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商革變化的歷史作業用有哪些

商革變化的歷史作業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2-03 13:38:38

㈠ 歷史作業.....

兩次工業革命相比
特點⑴:
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
②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發展。
②科學與技術結合取得了巨大成果,體現了科學就是生產力。
特點⑵
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首先發生於英國。
②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②規模更加廣泛,發展比較迅速。
特點⑶對沒有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國家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所以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如日本,俄國。

另一種比較
首先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前提的異同。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確立需要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並為之服務,而當這種新的生產方式適應了新的社會制度,則使新生的社會制度更加鞏固和發展了,從而深刻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其次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條件的異同。工業革命是一場偉大的生產關系革命,它的進行需要一定的資金、市場、勞動力和技術等條件。

資金方面:在資金積累方面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為工業革命做著准備,這就是它們的相同之處。而他們的不同之處則在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准備是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或影響為基礎的。

市場和勞動力方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殖民國家所擁有的市場范圍和勞動力都已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大大擴大了。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正是由於生產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求,因而要求在生產方面進行一場新的革命,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兩次工業革命在市場和勞動力方面的區別則是市場范圍和勞動力的數量的差別。

技術方面:相同點是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與進步,並得到政府的支持。不同點則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來源於生產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則來源於自然科學知識的進步。

第三,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任何事物都有不同於其他事物的特殊性。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三個新的特點。首先,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更緊密。其次,幾乎是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的。再次,交叉進行。

第四,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比較。帶領學生復習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然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它們以下的共同點。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輕工業)為開始,以蒸汽機的改良與使用為主要標志,以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確立為完成標志的話,那隻是完成工業進步的第一次飛躍。緊接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從重工業的變革開始的,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以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為終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使傳統的工業部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2.引起經濟格局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最先從農業社會脫穎而出,憑借著廉價的紡織品橫行天下、稱霸世界,英國被譽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和德國最先開始,但它們一躍而起,以新興的鋼鐵、石油、電氣、化工、航空等工業震撼了世界。後來者居上,美德兩國的工業經過這次變革後,在一戰前已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和第二位,已遠遠走在英法的前面了。

3.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是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的,它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的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4.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第一次工業革命打斷了農業社會的進程,建立了傳統的工廠制度,吸納了眾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從而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老行業獲得了新發展而且又導致石油、電氣等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從而使整個工業面貌一新、部門更齊全、分工更細致,城市化的速度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大大加快了。

5.引起國際格局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為尋找更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他們的殖民擴張活動更加變本加厲,最終確立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格局。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並且把「過剩」的資本輸往海外的需要,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㈡ 歷史作業。

1、美國獨立戰爭意義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缺口,為殖民地民族解放戰爭樹立了範例。獨立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鏟除了殖民時期封建殘余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契約奴制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寬廣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得到國內外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參加獨立戰爭的國際志願人員約7000人),廣大軍民英勇奮戰,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戰爭中,美國執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國際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國的援助。美軍戰略戰術靈活,採取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樣式,摒棄傳統的線式戰斗隊形,根據地形地物採用疏開隊形作戰,不拼消耗,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著眼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對後來法國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均有重大影響。
2.請你用自己的話評論拿破崙。
拿破崙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數百年來人雲眾說,有人稱他為:「救世主」,也有人稱他為「強盜」。但不論怎樣評價他,他是一代名將,這是數百年來人們一致的觀點。作為一代名將,拿破崙不僅譜寫了自己一生的輝煌,也譜寫了法蘭西的輝煌。他為歷史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
拿破崙是法國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1799年,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1804年,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從積極方面來說,拿破崙對內進行財稅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頒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為法國培養人才。這些措施有利於法國政治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鞏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秩序。 他對外多次與反法同盟進行戰爭,通過早期的對外戰爭,他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並且拿破崙戰爭滌盪了德意志諸邦、義大利各國、波蘭、比利時的封建制度,傳播了大革命的原則,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社會要向前進步,就要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這個過程是需要通過革命的形式進行的。即使拿破崙不去主動侵略歐洲其它國家,其它國家本身最終也會有人站起來發動革命。戰爭是必然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如果拿破崙早一點去侵略其它國家,那麼歐洲各國的生產關系也會比沒有人侵略、讓它自由發展改變得快。所以,拿破崙的侵略戰爭更多的應該是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但另一方面,在其後期進行的戰爭中,他侵犯了許多國家的獨立,掠奪和奴役了歐洲各國人民,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最終導致了拿破崙帝國的覆滅。拿破崙是反革命大資產階級的代表,為了爭奪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不斷發動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戰爭,使法國對外戰爭的性質日益走向非正義的侵略道路。 1808年5月10日,拿破崙任命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繆拉接替約瑟夫為那不勒斯國王。西班牙波旁王族如此天真,自投羅網,以致他不費一槍一彈便得到了伊比利亞半島。正當拿破崙為自己的勝利自鳴得意時,一場風起雲涌的反抗法國侵略者的人民武裝斗爭迅猛掀起。5月2日,馬德里人民舉行起義。盡管起義被鎮壓下去,但起義的火種已遍撒全國。人們到處襲殺法軍士兵,凡涉及拿破崙和戈多伊同黨嫌疑的人都被誅殺。在加的斯、塞維爾,尤其是在巴侖西亞,街道全被鮮血染得通紅。
拿破崙並不把人民起義放在眼裡,因為展現在他面前的是用砍刀武裝起來的阿斯圖里亞斯的農民;是身穿破爛衣服、手拿生銹獵槍的摩林納山上的牧人;是手拿鐵棍和長劍的卡塔洛尼亞的手工業工人。拿破崙輕蔑地稱他們為「流氓」。他是歐洲的主宰,他把擁有炮隊、騎兵、皇帝和元帥的俄國、奧國和普魯士的軍隊打得大敗而逃,他的一句話能使所有王國的國境線全在地圖上搖晃起來,難道他還怕這些「流氓」嗎?這時的拿破崙萬萬沒有想到,正是這些「流氓」,最先挖掘他的大帝國的墳墓。 拿破崙征服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而最終慘死在一間小房屋裡。拿破崙的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的軍隊不夠強大、士兵不夠勇猛,而是因為拿破崙的做法不得民心。古人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施王道,是沒有辦法把人民一直統治下去的。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心裡是多麼地恨拿破崙!拿破崙的軍隊搗壞了他們的房屋、踩壞了他們的農田,即使淪為奴隸,他們也不甘服從拿破崙的統治。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無論多麼龐大的雄師、多麼強壯的士兵,也比不上人民這一支無敵的軍隊。而拿破崙並不把人民起義放在眼裡,把人民的起義看成是「流氓的打架」。顯然他不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道理。拿破崙這為偉大的征服者最後葬身無名,也就這個道理。
3.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你的看法是什麼?請陳述你的理由。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交戰雙方經過近4年的廝殺,最後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的一場劫難,它大大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面貌。
4.你怎樣評價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使蘇俄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特點: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3)內容:新經濟政策包括: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後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起初實行產品交換,後允許自由貿易;廢除平均主義的配給制,實行工資級別制。
(4)實質: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
(5)作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起到了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到1925年,蘇俄的國民經濟已基本恢復了。
簡單說:1戰爭局面得到緩和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損害了人民的利益 成了威脅新政權的因素3領導人的思想靈活,不拘泥於社會主義理論。
5.為什麼會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來發展起來的強國要求老資本主義強國重新瓜分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
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對其戰敗國的嚴懲和限制,暗中加緊恢復國力;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另一戰勝國日本對華盛頓條約對它的限制也充滿怨恨,在亞太地區與英美展開新的角逐,准備向中國侵略擴張。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則在如何處理德國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范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大戰。

