者觀點:葛紅兵:「大眾化不等於娛樂化,把歷史文化娛樂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國,應該是品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忠義觀念,品出一點天、地、人、神的大義來,應該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揚。否則品的只不過是鉤心斗角的智慧,對人的角力的崇拜……這樣的三國能給讀者什麼呢?」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有著最悠久、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
對歷史的信念,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一。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隱忍苟活,在於他相信歷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秦檜設計害岳飛,一度猶豫不決,怕死後遭唾罵。文天祥從容就義,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白了,從中國人的理解來看,歷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這種歷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它內在於人,它更樸素本真。
認真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然而此言之前提在於我們學習的是准確的歷史,是基於正確的歷史觀的歷史。如果不是准確的歷史,不是基於正確歷史觀的歷史,那麼學習這樣的歷史,不僅不能使人聰明,相反,還可能會使後人重蹈前人的覆轍,甚至可能犯下更大的錯誤!

『叄』 探討:將歷史娛樂化,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歷史走向大眾,國學受到熱捧,是我們承繼優良傳統的良好契機。但那些靠聳人聽版聞來揚名、謀私的手段權,那些將嚴肅歷史肆意娛樂化解讀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敗壞學風,誤導受眾,把方興未艾的傳統文化熱引向歧路。歷史和典籍當然要走向大眾,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線必須堅守。

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惡俗化地娛樂歷史的行為都是要不得的,以釣名謀利為宗旨的商業炒作更應剎車。面對商品時代復雜多變的大眾文化消費,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歷史的職責。

『肆』 如何理解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娛樂化

為避免熒來屏過度娛樂化,源許多學者都提到了制度和監管。文化學者時統宇提出,首先要有制度,主管部門一定要有一個量化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在中國電視節目的整體數量當中限制兩類節目——影視和綜藝,相對增大兩類節目的播出總量——新聞和社教。同時要加大監管力度,一定要建立非常嚴格的掌門人問責制和頻道評定退出機制。像現在僅依靠警告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應努力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辦事。中國電視目前存在的過度娛樂化、低俗化、貴族化等等各種「化」,都在考驗主管部門的執政能力和監管能力。

『伍』 如何評價當前社會泛娛樂化的趨勢

當今社抄會已經進入泛襲娛樂化時代,「娛樂至死」現象盛行。於是,消費主義文化大行其道,滿足於吸引眼球,不求發人思索,滿足於形式熱鬧,不求內涵豐富,呈現日益醜陋化、庸俗化、低劣化的娛樂傾向。電視娛樂頻道更是相互模仿,許多節目甚至走向審丑

『陸』 如何看待泛娛樂化現象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版是要與其權相適應的,所以過於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游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產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產生,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於「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適應它。
在泛娛樂化的社會來看① 從生產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並不是適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即可。

『柒』 如何看待如今的泛娛樂化

一、什麼是「娛樂」與「泛娛樂」
首先,我想先明確兩個概念:
「娛樂」是指人民群眾閑暇時的一種打發時間方式,是基本精神需求之一。比如工作忙了一天,約上三五知己喝兩杯,回家聊聊天打打游戲,看看綜藝。
「泛娛樂」是指的將那些原本並不是以娛樂大眾為出發點的事物,改造成娛樂大眾。比如前面說的,新聞、文章、教育。新聞是給大家傳遞信息,而不是討好觀眾的;文章是表達觀點,而不是嘩眾取巧的;教育是傳遞知識,而不應該是吸引注意的。
二、為什麼從「娛樂」走向了「泛娛樂」
事實上,這是近代全世界的風潮,而引領這個風潮的正是很多國人都嚮往的先進國家——「美國」。
1966年,美國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在《全球化陷阱》首次提出了「奶頭樂」(tittytainment)概念,大意就是讓人向嬰兒含著奶頭一樣「樂不思蜀」;
1995年,美國召開全世界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正式提出並開始進行了奶頭樂戰略,大致內容是「隨著生產力和人口的不斷提升,只需20%人生產物質,即可滿足所有人需求,80%人將被邊緣化,他們不必也無法參與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因為這個原因,80%的財富掌握在另外20%的人手中。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沖突,精英們准備的方法是製造大量的「奶頭」— —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路、電視和游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是智能化製造的開啟(機械臂,工廠機器取代工人),全世界的娛樂化更加明顯,原本很多的非娛樂行業都開始娛樂化以「取悅」觀眾,有些詞很反應這種現象,如「吸睛」、「標題黨」等等。
可以說,由於21世紀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導致社會環境又發生了變化:社會並不需要那麼多人從事直接物質生產,更多的人只能轉而從事娛樂生產(門檻相對較低),產出增多的同時,也必然需要引導大家需求增多,於是便「泛娛樂」了。
三、如何正確看待「泛娛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生產力發展之後,社會關系一定是要與其相適應的,所以過於恐懼或者說排斥「泛娛樂」化,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從結果上也改變不了什麼。例如:以前認為的玩游戲不好,看動畫片不好等等,現在已經變成巨大的產業,很多人在享受,也有很多人在依靠它吃飯。
一個事物的產生,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也一定是有好也有壞的。
因此,對於「泛娛樂」的變化,我們應該嘗試著去接受它,去了解它,最後適應它。
我覺得大致有以下3點:
① 從生產端,未來大部分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可能都是通俗的,熱鬧的,娛樂的
② 從消費端,用更喜歡的是簡單,不需要思考的直接快感
③ 從學習端,請記住,娛樂並不是適合用來學習以及認識事物。
面對「泛娛樂」的社會,我想只要明白以上3點,從你當下出發,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即可。
最後,我想提起一部電影,《黑客帝國》。

