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駕馭初中歷史課堂

如何駕馭初中歷史課堂

發布時間:2021-02-03 21:40:00

㈠ 如何開展初中歷史激情課堂的教學

題目:激情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歷史課如何上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這是現在很多歷史老師還在困惑的問題。皮亞傑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興趣會產生求知慾,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我在歷史教學中,採用激情教學法,即運用教育的藝術,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把抽象的歷史知識化難為易,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學生樂於自學,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一、激情教學法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激情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要創設情境,還要不斷變化、不斷創新,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慾望。比如利用圖片、故事、歌曲、社會熱點導入等。使學生帶著問題,懷著好奇一步一步漸入佳境。例如:八上第1課《鴉片戰爭》,我用了一張漂亮的罌粟花圖片。先出示圖片,以靜帶動,用靜態的圖片激活學生的大腦興奮點。然後提出問題以此導入。再如:八下8課《偉大歷史轉折》這課,我就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導入,用優美的旋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帶著問題一步步啟發學生學習。無論用什麼方法導入,我認為最重要的應抓住以下三點:(1)導入要緊扣主題。(2)激發學生的情趣。(3)導入精煉。總之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可以自己創新,哪怕一句話,一首詩,一個動作都可以的。
(二)激情引導自主學習
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比較強,歷史事件有一個發生發展的經過,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因此,在學生預習自學時,引導學生自己構建知識體系,可以系統地把握知識的脈絡,清晰知識結構,有利於知識的整體把握,整體理解,並發現歷史規律。
如學習近代史上的戰爭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師生一場戰爭應該從哪些方面學習?學生回答後,共同構建自學知識體系,從戰爭爆發的原因、戰爭的經過、結果、影響、性質、勝負原因分析等幾個方面學習,然後再引導學生自學。最後基礎知識學完後,畫出知識體系結構圖或表格,形成整體網路,學生就掌握了學習戰爭的基本規律,再學習戰爭時,不用教師指導,學生就能自己學習了,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那麼,從哪個方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才能提高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呢?
1. 提出問題,引入自學之門。上課伊始,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比如講《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時,提出: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是怎樣掀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然後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 有意設疑,促使自學深入。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疑應設何處?一般說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銜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 聯系比較,擴大自學的效果。聯系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比較。例如講《日本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進行聯系比較:兩者的背景、內容、領導階段、維新方式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為什麼其結果卻是前者勝利後者失敗呢?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促使學生思維,形成准確、清晰、完整的歷史概念。
4. 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提高自學質量。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應著眼於訓練,多問「為什麼」,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學生自主學習僅僅解決了一般的基礎性問題,那麼對於需要理解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下面我們就進入激情互動的環節吧!
(三)激情互動
(1)組內互動:對於組內互動,一般是教師是針對這節課需要挖掘的問題而提出的問題,多是關於原因、背景、結果、影響等。提出問題要難易適度,既需要學生思考,又要學生能通過組內的討論得出結論。這就看教師設計問題的能力。是否能認識到初中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個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例如:學習八下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偉大的歷史轉折是指什麼?為什麼說是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解決的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重心的轉移和歷史意義。講這兒時應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再者在講八上第17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抗日戰爭勝利後決定中國命運的是哪兩大政黨?為什麼說中國處於一個十字路口?蔣介石為壟斷抗戰勝利果實採取了什麼政策措施?結果如何?(2)組間互動:針對探討問題說出自己組內的意見,看別得組的同學是否認同。同時對於自己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討。(提出問題要給小組加分的,所以學生找問題特認真。)例如:學習八下第1課時,學生提出為什麼說第一屆政協會議是一次全國人民大團結的空前盛會?