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元1500年左右,歐洲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哪兒(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之前)
當時是義大利,詳情如下:
義大利曾經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經濟的第一中心
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歐洲上空彌漫著烏雲,教會和騎土橫行,人們愚昧無知,社會停滯不前,科學家被禁錮在牢籠里,科學的發現被說成是對上帝的誣蔑,史書上把這漫長的近1000年的歷史稱為黑暗時代。從13世紀開始,中國四大發明陸續傳入歐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乃至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起了催產作用。馬克思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棗這是預告資產階級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土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在這一段時期中,資本主義在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萌芽,西方以義大利為代表,新興資產階級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反封建、反神學,出現思想解放高潮,並出現了一批號召人們從中世紀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思想家,如《神曲》的作者但丁。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科學家,他們強調通過實驗和觀察來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反對片面地依靠邏輯推理來認識事物。例如,反對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開創實驗科學的伽利略。東方的科技成果產生了西方近代科學,近代科技的第一個中心在義大利形成。科技的大發展推動了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當時義大利的商業和航運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㈡ 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的中心在哪裡 當時最為興盛的國家是哪一個 新航路開辟後,主要商路轉移到哪裡
歐洲中心是地中海區域 最興盛的國家應該是希臘或者古羅馬 新航路開辟後 主要商路轉到了大西洋海域
㈢ 歐洲在地理大發現前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哪裡
經濟中心是意大抄利。
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義大利是歐洲的經濟,文化中心,中世紀的義大利
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都位居歐洲前列,因為它處於地中海沿岸,是當時世界上重要航線的必經之地,埃及,小亞細亞以及東方各國的貿易往來都會通過這里,因此義大利的商業經濟十分繁榮,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大批逃亡學者帶著古希臘古羅馬的典籍來到義大利,而義大利本身就保存著大量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因此得以逐漸發展為歐洲的文化中心。
至於政治中心...我不知道...因為當時的義大利是分裂的,北部是城市共和國,中部是教皇國,南部是那不勒斯封建王國,所以......但是義大利的地位很重要是真的,不然也不會最先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並進行文藝復興了~
(可能不是很准確,多多包涵~~)
㈣ 【九年級歷史】歐洲的經濟中心曾有過兩個,分別是什麼經濟中心轉移的原因是什麼
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轉移的原因是新航路的開辟
㈤ 15世紀末歐洲文化經濟中心在哪裡
如果說經濟的話是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個最牛,是著名的商業城市共和國,文化中心是哪個城市不好講,但是那個時期義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初發之地,加上文藝復興的緣故,應該說義大利,尤其是北部地區是歐洲的經濟文化最閃亮的地方。
不過16世紀開始,英國的經濟開始小牛了
㈥ 歐洲中心主義
「歐洲中心主義」認為歐洲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優越性和特殊性,歐洲就是依靠這種內在的力量而興起並以歐洲為中心組建了一個世界。同時「歐洲中心主義」把歐洲的勝出永久化,把歐洲的道路和歐洲的模式絕對化與普遍化,認為任何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走歐洲的道路並以此斷定人類社會歷史將終結於歐洲模式。「歐洲中心主義」歷史觀扭曲了歷史,導致了人們對歐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認識的缺乏,從而不能正確認識整個世界和世界歷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貢德.弗蘭克運用新的「世界經濟體系史觀」把被「歐洲中心主義」顛倒了的歷史反轉了過來,並徹底挖掉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根基,宣告了「歐洲中心主義」的真正終結。
「歐洲中心論」依據與兩個支柱,一、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說黑格爾是「歐洲中心論」在地理方面的系統論述者,但是蘭德斯十分露骨的予以闡述,熱帶國家的勞動效率低下,乾旱的地帶需要灌溉,談到西歐,他說「歐洲確實有冬季,冷的足阻止病毒和害蟲的大量繁殖。」還有降水等等的例子,得出結論勝利屬於歐洲,從而得出種族優劣論,成為近代「歐洲中心論」本質成立的理論依據;另一個就是近代以來的現代化,認為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歷史遺產,自由,民主,理性,得以在近代開啟資本主義的大門。在韋伯那裡有精緻的論述。
在「歐洲中心論」發展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條暗流——整體世界史觀。在每一個階段,史家都是在探討如何更加理性的撰寫世界史,尋求整體世界的發展規律,但是每一次在這個大浪過後,總會偏離航道,轉到「歐洲中心論」上,也不能不說這個與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有關。從亞歷山大東征、文藝復興開啟資本主義時代、對外殖民,在東西方民族近距離接觸時,西方憑借科技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古代就存在的文化優越論在西方不曾中斷。但是當「歐洲中心論」在黑格爾、蘭克手中發展成熟後,隨著一戰的結束,批判的聲音終於不再是飄飄渺渺,開始明朗有力起來。從對「歐洲中心論」進行文化形態的批判,到整體史觀和今天的全球史觀。
1917年,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出版了他的著作《西方的沒落》,並預言了西方文化的必然衰落,對長久以來以歐洲文化優越感自豪的歐洲人以迎頭一擊,而湯因比(Am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的《歷史研究》,表達了作者「我試圖把人類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換言之,即從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並且在文明的考察中從斯賓格勒的八種發展到了二十一種。
總之從一戰以後,尤其是二戰,史學越來越走向多元化,「歐洲中心論」地位在動搖,對其批判越來越多,但是「歐洲中心論」根已深、蒂已固,堅持此觀點的仍然不在少數,其一就是馬克思·韋伯(Max Weber,1960~1920)從理性資本主義的角度,再次論證了歐洲神話,由於歐洲的理性精神,資本主義在歐洲出現,而沒有出現在中國。他因此也被認為是「歐洲中心論」最精緻的論著者。但是其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50,60年代的歷史著作里還是可以看到「歐洲中心論」的痕跡,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對「歐洲中心論」批判的反批判,它們採取不同的形式維護歐洲奇跡論,其中如1981年埃里克瓊斯的《歐洲奇跡》,最具典型,近些年來比較引人注意的史學流向是全球史觀,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塔夫理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
㈦ 世界史上的「五大文明中心」是哪五個
您好來!
