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觀,不管是看影視劇也好,讀一些小說也好,或者是本來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看了很多歷史相關的書籍。其實一個人要想形成正確的評價歷史是比較難的,因為人都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感情、思想,都是不可控制的,而正確的評價歷史就是需要我們放下自己個人的情感,用一個完全客觀的視角站在歷史長河的高處去看之前的人和事,無關乎對錯或者喜惡。
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讀書,盡可能讀不同門類的書,自然科學的,哲學的,心理學的,唐詩宋詞,散文,經濟學,法律等等等等。
人如果只讀自己喜歡那一類型的書就容易偏執,如果你真的能靜下心來讀幾本哲學的書,境界絕對會有所提升。所以我們要多方位的去看書,你會發現其實一件事情,自然科學可以解釋,社會科學也可以解釋,經濟學也可以解釋,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很多事換個角度和方法來看,都會有原來是這樣的感覺,逐漸的就沒有那麼多的個人情感參雜在其中了。
有時候會突然發現,之前自己覺得厭惡的事情自己也都能理解了,比如之前看到慈禧太後賣國求榮還殺變法人士,覺得面目可憎,實在該死。但是人本來就是自私的動物,人性中為了自己的利益是天性,這件事本來又是沒有錯的。
這並不矛盾,歷史上像這樣的事比比皆是,你可以把自己最討厭的歷史人物拿出來去分析一下,其實很多時候他們的做法放在另一個角度很好理解。
其次要擺正自己位置,就拿我來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什麼都不是,相比之下,那些史書上但凡能提一下名字的人都已經是是非常的了不起了。歷史的長河一直不停的奔流,之前有幾十億年,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送走無數的人和事,我們每個個體也不過就是幾十年光陰,滄海一粟都是高抬我們自己。
再說說我們每天辦的事情,都是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中的,我們要賺錢,要結婚,要生孩子,要娛樂......這都是早就設定好的,從人類文明的開始就是這樣的,現在多的只不過是一些手段而已,而實現這些的手段越是高端,我們被社會的束縛也就越來越厲害。
擺正了自己這個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姿態,放下了那些你主觀里的自以為是,什麼改變世界,什麼尋求自由,什麼決不妥協,也就是自己想想。主觀削弱,客觀才能加強,其實所有人都和你一樣,都是這條河流中轉瞬即逝的,你的行為可以用來分析一部分相似的行為,不用再給歷史人物套個光環,或者潑盆臟水,那麼你在讀史書時也是輕松愉悅的。
我們總喜歡搞一些個人崇拜,好像總要找一個偶像出來才能證明自己的類型,其實當有一天你沒有偶像了,你才是成熟了,不論那個時候你多大年紀。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抄來的話:成功只有一個,用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2. 如何評歷史課
如何評價歷史課
歷史課是生動而有趣的,
許多時候,
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不在於書本知識的
講授,而是老師對課外知識的拓展。但是,一堂課的評價,並不僅僅是看老
師講了多少,
學生課堂氛圍如何,
更有其他各個方面。
那麼如何評價一堂歷
史課呢?筆者以為,主要應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教學目的
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思路清晰,
目的明確,
一是看知識教育,
二是看思想教育,
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同時.還要注意能力的培養。例如,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本為「通過掌握張騫、
班超出使
西域、
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及絲綢之路,
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
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
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但有的教師僅僅簡單的定義為:
「使學生了解『張騫
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形成』」,
這樣一來,
教學的目的就僅是使學生了解
到「過程」、「結果」,而忽視了鍛煉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發現事件的本質,
推導其歷史影響的能力。
從而把教學目的簡單的變成了教學內容索引,
從而
丟棄了思想教育目的,
也沒考慮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堂課的教學目的要
能體現教材的中心思想,對學生來說又要深淺適度。
二、教學內容
首先,
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要講求科學性,
這就要要求教師所講的史實必須
真實可靠,
遣詞用字必須准確無誤。
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歷史事實作出
科學的分析,
得出科學的結論。
歷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要求在傳授科學知識
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
觀。
教師在教學中易出現的錯誤有,
在評述歷史人物方面不承認矛盾,
也不
承認發展變化,好便絕對的好,壞便絕對的壞。例如.講三國鼎立,對曹操
的歷史地位一刀切,
或者象三國演義中成為絕對的反面人物,
或者象現在某
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樣,
被塑造成一位行為楷模。
這就違背了歷史,
違反了教
學內容的科學性。同理,在評議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方面,還需注意
概念正確把握,
否則往往一字之差,
也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
比如講「華夏
之祖」炎黃二帝,
如果說成是「中華之祖」,
那就是混淆了華夏族與漢族及
中華民族的歷史承繼關系。
其次,
歷史學科是以一門以具體史實為基礎的學科。
對史實的具體化是歷史
教學的特點,
所以在教學中應以此為出發點。
但由於教科書囿於篇幅,
所以
課文中的史實往往是經過極度提煉的,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濃
縮的教材展開,
使之具體化,
才能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生動的歷史表象,
為
進一步形成歷史概念打下基礎。
而這一過程則處處體現著教師處理教材的藝
術,
也是評價一堂課好壞的重要指標。
例如,
「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教學
