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和下西洋先後經過了哪些海洋
經過了太平洋以及印度洋。
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八千人,兩百版余艘船隻七權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余里。在中東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
在非洲方向,鄭和船隊最遠航行到莫三比克的貝拉港,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1)歷史與社會鄭和下西洋經過哪些海域海峽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系,對周邊國家采「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
明廷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有明近三百年。「不征」是明朝對內設定的最優外交目標,並不意味著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於以武力為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眾邦,構建以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下西洋
② 鄭和下西洋經過哪些海域大洋
鄭和下西洋經過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馬六甲海峽。內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永樂三年容(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③ 鄭和下西洋沿途穿過的海峽,運河分別是什麼
南海—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阿拉伯海—波斯灣
④ 麥哲倫海峽周邊的國家有鄭和下西洋經過的主要海域和海峽有哪些到達了哪個大洲經過哪幾個主要氣候帶
麥哲倫海峽周邊是智利和阿根廷。
鄭和主要經過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
主要海峽我覺得就是馬六甲海峽。
最遠到了東非,主要是在東南亞,南亞,當然他去了趟麥加,因為他是穆斯林嘛。
氣候帶就是溫帶和熱帶啊。
⑤ 鄭和下西洋途經哪些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他與王景弘率領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河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泊,等候東北季風到來。冬天,鄭和率船隊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出洋遠航,經南中國海域,首先到達占城 今越南歸仁 ,然後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滿刺加 今馬來西亞馬六甲 、舊港、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上 。從南巫里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山 今斯里蘭卡 然後到達小葛蘭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欽 、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 。鄭和在古里立碑紀念,碑文說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鄭和在國外建立最早的一塊碑。鄭和船隊於永樂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國。(雕像位於福建永樂鄭和廣場) 第二次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 今汶萊 、暹羅 今泰國 真臘 今柬埔寨 、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夏 1409年 回國。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後派出一支船隊從占城直接駛向暹羅。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 今新加波 、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 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國。 第四次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 1413年 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刺。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 今馬爾地夫群島 。而大船隊從蘇門答刺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 、麻林 今肯亞馬林迪 。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 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 ,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鄭和船隊回國。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 今肯亞的蒙巴薩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 今南京下關 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⑥ 鄭和下西洋經過的海域
鄭和下西洋經過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馬六甲海峽。
在七次航行中回,三寶太監鄭答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6)歷史與社會鄭和下西洋經過哪些海域海峽擴展閱讀: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這種朝貢體系是非霸權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鄭和也被視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也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干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故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
⑦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經過的海域有哪些
經過了南海,印度洋,紅海以及阿拉伯海。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版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7)歷史與社會鄭和下西洋經過哪些海域海峽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權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時江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海船建造業,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除南京寶船廠外,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均設有官廠。
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准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⑧ 鄭和下西洋經過了哪寫地區和國家
1405年7月11日﹙來明永樂三年﹚明成祖源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⑨ 鄭和下西洋,去的是哪些地方,哪些海域.
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國家。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有未被抹殺干凈的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國用羨俗」 ;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盪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