㈢ 要開學咯 作業需要大家幫忙 關於歷史的作業

1.梭倫的演說詞中提到:「我注目凝視,悲哀充溢著我的心,這愛奧尼亞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絕境」,我們可以從中看出( )
①梭倫憂國憂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階級矛盾相當尖銳
③ 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絕望 ④ 雅典的社會危機相當嚴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公元前6世紀中期的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是( )
A.帶著商船隊用橄欖油換來了波斯的絲織品和糧食
B.貴族壟斷政治權利而不能參選執政官
C.回家的路上遇到自己兒時的鄰居,如今已成為「六一漢」
D.休息一天後去參加四百人會議
3.梭倫改革中,打破了享有世襲特權的貴族對國家的壟斷的措施包括( )
① 保障平民生活 ② 建立四百人會議 ③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④ 頒布《解負令》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梭倫沒有實現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原因是( )
A.用財產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級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
C.不同等級的公民承擔的義務也不相同D.梭倫改革僅適應了奴隸主階級的需要
5.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亨利四世身著罪衣,立在城堡門口三晝夜,才獲得教皇的赦免。這就是「卡諾莎之辱」,又稱「卡諾莎晉見」。這一事件集中說明當時( )
①封建王權屈從於教權 ②德國並沒有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 ③封建王權與超越王權的教會爭權奪利 ④宗教改革運動引起了歐洲的封建國王反對教會統治的斗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學說,其實質意義是( )
A.否定了天主教會及其神學的絕對權威
B.確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義
C.維護了德國各階層的利益
D.為德國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7.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中,第一次賦予了每個人以信仰自由權利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瑞士 D.德意志
8.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影響是( )
A.西歐各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
B.摧毀了天主教神學的精神統治
C.促進了西歐各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D.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奪取了天主教會的土地和財產
9.馬丁•路德和卡爾文都認為人們唯一信仰的神聖權威是( )
A.上帝 B.教會 C.《聖經》 D.教皇
10.卡爾文宗教改革和英國宗教改革的相同之處是( )
① 都深受文藝復興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 都反對羅馬教皇權威 ③ 改革的領導者都是國王(或君主) ④ 改革保留天主教基本教義和儀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1.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 )
A.新教各派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斗爭 B.天主教會內部各派爭權奪利的斗爭
C.封建君主擺脫羅馬教廷的斗爭 D.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12.「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這句話體現的思想是( )
A.蒙昧主義 B.禁慾主義 C.人文主義 D.理性主義
13.「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出自
A.孟德斯鳩 B.盧梭 C.伏爾泰 D.康德
14.針對歐洲啟蒙運動,四位同學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 它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B. 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它興起的根源
C. 其斗爭目標只是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
D. 它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准備
15.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反映在( )
A. 反宗教神學 B. 以理性作為思想武器
C. 主張自由平等 D. 主張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
16.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的學說是( )
A. 社會契約論 B. 三權分立學說 C. 人民主權說 D. 開明君主專制
17.提出「認識你自己」名言,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的「人」是 ( )
A. 蘇格拉底 B.普羅塔戈拉 C.柏拉圖 D.亞里士多德