學習八下第3課時學生提出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義?學習八下第1課時學生提出國務院總理與政務院總理有何不同?(3)師生互動:老師的導向作用是無論在什麼課堂上都不可改變的。能否靈活駕馭課堂,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應做到讓學生不偏主題。在探討相關的問題時不鑽牛角,同時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教師及時做好歸納和總結,並做到解決問題的理論高度,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要完成雙基目標,又要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在課堂上我除了解決學生通過互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外,更重的一點是讓學生明確事件間的內在聯系,起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歷史課上的互動可是說是評估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也是我們有中國特色教師鑽研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用好多媒體等多種輔助教學的工具。達到讓課堂活而不亂,目標達成的效果。我們需繼續努力探討,爭取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把課堂搞活,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互動僅僅是解決了本課相關的知識點,明白了相關的事件的前因後果,但目目間的聯系,本課與本單元的聯系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精講了。
(四)魅力精講
精講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有助於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歷史會更容易減輕學生的負擔。在這方面我特別注重,一般在單元初有個總結,我都會在學習這一單元開始時讓學生先讀一下,然後我粗略的解讀一下。這一單元學習完後,我們重溫一下單元綜述,學生就會理解了。例如:學習八下第二單元第4課時我會先讓學生看第二單元的總述,先知道這一單元所講得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讓學生明確探索就說明前面沒有現成的路,並且是在建設領域進行探索,探索過程中難免出現失誤,第6課講的是經濟領域中出現的失誤,第7課主要講政治領域中的失誤,是學生認識到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進。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知道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還要應對考試。特別是現在的出題方式靈活多樣,讓一些學生不知所措,面對新的提法無所適從。
(五)巧妙的學法指導
歷史的學習,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指導並引導學生採用巧妙地方法學習歷史。比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編制順口溜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即「割讓遼台澎,賠款2億兩,增開沙重蘇杭,允許日辦工廠」,學生很喜歡,一會就掌握了。再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是1894年,4的諧音是「死」,日本想吞並中國,想讓中國死,《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895年,5的諧音是「無」,日本想把中國變成一無所有,運用諧音法,學生把最難記的時間記得扎扎實實。再如,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點,比較近代史上的開埠通商和今天中國的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有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地更加透徹。
(六)拓展延伸
歷史課的拓展延伸,是聯系性、探究性的、開放性的、研究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拓展視野。應對考試中相關問題是有聯系的,需要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前後,中外知識的聯系。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第11課時第二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把前面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時期關於農村進行的改造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聯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激情教學法教學應用效果
激情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歷史教學中,我創設的問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課程標准,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維水平,形象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積極地思考過程中思維活躍,又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發現提出新的問題,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獨立的學習過程。
激情教學法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創設的問題積極健康,趣味性強,學生處於一種愉快的情緒下學習,學習效率高,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華。
激情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學生在一種活躍、寬松的氛圍中實踐學習,動手動腦,主動學習,創新精神和創造品質大大提高,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也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特有功能,加強了對學生的國情教育。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從興趣培養入手,這種教學法就是激情教學法,它使學生「樂學」、「想學」,並以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方法,使學生掌握程序性知識,激發學生「樂學」、「想學」的內在動力,真正學會學習。只要使學生「樂學」、「想學」、「會學」,就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完成歷史教學的目標。

