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蘭陵王是哪個朝代的,蘭陵王是歷史上那個時期
蘭陵王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將軍。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回,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答北齊乾明元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
蘭陵王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之孫高肅。蘭陵王相貌俊,武藝高強,屢建戰功。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後,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奪,於公573年用毒酒殺豁口了這位僅30歲的名將。
著名戰役:
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2. 景縣的歷史
景縣歷史悠久。自秦置縣,歷代轄境多變。原名「條」,「景」縣之名,續至明代。元時移景州來,州縣並存;明初,省縣入州。中華民國二年, 改稱景縣。 「七·七」事變後,景縣被日偽軍佔領。 1938年秋,在王謙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五專署。 1940年,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將景縣劃為景南、景北兩縣。景南縣在馮高堡成立景南縣民主政府、景北縣在後留名府(留府)成立景北縣民主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並為景縣,於王謙寺成立景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縣政府遷至縣城(景州)。 1949年8月,景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
歷史上名人輩出。南北朝時期有高氏、封氏兩大名門望族,其中高氏家族出過六代皇帝;西漢時期儒學大師董仲舒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治軍名將周亞夫封侯景州;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留下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王任重、原國家鐵道部部長劉建章都是景縣人。 2006年被以色列空襲中死亡的中國籍烈士杜兆宇籍貫也是景縣。
3.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留府鄉的歷史簡介,有誰知道
「後留名府」的來歷:
河北景州後留名府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古鎮、工業重鎮,據說,在古代後留名府是一個縣城,總府派來外地高官來此擔任縣官,縣官由於工作勞累過度,犧牲於縣衙府上,此地老百姓為了紀念此事,將留府更名為後(原為「厚」道的意思),留(留戀的意思)名(命)府。
後留名府鎮近代史簡介:
「七·七」事變後,景縣被日偽軍佔領。
1938年秋,在王謙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五專署。
1940年,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將景縣劃為景南、景北兩縣。景南縣在馮高堡成立景南縣人民政府、景北縣在後留名府(留府)成立景北縣人民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並為景縣,於王謙寺成立景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縣政府遷至縣城
(景州).
1949年8月,景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
更多詳情:http://www.jingxian.gov.cn/ReadNews.asp?NewsID=2067
4.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是由河北人建立的
傳說中國上古五來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源平縣
燕王噲(?─前314年)戰國時期燕國政治家、第三十八任國君。公元前321年繼位。前316年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戰國時期燕國政治家、軍事家。在東北設遼西、遼東等5個郡,奠定了秦代東北疆域。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
趙佗秦朝恆山郡真定縣人(今河北省正定縣以南)。南越國創建者。
秦朝秦始皇(生於河北邯鄲)
篡位建立新朝的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蜀漢國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高歡(496-547),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鮮卑化的漢人,北齊王朝的奠基人。
宋朝的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河北涿州人
唐朝李淵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不是河北的。
咱們河北出名將,就給採納了吧
5. 河北衡水在戰國時期屬於哪國燕國趙國
河北衡水在戰國時代是趙國的地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鉅鹿郡。漢代屬專冀州刺屬史部,先後設有廣川國、信都國和安平國,今轄縣市區多為此時建置。
三國時系魏國冀州域,冀州治自鄴始移信都,境內分屬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晉代仍為冀州所轄。隋時,南部屬冀州,北部屬公元596年所置深州。
唐代屬河北道。宋初冀州屬河北東路,深州屬河北西路。元初,觀州治所移至縣城(今景縣城),並於公元1265年復稱景州。
此後直至明、清,先後為中書省、京師、直隸省所轄,境內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領。
(5)景縣歷史屬於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衡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曾涌現出北燕帝馮跋、北齊帝高歡等歷史名人;蘇護獻妲己,蒙恬傳筆藝、曹操戰袁紹、竇建德起義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還有儒學大師董仲舒、漢代名將竇嬰、隋朝名相高穎、北宋名相李舫等風流人物,都是衡水人。
衡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該市境內保存著許多讓人引以為豪的歷史古跡,大都具有上千年歷史,且建築風格各異,無不處處彰顯了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特別是現存的衡水寶雲塔、景縣舍利古塔、故城慶林寺塔和冀州的西堤北石塔等古塔,為衡水古城歷史文化積淀增添風韻。
6. 請問: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留府(後留名府)鎮的歷史簡介
歷史沿革
【後留名府】的來歷:
河北景州後留名府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古鎮、工業重鎮,據說,在古代後留名府是一個縣城,總府派來外地高官來此擔任縣官,縣官由於工作勞累過度,犧牲於縣衙府上,此地老百姓為了紀念此事,將留府更名為後(原為「厚」道的意思)留(留戀的意思)名(命)府。
後留名府鎮近代史簡介:
「七·七」事變後,景縣被日偽軍佔領。
1938年秋,在王謙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五專署。
1940年,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將景縣劃為景南、景北兩縣。景南縣在馮高堡成立景南縣人民政府、景北縣在後留名府(留府)成立景北縣人民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並為景縣,於王謙寺成立景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縣政府遷至縣城(景州).
