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宣城的歷史由來
宣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南皖南山區與沿江平原結合地帶,跨東經 117゜58』~119゜40』、北緯29゜57』~31゜19』。東北至東南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為安徽省的東南門戶。區域面積12340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8.9%。
宣城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陽郡郡治就設在宛陵(今宣州區)。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宣城先後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掛牌成立。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嘩、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其精華卻在碧如瓊漿、絕無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廣遠情懷,承接南來北往過客,書寫聲蜚遐邇華章。
② 宣城市有什麼古跡
宣城市歷史悠久。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曄、謝聎、文天祥、沈括等先後出守於此,比如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文人遺產,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聎、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勝跡眾多。「相看兩步厭,只有敬亭山」。著名的「江南詩山」敬亭山名貫古今,自南齊謝聎以來,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近千篇。千年古剎廣教寺雖毀,但宋代雙塔寺國內罕見現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城中更有「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謝聎樓。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成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飲譽中外。績溪龍川景區,龍峰聳立、鳳山相望。登源蜿蜒。天馬奔騰,村若龍舟,志赴江海。景區內的胡氏宗祠、胡宗憲尚書府等古跡濃縮了徽文化的精華。
宣城古跡-----黃田洋船屋
洋船屋在涇縣黃田鄉境內,其外形酷似輪船,人們稱之為洋船屋。在清朝中期,上海等港口才剛剛出現洋船,而在交通閉塞的黃田山區,就已造出了設計精巧、結構別致的洋船屋,堪稱是件奇事。
洋船屋,又名篤誠堂,建於清道光末年,其四周圍以高牆,兩側開有深渠,圍牆及屋體皆仿輪船外形依地勢而築。「船頭」呈尖角狀,院牆的尖端微微上翹,院內的花園和塾館,其高度不出院牆,亦無明顯高差,唯「梅家村塾」兩層,上層露於牆頭之上,似「駕駛室」樓艙,艙腰為高層住宅和廳堂建築,體積龐大,似為「客艙」,其中馬房與廚房兩處的院牆,砌成高高的跌落式馬頭牆,藉以遮蔽裡面的建築。源於黃山脈的鳳子河水,沿著洋船兩側開鑿的深渠奔瀉而去。登高俯瞰,洋船屋宛如一艘「洋船」正在逆水而上,在經歷了150餘年的風雨剝蝕、波浪沖刷之後,這艘龐大而又奇特的「洋船」仍在鳳子河裡「行駛」著。
洋船屋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間,當時的黃田鹽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商,成巨富,並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講述外面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朱一喬的母親和妻子在聽到「洋火輪」的情形後,產生了想見一見的願望,因交通落後加之纏足致行動不便,難以出行,終未如願,稟性孝順的朱一喬為圓母親夙願,與兒子商議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輪船的建築一洋船屋。
洋船屋現有20餘幢房屋及附屬建築,佔地面積4200多平方米,園內房屋錯落有致,巷道縱橫幽靜,住宅區和前後花園布局精巧,曲折多變,其間山池花木,疏朗宜人;亭台樓閣,古色古香。
在洋船屋邊還有一組古民居建築與洋船屋相呼應,由三大進主體建築和邊屋組成,有前院,院門外有用麻石鋪設的曬坦。遠遠望去,這組建築形似候船室,曬坦就像是停靠洋船的碼頭。
1998年5月,洋船屋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③ 宣城的文化
宣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的故鄉。
宣城境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眾多的人文遺跡,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贊辭,更因謝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所轄績溪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畫長卷樣稿《日月精華水火相濟———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入選安徽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項目。績溪縣《月亮起山一盞燈》《四季歌》兩首歌曲入選聲樂類作品,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群星獎評比。
旌德縣創作的舞蹈節目《最炫民族風》獲第二屆全國中老年才藝展演,韓國站文藝匯演銀獎。
涇縣詞曲作家夏子、舒光傑創作的《家鄉的月亮》,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中國音樂電視》節目中滾動播出。
市文化館組織的「金色晚霞」合唱節目在全省比賽中獲合唱比賽優秀組織獎和演唱獎。
小品《山裡的海》參加全省小品曲藝大賽,獲二等獎。在全省「六一」少兒文藝調演中,宣城市獲組織獎,舞蹈《山妞妞》獲一等獎。
在第九屆安徽花鼓燈會中,績溪縣的民間手龍舞《徽山龍娃》獲表演二等獎、創作獎,郎溪縣的民族舞蹈《誰不說俺家鄉好》獲表演三等獎。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有文物點2392 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9 處,含廣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 處,不含廣德,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7 處。
宣城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 座,績溪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 座,宣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 處,水東鎮、查濟村、江村,中國傳統村落4 處,查濟村、黃田村、江村、龍川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3 處,涇縣桃花潭鎮、黃田村,廣德縣甘溪村、宣州區小胡村、郎溪縣梅渚鎮、姚村,績溪縣龍川村、湖村、磡頭村、上庄村、馮村、石家村,寧國市胡樂鎮。
