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歷史考點
復習提綱 我們歷史老師給我們的
初一歷史復習提綱(上冊)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名稱
距今
地點
特徵
地位
元謀人
170萬年
雲南元謀
打制石器、火的痕跡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
70-20萬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直立行走、手腳分工、天然火、群居
人類文化遺存最豐富的遺址
山頂洞人
1.8萬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磨製及鑽孔技術、人工取火、氏族
想一想:火的使用對原始人類的生存和進化有什麼作用?
①照明,從而擴大生活領域;②禦寒;③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有利於攝取食物營養,促進人類體質,尤其是大腦的發展和健康;④驅逐野獸,增強人類自衛和狩獵能力。
自我測評:根據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比較兩者的區別。
名稱
前額
眉骨
顴骨
鼻子
嘴部
下巴
北京人
扁平
粗壯
高突
寬扁
前伸
後削
山頂洞人
飽滿
薄平
趨平
高挺
後縮
圓潤
知識點:①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製造和使用工具。②我國歷史最早可上溯到170萬年前。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流域
農業
房屋
生產工具
生活用具
備 注
半坡
約6000多年
陝西西安
黃河流域
粟、白菜、芥菜、家畜
半地穴式
磨製石器
彩陶
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河姆渡
約7000年
浙江餘姚
長江流域
水稻、家畜
干欄式
磨製石器骨器
黑陶
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已經會打井取水
大汶口
約4~5千年
山東大汶口
黃河流域
陶器 玉器
出現了私有財產,產生了貧富分化。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比一比:打制石器與磨製石器有哪些不同?
①使用的時間不同:前者主要用於舊石器時代,而後者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②製作方法不同:前者只是將石塊打製成形,而後者是將打製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稜角;③勞動效用不同:前者粗糙難用,而後者精緻好用。
★議一議: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異同。
相同:都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都開始了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陶器,都是農耕文化。
不同:①所處地理環境不同,半坡位於黃河流域,河姆渡位於長江流域;②房屋結構不同,前者為半地穴式,後者為干欄式;③種植物品不同:前者種粟,後者種水稻;④陶器種類不同:前者為彩陶,後者為黑陶。
材料閱讀:想一想,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麼重大意義?
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改善了生存環境,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知識點:①半坡居民用石斧、石鏟、石刀等收割莊稼。②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耕地。③我過早期文字的雛形源於半坡彩陶上的刻畫符號。④新舊石器時代的區分在於是否使用磨製石器。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 炎帝與黃帝: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
炎帝:神農氏 農耕、醫葯、陶器、集市
黃帝:宮室、車船、兵器、衣裳,手下發明文字、歷法、算術、音樂,妻子發明養蠶抽絲技術。
二、堯舜「禪讓」: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經歷堯舜禹三代,啟廢「禪讓」為「世襲」。
三、大禹治水:方法: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 精神:①變通:變堵塞為堵塞與疏通相結合;②創新:引洪水灌溉農田;③堅持不懈;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談古論今:為什麼中國人都自稱為「炎黃子孫」?
傳說時代,炎、黃二部族聯合打敗蚩尤,後二者發生「阪泉之戰」,之後逐漸走向聯合,形成後來華夏族的主體。華夏族有時漢族的前身,而漢族又構成今天我們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因此,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國家
建立時間
建立
都城
末代君主
國家特徵
夏
前2070年
禹
陽城
桀
國家政權機構(城堡、宮殿、軍隊、刑法、監獄);啟世襲。
商
前1600年
湯
亳、殷
紂
設管理各項事務的官員,龐大的軍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西周
前1046年
武王
鎬京
幽王
土地歸周王所有,農作物品種增多,有人工灌溉,手工業分工較細,有原始瓷器,使用瓦。
東周
前770年
平王
洛邑
犬戎攻破鎬京,平王東遷。
★想一想: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麼區別?