激情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http://www.doc88.com/p-3137187482131.html

㈡ 如何應對初中歷史課堂上學生的奇思妙想

一、以批判思維重審歷史事件
批判思維是學生奇思妙想的重要表現,雖然歷史教學中提倡歷史不容假設,但真正想了解真實的歷史情況就必須從批判的角度假設歷史,通過對歷史人物的作為、歷史現象等進行批判思考。如元朝對外開疆拓土是消耗了國力還是獲得了更多資源,傳統歷史課程中都會強調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朝代就是元朝,元朝板塊疆土不僅包括了現今的外蒙古國和俄羅斯部分領土,蒙古鐵騎還踏足歐洲很多國家,雖然課堂上沒有對其中細節做出進一步闡述,但是從其他角度來看,游牧民族在取得土地後並沒有進行農業生產或將先進的技術、文化帶到當地進行傳播,反而採用非常殘酷的屠城手段對其他國家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威懾,歐洲人甚至將成吉思汗稱為「上帝之鞭」,然而這些內容在課堂上並未集中體現,學生通過閱讀西方歷史和明史對元代的統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種通過懷疑得來的認識往往更加持久,讓學生對元代的歷史不僅僅停留在疆土最大、幅員遼闊的表面現象上,更認識到了元代的窮兵黷武。
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的基礎,發散思維是以一個點為基礎從不同的維度、方向、線索尋找不同的問題解答方法,讓學生的答案不僅僅拘泥在書本和「標准答案」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表達想法,如教師提問,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中,資本家為什麼把牛奶倒進海里也不救濟窮人,傳統答案是為了維持商品的高價格和僅有的利潤。然而這一抽象的答案無法滿足學生,特別是經濟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更是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用市場經濟的內容引導學生發散思考,雖然市場上大部分人無法消費得起牛奶,但總有一部分客戶能夠消費得起,而且這部分客戶的消費維持資本家的資金迴流,但如果資本家拿商品補貼窮人,那麼就不會再有人花錢購買商品,只能血本無歸。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物流成本上考慮,生產的商品不僅有成本,如果免費補貼,就會進一步加劇成本投入,使虧損進一步擴大。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供需角度理解這一問題,市場商品物以稀為貴,只有確保商品的稀缺供應量,才能保障商品的高價格,從而保證資本家的利潤。通過多角度解答經濟危機,不僅讓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經濟危機的全貌,還為下一階段羅斯福新政的教學奠定基礎。
三、以辯證思維討論歷史的兩面性
辯證思維能夠讓學生在思維對抗的同時辯證地考慮歷史問題的客觀性,教師在課堂開始時設計辯論題目,並對雙方觀點進行集中說明,然後班級學生自主選擇觀點,根據表達能力推舉辯手並組織辯論材料。如對秦統一六國是對文化的摧殘還是歷史的必然這一問題進行辯論,這一問題可以分為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秦國統一六國是文化的倒退,秦國將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消滅殆盡,憑借著十二等爵制將秦國軍隊打造成一部嗜血的戰爭機器,失去國家發展的意義;而另一個觀點則認為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秦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解救了當時身處水深火熱的老百姓。通過這種引導式辯證討論,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考慮歷史事件,從而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
結語
歷史課堂上學生的新奇想法是一把「雙刃劍」,放任學生的發散思維會導致課堂節奏被打亂,而合理地引導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僅能夠讓學生的想法和教學內容契合,還能夠讓學生在教學中產生共鳴,讓傳統的單向傳授成了學術上的平等交流,有效地提升了歷史課堂中每個學生的參與度。除此之外,這種引導式思維模式還能夠因地制宜地幫助不同學生形成適合的學習方法,學生因為思維方式和方向的差異性,對歷史問題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些觀點和看法會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慾望,實施興趣教學。

㈢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高效教學

實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高效之我見


新的課程目標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要使學生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樹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新的課程目標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特徵,涵蓋了學科教學的所有目標和內容。

針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力量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針對當今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相關素質和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乃至態度、習慣等相關因素,筆者認為完成歷史教學的任務,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的目標,仍有一定的難度。如果不去努力創造條件,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那將枉費了事業,毀壞了我們的學生。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人們普遍的印象,學習歷史就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是一種陳舊的觀念,如果死抱住這種觀念不放,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能是死水一潭。

筆者多年從事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在平時的教學中樂於探索、善於積累、勤於反思,深深感到新的發展時期的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理解課程性質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重要前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提出:「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續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讀課程標准對歷史課堂情感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歷史學科的教學所肩負的重任。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維系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紐帶,更是實現中華民族更偉大的發展所必需的精神紐帶。

我們也必須深深地體會到:我們必須從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看待我們的歷史教學,又要把其看作是一項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奠基性的艱巨的工程。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既要緊扣歷史教材的特點,又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乃至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讓我們的學生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及深刻內涵,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揚提升其民族精神。

