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區分歷史中的直接,間接,根本,客觀,主觀原因
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對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的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於」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實行商鞅變法 B.更多是用鐵制農具
C.牛耕得到推廣 D.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例2:清政府「預備立憲」之所以是一場騙局,主要是因為:
A.借「預備」之名拖延立憲 B.載灃任攝政王總攬大權
C.不能滿足立憲派的要求 D.極力維護君主專制權利
例3:陳獨秀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主要是因為他:
①最早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②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並直接領導了五四運動③領導了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准備④聯系進步青年和社團,指導和推動運動的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例4:鄧小平說:「1977年和1978年,中國還處於徘徊狀態。」其主要原因是:
A.「兩個凡是」的方針仍佔主導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錯案未得到平反
C.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被壓制
D.老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沒有完全恢復領導職務
例5:下列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起義新軍的革命主動精神 B.革命黨人籌劃周密
C.清朝湖北當局無力頑抗 D.立憲派改變策略乘機附和
例6:造成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各種因素中,主要的是:
A.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
B. 國際反共勢力的破壞
C.「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傾」的後果
D. 蘇聯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例7:英屬北美13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十八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C.各殖民地之間形成了統一的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例8:「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
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 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劇烈強之首
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 D.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例9: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是因為:
A.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
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局面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縮小
例10: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為開端,主要是因為:
A.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 B.長期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
C.中國第一次被西方國家戰敗 D.民族矛盾取代了階級矛盾
例11: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上迅速戰敗的主要原因是:
A.憑借馬奇諾防線採取消極防禦方針 B.對德國喪失了應有的警惕
C.敦刻爾克撤退過早轉移了大批兵力 D.賣國將領主動向德軍投降
例12: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2.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根本原因」、「決定性因素」、「直接原因」「導火線」、「直接聯系」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維也納體系最終破產的根本原因是:
A.大國操縱國際事務的現象已不復存在
B.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C.俄普奧三國君主建立的「神聖同盟」失去實力
D.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日趨壯大
例2:1939年國民政府政策重心發生轉變的直接原因是:
A.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 B.汪精衛集團叛國到導致國民黨分裂
C.日本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於歐洲戰場
例3:武昌起義後,列強由准備武裝干涉轉為「嚴守中立」,導致這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
A.列強之間利益沖突爭執不下
B.受到「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
C.革命形勢的發展超出列強的預料
D.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足以應付局面
3.對一般歷史原因的考查。
此類試題的題干中,沒有冠以「主要」「根本」「直接」等字眼,只要求分析原因,如「原因」、「因為」等,或者並不帶有「原因」而隱含著對原因的分析要求。 (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例1:引發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是:
①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發生動搖②經濟繁榮集中表現在工業生產的高漲上③市場上普遍實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機活動空前活躍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2: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 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
C.系統的論證了變法的理論 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
例3:1946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是偽憲法,因為:
A.它直接惡化了國共關系 B.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是非法的
C.違反了《和平建國綱領》 D.它旨在使蔣介石獨裁統治合法化
⑵ 歷史教學中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和本質有明顯的差別。顯現個是事物的回外在方面,是表答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因而現象是可以直接認識的,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
(二)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1、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也就是說,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只能是本質的顯現,他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任何一方離開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實際的存在總是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
2、兩者是相互蘊涵的,在實際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質寓於現象之中,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象是整體,本質是現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過來,本質也包含現象,因為現象盡管是多種多樣的、紛繁復雜的,但畢竟是由本質決定的,早已潛在地包含於本質之中。
