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你如何看待材料六材料七所描述的歷史

你如何看待材料六材料七所描述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3 15:20:20

『壹』 歷史題目如何分析

答: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的設計是在試題中引出一段或幾段歷史材料,要求應試者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課文所體現的歷史知識網路,從提供的種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中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

材料題的出現有助於發揮其他題型難以具備的功能,這種題型它能有力引導考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狹小天地,能提高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這種題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成為目前歷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題型。

(一)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材料來源廣泛,取材典型。

眾多的歷史典籍、歷史文件、名人論著、統計資料、圖表等都可以成為試題的來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遠地超脫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為了達到對考生信息處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並存,真偽難辯。所以,材料解析過程,也就是考生對材料進行甄另,提取信息的處理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及論點。

(2)、材料解析題突出特點是:「新」。

每一道材料解析題,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創置新情景,設計新問題的特點。突出了對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層次化。

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幾段材料或文獻之間,聯系密切,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質,說明一個歷史問題。因而在題的設問方面,環環緊扣,奇巧百出。考生在回答問題時,需要邏輯性強、條理清晰、文字表達准確、言簡意賅。

材料解析題按其材料採用的形式,可分為文字材料型、數字材料型、圖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種材料的結合型)。這里,我們根據命題者給予材料提示的顯著程度,將材料解析題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 間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解析題,命題者不給考生任何有關材料背景的說明,完全依賴於考生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背景,考生根據已有知識首先要判斷出材料屬於哪部分歷史范疇,這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判斷這一步走對了,才能在此基礎上回答命題者所給出的有關問題。

第二類 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中,命題者在給出材料前,往往在題首給出關於材料的背景說明,或引用提示明顯的材料,考生據此可立即發現命題者所要考查的歷史范疇。這種題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為主。

例:閱讀以下材料:

上海機器造紙廠(倫章造紙廠)名義資本為15萬兩,分為1500股。每股100兩,但只有1100股認購並繳足了。公司是私家經營,職工有外籍技師1人,中國職工約100人。此廠每月能產紙60噸,實際上1891年全年產紙共600噸。它迄今還沒有分付過股息。因為這個原故,同時又由於原材料昂貴與日本紙的競爭,業務難以改進,此廠已瀕於停業 ——— 希望它只是暫時停業。此廠的產品在納稅方面並未享受什麼優待的章程。

摘自《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據材料,把倫章造紙廠的基本情況概括為若干要點列出來;並指出這個廠的命運說明了一個什麼重要的道理。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後邊的時間(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斷該題談的是19世紀80、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工業的發展狀況。本題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況:

(1) 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業;

(2) 經濟效益差;

(3) 受到日本紙的競爭;

(4) 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 經營困難,瀕於停業。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受外國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非常困難。倫章造紙廠的遭遇是一個縮影。

本題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體現了命題中的高層意圖

(二)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

有人認為材料解析題變化多端,沒有什麼規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認為只要認真去觀察、總結、實踐,就會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

通過閱讀來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間、人物、事件。第二遍細讀,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

根據你所感覺的難易,可以靈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設問全部讀完,第二遍就帶問題去閱讀、理解,將問題逐個解決。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

閱讀、理解過程中應該注意:

(1)、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再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

(2)、注意每段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包括時間、國別和作者)。如果不屬於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第二遍閱讀時即可捨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古巴導彈危機」材料題,該題在材料前特別提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使人會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蘇關系的沖突:「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1962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秘密建立導彈基地,美國總統肯尼迪下令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蘇聯被迫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此題實質上就是想通過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認識,因此提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據具體情況取捨。

(3)、第一遍閱讀時要分出扣本內容和超本內容,以便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題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課本內容,又高於課本內容,第一遍閱讀時就應將材料中反映課本的內容與課本對號入座,確定材料反映的是課本哪一章節哪一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理解超本內容。理解扣本內容是解題的基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如「關於東京商業繁華重要表現」的材料題,讀後,可以看出關於反映東京商業繁華的有兩點: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經過認真閱讀分析材料又可找到兩點:一是東京是商品中轉點,二是商品貿易交易規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題充分說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