重點之一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教科書對簽約過程講述簡單。教師可對此
進行特別加工,
補充當時條約簽訂時的一些相關史實,
如李鴻章在日本被極
右勢力刺殺後的丑態,
慈禧知道條約簽定後馬上忙於准備自己生日的無恥表
現等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同時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及對賣國賊、
侵略者的仇恨,實現思想教育目標。
第三,
還要主要看教師講課過程中對教材之間的縱橫聯系的把握。
教學大綱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和教科書的系統性只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基礎,
學生是否真正能夠學到系
統的知識,
還取決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幫助學生實現書本知識向學
生頭腦中的知識的轉化。
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注意一節課在整個歷史知識體
系中的地位,
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
要在學生頭腦中不斷形成歷史知
識的框架結構,
使學生學會把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
從而深化教學,
使學生
真正掌握知識。
例如,
講法國大革命時,
可先引導學生回憶英國資產階級革
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比較其形式和意義,從而形成系統知識。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也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方面。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但是具體操作
時,
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評價。
首先是看這種教學方法是否是最適合本課教學
內容需求,
其次是看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能力的鍛煉情況。
合適的教學方
法,能調動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
析問題,積極思考,做出結論。從而由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變成學習的主人。
當然,
最後還有一點,
就是教學效果也是檢驗教學方法運用情況的重要方面。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就是筆者對如何評價一堂歷史課的個人見解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96253c68bd63186bcebbcae.html
3. 歷史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觀點
你是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觀點呢?可能從中國的角度和跟這個人的心審美觀。
4. 請問歷史人物評述怎麼寫
張學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假設沒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話,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改寫。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聯系的。現在網路上可以看出前蘇聯當年國內的統治是一種紅色專制,中國,現在沒有當年蘇聯那麼專制,也免不了對當年的歷史有所隱瞞和修改。所以,我更願意避開教科書里那些主觀的判斷性的結論性的語句。網路給了我們更多接觸歷史的道路。我更願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憶錄。
首先,我不把張學良當成教科書中的「大英雄」來看待。俗話說,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他出身軍閥家庭(而且是由土匪發展起來的軍閥家庭)盡管後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讓他身上有他父親-張作霖的土匪氣息。這在他後來的作為中有所體現。軍事將領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論,至少能先說出來,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應該說一下,看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張學良能帶領他的東北兵,並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緣故,他在東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齡叛變中,士兵見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後幾乎放棄作戰;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後西安東北軍暴起,釀成二二事件。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軍隊,都是願意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軍隊是回服從他的。
從東北易幟開始說起,歷史書上說這是張學良系國仇家恨於一身,為民族大義而為。當時真的沒有別的想法嗎?軍閥,近代中國軍閥混戰,為的是什麼,無非是底盤和權利。當時,身後,日本在虎視眈眈;正面,蔣介石的軍隊—這支披著國民革命軍的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的軍隊,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親剛剛去世,自己還沒有完全能控制的情況下,易幟,應該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對於蔣介石來說,即使張學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樣把東北軍指揮好,這支由生性剽悍的東北人百戰而出的軍隊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對方卻主動要求易幟,他當然高興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條件也就答應下來。
當然,就算這個假設成立的話,也依然不能磨滅張學良的歷史功績,他選擇了自己的國家,而不是投降到當時實力遠超過蔣介石的日本,擾亂了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可以想像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時頂住了多大的壓力才能做到的事情。這里也能隱約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軍閥,但是我不賣國。什麼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漢奸。