D.人們應對宗教神學持懷疑態度
18.馬丁•路德說:「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麼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十、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該材料反映了馬丁•路德( )
A.倡導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揚《聖經》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19.莎士比亞和薄伽丘的共同點是( )
①作品內容都體現著人文主義精神 ②都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③在作品都塑造了一個人文主義代表的形象
A.①②正確,③錯誤 B.①正確,②③錯誤
C.①②③都正確 D.①③正確,②錯誤
20.「要有勇氣動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這是康德對啟蒙運動含義的解釋,你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
A.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
B.要以人為中心考察一切,認識一切
C.人生活在世界上處世要有理智
D.人要運用自己的理智,對世間萬物做出自己的判斷
2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對社會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 )
A.反映了成長中的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
B.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准備
C.為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政治構想
D.把人和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
22.伏爾泰說:「本身自由,周圍的人與自己平等——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們的自然生活」。這句話是( )
A.禁慾主義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義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義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反映
23.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三傑」,主要是因為他們( )
A.作品注重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點
B.以宗教故事為創作題材
C.都有著名的繪畫作品傳品
D.都生活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期
24.加爾文的先定論在宗教改革時期具有積極作用,它是為哪一階級服務的( )
A.為封建世俗勢力奪取政權服務的
B.為使歐洲各國人民免於羅馬天主教會的精神控制而斗爭
C.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作辯護
D.為使天主教煥發新的生命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創造輿論
25.達爾生物進化論的意義,不包括( )
A.從根本上推翻了神創論
B.指出物竟天擇,適者生存是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
C.確立了科學的生物觀
D.是生物學一次劃時代的革命
26.馬克思說,啟蒙運動思想家「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並且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其中「理性」的含義是( )
A.獨立的思考與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權力與黨派的信仰
C.國家的意志與精神的寄託 D.權威的判斷與歷史的傳統
27.古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塔哥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一主張表明( )
A.古希臘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
B.人類社會的傳統和習俗不容置疑
C.社會的道德規范是客觀統一的
28.《大國崛起•激情歲月》解說詞:「伏爾泰和所有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同沖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那麼,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
A.號召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 B.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C.打倒等級制度,倡導君主立憲 D.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
29.近代前期,自然科學得以迅速發展的人文動力是( )
①沖破了神學思想的束縛 ②理性主義的熏陶
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科技的需要 ④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
30.在19世紀上半期,歐洲流行著這樣的說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機)是英國人。」 對這句話的准確理解是( )
①當時使用蒸汽機的都是英國人 ②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都是英國發明的
③當時的英國已廣泛使用蒸汽機 ④蒸汽機的出現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象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達爾文進化論使人們不再把動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區別看作是絕對和神聖的。主要原因是達爾文進化論( )
A.是時代進步的綜合產物
B.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話
C.說明生物物種是由簡單的物種發展演化而來的
D.改變了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位置看法
32.人文主義者皮柯說:「上帝賦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為動物,他也可以上升到與上帝相似的東西。」這說明( )
A.鼓吹人的自私自利 B.肯定人的價值和創造性
C.藐視宗教,不承認上帝萬能 D.強調發展個性
1.梭倫的演說詞中提到:「我注目凝視,悲哀充溢著我的心,這愛奧尼亞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絕境」,我們可以從中看出( )
①梭倫憂國憂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階級矛盾相當尖銳
③ 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絕望 ④ 雅典的社會危機相當嚴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公元前6世紀中期的雅典工商業奴隸主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是( )
A.帶著商船隊用橄欖油換來了波斯的絲織品和糧食
B.貴族壟斷政治權利而不能參選執政官
C.回家的路上遇到自己兒時的鄰居,如今已成為「六一漢」
D.休息一天後去參加四百人會議
3.梭倫改革中,打破了享有世襲特權的貴族對國家的壟斷的措施包括( )
① 保障平民生活 ② 建立四百人會議 ③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④ 頒布《解負令》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梭倫沒有實現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原因是( )
A.用財產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級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權利
C.不同等級的公民承擔的義務也不相同D.梭倫改革僅適應了奴隸主階級的需要
8.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爭中失利,被教皇開除教籍,國內諸侯乘機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義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亨利四世身著罪衣,立在城堡門口三晝夜,才獲得教皇的赦免。這就是「卡諾莎之辱」,又稱「卡諾莎晉見」。這一事件集中說明當時( )
①封建王權屈從於教權 ②德國並沒有實現高度的中央集權 ③封建王權與超越王權的教會爭權奪利 ④宗教改革運動引起了歐洲的封建國王反對教會統治的斗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學說,其實質意義是( )
A.否定了天主教會及其神學的絕對權威
B.確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義
C.維護了德國各階層的利益
D.為德國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
10.在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中,第一次賦予了每個人以信仰自由權利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瑞士 D.德意志
11.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影響是( )
A.西歐各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
B.摧毀了天主教神學的精神統治
C.促進了西歐各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D.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奪取了天主教會的土地和財產
12.馬丁•路德和卡爾文都認為人們唯一信仰的神聖權威是( )
A.上帝 B.教會 C.《聖經》 D.教皇
13.卡爾文宗教改革和英國宗教改革的相同之處是( )
① 都深受文藝復興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② 都反對羅馬教皇權威 ③ 改革的領導者都是國王(或君主) ④ 改革保留天主教基本教義和儀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4.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 )
A.新教各派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斗爭 B.天主教會內部各派爭權奪利的斗爭
C.封建君主擺脫羅馬教廷的斗爭 D.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
http://gzsj.fjsm.net/Soft_Class.asp?ClassID=34&page=3

