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丹陽歷史歷史有哪些

丹陽歷史歷史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04 00:12:47

1. 丹陽鎮的歷史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吳(指三國時吳國地域)丹陽有四:一為漢郡,一為吳郡,一為秦縣,一為唐縣。這四個「丹陽」出現在不同的時代的地點,同時又有郡、縣、鎮之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推行郡縣制時,曾在今蘇皖邊界與今南京市江寧區境西南設丹陽縣(轄地約在今江寧與溧水,當塗二縣交界處),此謂之「秦縣」。縣治歷沿以後幾個朝代直至隋朝。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縣廢,其地大部分並入溧水縣。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此謂「漢郡」。
三國初,孫權以呂范為太守,將丹陽郡從宛陵移至建業(今南京)城東部,史稱「吳郡」。吳嘉禾三年(234年),諸葛恪(203-253年)曾任吳國撫越將軍,丹陽太守。東晉時,謝安之妻兄劉還在京師擔任過丹陽尹(《晉書-劉-傳》)。
有了「漢郡」、「吳郡」後,習慣上把原丹陽縣稱作「小丹陽」。《今縣釋名》記述:「……漢武帝設置丹陽郡,乃於縣稱小丹陽以別之」。今本《辭海》注丹陽為古縣名。「陽」一作「楊」。秦置。治安徽當塗東北小丹陽鎮。因漢以後屬丹陽郡,故又稱此處為「小丹陽」。唐貞觀初並入當塗縣。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曾過此至錢塘。那麼,怎樣認識這「楊」和「陽」呢?
《晉書·地理志》將「丹陽」記為「丹楊」。並解釋「楊」,緣於「山多赤柳而名」。但據考,丹陽附近只有喬木山、太平山、雞冠山等,並無丹楊山。而且按照植物生長特性,此一帶山上植物是以綠色為主的,而「赤柳」卻實屬罕見。傳說中的秦始皇東南巡時見山多赤柳,因名丹陽,也僅為傳說而已,是無從稽考的。對此,清代《重修江寧府志》有了指正:「丹陽之縣見《秦始皇本記》,……若因赤柳為丹陽,其言晚出唐修之晉書,寧必信乎?」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筆者與此意見同。《景定建康志》:「郡國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記》雲:「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寶中改為絳岩山,丹陽之義出此。山臨平湖,湖亦以丹陽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兩水間。以此證之,則丹陽為山名,山南為陽故曰丹陽。赭山、絳岩山、丹山,皆為赤山之意。」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設刺史部十三州,丹陽郡屬揚州。揚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橋與冶城之間。
南朝謝?《休沐重還丹陽道中》詩中之丹陽,指的古都建康丹陽郡(時,丹陽郡治所設在建康城內)詩句:「……汀葭稍靡靡,江(tǎn)(初生的蘆荻)復依依。田鵠遠相叫,沙鴇(比雁大的水鳥)爭復飛。」寫南京古城江邊景象。「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詩中的「楚山」、「吳岫」即指古都建康周圍之群山。「歲華春有酒,初服偃郊扉」中之「郊」即指建康城郊。
南朝陳代高僧曇瑗《游故園》詩:「丹陽松葉少,白水黍苗多。浸淫下客淚,哀怨動民歌。春淫度短葛,秋蒲沒長莎。麋鹿自騰倚,車騎絕經過。蕭條四野望,惆悵將如何?」寫南陳時,建康城內受災人民的苦難和四野的蕭條景象。
而李白詩《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中之丹陽,乃指唐時的丹陽縣,即今蘇皖交界處的小丹陽。「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中所寫之城,即唐丹陽縣之城牆。詩中時作《白詞》「放歌丹陽湖」之句中的丹陽湖,即丹陽附近赭山腳下的丹陽湖。小丹陽地處吳頭楚尾,三面丘陵,一面臨平原圩區。為「江(江寧)當(當塗)鎖鑰」。春秋時,吳、楚常在此引起戰爭。秦時,城初建;漢時,稱此處為」楚地十六城之一」 (語出《漢書》)。此地為漢江都王劉敢的食邑,並為其諸侯國之都城。從秦建縣後歷沿至隋而廢。唐武德三年(621年)重置丹陽縣。至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縣降為鎮。李白寫此詩時,丹陽實際上已降為鎮了。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六):「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峰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有的注書中將此詩中之丹陽注釋成了今鎮江市之丹陽,實為誤解。此詩中之丹陽,實是指吳郡丹陽。三國時的丹陽郡治,即在南京城中。南京城的石頭山、幕府山等和鎮江江邊的北固山、焦山等,同為古吳地的軍事要隘,故李白詩中稱「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詩中是寫戰船浩浩盪盪,順江東下,經過古丹陽郡(建業城)和京口北固山一帶,而今鎮江之丹陽並不在長江邊,更非位於鎮江的上游處。在那裡,哪裡會見到「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峰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的壯觀景象!
和李白同時代的孫逖(701--740)《丹陽行》詩:「丹陽古都洞庭陰,落日扁舟此路尋。傳是東南舊都處,金陵中斷碧江深。在昔風塵起,京都亂如,雙闕戎虜間,千門戰場里。傳聞一馬化為龍,南渡衣冠亦願從。石頭橫帝里,京口拒戎鋒。青楓林下回天蹕,杜若洲前轉國容。都門不見河陽樹,輦道唯聞建業鍾。……昔年王氣今何在,並向長安就堯日。……唯有空城多白天,春風浩盪無人見。」詩中所寫,清清楚楚地都是古都金陵的景色和往事。
與李白、孫逖同時代的嚴維(--780年)有《丹陽送韋參軍》詩:「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很清楚地寫明他是在丹陽城的長江邊給友人送行的。而此丹陽當然絕不可能是遠在長江以南數十里外的今鎮江地區的丹陽小城。
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載:「丹陽廢而存丹陽鎮,但鎮江有丹陽縣,故亦呼(江寧)丹陽為小丹陽,鎮江(丹陽)為大丹陽。
元代著名詞人薩都剌《水龍吟?贈友》:「禿鬢西風,短蓬落月,東吳西楚。悵丹陽郭里,相逢較晚……揚子江頭,凍沙寒雨,暮天飛鷺。待明朝酒醒,金山過,瓜洲渡。」
至於後人詩歌中所寫的「丹陽」,如明代中期陳所聞《南仙呂桂枝香-代寄丹陽》曲中有「望仙舟,你為甚雁去丹陽郭,我霜寒白玉樓」等句;明胡奎《丹陽》(「丹陽郭里夜聞簫,無限離情付柳條。卻憶故人千里外,山青月白思遙遙。」等等,則多為懷古之作品中的古南京城的代稱。