王位世襲制是指一個家族世世代代世襲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是一種「家天下」的制度,依血緣繼承。
議一議:從夏朝和商朝的滅亡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①統治者要勤於政事,愛護百姓,政策應該符合人民心願;用人應做到唯才是舉,廣納諫言。②荒淫無度,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鞏固對周邊地區的控制
2.對象:貴族 功臣 先代貴族後裔
3.內容:①周王的分封 ----「授民授疆土」。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王命令,治理諸侯國,保衛周王,因此,必須定期朝覲、納貢、服役、共同御敵。
4.分封制的作用:鞏固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過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二、貴族、平民與奴隸
見西周社會網路示意圖
三、 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夏商西周國家統治人民的主要手段)
1. 軍隊和刑法: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反抗。——暴力手段
2. 禮儀教化:配合暴力鎮壓,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懷柔手段
3.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春秋五霸(前770-前476):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1. 齊桓公稱霸:葵丘盟會,確定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 楚莊王問鼎中原: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退避三舍。
想一想: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①優越條件——山海漁鹽,經濟富裕;②雄厚實力——管仲改革,富國強兵;③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二、戰國七雄(前475-前221):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1. 合縱: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
2. 連橫: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
★看圖想一想:縱橫家為什麼提出「合縱」「連橫」策略?
從地域上來說,以韓趙魏為主從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條縱線,東抗齊或西抗秦,是為合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連成一條橫線,進攻其他弱國,是為連橫。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中原,或者建立「霸業」。
材料閱讀:結合課文,六國合縱抗秦的謀略為什麼沒有成功?
①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法破壞合縱,各個擊破;②秦國採取「連橫」的策略打破了「合縱」;③五國間「朝秦暮楚」,立場不堅定。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 從千耦齊耘到個體農耕
1. 千耦齊耘:使用石器、骨器、木器和蚌器等生產工具時,由於生產力水平太低,人民只能採取集體耕作的方式,即「千耦齊耘」。
2. 個體農耕: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工具取得明顯進步,個體農耕成為可能。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想一想:你怎麼理解史書上記載這一時期「公作則遲」「分地則速」的現象?
「公作」時勞動者沒有人身自由,被強制集體勞動,生產的收獲物全部上繳,因此他們沒有生產的積極性,而消極怠工;「分地」時勞動者個體耕作,能夠支配一部分自己的勞動,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因而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高。
二、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P42
★三、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方面
具體措施
作用
經濟
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
富國
軍事
獎勵軍功。
強兵
政治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加強中央集權
★關於商鞅變法:①成敗:一場改革的成功或失敗標准,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②結果:商鞅雖死,但變法成功。③意義:廢除了舊制度,國力增強,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並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④啟發:改革措施要正確,改革應順應歷史潮流,富有創新精神等。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甲骨文:商朝人將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卜辭」,所用的文字就叫做「甲骨文」。主要發現於「殷墟」。
甲骨文對研究商朝歷史的作用: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於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二、青銅器:銅、錫、鉛的合金。司母戊鼎的意義:①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②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協同合作的精神;③折射出當時的強盛國力。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
★一、孔子
1. 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①仁:社會人群要互相敬愛、謙讓,和諧相處;②禮:人們的言行舉止要符合社會規范;③德:為政以德
2. 教育家:①創辦私學;②教育對象:有教無類;③教學方法:因材施教;④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⑤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
★二、百家爭鳴
★想一想: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立力飛速發展,鐵器牛耕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力。農業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城鎮的興盛。
②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們擁有各自立場,形成各派理論。
③各國諸侯為了稱霸,相互招攬人才。
④孔子創辦私學,為各種學說傳播提供了陣地。
學派
代表人物
時期
代表作或言論
政治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論語》
仁政
民貴君輕
孟子
戰國
《孟子》
墨家
墨子
戰國
《墨子》
「兼愛」」非攻」
道家
老子
春秋
《老子》
順應自然
無為而治
莊子
戰國
《莊子》
法家
韓非子
戰國
《韓非子》
「法治」,中央集權
想一想: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同意孔子的說法嗎?為什麼?
同意。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能力與品德可以讓他人學習、思考。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
材料閱讀: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談談你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示。
啟示我們在學習時,來不得半點虛偽,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才有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裝懂,就得不到提高。
想一想:為什麼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
戰國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進一步崩潰和封建制初步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韓非子提出的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必勝今;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需要;「法治」等思想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又符合封建統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一、都江堰:戰國時秦國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分水魚嘴:將江水自動分流為內江與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分洪;飛沙堰:自動排洪和排沙;寶瓶口:自動控制引水量;內江之水通過寶瓶口引入支流,用來灌溉農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編鍾: 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戰國編鍾
自我測評:為什麼都江堰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① 防洪、灌溉並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②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了自然環境;③具有科學性,並代表了當時世界先進的水利工程水平;④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類征服自然、協調與自然關系的成功典範。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為什麼能兼並六國實現統一(秦統一背景)?