2、領會命題意圖。

命題者在設計材料題時,根據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進行設計,那麼考生要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領會命題是想通過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應該達到怎樣的高度等。

3、組織答案

對材料已閱讀、理解了,對命題者的意圖也揣摸了八九分,那麼下邊就該動筆組織答案了,應注意以下「規則」:

(1)、按問按分列點。依據設問的分數分布和評卷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分列點,分多則多寫,分少則簡寫。另外可以評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斷答案的條目數量。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

(2)、語言要方簡意賅。材料題不是問答題。一般設問問什麼你就回答什麼,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過多的語言。注意語言的准確性,科學性,防止隨意性。即論從史(材料)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

(3)、運用辯證觀點,保證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題,要求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評價法國1791年憲法。做為考慮答案來講,首先要肯定它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專制制度的進步性,又要從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選舉的虛偽性。

(4)、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樸素的階級感情去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認為「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一看見「資產階級」就痛加批判,一看見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認為完全正確。實際上這還是「左」傾思想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階級在上升時期都起過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明確指出「資產階級曾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傾或「右」傾思想。

4、認真檢查。

題目答完後,對題目和答案進行嚴格認真地檢查,檢查一下審題是否有偏差,答案要點是否齊全,史實是否准確,力求答案准確無誤。

5、重視平時訓練,及時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

對平時解答材料解析題出現的失誤,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記住這一問怎樣答才正確,應當考慮「我為什麼沒有答對」,只有平時注意總結失誤,才能避免考場上的失誤。

關於歷史的復習,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高精度鞏固基礎知識點
1. 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前後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
2. 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 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確定義的前提。
2. 完整歸納概念內容。
3. 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准確把握。
4. 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1.抓點。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路,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 相對完整的敘述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
2. 宏觀分析和微觀考查。
3. 顯性聯系與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於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
4. 歷史學科與相關學科。
五、多角度比較人物事件
在歷史測試的四種題型中,無一不涉及到比較能力,因此,學會科學的比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較技能,尤為必要。
1. 把性質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進行比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點、作用或實質等。
2. 把性質相同但分布於不同歷史階段的歷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較,理清發展線索。
3. 把同類歷史事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進行比較。
4. 把某些表現相同而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認清其不同實質。
六、科學評價人物、事件
要想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必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掌握評價的尺度、角度和信度。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場正確。要站在正確的階級立場(人民的、愛國的立場)和社會立場(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進步、國際主義和改革探索等)上看問題。
2.觀點鮮明。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時勢造英雄」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兩個基本觀點。
3.方法得當、客觀公正。要全面而准確地分析和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區分不同的階段,要運用辯證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全面而綜合的分析,切忌簡單化、片面性和絕對化,要注意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局部和全局、現象和本質的關系。
七、簡要概括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浩瀚龐雜,只有把其濃縮、概括、提煉成簡明扼要、要點明確的知識點、知識鏈,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 抽取要點。即正確選用課本中的關鍵字詞或章、節、目標題,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精煉准確地表達出來,形成知識要點。
2. 時間作序。即以時間為序來組織知識。
3. 邏輯劃塊。即按照有關知識的邏輯關系進行分塊概括。
八、靈活化運用歷史理論
對任何歷史問題的分析,都必須以理論為根據,否則就無法保證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必須系統地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運用理論分析歷史問題。
只有堅持運用史學理論分析問題,史學理論水平、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平時要選擇一些理論性較強的試題,進行史論結論合訓練。有目的、經常性的練習,必然會促使靈活運用理論的能力不斷提高。