2. 丹陽郡的歷史沿革

建安十三年(208)首次分出新都郡(今安徽黃山一帶),郡治仍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孫權弟孫翊在丹陽做過太守,被邊洪刺殺,屬下戴員等反叛。另有丹陽縣,《今縣釋名》記述:「……漢武帝設置丹陽郡,乃於縣稱小丹陽以別之」。今本《辭海》注丹陽為古縣名。「陽」一作「楊」。秦置。治安徽當塗東北小丹陽鎮。因漢以後屬丹陽郡,故又稱此處為「小丹陽」。唐貞觀初並入當塗縣。
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曾過此至錢塘。那麼,怎樣認識這「楊」和「陽」呢?晉《晉書·地理志》將「丹陽」記為「丹楊」。並解釋「楊」,緣於「山多赤柳而名」。但據考,丹陽附近只有喬木山、太平山、雞冠山等,並無丹楊山。而且按照植物生長特性,此一帶山上植物是以綠色為主的,而「赤柳」卻實屬罕見。傳說中的秦始皇東南巡時見山多赤柳,因名丹陽,也僅為傳說而已,是無從稽考的。對此,清代《重修江寧府志》有了指正:「丹陽之縣見《秦始皇本記》,……若因赤柳為丹陽,其言晚出唐修之晉書,寧必信乎?」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景定建康志》:「郡國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記》雲:「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寶中改為絳岩山,丹陽之義出此。山臨平湖,湖亦以丹陽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兩水間。以此證之,則丹陽為山名,山南為陽故曰丹陽。赭山、絳岩山、丹山,皆為赤山之意。」 武德三年(620)以郡改揚州。從西漢至唐代,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時期,丹陽郡(丹楊郡、丹陽尹)一直隸屬揚州刺史部。

3. 丹陽有什麼古跡

1985年8月,丹陽縣人民政府首批公布陀羅尼經幢等15處,為丹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回7月,丹答陽市人民政府第二批公布鳳凰山遺址等13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第三批公布巴斗山戰斗舊址等27處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陀羅尼經幢
陀羅尼經幢亦稱尊勝石幢,為石質。始建於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原立於城內雲陽橋(即賢橋)東北高陵寺放生池前,後移至老公園內,1972年移至新民中路文化館活動樓東南角。現存石幢高2.16米,圍長1.6米,呈八角形,每面寬0.2米,上書陀羅尼經文,並有浮雕佛像裝飾。
2、石曼卿神道碑
石曼卿神道碑位於丹陽市雲陽鎮喬家巷老中醫院天井東側。碑文:「先賢石曼卿神道」,下款:「明萬曆壬子歲蘇州曠鳴鸞立石(陰刻楷書)」。碑高1

