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個朝代是歷史上最繁榮的
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宋
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唐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朝代:漢
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朝代:元
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朝代:宋
宋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商業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種類繁多,貨幣形式多樣化,出現了交子,人們生活水平豐富多采,各種文化體育事業也日益勃興.
很多人不了解,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是哪個時期。很多人認為是在文景之治,也有認為是乾隆盛世,而事實上卻是在宋朝。宋朝的成就並不遜於漢、唐兩朝,它不僅是漢、唐社會的繼續發展,甚至在程度上還要高於漢、唐,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與漢、唐相比,宋朝能夠在當時的條件下得到這樣大的發展是十分不易的。
首先,宋朝繼承的政治遺產不利,當權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滅,其重要因素是開國皇帝在完成統一的巨大勝利面前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漢承秦祚,唐承隋祚,吸取了前朝失敗的教訓。而宋朝卻以兵變立國,與漢、唐兩朝不同。
其次,北宋立國是建立在五代十國四分五裂的基礎之上,同秦以前的春秋戰國和隋以前的五胡亂華的局面類似,實現國家統一需要進行長期戰爭。而漢、唐兩朝均建立在前朝大一統的基礎之上,立國後可以專心為政。
另外,宋朝立國時面臨著強敵的侵犯,其周邊環境遠不如漢、唐。漢的主要敵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匈奴、突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他們僅僅是勢力較大的部落,部落管理尚處於比較原始的水平。他們侵犯漢、唐的主要目的是強奪食物和其他生活資料,往往是襲擾性的。宋的主要敵人是遼、金等國。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但並沒有完全統一全國。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同北宋並立的還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遼國、黨項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國以及距離較遠的吐蕃。
宋朝建立之時,遼政權已經存在了約50年,而且從一個游牧民族逐漸變成了實力雄厚的國家,軍隊戰鬥力較強,他們有強烈的爭奪生產資料也就是擴張土地的慾望。從公元979年至1004年,宋、遼兩國發生了長達25年的戰爭,雙方損失極其慘重。
西夏建立於1038年(即北宋寶元元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憑借相當富庶的寧夏平原建立了「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方二萬余里」的西北大國。從第二年正月起,李元昊率領大夏鐵騎連續對宋朝發起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數次大規模的戰爭,致使宋軍損失慘重。
但是,北宋在這么惡劣的戰爭環境下卻穩住了政局,並使經濟得到恢復和較快發展,這不得不讓人問幾個為什麼。我認為,這主要得益於宋太祖及後任皇帝制定並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實際的制度和政策。
許多人都知道「杯酒釋兵權」這個歷史典故,但對此事的看法卻歧說不一。我認為,採取某種方式解除兵變之憂,這是專制社會的必然。相比其他朝代的帝王,宋太祖的做法也較為合理和人道。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又針對前朝歷代的流弊,進行了體制上、制度上的大變革。
一是改革軍制。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
二是改革行政。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則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擔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
三是改革財政。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
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政治趨於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北宋繼續改革經濟制度,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北宋通過改革,採取了以文立國的國策,實行文人統治。宋太祖把科舉制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制度,無論寒門士子,還是農桑人家,學而優者,均可以出入廟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長官,地位居於武官之上。軍隊是軍無常帥,帥無常軍。地方官員的主要責任是牧民,守土之責由中央任命專職的軍事長官去處理,二者皆由中央調遣,互不統屬。這就徹底革除了唐以來軍閥割據的政治傳統,也徹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頻繁更替的政治基礎。據史載,太祖立國之後,曾在太廟里刻下祖訓,其中的一條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是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明的政策,確保了文官政治,並且得到切實執行達三百年之久。
由於宋代皇帝都能較好地執行太祖的祖訓,大臣和文官也敢於發表意見,使皇權得到一定的束縛,大臣參與決策與執行政策的權力比前朝都大。廟堂之上,君臣爭論不已;江湖之中,書生指點江山。這種開明的政治氣氛,造成知識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創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這種比較開明的政治為他朝罕有,也為宋朝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 中國哪個朝代的歷史最值得討論
三國時期其實沒有必要太多的探討只是因為一部名著的廣為流傳以致版引起了關注而且其內權容有太多虛構成分他只是一步演義還不能成為真正的歷史,至於哪個朝代的歷史最值得探討要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能對現在有一定影響的時期應該是清晚期那段悲慘的歷史
3. 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當然是宋朝。
宋朝的繁榮得益於當時統治者的開明,首先從政策上來說,自宋太祖開始就實行重文輕武,此舉雖然對軍事上造成了一定負面的影響,但鼓勵文教卻使得宋朝的文化日益繁榮,催生了諸多科技發明。像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宋朝時期發明的。
繁榮的經濟使得在江浙一帶,資本主義萌芽有所發展,紡織業僱傭關系也開始漸漸有了雛形。
宋朝的繁榮不是某一領域一枝獨秀,而是全面開花!