①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②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奠定了基礎;③秦採用了有效的軍事策略——連橫,破壞了六國的合縱。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力抵禦秦的攻勢;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都咸陽。
★二、秦統一意義:⑴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⑵秦統一後,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⑶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這些措施沿襲了兩千多年,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三、秦的滅亡: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夏,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義軍攻下陳,建立張楚政權。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前207年,劉邦攻取咸陽,秦亡。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
材料閱讀:你能回答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出的問題嗎(秦為什麼滅亡)?
秦朝的統治非常殘暴。廣大農民的徭役、兵役負擔沉重;刑法嚴酷;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秦朝的暴政使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陳勝吳廣發動的起義得到全國人民的響應。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方面
措施
具體手段
政治
廢分封,立郡縣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經濟
車同軌,書同文
統一車輛形制;統一貨幣為秦半兩錢(圓形方孔錢);統一文字(小篆—隸書);統一度量衡。
軍事
北築長城、開發南疆
增補秦趙燕長城,東到遼東,西到臨洮,全長一萬余里。
思想文化
焚書坑儒
推行法家思想。
想一想:我國幅員遼闊,方言很多。如果沒有統一的文字,將會是什麼狀況?
①國家的政令無法統一;②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受到阻礙;③各地區人們交流困難或無法交流。
★自我測評:說一說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什麼不同?
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官職是世襲的;而郡縣制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方面
措施
具體手段
政治
進一步削弱封國勢力
推恩令(主父偃)
政治
加強監察制度
中央司隸校尉,地方十三州部設刺史
思想
長安辦太學,儒家學說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思想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
背景:①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帶來了經濟繁榮,雄厚的物質基礎是客觀條件;②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觀條件;③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是其實現大一統的政治基礎。
影響:出現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與加強,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裡?P76
想一想: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有什麼異同?
不同: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採用粗暴的方式破壞了思想文化,並加速了秦的滅亡;而漢武帝以儒學為正統,促進了大一統的形成與鞏固。
相同:目的和實質相同,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
想一想: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比較。
①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藩國勢力;③秦始皇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漢武帝在中央司隸校尉,地方十三州部設刺史強化監察制度;④秦始皇在對外關系方面,發動反擊戰爭,並為抵禦匈奴修築了長城,漢武帝發動了大規模戰爭,並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議一議:人們為什麼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兩人都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君主,都採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後世影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的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象徵,所以人們總把「秦皇漢武」並稱。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
歷史時期
關 系
戰國時期
匈奴興起,南下黃河流域掠奪
秦朝時期
蒙恬率大軍北伐匈奴,收復河套,並在那裡設縣
漢高祖時期
漢向匈奴和親,開放關市,以求安寧
漢武帝時期
衛青、霍去病率軍北擊匈奴,並在河西地區設郡
漢元帝時期
匈奴分裂,呼韓邪單於歸漢,並多次向漢提出和親
★ 一、張騫通西域:
時間及目的:①前138年,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②前119年,聯合烏孫夾擊匈奴。
自我測評:說一說張騫出使西域的作用。P82 ①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奠定了管理西域的基礎,使得中原王朝同西域各國的關系密切;②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 二、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後,開辟了一條從中國通往歐亞兩大洲的陸路通道。它的路線是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
材料閱讀:有人說長城是封閉保守的象徵,有人認為長城在秦漢帝國向西開拓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你同意哪種觀點?
① 同意觀點一:因為長城的修築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了閉關鎖國的作用;同時長城把游牧區和農耕區隔開,阻礙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②同意觀點二:因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成為西漢在西域的政治軍事據點,成為中原先進經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站;向匈奴的進攻起了屏護作用,保證了漢朝同西域的交通暢通,所以說具有關鍵意義。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議一議: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有什麼貢獻?
①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於文化的傳播;②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後,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③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宗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
道教:東漢後期,神仙方術與道家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道教。宣揚通過修身養性和煉丹服葯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世的特點。
說一說:秦始皇陵兵馬俑反映了怎樣一種精神風貌?