2012 年,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390 萬元,爭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項經費703 萬元。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 個門類,916 個項目。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4 個,宣紙、徽墨、宣筆製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省級名錄30個;市級87 個。國家級徽文化保護試驗區1 個,績溪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 個,郎溪縣梅渚鎮、績溪縣伏嶺鎮。「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7 個,宣酒文化博物館、績溪三雕博物館、涇縣中國宣紙博物館、績溪徽墨傳習所、徽菜傳習所、郎溪民俗文化館、五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 人;省級傳承人36 人。
④ 列舉安徽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
人字洞遺址,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境內孫村鎮癩痢山南坡,舊石器時代早回期文化,距今答200萬年~240萬年。
陳山遺址,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鎮陳山附近,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0萬~100多萬年。
水陽江遺址,位於安徽省寧國縣河瀝溪鎮,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80萬年。
銀山遺址,位於巢湖市銀屏鎮岱山行政村銀山自然村,早期智人遺址,距今20萬年。
龍潭洞遺址,又名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位於安徽巢湖市和縣陶店鄉汪家山北坡龍潭洞,晚期直立人遺址,距今30萬~40萬年。
⑤ 安徽宣城景點有哪些
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曄、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跡,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贊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宣城現轄宣州、郎溪、廣德、涇縣、績溪、旌德五縣一區,並代管寧國市,面積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2000年設立地級宣城市後,縣級寧國市由省直轄,委託宣城市代管。憑皖贛、宣杭兩鐵路,318、205兩國道保持著與外界暢通的氣象,從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暢達,商品集散,成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勝跡遍布。臨風懷古,謝朓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的敬亭山,自南齊謝朓以采,先後300多位詩人墨客登臨此山賦詩作畫,留下詩文600多篇,為名符其實的「江南詩山」;現存敬亭山麓的廠教寺雙塔,以其對唐塔風格的繼承與革新,成為全國僅存,因而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大文學家馮夢龍發現並稱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氣象成為溶洞奇觀;以三雕藝術、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稱譽海內外的績溪,歷代人才輩出,著作《笤溪漁隱叢話》的胡仔,紅頂商人、一代巨賈胡雪岩,徽墨傳人胡開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湖畔詩人」汪靜之,小品文學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鄒等,使績溪贏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黃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稱金鰲,村中聚秀湖、獅山古廟、江氏宗祠等古跡文氣盎然,江淹、江澤涵、江紹原等名流碩儒皆從此村走出;涇縣桃花潭不但因夾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名揚海內外。
宣城地處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東連天目,南倚黃山,西靠九華,域內襟山帶水,風景絕佳。敬亭.柏視、水西、龍須四山峰巒疊翠;青戈江、水陽江兩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龍湖三湖星羅棋布;清原峰、板橋、揚子鱷諸自然保護區,不僅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奪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風光獨攬勝境。
宣城地靈而人傑。「宣城梅」自宋以來,名人輩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宋名臣梅詢,明戲劇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黃山畫派巨匠梅清,清數學大家梅文鼎,近代學貫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開」一說;「績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開文、胡適,皆聲聞天下,青史留名;「涇縣吳」自始祖吳文舉遷居涇縣茂林以采,歷代仕子如林,僅近代就有父子書法家吳玉如、吳小如,學者兄弟吳半農、吳組緗,書畫家吳作人,此外尚有吳葆萼、吳茂蓀、吳則虞等一批學者名流。
宣城物產豐饒。南湖銀魚、水陽河蟹、水東蜜棗、廣德毛竹板栗、寧國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綠雪、涌溪火青為首的綠茶系列,皆屬地方士特名產,而其中尤以宣紙宣筆、旌德三麻、績溪蠶絲、徽墨、唐代「宣州紅線毯」、宋代「宣城諸葛筆」、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揚名華夏。如今「水東琥珀棗」、「敬亭綠雪茶」、「郎溪瑞草魁」、「寧國黃花雲尖」、「涇縣紅星宣紙」、「績溪梅花白廠絲」,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名氣。
⑥ 宣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t聽老人說以前還有城牆是真的嗎
兩千多年來歷史,(丹陽郡)自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以前是確實有城牆的。文革前還有殘磚。
⑦ 宣城的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後屬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縣級宣州市設宣州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⑧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1、醉翁亭
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間時分的醉翁亭,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
⑨ 安徽宣城市的查濟古村有什麼珍貴的古建築
看慣了現代建築的冰冷,好像越發覺得眾多古建築更加充滿人情味兒,像是麗江的古鎮、山西的平遙古城、霸王自刎的烏江鎮等眾多古色古香的小鎮愈來愈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也就免不了諸多古村落變得越來越具商業氣息。但是在我國南部的一個小村落,至今還保留著最原始建築風情,在安徽省的查濟古村僅有現存的古建築就有百餘座,雖然零星散漫但是依舊像是在城市邊緣偏安一隅的“桃園”,讓人的心不自覺的就靜了下來,而且門票還僅是桂林千古情門的一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雖然只需要80元但是卻至今還不被人知道的古村落!
