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紀錄片應該如何還原歷史
「非虛構性」和「真實客觀」是紀錄片的基本要求,歷史題材紀錄片也不例外。但由於內容的歷史性,這類紀錄片很難找到完全紀實,而又豐富的資料,來支撐起整部影片的架構,為了在保證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填補敘事完整度,提高影片可看性,歷史紀錄片不得不運用多種特殊表現手法來豐富畫面。
選用歷史文獻資料
歷史文獻資料是指在歷史事件發生或歷史人物活動的現場拍攝並保存下來的歷史影像資料和歷史文字資料,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生命本源和主要載體。展示歷史文獻資料對營造歷史氛圍、敘述歷史過程、表達歷史細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增強影片史實性與文獻價值。
(圖片來源:紀錄片《沖天》)
2. 如何看待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運用
如何看待紀錄片中情景再現的運用
我覺得就是增強紀錄片的視覺效果,增強視覺感染力,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刻的了解歷史,彷彿身臨其境
滿意請採納 如有問題可追問
3. 請舉例說明紀錄片中非現實時空(如情景再現、三維動畫、意向性鏡頭等)的建構及意義
我只能說這題目有點變態。。。我弄了半天都沒看懂,課程里也沒有啊。。。怎麼結合課程里的內容...
4. 如何讓紀錄片介入歷史
近年來,有些歷史紀錄片迫於收視壓力,熱衷於掘墳盜墓,故弄玄虛,缺乏歷史資料支撐,將歷史紀錄片拍成了三流電視劇,同時也不乏在歷史言說與大眾接受之間找到微妙平衡的優秀之作,為歷史紀錄片拓展了一片生機盎然的新空間
中華五千年產生了諸多豐富與曲折的故事,從個體命運到民族興亡,從人生悲歡到王朝更替,充滿了戲劇性和傳奇。最近播出的5部、26集紀錄片《歷史的拐點》,與關注一朝一代、一人一事的選材方式不同,它從中國歷史提取5個節點,並以戲劇化方式再現出來,呈現出一種新穎的創作理念與美學形態,從而引發一些思考:紀錄片如何介入歷史?
紀錄片介入歷史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其一,復原歷史,盡力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還原歷史,不隨性發揮,也不任意評判;其二,表達歷史,以歷史人物和故事為載體,詮釋人性,表達情感,演繹傳奇;其三,反思歷史,以今日視點重新觀照歷史、評判歷史,以歷史啟迪當代。
《歷史的拐點》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詮釋中國歷史的5個拐點:商鞅變法、漢匈之戰、澶淵之盟、下西洋和甲午戰爭,正是一部反思歷史紀錄片。影片深入歷史的節點即孕育性的時刻,企圖揭示中國歷史變化的內在動因。如導演所說,拍攝此片的目的在於「為了更有力地把握我們民族的方向、世界的未來,希望啟發觀眾從歷史的玄機中找到生存的智慧。」這部紀錄片不僅希望成為一部精品,更期望啟迪人生、啟示當代。人們或許對這5個節點的選擇有不同理解,但無法否認此片的思辨特性。編導在闡述中說:「敘事上以獨特的視角切入,同時加入引人深思的議論。迴避流水賬似的歷史記錄,而是在夾敘夾議中,升華具有思辨性的觀點。」
作為大眾傳媒產品的紀錄片不能無視觀眾期待戲劇故事與影像奇觀的願望。情景再現因此成為紀錄片尤其是歷史紀錄片的重要表現方法。《歷史的拐點》正是一部全本情景再現的紀錄片,主要場景都由演員出演,時間愈早便愈以表演為主。《甲午戰爭》尚有確切的歷史遺跡、檔案和照片,前4集幾乎就是再現加采訪。盡管歷史紀錄片可以像電視劇一樣講故事,但最重要的是真實,即便放大戲劇性瞬間,所採用的材料也必須有文獻依據,不可隨意虛構。這是紀錄片與電視劇的根本區別,也是紀錄片不可替代的價值之所在,它不能為娛樂觀眾而歪曲歷史。《歷史的拐點》建立於歷史文獻基礎上,史書記載、專家講解、遺址以及流傳至今的民俗為其歷史性進行背書。其中,紀實段落為紀錄片增添了生活質感。《商鞅變法》講到山西高平一帶民間小吃「煮白起」,當年這些大屠殺倖存者的後裔將豆腐視作白起肉放在水中滾煮,將蒜泥生薑搗爛視作白起腦漿,以此詛咒秦國將軍白起的屠殺暴行。《下西洋》里泉州人稱為蚵殼厝的房子,正是鄭和下西洋的產物——這些海蠣殼是船隊當年從非洲回國時撿來壓空艙的。這些紀實場景不僅激活了歷史,也連接了歷史與現實。
5. 關於紀錄片的情景再現,求高人指點...
有情景再現的應該算是專題片。。
6. 紀錄片除了采訪、情景再現、尋訪過程,還有什麼創新的表現方式
基本也差不多了,回顧歷史,解析歷史,還有就是跟蹤實拍
7. 為什麼"扮演和情景再現"可以出現在紀錄片中
紀錄片本就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情景再現有助於此。
8. 歷史文化紀錄片大量運用情景再現 怎麼看
可以讓觀眾更加深刻的了解歷史,彷彿身臨其境
9. 請結合課程所學內容,談一談紀錄片中非現實時空(如情景再現、三維動畫、意向性鏡頭等)的建構及意義。
找我吧
10. 紀錄片中擺拍和情景再現的區別
紀錄片中拍攝某些場景難度很大或不安全,這時會先事先准備好一些道具,輔助影片的拍攝。
情景再現則重現那些已經發生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