然後是中原會戰的時候,領兵入關,在黑雲壓城,千鈞一發的時候援助了蔣介石,幫蔣介石這個大軍閥打敗了其他軍閥,成為形式上的領袖。在國內,閻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個都是在軍事和影響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獨霸一方,各自為政倒是沒問題的。蔣介石在大陸,可以說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中國。直到到了台灣,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國民黨的絕對領袖。
正是這次出兵相助,使蔣介石和張學良做了結拜兄弟,(但是蔣介石從來沒好好對待過他的兄弟。李宗仁,馮玉祥也受過這個待遇。結果最後結果都不怎麼樣,甚至比張學良還慘。)恐怕也使蔣介石看到東北軍的厲害,覺察出這是個威脅。心裡恐怕已經有了找個機會滅了你的想法了。
九一八,不抵抗,放棄東北退回關內。教科書上一直在說,是蔣介石給他的命令。張學良當時是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結果後來人家說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發的,不關老蔣的事。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為了什麼,就是做侵略中國的先鋒部隊的,人家的裝備是什麼,東北軍的裝備是什麼,有人說東北軍裝備比關東軍還好,稍微懂軍事的都知道這是瞎說。當時日本的戰斗機連美國都打不了,更別說東北軍里那幾架一戰風格的飛機了。剛才說了,張學良是個愛國的軍閥,軍閥最看中的是什麼,軍隊啊,抵抗,光讓我抵抗,軍隊打完了我是什麼,什麼也不是啦。這個,當時的張學良應該還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錯誤的認為,日本不過是在找事,之前也發生過別的事嘛;他還期望國聯能從中調停。這些讓他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沒什麼可以值得懷疑的。再說,當時東北軍多少人,幾天撤回關內?沒有提前的准備能這么快?
參考資料:張學良
3
5. 怎樣評價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是世界上延續最長最為完整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是領先世界,是當時的超級大帝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於古代中國抗衡,從秦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開始,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了清朝中後期,但從明清開始,中國封建君主實行閉關鎖國,不能與世界交流,作擁自大,逐步落後於世界,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揭開了中國近代一百多年屈辱歷史的序幕,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歷史。評價中國歷史,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醫學、對外交流等,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時代是較為完善的,在唐朝可以說是很發達的,只是到了清代這種封建政治體系走進了死胡同,不能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相比,經濟上,在鴉片戰爭前,也就是清朝中後期,中國經濟仍占據世界30%左右,一直處於出超地位,正是因為這,英國才蓄謀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文化上,在唐宋時期,是非常繁榮的,明清時,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文化就有些凋敝了,軍事上,秦、漢、唐、元、明、清前期時代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像漢、元的騎兵在當時世界上是所向披靡的,根本沒有敵手,清後期,政治腐敗,軍紀渙散,加上鴉片的毒害,清軍戰鬥力就很低了,古代科技一直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四大發明更是改變了世界,醫學上,中醫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留下了大量醫書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從秦漢時,中國就與外國進行友好交流,特別是唐宋時期,極度繁榮,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歷史太龐雜,評價中國歷史不是幾百幾千字就能完成的,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方面,中國歷史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還原最真實的中國歷史,更要熱愛中國歷史。
6. 如何對一段歷史評價
任何被推翻的或者覆滅的再或者矛盾日益突出的都是不好的社會制度,早晚會被內另外的優於當前容社會制度的新的社會制度而代替,這中間的時間有長有短。就好比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相比以前的舊社會制度就可以用飛躍式來形容,不過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政府相關部門也在著力解決這些問題。不存在你說的啥公式不公式的,這又不是算術題,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眾衣、食、住、行、老有所養、病有所依(醫)能妥善得到解決(或者滿足),相對來說這樣矛盾就會相應減少或者沒有,就不會矛盾激化甚至到不可收拾或者調解的地步。唯一的解釋就是發現了問題就要立馬解決問題,跟治病一樣一樣的,小病不治會越來越嚴重,大病需要根據情況用猛葯動大手術亦或者用時間慢慢調理。
7.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7)歷史如何評述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8. 如何評述歷史人物
關鍵在於: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同時應當注意:
應將歷史人物置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評價;
應抓住歷史人物歷史活動的主要方面進行評價;
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上.
9. 歷史該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0. 怎樣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述,從哪幾方面寫謝謝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對歷史的影響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