㈣ 近現代史作業 題目「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的變化」

二十世紀,對中國來說,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二十世紀,中國人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它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那麼,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應該說,這兩個方面同時存在。

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這是改變中國歷史面貌的一件大事。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說:「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這場變革,為中國人走向獨立和解放的道路掃除了一個巨大的障礙物。此後,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張勛復辟,都只能曇花一現,立刻遭到全國人民的普遍反對,很快歸於失敗。歷史的發展畢竟無法倒轉回去了。

誠然,民主共和制度在當時的中國只是徒具形式,但這個形式在人們觀念上引起的深刻變革決不能小看。中國人歷來講究要「名正言順」。孫中山說:「在南京所訂民國約法,內中只有『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一條是兄弟主張的。」有了這一條,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統」,人們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政黨、社會團體和報章雜志像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政治生活空前活躍,民主精神普遍高漲。它為中國的繼續前進創造了重要條件。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社會上迅速掀起一個如火如荼的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南京臨時政府還採取許多移風易俗的措施,如:剪除發辮,改變服飾;廢除跪拜、請安等禮節,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爺等稱呼,代以先生、君等。這些措施的實行雖不徹底,但在正式場合仍可看到和過去有明顯的不同,從而使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歷來被看作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權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麼還有什麼陳腐的東西不可以被懷疑,不可以被拋棄?

辛亥革命離五四運動只有七年多,中間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便沒有五四運動,便沒有以後歷史的發展。這不是過甚其詞的誇張,而是歷史前進必經的階梯。即便南京臨時政府很快就結束,袁世凱又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已經發生了的變化是誰也無法全部抹掉的。把辛亥革命稱為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它是當之無愧的。

說辛亥革命又是失敗了,這同前面所說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這次革命並沒有達到它所預期的目標,沒有能從根本上改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中國的統治,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獨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支配地位沒有受到削弱,在農村沒有出現一場社會大變動,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舊勢力的代表袁世凱手裡。中國仍是一個貧窮、落後、分裂、混亂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人們不能不說辛亥革命失敗了。

辛亥革命的失敗,同樣也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導致失敗的原因,除客觀的力量對比懸殊以外,這場革命的領導者所代表的社會力量還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確實存在嚴重的弱點:第一,他們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綱領,許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後便以為大功已經告成,失去了繼續前進的明確方向。第二,他們沒有發動並依靠佔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下層勞動人民,因而在強大的舊勢力面前便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找不到把革命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第三,他們沒有形成由一大批有著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黨,作為革命隊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難以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中頑強地進行堅韌不拔的斗爭。在當時還不成熟的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做不到的。

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振興中華,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是一個宏偉而艱巨的目標,決不是靠一兩次革命沖擊就能實現的,也不可能在一兩代人手裡完成。

辛亥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共和國,照搬了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模式。許多人興高采烈,把事情想得很簡單,以為民主共和國既經成立,人民生活在優良政治之下,進步一定很快,種種根本改革都將順利實現。可是,事實卻使人大失所望:普選徒具形式;多黨製成了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議會里大多是一些政客在那裡吵吵嚷嚷,爭權奪利;國民黨在大選中取得國會議席中的大多數,但對國民黨的實際作用卻很少裨益。熱切的期望,得到的卻是冰冷的回報。等到袁世凱代表的舊勢力作好了准備,突然猛撲過來,就連那些形式上的東西也被拋到九霄雲外。種瓜得豆,這真是創業者始料不及的。

但是,歷史不會在此停步不前。在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面前,舊的路走不通了,中國的先進分子便不能不開始新的探索,尋找新的出路。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寫道:「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大體上有兩種:年長的大多參加過辛亥革命,並且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如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朱德等;陳獨秀雖然沒有參加同盟會,但同樣積極地投身辛亥革命,並且擔任過獨立不久的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年輕一些的大多也受到這次革命的深刻影響,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

林伯渠描述了自己在辛亥革命後的思想歷程:「從同盟會起到民國成立後十年中,自己親自參加了每個階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爭,經過了多少的挫折失敗,也流盡無數志士的鮮血,然而反動勢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統治著中國,政局的澄清總是那樣遙遠無期。雖然對於造成這種形勢的真正原因還不完全了解,但總覺得不能再重復過去所走的路,應該從痛苦的經驗中摸索出一條新路。」他又說:「從自身的經歷中,也體驗到一個徹底的民主主義者,他所走向的是共產主義的道路。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後經過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於是慢慢地從痛苦的經驗中,發現了這路不通,終於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

由上可見,早期共產黨人在思想上幾乎都受過辛亥革命風暴的洗禮和激勵,成為他們投身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點;隨後,又從辛亥革命的失敗中接受了教訓,看到它存在的嚴重弱點,認識到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不可能的,必須尋找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繼續向前走。他們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幫助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走到工人和農民中間去,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腳踏實地地開始新的斗爭,終於找到了正確的前進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過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經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終於領導人民取得了輝煌勝利。

㈤ 歷史作業求助!!!!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梁啟超等等有沒有熟悉的或者是感興趣的?
這些人物都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可以寫。比如寫一寫他們的歷史事跡,最後總結一下其歷史功績就可以交作業啦。。。