4.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是元朝,當時忽必烈定都北京,有四個屬國,分別統治歐亞大陸.當時真可以說是四方來儀.
漢人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就是唐朝了.不過聽說李淵有鮮卑血統,不知是真是假.
就整體的國力而言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前期的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也是最影響深遠的時期 糧米布匹等生活基礎之物的價格是歷史最低 百姓生活充裕 無戰亂 致使玄宗末期安史之亂時 無兵器可用(打開兵器庫時發現所有兵器都腐壞了) 在新年正月賞燈時 長安城中有上萬花燈供百姓觀賞 那時也是中國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時期 到大唐的外國商賈僧侶絡繹不絕 是歷史之最(非侵略性質的) 每年長安都會有二十萬的外國人 中國的絲綢在羅馬等國比黃金的價值還要高 但幸福的生活麻痹了人們 眾多的隱患匯聚在一起 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歷史學家稱這是唐朝也是中國的轉折點 自此之後 中國再沒有哪朝哪代的盛世能再達到如此高度 如用盛極必衰來形容的話 也可以想像出衰落之前是多麽輝煌的時代
首先,元是不是能被稱為「中國人的朝代」,元跟清不同,這個朝代幾乎沒有民族融合,基本上就是一個民族征服了我們這片地方而已,而且,他的軍事實力雖然強,文化技術實力都不怎麼樣。
一般來說都會認為是唐,然後就走向衰落。但是看到一些國外的書上對宋更推崇一些。有一本書上曾經說,在中國宋代的時候,歐洲一些小國的君主,生活水平還不如宋代的看門人,可見至少跟當時的歐洲相比,宋代的生活水平相當高,即使是元兵把宋朝的小朝廷逼到南邊,當時還是有很多商人包括外國的商人跟著宋朝跑,因為宋掌握了先進的技術,特別是一些生活用品和奢侈品。其實,最盛的不是唐而是宋也不難理解,就像一天中日曬最強的是12點,但是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14點,大國要衰敗也會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另外,宋的海上實力很強,當時應該是沒有其它國家能抗衡。
什麼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主要應該從橫的方向看,即綜合國力與同時代其餘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是不是居於前列?居於前面第幾名。
按照這樣的標准,我認為漢唐兩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而且幾乎不分上下。漢朝時,世界上能與中國抗衡的只有「大秦」即羅馬帝國。唐朝時則只有「大食」即阿拉伯帝國。但從整體上看,漢朝比羅馬帝國,唐朝比阿拉伯帝國要更強大一些:因為漢、唐都是真正統一的中央集權帝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較強,即使滅亡分裂,也是「分久必合」。而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後就從未作為一個大國恢復過。阿拉伯帝國也一樣,它先是迅速分裂為東、西、南三個「大食帝國」,然後進一步四分五裂,也從沒有恢復原來的規模。
至於漢、唐兩朝哪個更強盛,當然是唐朝,因為它的疆域更為廣闊,而且時間較後經濟文化成就也更大。
元朝雖疆域最大,但很不鞏固,加上經濟文化成就遠遠比不上漢唐兩朝,所以不能說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
綜上所述,如果既從橫向又從縱向,既從疆域、政治、軍事,又從經濟文化全面考察,唐朝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
5. 古代哪個朝代的歷史最悠久啊
古代周王朝歷史最為悠久
周朝(前1123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版周亦為「華夏權」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867年,周朝於公元前1123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紂的那一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123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周朝是採用相當於現在邦聯制形式的分封制,各國組成鬆散的國家聯合,各國獨立性極高,周王為名義上的各國共主。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在滅商之前,周人源自華夏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6. 哪個朝代歷史最悠久
公元前11世紀,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建立(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號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後,都城遷到洛陽,歷史上又稱為東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各種制度開始完善的時期,郵驛制度在此時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形容,即是說,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據《周禮》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他負責籌辦京城500里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 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意思是周道坦盪寬闊,平直易行。按照周制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3米。