1949年8月,景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
後留名府鎮(Houliumingfu zhen) 景縣轄鄉鎮。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縣境西北部,衡水市境中東部,距景縣縣城19.6千米,距衡水市區35千米。面積84.36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4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後留名府村。
1958年建後留名府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西路鄉並入。1997年,全鎮面積84.4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
工業經濟
工業以橡塑製品為主,橡塑製品全鎮有幾十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銷往國外。
農業經濟
糧食類:玉米、小麥、棉花、花生、辣椒等;
水果類:蘋果、杏、蜜桃等;
養殖業:蛋雞、種鴿、精品肉豬等;
行政區劃
後留名府鎮轄後留名府、前留名府、小營、曹上營、宋上營、王上營、野廠、鄭黃古庄、張王柯枝、白王柯枝、曹王柯枝、柴王柯枝、魁星庄、辛庄、南朴庄、南庄頭、霸家寺、北西庄、苦水營、呂屯、北馬村、大果義、小果義、西路古庄、後路古庄、馬路古庄、韓黃古庄、閆黃古庄、白黃古庄、張黃古庄、房辛旺、趙辛旺、白辛旺、小馮古庄、東馬村、聖堂、大孔村、王家莊、北高庄、房庄40個村委會。
轄區代碼
代碼 131127204:~201 魁星庄村、~202 霸家寺村、~203 呂屯村、~204 北馬村、~205 後留名府村、~206 柴王柯枝村、~207 張王柯枝村、~208 曹王柯枝村、~209 白王柯枝村、~210 小營村、~211 辛庄村、~212 南庄頭村、~213 野廠村、~214 王上營村、~215 宋上營村、~216 曹上營村、~217 南朴庄村、~218 前留名府村、~219 北西庄村、~220 苦水營村、~221 大果義村、~222 小果義村、~223 北高庄村、~224 房庄村、~225 王家莊村、~226 大孔村、~227 韓黃古庄村、~228 閻黃古庄村、~229 鄭黃古庄村、~230 白黃古庄村、~231 張黃古庄村、~232 聖堂村、~233 東馬村、~234 馬路古庄村、~235 西路古庄村、~236 後路古庄村、~237 小馮古庄村、~238 房辛旺村、~239 白辛旺村、~240 趙辛旺村
7. 金國時期景縣屬於哪裡
宋時,條縣屬冀州,省安陵縣。金貞元二年(1154年)條縣改屬景州(治在今河專北東光)。屬
元太宗八年(1236年),觀州治所由東光移來條縣城,以條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觀州復為景州,屬河間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條縣省入景州,轄7鄉、21屯、83地方、946村;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景州屬河間府。
8. 景縣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唐朝詩人高適
蘭陵王高長恭
北齊皇帝 高洋 高歡
文化部副部長 歌詞作家 陳曉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
9. 景州的歷史沿革
景州〈jingzhou〉最早建於隋朝的長蘆。〈隋書〉載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楊堅於長蘆置景州。因轄境為古景城侯國之地,故州以景為名。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湯帝楊廣並省、州、縣,景州逐廢。﹝湯帝應系煬帝之訛,謂隋煬帝也。﹞、
遠古的景縣由古黃河、漳河沖積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遠在商、周時期,此地為條氏國。
春秋時,為晉之條地。戰國時,屬趙。秦時,確立郡縣,條地屬鉅鹿郡。[5]