如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不能忘記現在的學生將來都要是走上工作崗位,無論將來他們從事怎樣的工作,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都必須具備獻身的精神。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也不能忘記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道德標准之一。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融入社會生活,他們也都要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豐富的社會生活,濃烈的社會色彩,需要我們的學生去創造。在我們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同樣不能忘記通過歷史學科的教學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怎樣的經濟發展都要維系著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是歷史課堂教學高效的左右翼

歷史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諸多能力其形式應當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引領學生動腦思辨、動手筆耘則最為重要,它是我們歷史學科高效課堂教學的左右兩翼,它的發展能夠拉動諸多行為的發展。這里思辨是基礎,而筆耘則是補充、提升、發展。因此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引領我們的初中學生在思辨的基礎上去筆耘,即訓練學生圍繞認識、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去寫小論文。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這興趣的激發,不是隨心所欲的,既要講究科學又要講究藝術,尤其要注意小論題的吸引性以及可操作性。要首先讓我們的學生有得寫,讓他們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切切不可令其高深莫測。其次則是設法讓我們的諸多學生努力增強筆耘信心。應當說不少學生由於思辨不到位,材料不充實,筆耘功底也比較差,他們還暫不可能寫出質量較高的歷史小論文來,因此作為教者必須作有心人,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歷史小論文,引導學生去認識小論文中出現的作者觀點以及作者觀點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去創新小論文的論證方式、文章結構的語言特色等。再其次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學生寫不出像樣的歷史小論文尤其顯得干癟的主要原因是論據還不夠充分,是其思辨探究單一所致。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引領我們的學生去綜合探究,極力地鍛煉學生,讓學生得到認識歷史、適應歷史的實踐,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得到互動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其在歷史小論文的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三、尊重學生見解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踴躍高效思維的橋梁

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就是對人物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雖然帶有作者乃致於編者的傾向性,但真實性仍然是其基礎。而學習歷史一定意義上講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見解,進而提高認識能力、分析能力、評價乃至於評判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不難看到學生的評判有著許多不中肯的地方,導致這些的原因應當說也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歷史知識淺薄、社會閱歷很不豐富所致,也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所致,更重要的是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受當時社會的局限或者本身的是非迄今仍有爭議。諸如此類的原因從某些意義上講也就繞化了我們的學生,導致對其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從理性的角度去對待學生的這些評判,而是草率了事地用前人的、先人的、聖人的見解去否定我們學生的見解,那就是對學生個體不尊重的表現,同時也是對科學不尊重的表現,更是對課堂教學本身的不尊重。所以歷史教學,我們必須把尊重我們的學生看作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第一要務,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充盈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課堂更具高效。所以當學生的見解稍有偏離時,我們可以去循循善誘,當學生的見解發生錯誤時,我們可以暫不對其表態,讓其表達自己的意見,待時機相對成熟時再跟其進行探討。這樣既可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又能逐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同時很好地融會我們師生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樂意學習多年來被人們忽視的初中小科的學習。

㈣ 如何使初中歷史課堂充滿情趣


國著名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是讓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楊振寧教授也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先導,是
我們探索知識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百折不撓、頑強攻克。」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要素。因此,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怎樣
根據教學內容,巧妙運用多種教學技巧讓歷史課堂充滿趣味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下面是我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


我們知道,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精練簡潔、准確嚴謹、幽默風趣的語言,就能撥動學生心弦,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乏味枯燥的語言
就像一盤沒有放鹽的菜餚,讓人食如嚼蠟,淡而無味,而幽默風趣的語言則是瞬間光彩奪目的火花,讓聽者樂此不疲,心情舒暢。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
時,我總是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體驗課堂的快樂,讓學生在談笑風生中感悟知識的真諦。例如,在學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我這樣說:同學們,
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面前,中國共產黨沒有被他們嚇倒,而是擦乾眼淚,揮揮手,昂首闊步向前走,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終於形成燎原之勢。又如,在學習
《鋼鐵長城》一課時,我用這樣的語言:我們的軍隊雖然用的是小米加步槍,但是他們百折不撓、前仆後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隊,還我們一個全新的中
國,這支英雄的隊伍,他們的名字叫什麼,就叫「鋼鐵長城」。正是這幽默的語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整個課堂充滿了情趣。