再現了當年秦國軍隊統一六國的宏大場面和威武雄姿,生動地表現了秦始皇的顯赫軍勢,展現了一種開拓進取的謹慎風貌。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 曹操統一北方的條件:①在政治上控制了漢獻帝,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②在用人方面招賢納士,唯才是舉、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③;經濟上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實力日益增強。
戰役名稱
時間
交戰雙方
結果
官渡之戰
200年
袁紹和曹操
曹操勝利;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 的 基 礎
赤壁之戰
208年
曹操和孫劉聯軍
曹操失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政權名稱
建國年代
創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成都
222年
孫權
建業(南京)
想一想: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你認為呢?
曹操戎馬一生,統一北方,對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符合人民的願望,這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一面。當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兇殘、奸詐。但我們認為他統一北方之大業是最主要的,所以我們評價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自我測評: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①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逐漸形成了曹操和袁紹兩個對立的強大軍事集團。②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③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決戰於赤壁,曹軍大敗,退守北方,無力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占據四川,並取得漢中。④220年,曹丕自稱皇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第21課 南方經濟發展
★發展原因:①南方戰亂較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淝水之戰東晉的勝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發展進程沒有被打斷。②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③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開發。④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的政策。⑤江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條件優越。
方面
表現
農業
①水利工程;②土地得到開墾;③水稻小麥得到推廣,實行麥稻兼作,五嶺則種雙季稻;④湖田、牛耕、綠肥、糞肥等先進技術
手工業
①紡織業:蜀錦、設立專門機構管理;②冶鑄業:灌鋼法;③制瓷業:青瓷;④造船業:技術發達,遠航(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即今天的台灣;東晉到達波斯一帶)
商業
初步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城人口達到百萬)
★第22課 北方民族匯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為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①遷都洛陽②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漢語、用漢姓、與漢人通婚。
★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落後的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到了中原漢族先進的文化,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促進了各民族的了解。
想一想:你怎樣看待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使落後的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到了中原漢族先進的文化,推動了社會進步,同時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了解。
科教文成就
領域
時間
人物
成就
價值
水利
秦國
李冰父子
都江堰
P54
音樂
戰國
曾侯
編鍾
P56
史學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書典範;黃帝到漢武帝約3000年。P93
造紙
西漢
人民
早期的紙
積漂絮成絮片P86
造紙
東漢
蔡倫
蔡侯紙
對世界文明有偉大貢獻P86
醫學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醫聖」;《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P87
醫學
東漢
華佗
麻沸散 針灸 外科
神醫;「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P87
數學
東漢
人民
<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P87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
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比歐洲早1000年 P117
農業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P117
地理
北朝
酈道元
<水經注>
優秀的地理學 史學 文學著作P118
書法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行書 「書聖」P121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
「以形寫神」 注重點睛傳神和表現人物特徵P122
雕塑
秦朝
人民
秦兵馬俑
步兵、車兵、騎兵組成P94
雕塑
北魏
人民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P123
② 都江堰在七年級歷史書上哪一頁
秦漢文化的那一章。37頁。
③ 關於 初一 歷史 的 問題
1 發明炮烙酷刑的是(商討王)
2 (周朝)時已經有人工灌溉?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版
3 甲骨文出權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
4 都江堰對人們有什麼影響?內江(灌溉)外江(防洪)
5 商鞅變法在思想領域里出現了(合縱連橫 )的局面
6 通過商鞅變法,生產關繫上,奴隸主變成(王 )階級,平民和奴隸變成了(農民)
我也是初一生!希望採納!
④ 初一歷史修都江堰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
1、為什麼要修寶瓶口?
只要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這樣既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壘山山石堅硬,民工們用鐵具鑿、挖、撬,工程進度極其緩慢。後來,一個有經驗的老民工建議,應當在岩石上開一些溝槽,然後放上柴草,點火燃燒,岩石在柴草的燃燒下就會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實踐證明這個辦法非常有效。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在玉壘山開鑿了一個20米寬、40米高、80米長的口子,因形狀很像瓶口,因此叫「寶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過寶瓶口源源不斷地流向東部旱區,這樣,東部的農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終於完成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室瓶口,怎樣才能讓水更多地往東流入寶瓶口呢?從而引出要修分水魚嘴。
2、為什麼要修分水魚嘴?
