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語語音的演變經過哪幾個時期,大致有哪些變化
漢語的語音不是一成不變的,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先秦到東漢時期
㈡ 語言學綱要論述語音是怎樣的演變
語音的變化有很強的規律性.這種演變的規律性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變化有一定條件的限制,比方 兩組齶化為 組的條件就是齊、撮二呼的前面;濁音清化的條件限於口音,不涉及鼻音和邊音,更與母音無關;其中濁塞音和濁塞擦音清化時還按聲調的平仄而有送氣與不送氣的區別.凡符合條件的一律都變,沒有例外,如果出現例外,那也可以找出產生這種例外的原因.比方寧波話,古代的k在相當於上述齊、撮二呼的條件下和北京話一樣也齶化而成 所以在語音系統中應該不再有像ki 等這樣的音位組合.這些音為什麼沒有在同樣的條件下如同"基"那樣也齶化成 呢?這就涉及到語音演變規律的第二個特點;時間性.語音演變規律起作用有一定的限制,它只在某一段時期中起作用,過了這一時期,即使處於同樣的條件下也不會遵循原來的規律發生語音變化.現代寧波方言的ki等的音位組合時在齶化規律起作用的時期以後產生的語音現象,所以不受這一規律的支配.語音演變規律的第三個特點是地區性.前面講過,語言的演變是像波浪一樣從一個中心向外擴散的,而且擴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變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進行.濁音清化的規律在北方話系統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吳語地區和湘語區則仍保留原來的濁音,並沒有發生清化的現象.語音演變的規律性及其所具有的特點,為我們研究語音發展的歷史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㈢ 漢語語音的演變
不是,先是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發音,幾乎是很不相同的~~~然後就由哪裡的興衰成敗內,哪個容地方的發音就被別的地方融合~~~~~慢慢發展到現在的京腔被各個地方融合~~~~就算如此,現在每個地方還是有自己獨特的發音,不過就跟京腔越來越近而已
㈣ 對於語言的演變趨勢和影響,我們應該怎麼對待
暖——這小尾巴萌的不要不要的,來自萌萌的小爺。
㈤ 以一種方言為例,說明如何根據方言的差異來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
歷史比較語言抄學在西方具有襲悠久的歷史,在現代語言學確立之前,語言研究主要是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內容也以語音研究為主。目前,漢語的語音史研究也逐漸開始使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同時還要考慮語言接觸的問題。
你在提問中指出「根據方言的差異來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既然是方言差異,就不可能「以一種方言為例」,所以,「以一種方言為例,說明如何根據方言的差異來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是無法實現的。現在學界的研究方法,不但要比較多種方言的語音,還要參考日語、朝鮮語、越南語中漢語借詞的發音,在研究上古音的時候,還要分析漢字中的形聲字的讀音。也就是說,單純地比較方言語音並不能有效地考察語音的歷史演變。
就具體的操作方法來說,主要是考察方言間語音的對應關系,而不是語音的相似性。利用語音對應關系、語音發音的生理特點以及其他語言中的相類似的語音現象,可以挖掘出語音演變的脈絡。
㈥ 語音演變的規律性有哪些特點,請舉例說明
語音演變具有來很強的規律性,有這自種規律性以及其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因語音演變最後以在親屬語言或方言里存在一系列語言對應規律的形式特徵表現出來 比如在漢語的「吳語----北京話」序列中存在著陽平字以/b/與/p'/的對立。
語音演變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條件性。語音演變具有其特定的語音條件。比如現代漢語里的「濁音清化」只發生在口音里的塞音和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邊音以及擦音,更和母音沒關系。