㈥ 高中歷史三年綜合作業有哪些比較好 不要太難得

在《把握高考歷史試題的走向》(載《招生考試報》2008年第4-5期)一文中,筆者從傳統試題的內在變化和新型題型的多方面開拓兩個方向,預測了2009年高考歷史試題(尤其是「文綜」四川卷歷史試題)的走向,並建議同學們參考這一分析,制定或調整高考歷史復習的策略。這里,筆者就歷史復習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一、發揮史觀的引領作用

綜觀近年高考歷史試題,我們得出了史觀是高考歷史試題之魂,脫離史觀不成題的結論。因此,歷史復習應適當重視理論,注意發揮史觀的引領作用。

1、了解幾種重要新史觀的精髓

近年來,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明顯地影響著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對新史觀我們應有初步的了解。這五種史觀的要義,可概述如下:

現代化史觀認為,人類社會近現代的歷史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演進的歷史,即現代化的歷史。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經濟現代代主要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體史觀(全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進入整體發展階段。19世紀中後期,世界初步成為一個整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代世界整體化全球化趨勢加強。人類的交往加強了世界的橫向聯系,促進了整體化的發展。

文明史觀認為,從本質上說,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創造、積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過程。人類文明史可分解為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會文明史。各國各地區的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會史觀認為,和歷史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一樣,社會問題也是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歷史,不僅要「眼光向上」,關注「大人物」和「大事件」,還要「眼光向下」,關注「小人物」,關注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

生態史觀認為,歷史流變中人與自然、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是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總結人類處理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協調發展是生態史研究的主旨。

史觀問題首先是認識歷史的視角問題,新史觀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史觀問題也是歷史闡釋體系問題,新史觀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歷史闡釋體系。我們應運用新史觀去引領歷史知識的復習,讓歷史學習具有時代活力,適應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2. 重溫革命史觀的要點

革命史觀是階級斗爭史觀的一種具體形態。革命史觀認為,革命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隆重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復習中國近代史一定要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去剖析這兩大歷史事件。為此,應重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聯系和區別、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聯系和區別等重要理論問題。

二、提高主幹基礎知識復習的質量與水平

歷史知識豐富浩瀚,中學歷史講授的和歷史高考考查的只能是歷史基礎知識,尤其是主幹歷史基礎知識。主幹歷史基礎知識是關於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識,是構建歷史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知識。歷史復習要狠抓主幹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一般可採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復習:

1、要素復習法

根據時間、地點、人物(個體或群體)、過程(或內容)、評價(意義、影響等)五個要素掌握歷史主幹基礎知識。

2、系統復習法

按縱向和橫向系統把相關歷史主幹基礎知識串聯起來,進行系統(專題)復習。如按時間順序,把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羅斯福新政聯系起來進行復習,構成美國史知識系統,此屬縱向系統復習法。而把發生於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林肯頒布《宅地法》和《廢除黑人奴隸制宣言》的改革措施聯系起來進行復習,則屬橫向系統復習法。系統復習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視角變換復習法

此種方法實質上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史觀引領下復習主幹歷史基礎知識所反映的重大歷史問題。下試舉兩例:

用視角變換法復習羅斯福新政:① 用現代化史觀復習,側重掌握羅斯福通過國家干預,調整美國經濟模式,應對和解決嚴重經濟危機的措施。② 用社會史觀復習,側重掌握羅斯福採用哪些措施,應對和解決嚴重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失業、貧困、流浪等)。③用生態史觀復習,側重復習羅斯福採用哪些措施(如綜合治理田納西河流域等),應對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生態環境危機。

用視角變換法評價孫中山:① 在革命史觀引導下,根據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實,得出他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結論。② 在現代化史觀的引領下,根據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得出他是中國現代化的光輝先驅的結論。③ 在社會史觀的引領下,憑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剪發辮、改稱呼等社會改革措施,出孫中山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的結論。④ 在整體(全球)史觀的引導下,根據辛亥革命在世界(尤其是在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孫中山的國際性活動,得出孫中山是有世界(或國際)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的結論。

舉一反三,可用視角變換法復習工業革命、通商口岸開辟、「五四」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主幹歷史基礎知識。這種方法把史觀與基礎歷史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可大大提高復習的效益和水平,更好地適應高考歷史試題命題改革的發展趨勢。

以上三個方法,具有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性,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若希望獲得優異成績,則應像爬台階一樣漸次使用這三種方法。

三、在閱讀和解析材料方面下真功夫

綜觀近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可以得出材料是歷史試題之基,脫離材料難成題的論斷。為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在材料的閱讀和解析上多下功夫下真功夫。為培養和提高閱讀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應多接觸一些材料。首先,教科書上的材料要充分利用。其次,要多接觸一些與主幹歷史基礎知識相關的材料,如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說,洛克「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應該分屬議會和君主」。如果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洛克的相關原話來讀一讀,對提高我們閱讀和解析材料的能力就大有好處。

閱讀和解析高考歷史試題中的材料,要注意步驟和方法。一般來說,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步粗讀:了解材料大意。

第二步掛靠:將材料與教材的某一部分、將材料與歷史上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或某一制度等聯系起來。

第三步明向:將材料與命題者設置的問題結合起來,明確應從哪一個方向去解析材料。

第四步細讀:按問題指示的方向再讀材料,抓住關鍵詞或關鍵語句。

第五步作答:提取出可以回答問題的信息。(先提取顯形的,後提取隱形的有用信息)

