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是高三美術復習生 想問一下老師 今年課改後的 歷史怎麼學好呢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課改後怎樣學呢 謝
平時做好筆記,每次學習時候最好列一個大綱,在腦子里記一遍,將重要的歷史觀點都寫出來,平時多看幾遍。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上課聽講了,哈哈希望可以幫到你
Ⅱ 如何提高高三歷史復習課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三復習課的有效性
一、認識要到位
1、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核心」的思想。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指導學生學什麼、怎麼學;二是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適時有效地進行點
撥和引導;三是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歸納和總結。
2、克服「以教代學」、「以講代練」的傾向,做到:不學不講,不練不講。
3、把「考什麼,怎麼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
考什麼包括:知識和方法;怎麼考包括:題型和要求。
4、一輪復習要做到:以知識的識記、理解及基本用途為主線,以提升學科能力為核心。
5、教師要精講,學生要多思。
教師精講要做到:「六講、三不講」。一類是講規律、講方法、講思路;一類是講易錯點、講易混點、講易忘點。三不講是
,學生會的或經過自主學習和思考探究能弄會的不講;與高考無關的內容不講;講不透或講了也不會的不講。
如何才能促使學生多思。一是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思考機會,二是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三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
能力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要激勵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
二、備課要充分
備課就是一種策劃,其目的在於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克服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加強研究
(1)對考試要求和學生實際的研究。
(2)對設題角度和命題方式的研究。
(3)對各種課型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
這三點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2、進行單元備課
(1)考點及要求
(2)知識網路結構
(3)基本題型及相關解法
(4)整體安排及具體教法
3、按課型書寫課時教案
(1)教學目標的確定:
(2)教學程序的設計:
(3)考點突破的方法:
(4)解題規律的總結:
三、課型要明確
1、內容復習課
2、專題訓練課
3、試卷講評課
四、操作要得當
1、內容復習課操作要點:
(1)復習內容一定要先讓學生看。
方法:學案導學、嘗試練習、知識問題化。
(2)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所學內容在高考中的要求(層次、題型、難度、及附分等等)。
(3)一定要突出重點或主幹。
(4)一定要指導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路
(5)一定要把知識的應用與內容的復習有機的結合起來。
2、訓練課要點
訓練課的是復習課要求的消化、落實和延伸,往往與內容復習課同步進行。在使用時要重視以下要點:
(1)堅持「三精」原則。即精選、精煉、精評。
(2)要重視能力題和難度題的分解。
(3)要堅持讓學生在做中學。
題要讓學生讀,思路要讓學生想,規律要讓學生總結,體會要讓學生談,
3、試卷講評課要點:
(1)兩類問題必講:一類是教師認為的重點知識和典型題型;一類是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其目的在於突破考點問題和學生
的薄弱
(2)試卷講評的基本原則:即講答案,注重規范;講問題,注重糾錯;講知識,注重強化落實;講思路,注重培養能力。
(3)兩類問題的講評方法:
第一類問題的講評方法:著重放在考了什麼、怎麼考的如何做的三個方面。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或進行必要的變式訓練,以達到
知識遷移和舉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類問題的講評方法:
第一種方法。首先由教師指出問題所在,然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種方法。先讓存在問題的學生暴露思維過程,然後針對錯誤的思維過程進行剖析,從而澄清錯誤認識,從中吸取教訓。
第三種方法。教師先給出標准答案,然後讓學生對照標准答案進行反思,最後在反思的基礎上教學歸納和總結。
(4)針對突出問題,使用「滿分卷」和「二次作業」的做法,予以強化落實。
Ⅲ 淺析高三最後階段怎樣提高歷史復習的有效性
能充分體現史學「學以致用」、
「以史為鑒」的功能。
尋找熱點要注意把熱點問題與歷史學科基礎知識聯
系起來找准熱點與學科知識的聯結點切入點。
具體地說要求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就某一熱點問題研究其可能
從哪些角度設問涉及到哪些知識點怎樣規范答題切忌泛泛而談、
過於空洞抽象。
要把熱點問題考點化並設