這樣寬的路面,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尚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自然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西周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里。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正式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里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比如: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松的斐力庇第斯。大體上,西周時單騎傳書還不多,一般為車傳。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10里設廬,廬有飲食;30里有宿處,稱之為委;50里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講究的館、市,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准備的。這些館、市,設備考究,有樓廳、有浴室,可以在這里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 西周政府里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郵驛通信職官系統。在天官冢宰的統一領導下,有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還有一系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從史料看,西周的通信郵驛,效率是很高的。《尚書》曾記載了周初的一件史事:武王去世時,成王即位,由周公輔政。周公命召公去經營洛陽新都。新都建成前後,周、召二公之間有許多通信往來,都靠傳遞兩地公文的信使去完成。當時史書上把這種信使稱為「使」或「伻[bēng崩]」。還有一個故事,說周公被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姜尚到齊後不講政策,濫殺了當地兩個不服管治的賢士。周公聞聽此事後,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制止姜尚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及時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的暢通。 當然,這僅限於西周的中心地區。邊陲地方通訊聯系不會這樣方便。比如史書記載,西周初年,今兩廣和越南地區的越裳氏來朝,因為山川險阻,道路遙遠,他們擔心到達不了鎬京,同時派出了三隊使臣,分頭前來,最後都到了周朝,這使周公十分感動,後來,周公派人送他們回去,路上走了一年多才返回。可見那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道路還是相當難行的,通信困難重重。 西周時軍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經成為正式的制度。最初,人們在道口田陌之間,樹一大木,上綴毛裘等物,可使信使和行路人在很遠地方就知道站館所在,古文里稱之為「郵」。這一設施,既是通信網路,又是一種防衛象徵。後來逐漸形成為防護堡壘,再發展就成烽火台。台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室,室上有柱,出高丈余」,台柱上有烽有鼓。烽火台正名曰烽燧台。燧是一堆堆柴禾和狼糞,用火點著發出狼煙,無風筆直上升,老遠就能望見。到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鐵籠子,內裝柴草。遇有緊急情況,燒著後形成高聳入雲的大火把。從京師到邊境,每條大道都建起一座一座烽火台,專門派人守望。邊境告急,消息會很快傳到京師;京師遇難,消息又會從都城傳到邊關。這是我國古代一種十分有效的烽火通信系統,從西周一直到漢朝,都在沿襲使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歷史上著名的實例。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個國王,昏暴異常,辦事尤其荒唐。他納了一個名叫褒姒[sì四]的美女為妃。褒姒終日不笑,幽王想出了烽火戲諸侯的辦法取悅於她:他命令兵士們在鎬京東郊的驪山點燃烽火,擂起大鼓,謊稱京城告急。騙得周圍各路諸侯都急急忙忙前來援救,有的諸侯將官連衣冠都沒有來得及穿戴整齊,便火急趕到。結果虛驚一場,掃興而歸。而褒姒和幽王卻在瞭望台上哈哈大笑。諸侯們知道上了當,以後幽王再點燃烽火,誰也不來了。而西周就這樣亡於西戎。這個故事,主要是給人以鑒戒,不可失信於民。但同時也證明了西周末年烽火擊鼓這種聲光軍事通信,已經成為國家固定的通信制度
滿意請採納
7. 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歷史最悠久啊
公元前11世紀,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建立(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號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後,都城遷到洛陽,歷史上又稱為東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各種制度開始完善的時期,郵驛制度在此時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形容,即是說,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據《周禮》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他負責籌辦京城500里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 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意思是周道坦盪寬闊,平直易行。