常言說,文史不分家。為提高閱讀和解釋歷史材料的能力,一定要把歷史復習和語文復習(尤其是古文、古詩的復習)結合起來。

四、有效利用高考歷史試題這一重要資源

30年的歷史高考積累一大批優質歷史試題。這是極有價值的資源,復習時可加以利用。對四川考生來說,首先要利用的是近年「文綜」卷中的歷史試題。

1、利用已往試題,更好地把握復習重點。如分析歷年試題中考查土地制度的題目,可以發現考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及其制訂的土地制度的題目最多,分析近年的考美國史的題目,可以發現考羅斯福新政的最多。這對我們把握歷史復習的重點就很有啟發。那麼,是不是說已考過甚至多次考過的內容就可以不復習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考過的重點問題肯定不會原題再現,但變換視角,變化形式再考的例子很多。主幹歷史基礎知識具有穩定性。因此,像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制度)、羅斯福新政這類問題仍是復習的重點內容。

2、利用試題的精煉呈現,了解重要史觀的核心內容。2008年歷史江蘇卷第21題引用了法國著名史學家雅克·勒高夫《新史學》中如下一句:「歷史不僅是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而且還是經濟史、人口史、技術史和習俗史」。設置了如下一個問題:「在新史學理念的影響下戲曲及民間生活進入了史家的視野,這表明史學研究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此題所引材料和所設問題,實際就告訴我們什麼是社會史觀。又如2008年「文綜」全國卷II第23題、寧夏卷第35題、歷史卷江蘇卷第14題都引用了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話,通過他的三段話,我們可以大體了解什麼是整體(全球)史觀。

3、通過題型變化,了解高考歷史試題形式變化的規律。如從組合式選擇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到少的變化中,可以作出今後組合式選擇題可能很少甚至消失的判斷。

4、利用試題使用過的材料,提高閱讀和解析材料的能力。歷史材料雖浩如煙海,但要選出來供練習之用,難度往往很大。而已用之於高考歷史試題的材料,一般都准確簡潔規范,用於練習很多都是好材料。

5、利用已考過的文史常識題,積累文史常識。已考過的文史常識具有基礎性和典型性的特點,需要了解。在此基礎上,推而知之,可進一步豐富常識。

五、考慮變數

從現在到2009年高考,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很多情況處在變化之中,存在一些變數,如「考試大綱」可能會有修訂,時政會出現新的熱點等等,對此應有心理准備,並在時間安排上留出餘地,以便及時調整計劃,「以變應變」,把復習工作做得更加周全。

出處……http://www.sxzyd.net/his/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679

㈦ 可以搜索的幾道歷史作業題。求幫忙。

2.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3. 什麼是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一般是指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使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進而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出現嶄新面貌。

產業革命的歷史進程

第一次產業革命亦稱工業革命,系指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採用機器的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的過程。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日益不能滿足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更多的利潤,廣泛採用了新技術。產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首先從紡織業開始,八十年代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和採用,促使產業革命進一步深入,遍及化學、採掘、冶金、機器製造等部門。繼英國之後,法、德、美等國也於十九世紀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的建立,為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使之最後戰勝封建制度而居統治地位。產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提高了生產社會化的程度。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的一系列發明、創造,構成了世界范圍的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自由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873年爆發了空前深刻的世界經濟危機,企業之間、部門之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一系列的工業發明創造。其中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導致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內燃機的出現,促進了石油的開采;電話、電車和無線電的發明,進一步便利了交通。從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這一時期中,煉鋼技術的改進,化學在工業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不僅使原有的重工業部門(鋼鐵、採煤、機器製造等)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形成和發展起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如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和飛機製造等,使世界工業生產又有了新的發展。到十九世紀末,重工業在世界工業中開始佔主導地位。繼英國之後,美、法、德、日等先進國家實現了工業化,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工業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向全世界的擴展,促進了交通運輸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耕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有了顯著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國內生產集中壟斷和社會化過程的不斷加強,國際間競爭的日益加劇,以及國民經濟軍事化的不斷發展,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科學技術革命,人們稱之為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學技術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海洋的開發為其主要標志。科技革命波及各個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科學技術,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許多嶄新的工業部門,如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航天工業、生物工程、激光光導纖維等工業。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取代了部分人腦的工作,大大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主要工業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這些國家的農業也實現了現代化。人類在向海洋索取資源和征服宇宙,以及探索新的能源、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此外,被稱為第三產業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也得到飛速發展。電子計算機,尤其是微處理機的廣泛採用,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勞動、生活方式,微處理機正在進入家庭生活,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

產業革命的概念框架體系

對產業革命的分析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論框架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有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康德拉季耶夫的長波理論和羅斯托的起飛理論。