4. 丹陽歷史人物近代

丹陽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走廊,位於江蘇省南部,屬太湖流域片區。東距專上海200公里,西距省屬城南京68公里;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東與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相鄰,西與鎮江市丹徒區、句容市相連,南與常州金壇區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現為鎮江市行政代管。
丹陽古稱曲阿,後取「丹鳳朝陽」之意而得名。丹陽市歷史悠久,為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建置始於戰國,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是齊梁故里。

5. 丹陽的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來代,丹陽境自內就有人類活動。
丹陽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初為雲陽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改雲陽邑置雲陽縣。不久又更名為曲阿縣。
新莽始建國元年改曲阿縣為鳳美縣。
東漢初復名曲阿縣。吳嘉禾三年(234)改曲阿縣為雲陽縣。
晉太康二年(281)復名曲阿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曲阿縣為丹陽縣,丹陽縣屬丹陽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陽郡為潤州,丹陽縣屬潤州。後經歷朝,丹陽均屬鎮江。
民國元年(1912)丹陽縣直屬江蘇省。
1949年4月丹陽全境解放,屬鎮江專區。
1958年9月改鎮江專區為常州專區,丹陽縣屬常州專區。
1959年9月又改常州專區為鎮江專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後,丹陽縣屬鎮江市代管。
1987年12月,丹陽撤縣設市,為丹陽市,仍屬鎮江市代管。

6. 丹陽的由來..

1.銅的別稱。 唐 呂巖 《寄白龍洞劉道人》詩:「競向山中尋草葯,伏鉛制汞點丹專陽。」宋 趙令畤 《侯鯖屬錄》卷一:「余家有古鏡,背銘雲:『漢 有善銅出丹陽,取為鏡,清如明,左龍右虎補之。』不知『丹陽』何語,問 東坡 ,亦不解。後見《神仙葯名隱訣》雲:『銅亦名丹陽。』」 2.道教謂煅粉點銅之術。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陽 歲歉,死者盈道,因取丹頭點銀為金,化鐵為銀,以救飢人,故後人以煅粉點銅者,名其法曰丹陽。」 3.佛教所謂超脫塵世的境界。 明 李贄 《復丘若泰書》:「丹陽雖上仙,安能棄輪迴,舍因緣,自脫於人世苦海之外耶?」明 李贄 《復丘若泰書》:「非謂必如何空之而後可至丹陽境界也。」

7. 丹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啊

1、包咸

包咸(前7年-65年),字子良,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東漢經學家。建武年間,任職諫議大夫、侍中、右中郎將。永平五),官至大鴻臚。永平八年,去世。

2、韋曜

韋曜(204年―273年),本名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東吳四朝重臣。韋曜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

8. 丹陽有什麼民間傳說

每個地方都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我在這里例舉三個:

1,春秋戰國時代,丹陽是楚國的屬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並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也被改為了雲陽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雲陽縣邑,不知讓秦始皇費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價地來破壞此地的「王氣」。
原來,秦始皇這樣做是有他的原因的。當初,他在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便占卜稱:雲陽有「王氣」。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陽會出皇帝來爭奪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來破掉丹陽的「風水」。這其中的一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雲陽」縣名改為「曲阿」。第二個舉措,就是將「會稽馳道」經過丹陽的地段改得彎彎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其目的也是為了破丹陽的「王氣」。
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預言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在秦始皇死後的430年(222年),丹陽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 今丹陽司徒鎮 ),祖父孫鍾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為生,死後被葬於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後被葬於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蕭道成,字紹伯,小名斗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享年56歲,死後被葬於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蕭衍,字叔達,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549年在一場大禍中身亡,享年85歲,被葬於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2,學問的來歷
孔夫子帶了弟子們出遊。一天,路過一個村莊,只見有戶人家的大門上貼著一副對聯:
家財萬貫不算富,膝下無子亦有福
孔夫子看完,想了半天,也沒弄懂是什麼意思,他回頭問了:「弟子們,誰能解出這副對聯是什麼意思?」諸弟子有的直搔頭皮,有的低頭不語,有的乾脆搖頭表示答不出來。沒有辦法,孔夫子只好去請教戶主。
孔夫子敲門進去,向戶主說明來意。戶主答道:「老夫子見笑了,這副對聯寫的是我家事實。小老兒有閨女十個,一個閨女一千金,十個閨女就是十千金了,所以對聯:『家財萬貫不算富』,還有,小老兒膝下無子,常言道女婿是半子,小老兒十個女婿,個個爭先孝順我。我們老兩口常常被女兒、女婿你爭我拉地請去吃飯,比那些天天和兒子、媳婦爭爭吵吵的人家要有福氣多了。所以說:『膝下無子亦有福』。」
聽完戶主的解釋,孔夫子不禁稱贊道:「妙哉!」再一看身後的眾弟子,個個面帶愧色。孔夫子對他們說:「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不恥下問,乃學習美德也,何必羞愧!」老師的一席話,說得弟子們個個點頭稱是。師生一行向戶主道過謝,又上路去了。