按照周制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3米。這樣寬的路面,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尚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自然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西周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里。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正式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里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比如: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松的斐力庇第斯。大體上,西周時單騎傳書還不多,一般為車傳。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10里設廬,廬有飲食;30里有宿處,稱之為委;50里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講究的館、市,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准備的。這些館、市,設備考究,有樓廳、有浴室,可以在這里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 西周政府里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郵驛通信職官系統。在天官冢宰的統一領導下,有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還有一系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從史料看,西周的通信郵驛,效率是很高的。《尚書》曾記載了周初的一件史事:武王去世時,成王即位,由周公輔政。周公命召公去經營洛陽新都。新都建成前後,周、召二公之間有許多通信往來,都靠傳遞兩地公文的信使去完成。當時史書上把這種信使稱為「使」或「伻[bēng崩]」。還有一個故事,說周公被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姜尚到齊後不講政策,濫殺了當地兩個不服管治的賢士。周公聞聽此事後,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制止姜尚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及時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的暢通。 當然,這僅限於西周的中心地區。邊陲地方通訊聯系不會這樣方便。比如史書記載,西周初年,今兩廣和越南地區的越裳氏來朝,因為山川險阻,道路遙遠,他們擔心到達不了鎬京,同時派出了三隊使臣,分頭前來,最後都到了周朝,這使周公十分感動,後來,周公派人送他們回去,路上走了一年多才返回。可見那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道路還是相當難行的,通信困難重重。 西周時軍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經成為正式的制度。最初,人們在道口田陌之間,樹一大木,上綴毛裘等物,可使信使和行路人在很遠地方就知道站館所在,古文里稱之為「郵」。這一設施,既是通信網路,又是一種防衛象徵。後來逐漸形成為防護堡壘,再發展就成烽火台。台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室,室上有柱,出高丈余」,台柱上有烽有鼓。烽火台正名曰烽燧台。燧是一堆堆柴禾和狼糞,用火點著發出狼煙,無風筆直上升,老遠就能望見。到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鐵籠子,內裝柴草。遇有緊急情況,
8. 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朝代是哪個
你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了,要說哪個朝代精彩,得看從哪方面考慮,要是從朝代時間長短來看的話,周朝最長久,西周和東周,其中包括了春秋和戰國時期,歷史內容極其豐富,好多的成就啊,古文獻之類的都是在那時候誕生的;要是從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大一統來看的話,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銅人鎮守宮門,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修長城,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靈渠直道,歷史上應該是首屈一指;大漢朝開疆拓土,高祖劉邦統一天下,文景之治,漢武帝文治武功,統治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驅逐匈奴遠遁沙漠,雖有王莽篡漢,光武帝重立正統,漢末三國,群雄逐鹿,梟雄並立,異彩紛呈;隋朝文帝楊堅統一紛爭的天下,隋煬帝開科舉,征高麗,修運河,雖然最後不得好死,但同樣在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唐朝大一統,唐太宗榮膺天可汗,貞觀之治可不是胡扯的;宋朝是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雖然軍事慫點兒,但也是有出彩的地方;成吉思汗把蒙古版圖拓展到了多瑙河畔,打遍天下無敵手,雖然搞經濟和管理百姓沒什麼建樹,但是彎弓射大雕也是有一套的;之後的明清也是,經濟也好,政治軍事也好,都各有各的建樹。對於中國歷史,不能評說一個最精彩的,只能說一個比一個精彩,一段比一段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