計成具體的題目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
以熱點問題為背景的試題其設問的角度大都很小、
很具體這
就要求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就事論事」。
熱點問題除了我們平常所講的「社會熱點」還
應包括「學科熱點」。關注「社會熱點」要結合時事政治、
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當今世界各個方面。
關
注「學科熱點」要結合學術研究動態、
課程改革動態、
高考試題研究等方面。
關注「學科熱點」時要注意
一是學術動態要與歷史教學實際適當聯系二是課改動態要與教育法規相結合三是試題研究要與新課程改
革省份高考試題特點相結合。
最後我還想談一點不管什麼復習都是需要付出很多辛苦和耐心的因為學習
本來就是一件苦事同學們要做好座穿板等的准備。
實施新課程後高三歷史總復習的有效性策略
如何進行新課程背景下高三歷史復習的教學工作,是我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筆者在認真研
讀近幾年歷史學科高考試卷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同行共同關注的高三歷史復習的有效
性問題,提出了復習教學過程中的幾項有效性策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
為在一定的理論和政策的導向下,根據高三歷史新課程教與學的目標與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
教學策略,並採用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以期達到復習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之策略。從操作層
面上,可以從復習內容、難度掌控、時間安排和解題指導等方面,實施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
對教科書內容進行有效取捨的策略
我們建議的策略是:認真研讀有關新課程實施的相關指導性文本,在明確復習內容和把握
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按照這些文本的要求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效取捨。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在一標多本的背景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多形式和多
角度的史料呈現課程標准對史實的要求,詮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史學內涵。這就必然造成不
同版本的教材在史料的選用、理論的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必修Ⅱ中關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
知識要求是: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為此,嶽麓版教科書以「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為題,在服飾方面選取了西裝、旗袍和中山
裝等歷史素材,史料涉及到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有關政策;人民版教科書在這個問題的選材上
除西裝、旗袍和中山裝外,還介紹了長袍馬褂和列寧裝,材料基本不涉及政府的政策,而是以
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需求和觀念變化為主線,對課標的要求進行詮釋。對於不同版本教科書的
不同取材,《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將其明確表述為:「列舉近代以來西
裝、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列寧裝盛行„„從經濟發展、思想觀念、外來文化影響、法令規范
等方面探討影響人們物質生活、社會習俗變化的社會因素。」作為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拙以
為要以西裝、中山裝、旗袍和列寧裝的有關史料為基礎知識,而可以弱化對長袍馬褂和政府的
政策等教科書知識的學習,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將由服裝的變化反映出的思想觀念等社會因素的
探究,作為培養學科能力和體驗學習過程的重要學習內容。在高三復習中如何有效地對不同版
本教材選用的歷史知識進行取捨,是高三歷史教師應對新課程總復習時面臨的第一個實際的問
題,也是我們進行高三歷史復習有效性策略探究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目前對我省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文本,
除了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實
驗)》(簡稱課標)外,還有《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歷史)》(簡稱教學要求)
和
2011
年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
歷史科
)
考試大綱
(
課程標准實驗版
)
》
(簡稱考綱)
和考試說明。這些文本在我省范圍內均具有政策性的指導作用。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認真研
讀這幾項文本對於歷史課程各模塊和各專題的要求,才能正確地對知識的進行合理有效的取捨
和准確把握知識與能力的學習深度,這是實施復習內容有效性策略的首要。
2.