(1) 技術革命浪潮

技術革命浪潮到來的典型特徵是重大的發明成批涌現。在技術革命浪潮出現之前,科學家們已經為將要做出的發明做好了理論上的准備,他們做出了科學上的一些大的發現或者提出了一些嶄新的理論,他們本人往往還對這些發現或者理論的應用提出過一些設想。但是,由於技術或者資金方面的限制,或者僅僅是由於科學家本人對發明缺乏興趣,這些科學發現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理論的水平,這段時期可以被叫做科學革命的時期,也可以被看作是技術革命浪潮的潛伏時期。不過,由於這段時期延續的時間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不把這一時期當成是技術革命浪潮的一個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上出現了對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的迫切需求,這時,發明家就會登上歷史舞台,他們會根據其對相關科學發現的理解和掌握,結合他們對問題本質以及社會需求的深入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動手才能,經過反復試驗,最終發明出可以幫助社會解決問題的新產品。我們注意到,在一個發明剛剛做出的時候,新產品往往非常簡陋,工作效率低下,而且經常會出現故障。因此,不斷有人對原先的發明做出改進,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會有新的發明出現。到技術革命浪潮的後期,技術成熟的實用性強的產品終於出現,這種產品的批量生產以及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引發了產業革命的下一個浪潮—— 商務革命浪潮。

(2) 商務革命浪潮

新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應用意味著生產函數的改變,這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正是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的破壞」,它首先要打破原有的生產要素組合,這就會遇到重重阻力,能夠克服這些阻力把創新進行到底的正是熊彼特所說的企業家。企業傢具有不畏風險敢於創新的精神,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企業家經常會放棄原先報酬豐厚而又穩定的職位,從頭開始去創建新的企業。因此,商務革命浪潮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創業公司的成批出現,在這些新創業的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因為經營失敗而被迫關閉,但少數堅持下來的公司卻成了新一代的龍頭企業。新公司的建立為商業界帶來了嶄新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迫使老的企業重新思考他們一貫的經營方式。於是,在新老企業的競爭中,日趨完善的新的作業流程和管理方式逐步得到普及,成為行業界普遍接受的標准經營方式。在商務革命蓬勃開展的過程中,通過企業的營銷活動,新技術和新發明的優越性逐步被廣大消費者所認識,一旦基於新發明的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到了廣大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草根革命就開始了。

(3) 草根革命浪潮

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接受有著不同的步調,富有的以及熱衷於新技術的消費者會首先購買基於新技術的產品。如果這些產品的確物有所值,那麼,在這些早期消費者的示範下,新的產品會迅速普及開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新產品,新產品的款式也隨之增加,以便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大量的消費者在使用新產品的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現產品的一些新的用途,使產品市場進一步擴大。新產品的普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進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最終引發了社會的全面變革。在草根革命的後期,新產品幾乎充滿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但人們對它們早已視而不見,完全忘記了這些產品出現以前的生活。

對產業革命的理解

對產業革命的理解有很多不同意見,有人提出有一次產業革命,有的人提出有多次產業革命,最多的有提出有五次產業革命,所謂革命的含義是指它的整個組織結構、架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產業革命。產業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一個基本組織結構體系。產業不是從來就有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社會活動的發展,在生產活動的不斷體系化、系統化、結構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應該說,在人類社會的遠古時期,不存在產業形態,到了古代社會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業。但是,在簡單的農業和簡單的畜牧業生產之間的聯系是偶然發生的,還沒有形成體系,這是產業的萌發期。到了商業和手工業產生的時候,才真正形成了一個產業體系,就是以農業為主體,畜牧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手工業和商業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分化出來,各個部門之間形成了持續的經常性聯系,形成了一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初步的結構體系。到這個時候,基本的產業結構已經形成了。有人就把這一過程稱為產業革命,我認為這不是革命,這是產業的初步形成時期。產業革命由新的力量所產生的,從16世紀開始蘊育,工業機器生產體系的形成,使整個產業結構體系從根本上發生了的變革,這才稱得上革命。也就是一般所說的18世紀中葉,爆發於英國,以蒸汽機的發明、使用與實用化為標志的機器大生產。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社會生產體系和經濟運行方式的形成,才標志著產業革命的發生。這場產業革命發生時,整個社會經濟的骨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點在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中已經形成共識。在當代,又發生了新的一場產業革命,這次革命也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技術革命,或新產業產生,而是整個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經濟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我們可以從近代產業革命到現在產業革命的延續和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

當代產業革命的特徵

當代產業革命的變革其突破是以技術進步的方式的變革為先導,技術創新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生產部門為主要特徵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是以機器化生產、機器生產、機器生產體系的形成為主要特徵的。第一代的機器基本上是以手工勞動製造出來的,是一些能工巧匠用手工工具製造的,甚至連總體的構思設計也沒有。例如蒸汽機的改造,在中世紀的時候就有了蒸汽機,主要是用於煤礦抽水,但沒有真正達到實用化的水平,還不可能作為一種動力設備用於加工製造生產過程之中。蒸汽機的發明人瓦特實際上並沒有受過系統的科學教育,只是一名能工巧匠,經常到大學裡面修理蒸汽機,受過一些科學思維方式的影響。當時蒸汽機在大學里作為教學模型來使用,經常出現故障,需要修理,能工巧匠成了引發第一次產業革命迎碰機遇之人。瓦特在修理的過程中對蒸汽機進行了改進,最終使之達到實用化的水平。由於人造動力機械製造業的全面發展,使新一代的機器可以由機器來生產,從而形成了整個的大機器生產體系,這是以機器生產體系形成為主要特徵的,也就是一般人所稱的傳統工業化進程。

當代的產業革命是以整個社會技術進步方式的變革,以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技術進步方式的變革應該說早就開始了,這一變革具有深度科學化、高度社會化和系統產業化這樣三個基本特徵。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時,科學的作用是很小的,技術的創新基本上是靠經驗悟通的。生產第一線的工人根據經驗不斷摸索和積累,對生產工具進行改進,第一代的機器也是靠經驗積累摸索創造出來的。第一代的機床與手工工具的差別並不大,無非是動力系統用蒸汽機來取代。科學家科學研究的問題也還很少與工業生產的技術改進相聯系。