為了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在江心修築分水堰是一項很艱巨的工程,因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築成的堰提要很堅固,否則隨時都會被洪水沖走。開始修築分水堰時,他們採用往江心拋石塊的辦法,結果沒有成功。因為,拋下去的石塊,經不住洪水的沖擊,不斷地被洪水沖走。怎麼辦?岷山一帶盛產大竹,當地人用竹子蓋房、編竹籠來裝東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啟發。他請來許多竹工,讓他們編成長3丈、寬2尺的大竹籠,再往裡面裝滿鵝卵石,然後讓民工將沉重的大竹籠一個一個地沉大江底。結果大竹籠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動,穩穩地固定在那裡,周圍再用大石頭加固,就這樣分水大提終於建成。由於大提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江水經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從此以後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難,用竹籠裝卵石來截流的辦法也沿用至今。
3、為什麼還要修飛沙堰?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同樣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⑤ 歷史書都江堰的意義書上的原話
1 散文的標題 有好幾種作用,關鍵還是要具體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回作為全文的線索 第二,點明主答旨 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這一般標題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讀者注意 。。。還有的標題是有多層含義,字
⑥ 初一上冊歷史復習提綱(或資料)只需要批註第幾頁到第幾頁就好。要全冊的。。
遠古的傳說
①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製作耒耜,教民耕種被稱為神農,還發明了陶器。嘗百草發現治病的葯物。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創制歷法,發明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發明了銅器和車船。
③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
④堯,舜,禹相繼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經過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實現的,這一制度稱為"禪讓"。
⑤大禹治水過程中,親自參加,"三過家門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②禹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位子,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建立標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③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發動推翻夏朝的戰爭。大戰與鳴條。成湯建立了商朝。
④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的都城穩定下來了。
⑤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流域,北達遼河一帶。
⊙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А 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 В 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 D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page]
西周的興亡
1: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領導了滅亡商朝的戰爭,大戰與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鎬京(今天的陝西西安西)歷史上稱為西周。
2:分封制: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就是分封制。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諸侯)。享有統治和管理封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擁戴周王為共同 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等義務,否則將受懲罰。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 姓姬的封國有53個。
4:西周末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
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洛邑。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爭霸的原因: A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B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而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當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4:齊桓公首霸條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為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5:齊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會盟,當上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霸主。
6:齊桓公後,晉楚爭霸。晉楚軍隊在城濮進行決戰,晉軍戰勝,晉文公稱霸,後來,楚國強大起來,楚莊王北進中原,在鉍打敗晉軍。楚莊王稱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和越國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吳王闔閭任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為將軍。進攻楚國,五戰五勝,吳王闔閭稱霸。 經過長期努力。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成為春秋的最後的一個霸主。
8: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是春秋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
戰國七雄
1:春秋之後,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時的諸侯國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2:戰國時期的戰爭:①:七國之間戰爭不斷。②:兵器得到改進,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成為主要兵種。③:各國組織軍隊在都城和邊境修築城防工事。④戰爭激烈,規模很大,發生了"圍魏救趙"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戰國時期出現孫臏、白起等著名軍事家。
3:合縱與連橫: A(合縱原因):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造成威脅。B:(合縱內容:)六國有"合眾勢以攻一強"的意願,並因此進行合作,包括聯合出兵 進攻秦國。歷史上稱這種策略為"合縱"。C(連橫的原因):秦國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D(連橫的內容);秦國 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歷史上稱為"連橫"
4:合縱與連橫之爭是戰國紛爭的重要的內容。
商鞅變法
背景: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土地被魏國佔領也無力奪回,秦孝公深感恥辱,決心變法圖強,改革內政,發布求賢令,招攬人才。 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2,重農抑商。3,獎勵軍功。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5,嚴明法令。