反對「兩個疊加」的策略
所謂「兩個疊加」即「不同版本教科書知識的疊加」和「新舊課程知識的疊加」。
我們建議的策略是:根據指導性文本對歷史知識和能力的明確要求,將教材作為體現顯性
知識的載體,指導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同時,逐步提高其研讀史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反對
將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識和新舊課程知識進行簡單疊加,對教材作「減法」。
Ⅳ 高三歷史復習課如何制訂和落實教學目標
隨著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歷史復習課原來那一套傳統的老教法已越來越難於適應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了。為提高復習效果計,中學歷史教學界迫切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筆者以為,當前形勢下的這種調整和改革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拓寬拓寬,就是要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於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內容的壓縮,深度不夠,層次偏低;《中國近代現代史》是新近編寫的,其體例、內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於教材為避免與初中本重復,許多重要知識點僅一筆帶過,交待不詳;《世界近代現代史》仍沿用原來的老教本,知識陳舊,不少觀點已經過時。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詳細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本文認為,對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主要是補充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
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熟悉而補充一些必要的史實。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將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圈地運動的有關史實給學生適當介紹和補充。再如,講秦統一六國時就有必要將秦的「遠交近攻」策略給學生適當介紹,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如講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關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至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史料的補充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歷史理論的補充。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1995年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條規定:「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兩個最權威的文件,它們都明確規定了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基本理論的要求,而這兩個文件所要求的歷史基本理論的具體內容則是中學歷史教材上所沒有的,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給學生介紹和補充。
3.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滲透。
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科知識,特殊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挖深挖深,就是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挖深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從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時就要挖深到「戰國時期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具體表現為:①從經濟條件講,由於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為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②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已發展成為一個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能夠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的逐漸融合。③各國人民要求統一。
又如,分析清末「准備立憲」的歷史背景,則應挖掘出日俄戰役的影響。1904年日俄戰爭的結果,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小國日本打敗了領土面積是其60倍的專制大國沙皇俄國,給清政府震驚很大,清朝地主官僚當中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促成了「預備立憲」騙局的出籠。
2.從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或影響入手。
中學歷史教材在敘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影響,或對其進行評述時,由於限於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時往往不夠全面,只局限於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時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挖掘深化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如世界史教材關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評價,只強調了它是「英、法、美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而對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和不良後果卻無只言片語,這顯然是偏頗的、片面的,教學時教師可適當補充。再如,《中國古代史》教材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只敘述了它「促進了秦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使學生認識不到商鞅變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變法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不但違反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商鞅變法棄絕文化,倡導君主獨裁,對當時和後世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3.從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比較入手。
如通過比較19世紀60年代封建國家掀起的向資本主義學習的三大改革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而對其結果不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經過武裝倒幕基本肅清封建幕府勢力的基礎上實行的比較全面和廣泛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改革,結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國走上強國之道;俄國1861年改革雖然公布廢除封建農奴制,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來的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嚴峻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俄國在改革後仍舊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洋務運動則是在沒有對封建制度作任何觸動的情況下僅僅單純地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因此沒有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中國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家。出現以上三種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它們對新舊兩種制度所持的不同態度所決定的。