19世紀中葉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工業技術的發展與科學日益緊密地聯系起來了,比較典型的事例就是電力電氣工業的產生。在這之前的工業生產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並且依靠感官經驗就可以把握的。電力工業產生後,依靠簡單的經驗是不可能理解的,因為電磁的作用過程只有依靠理論抽象思維才能把握,沒有對電磁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發明電動機和發電機。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實際上是在科學家直接參與、在科學理論指導之下產生的,是科學化的產業化技術體系,是科學傾斜於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

更有甚者,化學工業整個工業的名稱是用學科的名稱來命名的。化學工業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工業,在人類產生之初就有化學工業的萌芽。但直到19世紀中葉,它與科學還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系,當然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工業體系名稱,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主要靠日常生活於原始萌發生產經驗的積累,是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不斷積累的產物。到19世紀,由於偶然的機會,產生了有機化學工業。在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稱為煤焦油的廢物。在對煤焦油如何進行處理的研究過程中,偶然發現它可以用做生產染料的原料。由於當時染料的價格很昂貴,於是各國競相利用這一技術生產染料,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龐大的社會生產部門 ——有機化學產業。化學這門學科的很多理論要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過程,比較容易工業化,所以在現在的化學工業中,很多企業都擁有實力很強的實驗室,現代化學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室中萌發試驗生產出來的。化學工業早已是深度科學化產業領域。

實際上,從19世紀中葉開始,技術進步的主體力量已經開始變化,受過系統科學教育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正在成為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當然,這還僅僅是在個別的產業中,大部分產業的發展仍然依靠經驗進行技術改進。社會的進步是不平衡的過程,有快有慢,越是傳統的領域進展越緩慢,而傳統領域經過科學的改造也是發展的必然。20世紀之後,這一進程越來越普及,到現在,可以說,絕大部分具有了這樣的特徵。比如項目的立項,就是根據科學的分析提出研究要達到的目標。這一做法從19世紀才開始,現在已非常普及,任何一個項目在開始之前都要作可行性研究。這些都是根本性變革的表現。現在,任何一個具有突破性的進步,都是在許多人的合作之下以科學研究方式展開的,僅僅依靠某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實現的。高度社會化又是當代技術創新又一基本特徵。

當代產業革命是技術進步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深度科學化發展是一個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一過程的主要推動力量已經轉移到受過系統訓練的工程技術人員。我國的老一代革命家非常重視技術革新、技術進步,但是沒有認識到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已經發生了變化,工程技術人員對技術進步發揮著主導作用,還認為是第一線從事生產的能工巧匠。所以,我們當時評選出了許多技術革新能手,都是第一線的能工巧匠。這在微觀上挫傷了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投入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在宏觀上制約了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㈧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歷史作業)

商鞅變法是商鞅於前359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對秦國的崛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商鞅變法主要內容:
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㈨ 歷史作業,幫幫忙啦

一、戰爭對人類而言,是一場深重的災難,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戰爭。要牢固樹立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二、這要寫起來,太多了吧,給幾個典型:(中國的)
1.秦漢時期: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的格局,之後統一稱為歷史發展的主流
2.唐代:合同為一家,注重民族關系

三、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促進和發展資本主義工業,根本上提高效率,推動生產力大發展。在交通上極大促進人們出行,商品運輸,加快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進程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了電,代替了蒸汽的應用,更加提高了工業效率,和交通。同時,應用於生活中,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電子計算機和核能的利用,總體來說影響和上面兩個差不多。也是增加效率,改善交通,互聯網將其變成地球村,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等。

四、洋務運動:師夷長技 ,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創辦了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興辦新式學校。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戊戌變法:自上而下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建立維新派的政治團體。
辛亥革命:由孫中山帶領,提出三民主義,建立了中華民國(有資本主義性質的)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 科學」 引導人們同封建專制和封建思想開展徹底的斗爭。
總結:中國人民在近代化救國之路上,先從學習西方器物 ,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由表面到深層的探索,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本人雖然等級不高,不過最近正在狂補史政備考,這些東西百分百正確,放心用吧~~
記得給獎哦!!!!

㈩ 歷史作業

1.不同點:
①背景:前者出現於14---17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教會神學束縛人們的思想;後者出現在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自然科學迅猛發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②指導思想:前者是人文主義,是一種為創造現世幸福而樂觀進取的精神;後者是理性主義,主張用人的思考和判斷來行事,無須依賴神和天意.
③影響:前者有利於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產生、文藝的繁榮和哲學、政治學說的發展;後者沖擊了專制主義與教權主義,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准備,促進了哲學與政治學說的繁榮.

2.第一種類型,經濟發展迅速,以美、德為主。原因:兩國都有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和條件。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德國完成了統一,有
統一的國內市場。兩國都有大量資本,在美國,有歐洲大量「剩餘資本的湧入」;在德國有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兩國都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易於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
第二種類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以英、法為主。原因:兩國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設備陳舊,又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更新設備,另外,大量資本投在非生產領域,或者大量投在國外。
第三種類型,經濟發展較快,但同時存在大量封建殘余,以日、俄兩國為主。原因是兩國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改革都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閱讀全文

與商革變化的歷史作業用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