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中日歷史遺留問題有哪些

中日歷史遺留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03 20:48:15

A. 中日歷史遺留問題的理性思想,在線等,速度~~~

中日關系是國家關系復雜性的集中表現,處理不好,既影響到雙方發展,又影響到地區安全和世界穩定。
從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我們的理性選擇。
從歷史、大局、未來角度思考和解決中日關系中的問題就是戰略高度的基本體現。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 」,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 「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54中的?

B. 中日兩國之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甚麼你對日本有哪些了解中日之間的關系會好起來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日本

1、你如果學過中國近現代歷史,你就應該知道中國和日本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版么!日本對歷史遺權留問題的態度你能接受嗎?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你能接受嗎?相鄰領土的主權問題你願意拱手相讓嗎?日本人修改侵華歷史的教科書你能接受嗎?日本人對待歷史的態度你能接受嗎?以上第一點問題的答案就在你的心裡。
2、對日本的了解不多,因為不想去了解!但它(它只配用這個字)的科技和國力,資源的再生利用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
3、中日之間的關系是否能好起來不是中國哪個人說了算的,要看日本全體國民的表現,要看它們是否能夠真正像德國人一樣能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認識到自己的侵略罪行?這是兩國關系好起來的前提!
4、政治上堅持原則,毫不退縮!經濟上互相合作,迎頭趕上!生活中,促進交流,相互了解!

C.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有哪些歷史遺留問題

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既是日本如何認識侵略戰爭歷史並採取相內應的方針、政策、戰容略的本國內政問題;又是日本是否服從國際判決、履行國際條約和遵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原則的國家誠信問題;更是涉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亞洲受害國人民的感情和尊嚴,關乎發展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影響東亞穩定與和平的國際關系問題。對於我國而言,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是日本如何正確認識其侵華戰爭歷史的現實問題,是涉及中日關系政治基礎的重大問題。 詳情請看吳廣義先生著作的《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一書。

D. 現在中日之間存在哪些問題

1、你如果學過中國近現代歷史,你就應該知道中國和日本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日本對內歷史遺留問題的容態度你能接受嗎?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你能接受嗎?相鄰領土的主權問題你願意拱手相讓嗎?日本人修改侵華歷史的教科書你能接受嗎?日本人對待歷史的態度你能接受嗎?以上第一點問題的答案就在你的心裡。
2、對日本的了解不多,因為不想去了解!但它(它只配用這個字)的科技和國力,資源的再生利用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
3、中日之間的關系是否能好起來不是中國哪個人說了算的,要看日本全體國民的表現,要看它們是否能夠真正像德國人一樣能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認識到自己的侵略罪行?這是兩國關系好起來的前提!
4、政治上堅持原則,毫不退縮!經濟上互相合作,迎頭趕上!生活中,促進交流,相互了解!

E. 我就搞不懂了 現在人呢怎麼了中日是有些歷史遺留問題 雖然政府很差勁 但是人民卻很好 韓國整天說這

這個跟國家宣傳有關,抗日片這么多,你見過抗韓片嗎。我國現在對文化重視的程度還不夠,而且文化他們能搶走什麼

F. 中日歷史問題的症結

中日間的歷史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歷史認識問題;(2)歷史遺留問題(如日軍遺留在中國國土上的化學武器的處理問題);(3)歷史牽連問題(如台灣問題);(4)歷史根源問題(在中國方面,需要總結「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在日本方面則需要反省「國強就想擴張」的教訓)。但是,人們一般所說的「歷史問題」,主要是指歷史認識問題。

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倒退

中日間的歷史摩擦在復交談判開始的那一刻就開始了。1972年9月25日,為復交談判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抵京當天出席周恩來總理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講到那場戰爭時,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給中國「添了很大的麻煩」,為此受到周恩來的嚴肅批評。在整個復交談判中,中日雙方圍繞歷史問題等,多次展開激烈交鋒,以致毛澤東在同年9月27日會見田中角榮等日本客人和中方參加復交談判的代表時,問了這樣一句話:「你們吵架吵完了嗎?」

至今,30多年過去了,中日之間依然「吵個沒完」,而成為中日政治摩擦的中心問題依然是當年周總理與田中首相最初「爭吵」的那個問題──歷史問題。

1972年中日復交以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表現雖然常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應該說是有所進步的,特別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發表談話說,日本在一段時間里實行了「錯誤的國策」,「由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與痛苦」。這一講話可以說是一次有誠意的表態,至今仍為歷任首相所承襲。

不過,自2001年4月小泉純一郎任首相以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明顯倒退,其表現之一是小泉首相固執地年年參拜靖國神社,與之相比,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和橋本龍太郎也曾經作為首相參拜過靖國神社,但由於遭到中、韓等鄰國的反對,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參拜。與前任首相對比,小泉卻採取了很不一樣的做法,他對鄰國的強烈反對置若罔聞,一意孤行,這反映了他堅持錯誤歷史觀和藐視周邊鄰國的頑固立場。

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明顯倒退的另一表現是給日本右翼炮製的嚴重歪曲歷史真相的所謂「新編歷史教科書」大開綠燈,「審定合格」。特別是在最近,對右翼通過修改、變本加厲地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再次「審定合格」。其中,民間提交的某個版本的教科書中有關「獨島(日方稱其為「竹島」)問題在日韓之間存在爭議」的表述,竟被官方強制修改為「竹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

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嚴重倒退,理所當然地遭到中國、韓國、朝鮮等鄰國政府和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有正義感的人們的強烈反對。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聯合國改革之年。同是二次大戰戰敗國、也是日本在當年的軸心同盟國德國、義大利,都以謙虛的態度迎接這個「歷史敏感之年」,惟有日本居然擺出傲慢的外交姿態,一方面以在歷史問題上的倒行逆施來「迎接」60周年,小泉首相還以莫須有的借口拒絕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世界性活動;另一方面又理直氣壯、大言不慚地聲稱要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他們似乎忘記了:聯合國的誕生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產物;他們也似乎忘記了,小泉首相年年頂禮膜拜的甲級戰犯之所以受到歷史的審判,也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果。

人們質疑日本爭當常任理事國的資格,並不是反對日本人民,而是針對當政的小泉內閣在歷史問題以及源於歷史問題的各種現實問題上的一系列倒行逆施。

總之,日本要真正走出「戰敗國」的陰影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唯一的途徑就是,放棄與鄰為敵的錯誤政策,誠實而謙虛地對待過去那段歷史,對維護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表現出誠意和善意。

G. 如何看待中日歷史問題

中日關系是國家關系復雜性的集中表現,處理不好,既影響到雙方發展,又影響到地區安全和世界穩定。
從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我們的理性選擇。
從歷史、大局、未來角度思考和解決中日關系中的問題就是戰略高度的基本體現。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 」,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 「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

H. 中日韓三國就歷史遺留問題反復發生外交摩擦,美國會怎樣評價

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歷史遺留問題」,是因為在當初可以解決這回些問題的時候,美國恰恰給答這些問題注入了永遠不可化解的因素。比如釣魚島問題吧!當時戰後,本來中日兩國對那個小島都沒有多大的興趣。美國卻十分天才的制訂出一條「解決辦法」--釣魚島的主權歸中國、治權歸日本--這就是釣魚島問題至今都無法解決的真正原因!
美國已經在世界各地埋下了不計其數的、類似釣魚島問題的仇恨的種子。讓當事國雙方始終無法放棄敵意,而只能尋求美國的所謂「支持」和「幫助」。就像一個貪婪的法官,吃完原告吃被告。永遠不會讓問題徹底解決。

閱讀全文

與中日歷史遺留問題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