4.單元小結,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講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內容後,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這一階段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徵:①政治上,是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戰亂頻繁,但分裂當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為後來隋的統一預備了條件。②經濟上,江南得到進一步發展,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③民族關繫上,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爭也很尖銳、復雜。
提高提高,是指把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
強調對歷史學科基本理論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題改革的一個突出成就。據有關專家統計,1994年無論新、老高考,試卷中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等基本理論問題的試題占試卷總分的1/3左右。而且,強調歷史基本理論的考查已成為高考命題發展的一種基本走向。為適應高考發展的這一要求和趨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強化基本理論的貫徹,要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把歷史知識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如講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應該指出,「廢井田,開阡陌」,動搖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摧毀了奴隸制上層建築,建立起了適應封建生產關系發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層建築。商鞅變法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再如講到明清時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阻礙時,應指出,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矛盾實質就是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阻礙反映了上層建築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阻礙作用)。
總之,「拓寬、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發掘教材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試能力,以使中學歷史教學更好地沿著培養能力,適應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Ⅳ 工業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場形成的(高三復習課)
【意見】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通過理解「世界市場」和「工業革命」等歷史概念,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不斷增進「加強理解概念體系的復習」、「重視閱讀課文,獲取提煉信息的復習」、「善用推理分析和比較分析的復習」、「學會准確表述歷史現象之間關系的復習」。 【主題】工業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場形成的? 【教學設計】 1.導入:(1)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發現。(可運用教師自身資源。)(2)「牆」和「網」的比喻。(從文明的交往視角看世界歷史。) 2.要求學生齊聲朗讀課前提示,明確歷史分析的視角和兩個重要的「歷史現象」類概念,明確復習方法。(課堂教學開始就明確知識學習和方法學習的目標是有效的。) 3.了解「世界市場」概念。(1)學生能說出世界市場形成的標志。(2)根據「標志」推測「什麼是世界市場」?(或:「世界市場的形成」有哪些具體表現呢?)(歷史概念是歷史地形成的,概念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被豐富。依據歷史現象推測歷史概念,學生因對中國歷史比較了解,建議學生回顧中國近代相關歷史,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上述)(3)要求學生閱讀《圖冊》上的相關地圖和《課文》上的文字材料,獲取提煉信息,了解「世界市場」的一些具體表現。(不完全歸納,通過史實來獲得歷史概念,這屬於歸納法的思維方法。)(4)要點提煉:市場空間:遍布世界,聯系緊密(市場的廣度和密度)貿易總額:急劇增加,持續發展商品結構:西方產品,東方原料貿易制度:自由主義,確立准則(移後作延伸講解) 4.理解「世界市場形成」的背景因素(1)學生能說出「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掠奪」兩個要點,並准確表述這兩個因素和世界市場形成之間的關系。 (2)構建「工業革命」的概念。(學生應對「英國工業革命」相對比較熟悉,故讓學生進行構建概念的基本訓練。)要求學生把以下要點根據事實關系和邏輯關系,用規定的圖標或必要的文字構建「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概念。讓學生結伴討論,讓一同學扮演,讓學生解釋事實之間的具體關系。(1)海外殖民擴張 (2)圈地運動(3)手工工場的發展(4)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5)紡織技術革新(6)近代機器大工業誕生(7)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確立(8)瓦特改良的聯動式蒸汽機(9)燃料工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材料工業、交通運輸方面的革命(10)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11)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2)加快了城市化進程(13)第三產業的發展(14)部分人群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15)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16)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認識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1)工業革命是如何促進市場空間的廣度和密度呢? A.我們可以尋找哪些(或哪些類)史實來證明殖民擴張促進了市場空間?(如工業革命前後殖民地擴張情況對比圖或表;從葡萄牙到英國殖民霸權的轉換及其原因(這一點很難理解到位,需要通過下面的B問題來引導。) B.工業革命前也有殖民擴張,那為什麼之後的殖民擴張才能促進世界市場形成呢?(聯系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到英國的殖民霸權的轉換及其原因來看「工業—殖民—市場」之間的關系,即英國獲得老大殖民帝國和擁有廣闊世界市場的事實證明了工業革命後的殖民擴張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C.除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之外,殖民擴張能否能起到促進市場密度的作用呢?小結:殖民體系——重要保障;交通運輸業革命——聯系紐帶。 (2)工業革命是如何促使貿易總額的劇增呢? A.閱讀「1720~1860年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率」圖表。獲取表格反映的歷史現象,並提煉結論。 B.馬克思當年曾經說資本主義用「商品」這一重炮摧毀了萬里長城,那麼工業革命究竟如何使普通的「商品」成為了「重炮」了呢?(或:工業革命給「商品」施了什麼魔法,使之成為「重炮」了呢?)小結:提升技術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物質條件。(過渡:當然,工業革命不僅直接給商品施了魔法,而且還為這些「重炮」創造了有利的貿易環境,空間固然是其中之一,但可能更重要的是貿易中的商品結構問題。) (3)工業革命是如何導致商品結構重大變化的? A.閱讀史料兩則,理解馬克思的「一種和機器生產中心相適應的新的國際分工產生了」這句話。 B.對國際分工現象的價值判斷(拓展點1)。從理論上講,國際分工是以世界為單位,為各國和各地區最具有優勢的經濟要素進行重組,以建立最大限度提高世界整體生產效率,各國各地區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世界生產分工體系。從這一理想狀態來看,這一時期的國際分工明顯具有兩重性。理解那個時代的這些「不合理」和「不公正」,也許「惡」的確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因素,當然,從「不合理」到「合理」的漫長道路恰恰構成了世界市場豐富多彩的歷程。(過渡:在這個被工業革命裹挾而去的年代裡,在啟蒙時代追求制度建設的年代裡,政府在哪裡呢?) (4)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貿易制度逐步建立的? A.閱讀亞當·斯密的話,說出「自由貿易政策」。 B.回顧「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英國自由貿易的光榮歲月」,了解英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百年歷程。 C.閱讀若干史料,了解自由貿易政策擴散所帶來的影響。 D.對自由貿易政策的價值判斷。(拓展點2)(簡要提及,兼帶過渡。) 6.「世界市場的形成」是鮮花?還是陷阱?(拓展點3)(給出上述三個拓展點,均不是本節課處理的主要對象,這是為以後的「世界市場」復習或者第二輪相關主題的復習進行鋪墊。) 7.課堂總結:(1)「世界市場」概念體系的初構及其開放。復習方法的重申。(2)鼓勵和祝福學生。
Ⅵ 【高考】政治歷史怎樣復習有效課本是否要背熟PS;我高三,時間不夠背吶.