應該是:
古巴比倫源(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之間)
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
古希臘(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間)、
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
古中國(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西方人只認實物證據而不認學術,所以不承認五帝及夏朝)
㈧ 歐洲中心論的起源
發生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是催生歐洲中心論的溫床。工業革命揭開了歐洲資本化道路的序幕。隨著西歐各國的逐漸興起,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於焉展開。十九世紀時,歐洲已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奠定了自己的霸權地位,對各殖民地的資源掠奪也慢慢變成了全面性的佔領。將世界踩在腳下的歐洲,認為這種擴張的成功是因為自己的文明優越性所致,而造成這種優劣差異的基礎在於人種的不同。就是基於這種民族優越感,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觀逐漸成形。這種史觀的主要論述是把西歐的歷史進程作為標桿,並認為世界各個不同民族和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歷與遵循這個模式。盡管這種歷史規律,後來被抨擊的體無完膚,但是在那個時代,這種主張的確在 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思想領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約莫同時,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觀點也在科學界掀起了物種進化的爭論。因此,十九世紀的歐洲思想家們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對世界歷史和文明進程的看法,為歐洲中心論的思想體系提供了多層面的立論基礎。
當時,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文化差異是造成歐洲與非歐地區發展(進化)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文化差異來自於人種的差異,所以非歐地區的落後是命定的,是不可逆的,因為人種的優劣是無法改變的。在這種優越感的作祟下,對非歐地區的輕視與嘲笑就成為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例如:1824年,美國詩人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就在他的筆記中寫道:「中華帝國所享有的聲譽是木乃伊的聲譽;把世界上最丑惡的形貌一絲不變地保存了三、四千年。中國,那令人敬仰的單調,那古老的痴呆,在各國群集的會議上,所能說的最多隻是:我揉制了茶葉。」(柯文/著,林同奇/譯,1989)這段陳述清晰地反映出一個歐洲中心論者的傲慢;但是也突顯了他的無知,因為揉制茶葉的技術正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發明。
㈨ 法國在哪個歷史時期成為歐洲美術的中心的
法國從17世紀末開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美術的中心,這種地位一直持續到20世紀。自18世紀開始,法國藝術在歐洲發揮重要影響,這一時期的法國雕塑藝術向帶有強烈裝飾傾向的洛可可藝術發展起來。
㈩ 歐洲的千古之都是哪
有羅馬、雅典、伊斯坦布爾、大馬士革、耶路撒冷等。
1、羅馬
羅馬(Rome),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餘年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而被昵稱為「永恆之城」。
城市位於義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義大利佔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地之一。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
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雅典
雅典(希臘語:Αθήνα)是希臘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截至2008年,雅典人口為745514人。城市總面積為412km²,是歐洲第八大城市,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
雅典記載於冊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也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大批歷史偉人,被稱為民主的起源地。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是現代奧運會起源地,曾先後在1896年和2004年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和第28屆夏季奧運會。
3、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位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面積5343平方公里。
公元前658年始建在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不過很快就以其創建者君士坦丁的名字而著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又譯康斯坦丁堡)。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伊斯坦布爾之名在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至少存在百餘年歷史了,如1403年西班牙國王遣使覲見帖木兒大帝,使臣途經君士坦丁堡,在回憶錄中提到,希臘人也稱此地為伊斯坦布爾(見《克拉維約東使記》商務印書館漢譯本)。
但西方國家認為奧斯曼帝國是此地的侵略者,所以依然堅持稱此地為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為首都(獨立戰爭期間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才成為國際上的正式名稱。
市區已擴大到金角灣以北,博斯普魯斯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也劃入市區,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
伊斯坦布爾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4、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阿拉伯語: دمشق ,英語:Damascus),敘利亞首都、敘境內第二大城市,是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大馬士革在歷史上曾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首都,號稱「人間的花園」、「地上的天堂」。
幾千年來,大馬士革既是征服者,也曾被征服,是東西方強國角逐的中心,命運往往與遙遠的都市相關,地中海東岸和內陸的人民在各時期哺育它成長,這里的人民既貧窮又富裕,在勝利和災難面前不屈不撓。現在是中東的大城市。
5、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雙方都有爭議)和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區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什葉派)的聖地。
耶路撒冷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目前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耶路撒冷麵積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著名景點有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雅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斯坦布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馬士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