第二,時間性。語音演變規律只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作用。比如寧波話里的尖團音早已經合流完畢,但確實在寧波方言里存在著舌根音與齊齒呼拼合的情況如/ki/、/k'i/,這就要從語音演變的時間性特點來解釋了,我們認為語音變化如果產生在語音規律起作用的時間之後,那麼語音演變作用失效。
第三,地域性。這個好理解,就是說語音由於地域音系的不同導致在語音演變上各有特點,互不幹預。如北方方言的音系普遍有濁音清化規律,但在吳語區、粵語區等其他方言區仍然有聲母的清濁對立存在。而近代西方俄國形式主義語言學家提出的"波浪理論"也正體現了語音演變的地域性限制。
㈦ 語言的形成及演變
第一節 語言演變的原因和特點
一、語言演變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外因)
1.社會的發展帶動語言的發展;
2.社會的統一和分化導致了語言的發展;
3.社會的接觸推進語言的發展;
4.社會的發展使語言日益完善、日趨精密。
(二)心理因素(外因)
思維是諸多心理因素中對語言發展變化影響最大的因素。
先民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不發達,這一特點在一些較落後的原始部落中可以找到端倪。例如愛斯基摩語中用15個名詞表示不同形態或下落到不同地點上的雪,卻找不到「雪」這個概括性詞。
狼狽(連綿詞:真狼狽)
→ →狼、狽
→ →狼狽為奸
親屬稱謂中有因生辰八字相剋而產生的改稱現象,比如稱父為「伯」,稱母為「姊」。這種改稱現象是因禁忌而引起的。
又如「蜘蛛」在浙江省許多地方稱「蟢」,是因為「蟢」所結的網被認為像八卦,以為是喜兆,所以又被稱作「喜子」、「喜蛛」,這是宗教或迷信心理所致。
「蟢,蜘蛛的一種。一種身體細長的暗褐色蜘蛛,腳很長,多在室內牆壁間結網,其網被認為像八卦,以為是喜稱的預兆,故亦稱『喜子』,『喜蛛』」。「蟢子,古書上說的一種蜘蛛:『野人晝見蟢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亦作『喜子』」。
(三)語言結構要素相互影響(內因)
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它內部的各要素經常處於對立統一的關系之中,相互間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如果其中的一個要素因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平衡受到破壞,其他各要素就得隨之做出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這種平衡→打破→平衡過程的不斷出現,就促使語言不斷地發展。
語音演變引起詞彙變化,詞彙演變反過來引起語音、語法變化:
古漢語單音節詞占優勢(聲母多)
——聲母合並
——同音詞增多
——為區別詞義
——雙音節詞大量產生
——輕聲、詞綴
桌:桌子;石:石頭
二、語言演變的特點
(一)漸變性和不平衡性
漸變性:
語言的發展非常緩慢,它的變化在當時是很難被感知的。
他(它):
無定代詞→(1000多年)→第三人稱代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
不平衡性:
1.語言的各個要素發展速度不平衡。(詞彙>語音>語法)
2.語言的同一要素內部發展速度不平衡。(一般詞彙>基本詞彙)
3.不同時期語言發展速度不平衡。(社會變動越大,語言變化越劇烈)
4.不同地域的語言(方言)發展速度不平衡。(中國北方>中國南方)
5.不同社會方言發展速度不平衡。(兒童方言>青年方言>老年方言)
語言發展的漸變規律和不平衡規律使語言既能不斷滿足社會需要,又能確保基礎的穩固、使語言的發展和穩定始終維持著平衡的態勢。
(二)語言發展的個別規律
反映一種語言發展特點的規律叫做語言發展的個別規律。如漢語語音演變:
濁音清化規律、韻尾輔音消失規律、詞的雙音化規律、聲調演化規律。
第二節 語言的分化和統一
一、語言的分化
(一)方言
1. 什麼是方言
方言是社會分化的直接結果之一,是全民語言在不同階層、 不同地域的變體,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人所使用的語言。
2.方言的分類
(1)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指的是由於性別、年齡和社會分工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群體所使用的語言。