課本肯定是要非常熟悉的啊~再一個就是你自己要給每一冊的書理一個線條出來,這樣才方便內記容憶。比如歷史,你可以先背一個單元,然後翻著你的課本目錄回憶這個單元講的主要歷史事件。時間不夠的話,你可以多做一些題,然後做一個錯題集出來,這樣對你的幫助也是很大的~政治其實不用使勁去背,多積累一些做題方法就行了,老師到時候在總復習的時候會給你們說的,你要掌握好做題方法喲~想當初我就是這樣過來的。。。。
加油吧。。。。
Ⅶ 如何做好高三歷史復習教學
在新課程之下,高考更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更注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尤其是高考復習中要注重這一方面的訓練。進入高三就開始了緊張的復習階段,在歷史課的復習方法上,背誦與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老師要求學生注重課本知識,於是學生一遍遍翻閱教材,但是,如果不提高學生復習的情趣,則很難提升復習的效果,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那麼如何提升高三歷史課復習的高效性?這是高三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在歷史教學中常常存在這樣的現象,每次模擬考試結束後,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總結時,總認為自己沒有好好背誦,而學得好的學生也往往謙虛地說背得還不夠。他們也知道歷史還要理解,但是提起歷史課他們的思維定勢就是背誦,而且背會還容易忘記,這使部分學生對歷史復習會很無奈,使他們對學習有了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不能提升復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中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注重解決知識的死角
在高三復習中學生存在對知識點的分析不透徹、不準確的情況,歷史教材是歷史學習最主要的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准確理解知識點的內涵,挖掘教材中的隱形知識。並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和注釋,並輔之以可行的試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
3.注重教材知識的重新整合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按照教材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炒冷飯」,而要注意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歷史形成一個整體概念;對相似或者同類的知識進行重新組織和整合,如在復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時,可將其作為專題歸納,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理解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進程,並且和中國的近代化相聯系,加深學生的印象,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4.鏈接當今社會熱點和焦點
高考不迴避社會熱點,並以社會熱點為切入點,這就要求歷史課教學要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以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切入,既能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明白以史為鑒,注意總結歷史事件的經驗和教訓,從而為現實服務。
5.以《考試說明》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考動向
《考試說明》是高考的重要指導用書,因此,作為一名高三歷史教師,除了講好講透教材每章每節內容外,還必須認真研究每年的《考試說明》,從《考試說明》中了解考試內容、范圍和要求,並且和上一年的《考試說明》作對比,找出他們的不同點以把握高考動向。從而將培養目標自覺地貫穿於教學與復習之中,以適應當前歷史高考改革對能力的要求,使學生准確理解各項能力要求的實質和水平層次;以《考試說明》的要求為准,精選一些模擬套題和思維性較強的問答題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達到離開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組合知識,創設一種新的歷史情景的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問題做出完整准確表述的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組織材料答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復習實效性的探索,善於總結復習方法和復習效果,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創新能力,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Ⅷ 淺談新課改下如何上好高三歷史復習課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新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的,對教材的內容,教學教法,考試的要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重要的,關繫到改革的成敗。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在實際教學中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過去的復習課主要是傳授知識,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然後讓學生識記。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主導與主體地位的關系沒有體現出來,甚至本末倒置。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差距太大。因此,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扮演好指揮家的較色,而不是保姆式的教學,只有轉變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准。
二、對教材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
新的《歷史課程標准》是歷史課程實施的基本依據,也是新歷史高考的命題依據。新的課程標准與原來歷史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結構上作出了重大變化。新課程的教材編寫是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內容跨度大、概念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給學生的記憶與理解造成了混亂和困難,不利於學生掌握。同時, 3個必修模塊的教學內容被分別以不同的側面出現,教學內容上出現重復和割裂。因此,復習備考時我們可以首先對教材的學習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是通史體列和中外順序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模塊內容加以構建,這是一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知識體系。