性質: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影響:1,舊的制度被廢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3,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秦朝的統一
一:秦王掃六合: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統一時機成熟。秦王嬴政積極准備,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了 韓,趙,魏,楚,燕,齊。
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三:皇帝制度的確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就將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自己稱"始皇帝"
l 四: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大臣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 2: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規定圓形方孔的"半兩"銅 錢為通行貨幣,,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字體。4北擊匈奴,修長城,防禦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一:秦的暴政表現:1:焚書坑儒, 2:沉重的賦稅,徭役和服兵役。3:極端嚴酷的刑罰。
二:公元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天安徽宿縣)起義,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不久,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三: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項羽強大起來,公元前207 年,項羽率軍在巨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劉邦逼近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五;"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 "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page]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漢朝,都城在長安。漢武帝在位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二:漢武帝下詔求賢,著名學者董仲舒被舉薦上來,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在長安興辦"太學"招收"弟子員"。
三:漢武帝為鞏固統一的措施和作用:A, 措施 :1,思想上:尊儒術興太學。 2,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還採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資格。3經濟上,整理財政,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有國家壟斷經營,私人不得鑄造 貨幣和經營鹽鐵。B:作用:有利與國家的統治,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四:漢武帝開發邊疆(武功):1,打敗匈奴,設"河西四郡"2,重設郡縣,加強對五嶺以南廣大地區的管理。3。把西南夷地區納入漢王朝的直接統治。
張騫通西域
一:漢朝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國,進攻匈奴。
三:張騫出使西域後,內地與西域的聯系日益密切,絲綢和鐵器,鐵器製作和打井技術傳如西域。駿馬,魔術,胡桃,胡蘿卜等傳入內地。
四;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西域(今天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絲綢之路
一:絲綢之路 (起點)長安-------河西走廊-------陽關,玉門關-------蔥嶺------西亞,歐洲。這條路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稱為"絲綢之路"
二:南方絲綢之路起點是成都,
三:秦漢時與朝鮮的交往:1,鐵器技術傳入朝鮮,2,在平壤附近墓里發現"蜀"的"漆器"3當時朝鮮有個國家叫"秦韓"。
四:西漢時,中國與日本就了交往,當時日本列島上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有交往。東漢時,日本的一個叫"委奴國"的派使者到中國,漢光武帝贈送"漢委奴國王"金印。
五: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只到了"條支海"(今天的波斯灣)。166年大秦(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派使者從海上來到中國,這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東漢末年,形成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著名的軍閥有袁紹,曹操等。
二:官渡之戰: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大戰,曹操親自率精兵偷襲烏巢把袁紹的糧草燒的一干二凈曹操打敗了袁紹。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官渡之戰後幾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三:赤壁之戰:208年,曹操以漢王朝丞相的身份南下,企圖統一全國,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在赤壁打敗曹軍。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的局面實際形成
四:220年,曹丕建立魏國,都城是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又稱蜀漢或者蜀。都城是成都。229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城是建業(今江蘇南京)。魏,蜀,吳的建立,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五:三國鼎立局面得以維持主要是蜀國和吳國的聯盟,使魏國不敢南下。
南方的初步開發
一:三國時期南方開發的原因:1,南方地區相對穩定。2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農作物。3: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4:孫吳政權以及蜀國重視發展經濟。
二:吳蜀時期,江南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會稽出產的越布是著名的特產。侯官和番禺是造船中心,能建造大艦船。瓷器技術提高,能生產精緻的青瓷。
三: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穩妥處理民族關系,使"南中地區"的到初步的開發。
四:三國後,西晉曾經統一全國。從4世紀初到6世紀末,東晉和南朝先後統治南方。
五:東晉南朝是南方開發的原因:1,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2,南方統治者大多重視發展經濟。3,社會相對安定。4,南方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
六: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建康的變化是江南地區開發的一個縮影。
七:230年吳國派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台灣)這是大陸與台灣最早交往記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從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少數民族內遷,其中,鮮卑族的拓拔部的影響最大。
二:我國民族分布形成了"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在邊地的格局。
三:鮮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權,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標志北朝開始。拓拔宏是鮮卑族的傑出政治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意義?