二、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好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學生做一個「樂之者」的角色,就應該採用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我們大家知道,
傳統教學模式靠的是「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教師在講台上眉飛色舞地講,可是學生卻沒有多大的興趣,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學方法太陳舊單一,激不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時,我總是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措施如下:(1)設計精
彩導語。一堂好課應該有精彩的導語作保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時,我總是設計新穎別致的導語來啟迪學生
思維,增長學生智慧,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例如,在學習《戰略大決戰》時,上課伊始,我用毛澤東的「運籌帷幄,決戰千里」指揮才能給學生引入新課。
(2)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踏著新課改的腳步,多媒體教學技術進入了我們的歷史課堂,多媒體教學將聲音與圖像結合起來,文字與影視結合起來,使我們的歷
史課堂更加生動、更加直觀,讓那些已逝去的歷史現象重新復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例如,在學習《貞觀之治》一課
時,我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貞觀之治」時的景象,學生在聲情並茂的動畫中了解了當時的歷史。(3)尊重學生個性。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自己講什麼學生
聽什麼,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時,我總是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進行大膽質疑。例如,在學習《血肉築長
城》一課時,我沒有像以前那樣給學生講解重點知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歷史教學是靈動鮮活的,作為教師,就應該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整個歷史課堂充滿情趣,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楊大慶。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向課堂要質量[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05)。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李家山中學)陳世元

㈤ 如何讓初中歷史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動起來

一、吃透教來材,調控有序
二、問題源設計貼近學生,深淺有度
1、通過導入提問,在檢查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新的知識領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
2、在突破重難點時,通過問題設計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
3、在課堂小結時,進行總結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升華,為以後的學習埋下伏筆等。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四、辯中求知,激活課堂
1、設計辯論會,讓學生在辯論中求知。
2、故事穿插,激發興趣,激活課堂。

㈥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㈦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高效

一、師生關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這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和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中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師生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從而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目標設置合理化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使目標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置三維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研究課標,准確理解課標要求,根據課標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課標」與「教材」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目標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時,我們可將目標設置為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顯得冗長繁多,難以實現。最後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分層目標,關注弱勢學生,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只有人人都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才是高效的課。
三、課堂教學情景化
高效課堂教學結構應該是「在情景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由於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的特點,不能再現,更不能重演,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教學情景,讓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滲透情感,通過對圖片、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和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逼真感人的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讓學生這種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動作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錮了學子的思想,既損害了儒學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進步。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敘。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方式:如讓學生走上講台當老師,就某一個專題的分組開展辯論賽,編排和表演歷史短劇,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等,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就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教學內容問題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啟、不憤不發」之說。高效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問題化,即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要在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增長點和德育的滲透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綜合拓展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秦的統一》時,設計以下問題進行探討:1、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2、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這種開門見山,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教學便可以事半功倍。當然也不可過度設問、泛泛而問或無疑而問,因為過猶不及,無效提問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設計問題要具有探究性、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使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答案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
五、教學方式多樣化
高效課堂應實施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及教學條件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分組討論,舉行辯論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對歷史上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鑒賞並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編演歷史劇,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歷史小論文等。
六、課堂小結條理化
高效歷史課堂中的課堂小結是對整節課堂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歸納總結。在課堂小結中一定要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結尾歸納,條理分明,便於學生理解、記憶。當然,這里的歸納可以是傳統的教師總結,如通過幻燈片或電腦設計條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領下,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作「本課小結」,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包含的知識細目,並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構建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功夫下在課前,組織落實放在課中。