西漢時,境內有條(《後漢書》寫作「修」)縣、條侯國、條市縣、龍條縣和廣川縣。條縣,位於今境中東部,故治在南條城(今縣城南十餘里胡庄),屬冀州信都國(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條侯國,位於今境中部,於漢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封周亞夫為條侯,故治在北條城,亦名亞夫城(今景縣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國除,地歸條縣。條市縣,位於今境西部,故治在今縣城西三十里大溫城,屬幽州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河北滄縣)。龍條縣,位於今境東北部(今十王殿一帶),屬兗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東平原縣南20里)。廣川縣,位於今境西南部,故治在今廣川,屬信都國。[5]
東漢時,條市、龍條兩縣並入條縣,屬渤海郡。廣川縣屬清河國(故治在今河北清河縣東)。
三國時,魏將條縣之東部劃為東安陵縣(今吳橋縣西北部),故治在宣府鎮(今吳橋縣窯廠店)。條縣、東安陵縣、廣川縣同屬渤海郡。
晉時,條縣治所移至邸閣城(今縣城東北十餘里古城村)。
北魏時,條縣治所遷至北條城(今景縣城)。廣川縣屬長樂郡(治在今冀州市)。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廣川縣省入棗強縣,今廣川鎮為棗強故治(金時,棗強治所移至今棗強縣東南;元時廣川鎮劃屬條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東光置安陵縣。條縣、安陵
景縣風景名勝(4張)
縣屬觀州(治弓高,在今景縣東北40里)。貞觀十七年(643年)廢觀州,條縣、安陵縣屬德州(故治在今山東陵縣)。永徽二年(651年),安陵縣治所移至白社橋(今景縣安陵)。永泰元年(765年),條縣改屬冀州。景福元年(892年)安陵縣屬景州(治弓高)。
宋時,條縣屬冀州,省安陵縣。金貞元二年(1154年)條縣改屬景州(治在今河北東光)。[5]
元太宗八年(1236年),觀州治所由東光移來條縣城,以條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觀州復為景州,屬河間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條縣省入景州,轄7鄉、21屯、83地方、946村;領吳橋、東光、故城三縣。景州屬河間府。
清初因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設直隸布政司,分河間東半部為天津府,原屬景州之吳橋、東光、故城三縣直屬河間府,景州為散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地方為社,社上設區,景州轄5區、82社、904村。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為縣,景州改為景縣,屬直隸省。
民國三年(1914年),省下置道,景縣屬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景縣直屬河北省。翌年(1929年),改社為編鄉,景縣轄5區、323鄉。[5]
1937年,「七七」事變後,景縣被日偽軍佔領。
1938年秋,在王謙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五專署。
1940年,為便利抗日,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將景縣劃為景南、景北兩縣。景南縣在馮高堡、景北縣在後留名府相繼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並為景縣,於王謙寺成立景縣人民政府。
1946年3月,縣政府遷至縣城景州,轄9個區。
1949年8月,景縣屬河北省衡水專區。
1952年9月,景縣劃屬滄縣專區。
1958年6月,屬天津專區。11月,景縣、故城、吳橋三縣合並為吳橋縣,屬天津市。縣駐地在桑園鎮。
1961年6月,恢復景縣建置,屬滄州專區。
1962年7月,改屬衡水專區。
1967年12月9日,衡水專區改稱衡水地區,景縣屬衡水地區。
1984年1月,機構改革,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景縣轄2鎮、31鄉。
1996年1月,景縣並鄉擴鎮,由原5鎮27鄉並為5鎮11鄉。7月19日,衡水地區撤銷,改設為地級衡水市,景縣屬衡水市。
2013年,景縣轄10鎮、6鄉、848個行政村,891個自然村,人口50萬。
2014年,景縣轄景州鎮、龍華鎮、廣川鎮、王瞳鎮、洚河流鎮、安陵鎮、杜橋鎮、王謙寺鎮、北留智鎮、留智廟鎮、劉集鄉、連鎮鄉、梁集鄉、溫城鄉、後留名府鄉(留府)、青蘭鄉共10鎮6鄉848個行政村。
2015年2月,河北省委、省政府研究決定,報經中央編辦批准,確立景縣為河北省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