3、現象與本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本質變現象應理解為本質表現為現象。某一具體的人無疑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體,但其本質也在不斷地表現出來,即不斷轉變為現象。現象與本質的相互轉化,正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的客觀基礎。
⑶ 什麼是現象和本質,現象與本質有什麼不同
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一)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和本質有明顯的差別。顯現個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因而現象是可以直接認識的,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
(二)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1、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也就是說,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只能是本質的顯現,他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任何一方離開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實際的存在總是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
2、兩者是相互蘊涵的,在實際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質寓於現象之中,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象是整體,本質是現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過來,本質也包含現象,因為現象盡管是多種多樣的、紛繁復雜的,但畢竟是由本質決定的,早已潛在地包含於本質之中。
3、現象與本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本質變現象應理解為本質表現為現象。某一具體的人無疑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體,但其本質也在不斷地表現出來,即不斷轉變為現象。現象與本質的相互轉化,正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的客觀基礎。
(三)區別真象與假象、假象與錯覺
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家鄉則是一種虛假的現象,它也是本質的一種表現,但卻是本質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反面表現。
錯覺是由於人的感覺上的錯誤造成的,屬於主觀的范疇;假象則是由客觀存在的種種條件造成的,它是現象的一種,屬於客觀的范疇。
⑷ 歷史題考的現象和本質,規律這些還通過什麼去區分,
是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客觀影響 等
⑸ 歷史領域中本質實質性質有什麼區別
性質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實質就是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構成,是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變化的根本特性。本質隱藏於事物內部,比較穩定而深刻,本質不能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本質通過現象也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外部表現來體現。
實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實質往往隱蔽的,要透過現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試分析這一體系的實質。分析時,我們知道列強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為分贓、稱霸和互相爭奪;其二是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結。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回答問題時,對實質、內容及其影響的全面掌握,必須有論有據,史實回答必須概括、凝練。
本質:本質寓於現象之中,並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任務就在於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弄清事物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准確把握歷史概念。如:將「英國資產階級」、「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三個歷史概念來比較,它們的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結果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三者的本質特徵也有不同之處: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帶有妥協性,革命不徹底;北美獨立戰爭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由於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結成聯盟,人民群眾在革命的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使這次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⑹ 現象與本質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一)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和本質有明顯的差別。顯現個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因而現象是可以直接認識的,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
(二)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
1、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也就是說,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只能是本質的顯現,他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任何一方離開了另一方都是不能存在的,實際的存在總是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
2、兩者是相互蘊涵的,在實際上也是相互包含的。本質寓於現象之中,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現象是整體,本質是現象的一部分,固然是根本性的部分。反過來,本質也包含現象,因為現象盡管是多種多樣的、紛繁復雜的,但畢竟是由本質決定的,早已潛在地包含於本質之中。
3、現象與本質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本質變現象應理解為本質表現為現象。某一具體的人無疑是本質與現象的統一體,但其本質也在不斷地表現出來,即不斷轉變為現象。現象與本質的相互轉化,正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的客觀基礎。
(三)區別真象與假象、假象與錯覺
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家鄉則是一種虛假的現象,它也是本質的一種表現,但卻是本質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反面表現。
錯覺是由於人的感覺上的錯誤造成的,屬於主觀的范疇;假象則是由客觀存在的種種條件造成的,它是現象的一種,屬於客觀的范疇。
現象和本質這對范疇作為思維形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現象和本質的對立,說明了科學研究的必要性;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決定了科學研究的可能性。
科學研究的任務就是通過現象去認識本質。人們只有通過對大量現象的研究,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達到科學的認識。如果二者只有對立而無統一,那麼一切科學研究、科學認識就是徒勞無益、白費力氣的了。
(二)在實踐中要注意把現象作為入門的向導,通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從現象進入本質是認識的深化,卻不是認識的終止。由現象進入到本質,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事物的規律性以後,還必須在這種認識的知道下,繼續地研究尚未研究過或尚未深入研究的現象,以此補充、豐富和加深對於事物本質的認識。這是一個有現象到本質又由本質到現象的循環往復的認識過程。
(三)注意防止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教條主義)的出現