㈧ 如何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鑒於初一、初二師資力量缺乏,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甚少,在這個復習階段更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重點內容一節課仍上一課書,必要時當堂消化落實,非重點內容則上到哪裡就停在哪裡,下節課再接著上。上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要盯住學生,隨時檢查學生書上劃書記筆記和課後練習及知識的鞏固情況。也可以讓班主任配合,決不能讓學生落下,或學夾生了。
第二階段,主題(單元)歸類復習,注重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落實。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要麼以單元為單位定期自出試卷,通過練題、講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要麼將重點知識具體化,分主題(單元)讓學生熟讀、記憶,逐人、逐題落實;理清線索,讓同學結合學校自編資料跟著一起復習一遍,主要是已考過、經常考、以後可能會考的基礎、重點知識,書本由「厚」變「薄」,知識躍然腦海中。這時期採用上當教學法挺有用的。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錯,不要處處不放心,老是抱著、扶著學生走。要給學生思維沖擊,在出試題時有意設計點小陷阱,誘發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不要在練習前去指導、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練習後的講評環節中讓學生去分析和認識各種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的錯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際上就能顯露了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再通過講評糾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更扎實了。
第三階段,關注焦點、時政熱點和重大周年紀念,小專題、針對性復習。
為了把教材學活、用活,還需要打破體系,比較對照,縱橫聯系,進行一些小專題的復習。同時,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現世問題。近年中考試題均涉及時政熱點問題。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知識的落實是關鍵。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基礎、抓線索、抓主幹、抓重點、抓落實;啟發性、互動性、整體性、針對性、計劃性。知識不可不記,也不能全部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歷史,必須要「死」去「活」來。有些知識點,只能「死」記。考試時,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記往的知識靈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死」去「活」來。「翻餅烙餅」。學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復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後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㈨ 如何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課堂上多舉一些和教學相關的有趣的典故(特別是在學生昏昏欲睡的時候,還可以講一些笑話,和自己的經歷),做PPT是可以放一些和本課有關的歷史的音頻,視頻(推薦)

㈩ 如何上好初中歷史課

初中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時代要求打破教師教而教,學生接受為特點的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提倡學生在「探究」、「發現」和「討論」中主動學習,為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歷史是一門系統而枯燥乏味的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時還是為了教而教,只會向學生灌輸知識,不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這就使歷史真正的成為學生不樂意學的一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上歷史時要根據課程發展的要求更新觀念,學習新時期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為學生學習歷史創造一個知識性、趣味性、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開放式課堂氛圍。 今天的教學要更新教學教學觀念,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中學教師教育不需要「成品」,未來社會更不需要只會念經的「和尚」,封閉、正統、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早已成為過去。更新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對我們歷史教師來說更是重要。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該以學生的無知和被動來建立自己的權威,而要把學生當作具有無窮潛能的資源來開發,敢於把學習工具交給學生,將探究知識的心理歷史還給學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開發與引導,在教學中,教師不是做一個簡單的帶路人,而應融入其中,做一粒路石,以自己的知識和道德修養,為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創造的活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會虛擬歷史情景,培養情感體驗,激發探究興趣。在講授中國古代史秦漢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時候,我讓學生扮演英國商人,然後問他:「你要經絲綢之路到中國長安,沿途該怎麼走?」「為了能購買更多的絲綢,你要帶些什麼東西到中國出售?」通過讓學生融進角色,體驗歷史,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國古代史的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經濟史部分的教學,教師都可以藉助虛擬的歷史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在上歷史課時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挖掘探究資源。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對學生來說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歷史知識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因而,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幫助學生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有助於讓學生感悟歷史,以史為鑒。同時也有助於使學生關注社會現實,挖掘探究性學習資源。 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角色,變單純的教學傳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以科學的方法訓練學生,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逐漸提高。

閱讀全文

與如何駕馭初中歷史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