事實上,電影裡面的世界有點像「泛娛樂」,人類並不需進行物質生產,生產是由母體進行的,人類沉浸在一個巨大的虛幻游戲中(娛樂),以此來供養母體。

『捌』 如何正確看待電視新聞娛樂化的趨勢

現如今,中國的電視媒體行業己經進入一個爭收視率的競爭時代。作為給版觀眾傳達權嚴肅新聞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也開始逐步為此改變。電視新聞類節目不論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大膽而果斷的創新嘗試。其中,娛樂化手法的運用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亮點,並已經逐步演變成為一股潮流[1]。為了滿足觀眾普遍對娛樂消費的需求,電視媒介大量製作、播出娛樂性節目,甚至將電視新聞也用娛樂化的手段來製作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也是電視媒介進入市場競爭的階段性選擇。不可否認,電視新聞娛樂化已經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界的寵兒,這一現象之所以會在中國成為一種時尚,不單是步世界傳媒發展之後塵,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玖』 歷史娛樂化怎麼解決

人人都拿歷史說事兒,所有的歷史都在成為當代史,這就是當下歷史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首先作為一種鏡子,宮廷爭斗與政經權術被用以借古鑒今,其次做為一種工具,或警世,或勵志,歷史被節取,被放大,足以經世致用,最後,上升到日常層面,經過影視劇編導、草根學者、家庭主婦們的共同加工與一致想像,歷史終於被娛樂化了。

歷史是中國人的最高宗教。在歷史話語從來都有著意識形態顯赫地位的中國,以歷史的名義發言——也就是拿歷史說事,早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性格乃至宗教性習慣。

歷史的大熱,是全球化語境中的一個特有與共有的文化景觀。易中天成了現象,清宮戲壟斷熒屏,仿古建築、飲食、服飾成了主流,「國學」疑似復興……在日益娛樂化和商業化的歷史背後,歷史正在遭受一次來自消費主義最強勁的解構。

誠然,歷史照亮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歷史研究由今人之興趣引起,用的是今人之方法,服務於今人之目的,每代人都覺得有必要重新書寫歷史的緣故。但把歷史作為武器,是對歷史的濫用,把歷史作為救世良葯,則意味著對歷史本身的褻瀆。

事情的真相是,人們越拿歷史說事兒,他們就離歷史真相越遠;到一切上升到消費主義的暢銷狀態時,我們已不能從對歷史的闡述中觀測未來,那麼所謂歷史,還有什麼價值?……

唉…………

說到解決~僅靠個人是遠遠不夠的~可謂是:杯水車薪啊………………

『拾』 如何看待社會越來越偏向娛樂化

娛樂也是國家社會發展的一方面體現,這說明社會的整體經濟改善了,有版更多的時間精力和經濟發展娛樂權,這是生活改善的一個寫照。但是過度娛樂則不支持,重心如果太過偏向娛樂發展,那麼其他方面的發展就得不到平衡,科技發展,文學教育等方面均會受到不同程度沖擊,而這些對於社會進一步發展,國家進一步強盛顯然更為重要,所以還是需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不能太過與娛樂。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歷史娛樂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