(2)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語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區人們使用的語言。
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區別:
確定的范圍不同。地域方言以地域的分布確定范圍,社會方言以社會分工、集團的不同確定范圍。
表現的特點不同。地域方言的特點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在語音系統上。社會方言的特點基本表現在一般詞彙上。
③發展的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展成獨立的語言,而社會方言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發展成獨立的語言。
3. 方言的成因
1、社會分化
2、集體遷徙
3、自然環境
4、異族接觸
二、語言的統一
(一)共同語
共同語指的是在統一的社會中被全體或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用來作交際工具的語言。
共同語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有用成分形成的。
(二)國語
國語也是語言統一的結果。
國語是一個國家中的各個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也是國家間交往的官方語言。
中國——漢語
俄羅斯——俄語
加拿大——英語、法語
比利時——德語、法語
三、共同語的形成的規范
某方言成為共同語基礎方言的條件:
政治因素(北京方言:普通話)
經濟因素(倫敦方言:現代英語)
文化因素(托斯卡納方言:現代義大利語)
人口因素(……)
軍事因素不是決定性的。
第三節 語言結構要素的演變
一、語音的演變
把一定歷史時期內語言發生的語音演變過程概括成公式,我們稱為歷時音變規律。歷時音變規律涉及的是整類現象的有規則的變化,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和一定條件下起作用。音變規律在限定的范圍內具有高度的嚴整性。凡是時間、地域、條件都相同的某一類音,都按照規律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出現「例外」,也可以在時間、地域、條件上找出特殊的原因。
中古漢語「談」韻的演變對應規律——
北京話 上海話 福州話 廣州話 麗水話
擔
談
藍
語音演變的內容
1.音位的轉化
由一個音位變為另一個音位。
(虛擬演變路線)
2.音位的分化
由一個音位分化為兩個不同的音位。
3.音位的合並
由兩個音位變為一個音位。
古見組字母+細音韻母(齊齒呼)
古精組字母+細音韻母(齊齒呼)
g、k、h + i →
j、q、x
z、c、 s + i →
4.音位的消失
有些歷時音變是幾種演變方式交錯在一起的。
非音質音位也可以出現上述演變。
中古漢語聲調一般認為是四聲(平上去入)
吳語則是四聲八調(每聲以聲母清濁各分陰陽。以鄰縣松陽話為例)
平:高[53](陰平)
皮[31](陽平)
上:好[213](陰上)
弟[22](陽上)
去:四[24](陰去)
大[13](陽去)
入:八[5](陰入)
六[2](陽入)
二、語法的演變
語法發展的類化。
語法發展的類化是指語法成分由不統一趨向統一,形成表現形式一致的語法類別。(類推)
在古代漢語中,絕大多數動賓結構採用「動+賓」的形式,但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等情況時,卻採用「賓+動」的形式,如「大王來何操?」「不吾知也」。由於類化的作用,到現代漢語時,「賓+動」的格式消失了,而統一為「動+賓」的格式。
語法發展的異化。
異化是表示不同語法意義的某一語法形式,在其他幾種形式的影響下,發生形式上的分化。
在古代漢語中,由於詞的數目較少,常有詞的兼類現象,古代漢語中常用改變詞的聲調的方式來區別詞的不同的語法類別,稱為「破讀」,如「風」讀fēng為名詞,讀fěng為動詞;「好」讀hǎo為形容詞,讀hào為動詞。這就是語法演變中的異化。
語法發展的特點
語法發展的各種變化都是緩慢的。(慚變性)
語法的發展與語音、語義、詞彙的發展變化相適應。
請同學們思考分析下列語法演變現象:
1.在從拉丁語演變成法語的過程中,分別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代詞的後綴-o、-is、-it中途消失了,後來新出現了前綴ie-、tu-、il-分別起原來三個後綴的作用,從而恢復了失去的平衡,這屬於語法演變的什麼變化?