三、夯實基礎,滲透能力培養
首先,通過對新課改後歷史高考題的分析,新高考仍然強調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如何,是決定高考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基礎知識是活水,源泉,如果連基礎知識都不能掌握,談何運用?所以,進行高三復習,先從基礎抓起,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評價以及與前後知識的聯系,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去掌握。另外,學習過程中涉及到概念性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否則,不便於對基礎知識的消化。
其次,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既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縱向聯系,也要注意歷史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在縱橫聯系中加深對歷史事物的整體把握。
再次,高三歷史復習除了夯實基礎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我認為是能力的培養。就自己個人對高考試卷的分析及標准答案的理解,題目的設置往往有三處著眼點,一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二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答案往往在教材所學中;三是結合材料並根據所學知識,其答案往往是二者結合。而要准確答題需要學生有很高的應用知識的能力。比如,2009年高考第22題三個問題的設計:(1)據材料一、二,人們的婚姻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為婚俗背景的經濟基礎和家庭關系,從傳統到近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態度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是什麼?(3)據材料一、三,不同學者在婚姻自由度問題上的視角分別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全面認識這一問題?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快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及其闡釋能力。這也是新課標要求考察學生兩大能力。這就要經常地講,經常地練。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提升對新材料新情景的運用與理解能力
總之,新課標、新高考下如何形成科學、系統、具有針對性的復習方法,只是剛剛一個開端和探索階段。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的服務於教學,服務於高考和學生。
Ⅸ 高三二輪復習開始了,我歷史真的很差,怎麼辦課本都不熟,但是光看課本又看不進去,我現在把五三上知識
歷史主要是一個發展脈絡,一個制度為什麼被另一個制度取代是有原因的,你要理解的就是這個原因。另外,歷史答題無非是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積極的和消極的)、意義、經驗教訓,你在理解、記憶歷史知識的時候,就按照這些方面去思考。歷史肯定比政治好記。
其實多看教材、多做習題就能理解內容了,自然也就記住了。
【歷史】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
注意比較學習法的運用
世界近代史不僅階段劃分明顯,而且幾條線索也非常清楚。即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的開展、資產階級思想運動、殖民擴張及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等知識在各個階段基本上都有涉及,學習時要注意比較、歸納、概括,找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如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有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1848年歐洲革命和19世紀60、70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不同階段發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展,但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不同決定了不同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具體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務、革命的進程、革命的結局和影響有很大的差異。
又如思想領域出現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等進步思潮,其產生的原因、思想觀點、性質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但處於不同階段的這些思潮其具體主張、歷史作用和影響又有很大的不同。學習時對一些相關歷史事件進行縱向聯系、比較、歸納,就能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關注小字、插圖和閱讀課的內容
作為文科班的學生,從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小字和插圖是正文的補充,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對教材規定的閱讀課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節和重要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是不可忽略的。如第一章第四節——宗教改革關於英國的宗教改革,第二章的第二節——歐洲封建國家的改革、第三節——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三章的第二節——19世紀前期的歐洲和1848年革命等,把這些內容也加以掌握,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Ⅹ 如何提高高三歷史一輪復習課堂效率
高三歷史復習記住一點,要「少吃多餐」,不能一天看太長時間,那樣效率會很專差!每天屬堅持看書40分鍾,邊看邊記,適當做些模擬卷!要合理分配時間,不要一天就弄一門課,最好是兩文加一理(把地理算理科),每天看3門!
歷史復習時,抓住時間、地點、史實、史論四要素,按時間順序把歷史事實串起來,這樣條理就清晰地多!按照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古代史去分開串線,找出史實間的聯系,在這個基礎上去做題,應該會有更好效果!希望這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