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是自覺的思想體系,以割裂現象與本質為其立論的依據。經驗主義否定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也就是否定現象到本質的轉化;理性主義否定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轉化,也就是否定本質到現象的轉化。實際生活中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並無自覺的思想體系,它們只是表現為實際認識過程中的片面性,但其認識基礎同樣是割裂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
◆ 理論和實踐意義
基於對現象與本質的理解,馬克思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內在規律,揭示了資本運動隱藏在深層的內在的本質,經過多層次的外化,科學地說明另外資本運動的外部現象與內在本質的對立統一關系。如果說,《資本論》從第一卷到第三卷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全過程,也就是以資本最深層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到資本的表面的現象的聯系,因而是一個逐步外化的過程的話,那麼,馬克思對資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即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而《資本論》的敘述方法則是從資本的本質上揭示資本的表面現象,即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從而在本質上把握資本運動的形式。
馬克思揭露了勞動力的本質是如何被資本主義的工資形式所掩蓋的真象,科學地揭示了勞動力同勞動的區別。馬克思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在資本家工廠里做工所得到的工資,從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賣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勞動,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力的價格,而是勞動的價格。其實這是一種假象。因為勞動並不是商品。它沒有價值,也沒有價格,「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 實際上,工人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不是勞動的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格。所以,工資不過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但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用「勞動的價值」、「勞動的自然價格」等范疇,混淆了勞動力與勞動的區別,混淆了勞動力的價值與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價值的區別,結果,價值概念不能成立。因此,「勞動的價值」是一種假象、虛假現象,它掩蓋了勞動力價值的實質。馬克思說:「在『勞動的價值』這個用語中,價值的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轉化為它的反面。這是一個虛幻的用語,就象說土地的價值一樣。但是這類虛幻的用語是從生產關系本身中產生的。它們是本質關系的表現形式的范疇。事物在其現象上往往顛倒地表現出來,這是幾乎所有的科學都承認的,只有政治經濟學例外。」 這里所謂「只有政治經濟學例外」,是就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而言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使用「勞動的價值」、「勞動的自然價格」之類的范疇,不僅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同時也使自己的理論陷入混亂的矛盾之中,並為庸俗經濟學家提供了以假象掩蓋本質的形而上學的理論基礎。
由於這種假象的掩蓋和迷惑產生了「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的觀念,資本主義生產防護司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 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相反,馬克思不僅揭示了現象背後的本質,而且也揭露了剩餘價值的秘密,從而也就揭開了工資作為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實際所掩蓋的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不僅如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本質是如何為資本的社會生產力的現象所掩蓋的;剩餘價值的本質如何為利潤的形式所掩蓋;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人的關系如何為貨幣關系的假象所掩蓋,等等,不僅科學地揭示了資本運動的內在本質,闡明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廬山真面目,為科學共產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深化和發展了現象與本質范疇的理論。
⑺ 歷史事件的實質與本質有什麼不同
本質和實質是很多時候是一個概念。
你如果說的事英國1688的光榮革命的話。實質是專資產階屬級與貴族地主的妥協,就過了。
本質根本不用提?資產階級的革命哪個不是針對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本來就是反封的。有時也帶反外來侵略
⑻ 歷史上說的性質、本質和實質的區別是什麼影響、作用和意義的區別是什麼
性質:事物區別的定義 舉例,我們一邊將性質 比如張三殺人了 這個事件我們就要給他定性內 定性的依據 就是容 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屬性 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 一般的都是總結性的語言 通過事物的現象 進行歸納。也就是所謂的透過現象 觀察本質 實質等於本質
⑼ 歷史中的本質和實質的區別是什麼
性質:事物區別的定義
舉例,我們一邊將性質
比如張三殺人了
這個事件我回們就要給他定性答
定性的依據
就是
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屬性
本質: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
一般的都是總結性的語言
通過事物的現象
進行歸納。也就是所謂的透過現象
觀察本質
實質等於本質
⑽ 歷史現象和本質要怎麼區分
有不少對性質、實質和本質的考查。選擇題、材料題和問答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包含,特別是在中考試卷中這類試題所佔比例有所增加。為了便於同學們能在解答歷史試題中正確把握歷史評價用語區分性質、實質和本質,本文對此作一些簡要的說明,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實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決定事物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實質往往隱蔽的,要透過現象去分析。例如: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試分析這一體系的實質。分析時,我們知道列強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為分贓、稱霸和互相爭奪;其二是為了共同利益和互相勾結。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回答問題時,對實質、內容及其影響的全面掌握,必須有論有據,史實回答必須概括、凝練。
本質:本質寓於現象之中,並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任務就在於透過歷史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弄清事物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准確把握歷史概念。如:將「英國資產階級」、「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三個歷史概念來比較,它們的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結果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三者的本質特徵也有不同之處: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帶有妥協性,革命不徹底;北美獨立戰爭既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由於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結成聯盟,人民群眾在革命的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使這次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的最徹底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