2.英語的swell(膨脹)過去分詞原來是swollen,由於絕大多數過去分詞的形式是在詞干後面加-ed,swelled代替了swollen。
3.古代漢語中「動-賓」是占優勢的結構,「賓-動」只在 一定條件下出現,結果「動-賓」替代了「賓-動」。
4.漢語中詞綴的產生和發展使漢語可以用派生的方式創造新詞。
三、詞義的演變
語義發展變化的原因
社會原因/心理原因/語言本身原因。
語義發展變化的結果:
就詞的某個意義本身的演化來說,有深化、擴大、縮小、轉移。
就一個詞的意義多少的演化來說,有增加新義和丟失舊義兩種。
分析下列詞義的變化
1.「權」古代指秤砣。
2.「布」古代指麻布
3.「鳥」 古代指長尾的鳥。
4.「墳」 古代指所有高大的土堆。
5.「腳」 古代指小腿
6.「書記」 古代指管文書的人。
7.英語「meat」原指食物,現指食用的肉類。
8.英語「deer」原指野獸,現指鹿。
9.英語「bird」原指幼鳥,現指鳥。
10.英語「knave」原指男孩,現指惡棍、壞蛋。
四、詞彙的消長
(略。以學生討論為主)
第四節 語言的接觸
一、語言成分的借用
有接觸關系的語言之間,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中的某成分吸收過來,使之成為自身的組成成分的一種語言現象。
(一)語音借用
語音借用指的是一種語言原來沒有的某個音,因為語言接觸,就從另一種語言中借來某個音,作為自己語音系統中的一個音位或新的音位組合。
西雙版納傣語因吸收漢語借詞而增加了一個復合母音[Au]。
(二)詞語借用
詞語借用指的是從其他語言中把某個詞借到本族語言中來,使之成為本族語言的詞彙系統的一個成員。借詞對本族語言而言,是外來詞。借詞主要指音義全借的。
還有一種特殊的借詞,即借形。借形是只採用某語言中某個詞的形式,而將其語音揚棄,保留其基本意義,使之具有本族語言意義的詞。這種情形在日語和漢語中經常出現。
浪人、背景、參照、場所、番號、方針、登載
(三)語法借用
語法借用指的是從其他語言中借取一定的語言組合規律,使之成為本族語言組合規律的一部分。
㈧ 什麼叫「語音演變的規律性」如題,什麼叫
語音演變的規律性來
語音的演變不源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語音變化受純語音條件的限制發生整齊劃一的變化.所謂純語音條件,是指語音演變根據一定的語音條件發生變化,語法語義條件不起作用.如漢語中古音中的舌根音在 -i- 、 -y- 的前面齶化為舌面音,這一音變在大部分方言中都發生了,只要符合其語音條件就會發生這種齶化,至於帶有這個音的詞是什麼意義,有什麼語法功能都和演變沒有關系.
第三,語音的演變具有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一種語音演變的發生只存在於某個區域某個時間段,仍以漢語的舌根音齶化為例,歷史上寧波方言發生過細母音前的舌根音齶化的音變現象,但現代寧波方言中仍存在 /ki/ 這樣的音節,卻不受這一音變規律的支配了,這就是音變時間的限制.又如,漢語大部分方言發生的細母音前的舌根音齶化現象在粵方言就沒有發生,像「家」、「雞」這樣的字仍讀舌根音,這就是音變在地域上的限制.
㈨ 人們歷史上對語音認識過程大體是怎樣的
人們歷史上對於語音認識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從開始不信到相信。
㈩ 語言學概論 語音演變的規律性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福師
語音演變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條件性。語音演變具版有其特定的權語音條件。比如現代漢語里的「濁音清化」只發生在口音里的塞音和塞擦音,不涉及鼻音和邊音以及擦音,更和母音沒關系。
第二,時間性。語音演變規律只在一定的時間內產生作用。比如寧波話里的尖團音早已經合流完畢,但確實在寧波方言里存在著舌根音與齊齒呼拼合的情況如/ki/、/k'i/,這就要從語音演變的時間性特點來解釋了,我們認為語音變化如果產生在語音規律起作用的時間之後,那麼語音演變作用失效。
第三,地域性。這個好理解,就是說語音由於地域音系的不同導致在語音演變上各有特點,互不幹預。如北方方言的音系普遍有濁音清化規律,但在吳語區、粵語區等其他方言區仍然有聲母的清濁對立存在。而近代西方俄國形式主義語言學家提出的"波浪理論"也正體現了語音演變的地域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