在查濟古村不僅僅會為我們先輩高超的建築技藝所折服,與高樓林立的城市所不同,古色古香的建築之下還有更加吸引你的淳樸自然的民族風情,在這里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般,雖不及的那裡花開遍地,這里也有青磚綠瓦、飽經風雨的歷史建築以及節奏緩慢的生活狀態,可以來走一遍小巷、浣一次紗、聽一曲童謠!
⑩ 宣州的歷史沿革
秦置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區)。
順帝劉保永和四年(139)至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陽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內有宣城縣而為郡名。不久廢。 咸寧六年(280)三月,三國時期吳國未代皇帝孫皓(242~283年))降晉,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中國。咸寧六年四月,司馬炎改年號為太康,為了削減吳國舊勢力的影響,縮小了原以吳國都城建鄴(今南京市)為中心的丹陽郡范圍,在其南部地區復置宣城郡(註:《沈志》太康元年,《晉書·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隸屬揚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區),領11個縣,全為吳丹陽郡舊縣。
咸和四年(329年),改屬豫州。
義熙九年(413),仍屬揚州。原治宛陵,興寧初(約363年),改治蕪湖(今蕪湖縣黃池鎮南0.5公里許的楚王城遺址),不久,還宛陵。興寧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縣蘆南鄉東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遺址位於群山合抱的帶狀沖地,現存被山洪沖斷的夯土城牆高4.5米,寬7米.初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年),為東晉權臣桓溫所築),後因火災改駐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城)。 開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陳,統一中國。改南豫州為宣州,廢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業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業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註:隋末農民起義首領)據歷陽(今和縣歷陽鎮)稱總管,控制江南地區。 1949年5月設宣城專區,屬皖南行署區。宣城專署駐宣城,轄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等5縣。
1950年撤銷宣城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當塗、南陵2縣劃入宣城專區。轄7縣。
1952年1月撤銷宣城專區,將宣城、郎溪、廣德、涇縣、當塗、南陵6縣劃歸蕪湖專區;寧國縣劃歸徽州專區。
1970年蕪湖專區改稱蕪湖地區,地區駐蕪湖市,轄蕪湖市及蕪湖(駐魯港)、當塗、郎溪、廣德、宣城、涇縣、南陵、繁昌等8縣。
1973年蕪湖市改由省直轄。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蕪湖地區的蕪湖縣劃歸蕪湖市;蕪湖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蕪湖市遷至宣城縣,並更名為宣城地區。
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宣城地區的當塗縣劃歸馬鞍山市;繁昌縣、青陽縣、南陵縣劃歸蕪湖市。
1997年,面積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萬,行署駐宣州市。轄宣州、寧國2市和郎溪、廣德、涇縣、旌德、績溪5縣。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⑴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宣州區。⑵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⑶宣城市轄原宣城地區的廣德縣、郎溪縣、涇縣、旌德縣、績溪縣和新設立的宣州區。原宣城地區的寧國市由安徽省直轄。
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城市總人口2659639人;宣州區822707人,郎溪縣316592人,廣德縣485757人,涇縣333586人,績溪縣177091人,旌德縣142064人,寧國市381842人。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67鎮、103鄉、6個街道)調整為115個鄉鎮、街道,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2004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