『貳』 結合材料並聯系實際論述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5000年發展過程中,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中華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但我們不能夠忽視和否認,這100多年來,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禮樂文化失去了自信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人接觸到了西方文化,於是開始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甚或是清算。在當時很多人的眼裡,中國的傳統文化幾乎是一無可取。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現狀已經對新時期的青少年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然而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年輕的一代人。 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青年所接觸的外來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影視片還是音樂,美國大眾文化產品對中國青年的滲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企及的。外來文化之風吹入神州大地的時間遠遠短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形成歷史,然而它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擁有相當數量的青睞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傳統文化挑戰。因此,我們對當代西方思潮決不能不加區分地全收,而必須有所鑒別,有所選擇,在吸收優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堅決丟棄頹廢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我們在復雜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會審視和明辨,學會取各家之精華,豐富自己的頭腦和閱歷,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採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首先,對於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涌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於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其次,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開發與利用、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的關系。確保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深刻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最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須上升到一個全民族的高度,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

『叄』 你如何看待史書

歷史書所描述的事情不全是事實。由於作者無法完全知曉全部事實的真相、而很多歷史版事件的當事人已長眠,就算權是活著的人,也不可能完全還原事實的真相,就像我們自己,無法回憶清楚自己過去某個特定事件一樣,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我們知道國家發生過抗日戰爭、有過盧溝橋事件等等。

『肆』 歷史考試的材料分析題有答題技巧嗎 急急急!

歷史背題技巧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伍』 根據材料談談人們對鄭和及其七下西洋之事是如何評價的

人們的評價:
1、認為鄭和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開創了航海壯舉。

2、認為鄭和是親善大使,其七下西洋之事,促進了明朝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陸』 八上的歷史第七課材料題

一、
1.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
2、德國強占膠州灣,中國面臨被專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機。屬
3、推動維新變法
起到了;因為康有為的言詞是光緒帝感動,光緒帝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
二、1、維新派 康有為 梁啟超
2、維新變法;資產階級文化
3、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救國救民之路,因此,客觀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

『柒』 材料三所說的舜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傳說

什麼鬼啊?