3,雙墩山的故事
相傳古代,在曲阿(e)今丹陽,近郊區的地方,有一條龍受傷未愈,生命岌岌可危。此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曉,但又不能大肆宣揚,讓凡間的子民知道龍所在的位置,於是,只好派天上的神仙下凡去醫治,並以打雷閃電為信號,信號一到即刻返回天庭,不可逗留,以免招搖。這位神仙在接受了玉帝的旨意之後,挑著兩擔的葯慌忙上路,誰知路途遙遠,雖然步履快捷,但最後還是在半路收到了即刻回天庭的信號,這位神仙也沒有辦法,只好放下肩上的兩擔葯,回到了天庭。而這兩擔的葯隨著日子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兩座山,那根扁擔便變成了一條小路,隨後雙墩山由此得名,而那條龍所在的位置也不曾知曉。只是在後來聽人說,大躍進的時候,人們想開山植被時,挖到過一個洞,掏開一看,千百條蛇纏繞在一起,其中有一條相對粗張的蛇頭戴皇冠,人們見此恐慌懼怕,丟器而逃,蛇群隔天後也不見蹤影,耐人尋味。人們也由此對兩座山的傳說心生的崇敬,紛紛將自己家祖輩的墳墓遷至至此,以享極樂世界之福。
(後記:由於現代化發展,各種國家級開發區的建設,雙墩山名存實亡,因為一座山已被鏟平,家家遷祖墳,聽說,遷墳那天,鞭炮聲響徹天際。)

9. 丹陽古今的歷史概括

丹陽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走廊,位於江蘇省南部,屬太湖迴流域片區。東距上海200公里,答西距省城南京68公里;東與常州市新北區、武進區相鄰,西、北與丹徒區相連,南與常州市金壇區接壤。

歷史沿革:

  1. 新石器時代,丹陽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2. 丹陽建置始於戰國時期,初為雲陽邑。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實行郡縣制,改雲陽邑置雲陽縣。不久又更名為曲阿縣。

  4. 新莽始建國元年改曲阿縣為鳳美縣。

  5. 東漢初復名曲阿縣。吳嘉禾三年(234)改曲阿縣為雲陽縣。

  6. 晉太康二年(281)復名曲阿縣。

  7. 唐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曲阿縣為丹陽縣,丹陽縣屬丹陽郡。乾元元年(758)改丹陽郡為潤州,丹陽縣屬潤州。後經歷朝,丹陽均屬鎮江。

  8. 民國元年(1912)丹陽縣直屬江蘇省。

  9. 1949年4月丹陽全境解放,屬鎮江專區。

  10. 1958年9月改鎮江專區為常州專區,丹陽縣屬常州專區。

  11. 1959年9月又改常州專區為鎮江專區。

  12. 1983年實行市管縣後,丹陽縣屬鎮江市代管。

  13. 1987年12月,丹陽撤縣設市,為丹陽市,仍屬鎮江市代管。

10. 丹陽鎮的歷史沿革

古人在這里興修水利,建有九重水堰故稱九重堰。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資料都將該地稱為九重堰內。近代聲稱容是蒙古人的後裔在此修建九重院而得名之說實為誤傳,這種謬傳是因堰和院的讀音近似造成的。
古代為九重堰。
1958年建九重人民公社,隸屬於鄧縣(今鄧州市)。
1969年1月26日,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在九重陶岔石盤崗開工。
隨著20世紀70年代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初步竣工,丹江口水庫淹沒淅川大面積土地,1972年12月,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鄧州市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陶岔村劃歸淅川縣,但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
1984年改九重人民公社改為九重鄉。
1996年九重鄉升格為九重鎮歸淅川縣管轄。
2007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九重鎮正式更名為丹陽鎮(但淅川人民政府門戶網對外一直對九重鎮稱九重鎮。)

閱讀全文

與丹陽歷史歷史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