『捌』 七下的歷史復習資料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各課復習提綱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重要題目:如何評價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
大運河的開通總的來說是件好事,我們應該肯定,但是,單純用「好」或「不好」來評價是不全面的,它的開通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
(1)積極: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有利於國家統一。
(2)消極:在開通過程中過度勞役民力,加重了人民徭役負擔。
[第2課 「貞觀之治」]四、重要內容——1、貞觀之治2、評價武則天
[第3課「開元盛世」]
二、大題回顧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統治措施主要有哪些?分別產生了什麼結果?
答:(1)唐太宗①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注意戒奢從簡。④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結果:使唐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不斷增強,出現了貞觀之治
(2)武則天: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人稱「政啟開元,治弘貞觀」
結果:唐朝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3)唐玄宗統治前期:任用姚崇等為相,勵精圖治;重視地方吏治,親自考核地方官吏;提倡節儉。
結果: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二、大題回顧
隋唐時期實行科舉考試的目的何在?簡述隋唐時期我國科舉考試的創立和完善過程及影響?科舉制度在明清有何變化?簡要評價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它與現在考試制度有何異同點?
(1)目的:改變按門第高低選拔人才的弊端,擴大統治的階級基礎,鞏固封建統治。
(2)創立及完善過程:隋朝創立:A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B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察考生對時事看法——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唐朝逐漸完善: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A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國學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B武則天:提倡科舉,創設殿試和武舉
C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多次殿試。
(3)影響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能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B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C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D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4)、明清變化
明朝改革科舉制度,採取八股取士,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文體必須分成8個部分,稱為八股文。束縛了人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阻礙了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5)評價我國古代科舉制度
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明清以後科舉考試採取八股取士,束縛了人民的思想。扼殺了人民的聰明才智,阻礙了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6)不同:⑴今天考試的內容科目較多,⑵題型多樣⑶學習的方法途徑多樣⑷就業面廣泛。
[第5課 「和同為一家」——隋唐民族關系]
二、大題回顧
1、材料:「自古皆貴中華,朕獨愛之如一」
回答:(1)此話出自那位歷史人物之口?體現了怎樣的民族政策?因此他被擁戴為什麼?在他之後,唐玄宗冊封了很多少數民族首領,舉例說明?
2、如何理解唐蕃「和同為一家」了?
3、(1)唐朝周邊有那些少數民族?
民族與地區:①吐蕃,青藏高原,②回紇 原住色楞格河一帶,後向南發展
③、靺鞨族,黑龍江,松花江流域④南詔,分布在雲南洱海一帶
(2)唐朝是如何處理與少數民族關系的?
①和親:唐朝先後將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為一家。」。
②冊封:唐玄宗先後冊封回紇首領為 「懷仁可汗」,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③設置管構、加強管轄,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後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3)唐朝與少數民族「和同為一家」的原因?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意義?
原因:①隋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②唐朝採取了開明的民族政策。③少數民族同中原政權保持密切聯系。
意義:①有利於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關系;②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③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統一。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二、大題回顧
(1)唐朝對外關系十分活躍的原因是什麼?
①根本原因是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 唐人 。
②唐朝施行開明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
③對外交通四通八達,為對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有利條件。
(2)你能舉出幾個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事例嗎?
答:①日本以唐朝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 ②日本文化受唐朝影響很大,日本參照漢字創制日本文字。
③日本銅錢跟唐朝銅錢相仿 ④日本都城建築樣式和唐朝長安基本相同
(3)鑒真六次東渡體現了什麼精神?
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要有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
(4)當你看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後,談談你的感受?
日本首相參拜供奉侵略頭目的靖國神社,無視罪惡的侵略歷史,日本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嚴重傷害了曾遭到侵略的中國和其他亞洲人民的感情。
(5)唐朝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還有那些事實證明唐朝的開放性(隋唐時期和那些國家有往來)?
①唐朝和新羅往來密切,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交流頻繁密切;
②唐朝與天竺關系密切,唐太宗時候,玄奘西遊,密切了兩國關系。
[第9課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二、大題回顧
1、宋元時期的社會局勢是什麼?在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上有戰有和。你認為民族關系的主流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一時期的戰與和?
(1)社會局勢是——①民族政權並立②經濟中心的南移③民族融合發展
(2)民族關系主流是:民族融合發展
(3)民族之間既有矛盾與戰爭,也有友好與和平,而友好往來、和平相處是主流。戰爭雖然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議和雖然增加了兩宋人民的負擔,但是都有利於民族融合發展。
2、宋朝與金遼西夏和議的內容分別是?
(1)、北宋與遼(澶淵之盟):遼撤兵,北宋給遼歲幣。
(2)、北宋與西夏: 西夏向宋稱臣,北宋給西夏歲幣。
(3)、南宋與金:南宋向金稱臣,南宋向金送歲幣 ,雙方以西起大散關,東到淮水一線劃分為界線。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大題回顧
1.(1)宋朝時,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麼重大變化?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終完成,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成為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2)南方經濟發展(經濟中心南移)的原因是什麼?① ②③ ④
2、古代諺語說:「蘇湖熟,天下足」,又有古書記載當時「天下根本,仰給東南」回答以下問題:
諺語中的「蘇湖」分別指什麼地方?(2分)
(2)兩段古語說明了當時什麼樣的歷史現象?(2分)
(3)出現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4)談談你的感受(給你什麼啟示)?
①我們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②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③創造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④改革開放,加強南北方、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

望採納!給點懸賞分就更好了。。。。。

『玖』 七年級下歷史 1.針對材料一中的「人傑地靈」,請你列舉說明。(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介紹)

初唐是新貴族推翻舊貴族的時期,人們思想開放,政治制度寬松把人民從自己自足回的小農經濟中解放出答來,培養人的貿易思想(以物換物)激發人的創造力,科技創造活躍對時代進步有深遠影響。和海外文化交流頻繁,保持文化新鮮度,具有很強的創造力。

閱讀全文

與你如何看待材料六材料七所描述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