[page]
背景:北魏統一北方後,各族人民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趨勢明顯增強。鮮卑貴族用落後的方式統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會矛盾。北魏政權面臨著危機,孝文帝拓拔宏決定改變這種狀況。
內容:1,借鑒漢族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實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強對經濟和官吏的管理。2,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3,大力推行學習漢族先進經濟文化政策,提倡和鼓勵鮮卑人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還完善了學校教育制度。
影響:1,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和的進程。
青銅工藝的傑出成就
一: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人類最先利用的金屬是銅,青銅是人類煉成的第一種合金。 夏,商,西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戰國時,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二:青銅器有食器,酒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類
三:青銅器代表:1司母戊鼎(河南出土)--------充分體現了青銅冶鑄技術水平。雄偉端莊,氣勢凜然。是商朝青銅器典型風格代表
2四羊方尊(湖南出土)---------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
3青銅立人,青銅面具,青銅樹(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結構精妙,造型奇異,風格獨特;紋飾上具有豐富的線條,優美的圖案,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使人得到藝術享受。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點是: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二:戰國後期,秦國在咸陽附近修建了"鄭國渠"灌溉關中平原的農田。
三:為了抵抗匈奴,鞏固北部邊防,秦朝初年,秦國修建了"長城",它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萬余里。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
四:秦朝修建的"靈渠"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一:西漢時候,人們用麻造紙,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的產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紙成為重要的書寫材料。
二: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的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
三:東漢時的《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十分重要的數學專著。介紹的負數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時,數學家"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約1100年。
姓名 朝代 領域 主要成就
張仲景(醫聖) 東漢 醫學 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華佗:著名民間醫生 東漢 醫學 世界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編制「五禽戲」
賈思勰(農學家) 北魏 農學 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農學著作。
儷道元(地理學家) 北魏 地理學 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名著
漢字的演變
一:甲骨文:商朝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商朝時,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由甲骨文發展而來。
⑦ 都江堰歷史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為什麼稱都江堰,都江是哪條江呢?《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歷經2260年而不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水利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與之興建時間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侖的灌溉系統,以及中國陝西的鄭國渠和廣西的靈渠,都因滄海變遷和時間的推移,或湮沒、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獨樹一幟,有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具體地說,利用魚嘴分水堤從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動將眠江60%的水引入內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時,又自動將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內江。都江堰建於眠江彎道處,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層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層水流向凸岸,將洪水沖下來的沙石大部分從外江排走。進入內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頭岩的支引、寶瓶口的節制和"離堆"的頂托,將大部分沙石從飛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寶瓶口引水口和灌區幹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寶瓶口引水口控制進水量,既保證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過量洪水湧入內江灌區,造成災害。都江堰能自動調節進入灌區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成為天府糧倉。都江堰是成功運用自然彎道形成的流體引力,自動引水、泄洪、排沙的典範。建堰時,李冰還在江中埋石馬作淘灘標志,立"三石人"觀察水情消長,開創了中國古代水情測量的先例。歷代對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視,逐步完善了管理機構,建立了歲修、防洪等維護制度,積累和總結了"六字訣"、"三字經"、"八字格言"等寶貴的治水經驗,使古堰持續發展,相沿不廢。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其工程結構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和灌渠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組成;附屬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內江總乾渠、沙黑總乾渠、金馬河乾渠等組成。建國後,為解決都江堰工程維修期間的城市供水問題,又特別設計增建了工業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勤勞智慧的川西人民,在發展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事業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運行維修等各種矛盾關系,緊緊依託自然條件、充分運用工程技術解決了各種問題,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水經驗。「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新、舊兩個版本的「三字經」,留下了系統、完整而又非常具體的治水經驗。認真學習研究和推廣都江堰經驗,對治理黃河、解決山東的水問題,加快水利網路化建設,發揮我省乃至全國自然地理優勢,優化生態環境仍然意義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具體講,以三維空間巧妙構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渠首「三大工程」,優化岷江特定區段的硬約束,形成不同流量條件下的主流走勢、環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條件下的內、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勢,優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關系,發展水利網路化,使其最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其三維空間的關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礎、是前提;立面結構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歷經千載,反復優化逐步形成的。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傑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後,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 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後,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⑧ 誰介紹一下都江堰的歷史及作用
1、都江堰的歷史:
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時曾在都安縣境內,稱為都安堰,宋、元以後稱今名。發源於岷山之南羊膊嶺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區轉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決,在水利工程興建以前,水災特別嚴重。
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於是郫縣、成都一帶,「民得陸處」(《蜀王本紀》)。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於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華陽國志》)後代屢有擴建,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許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內江為人工渠道,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辟為走馬河。
蒲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為灌溉兼通航運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還興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飛沙堰等工程,使進入內江過多的洪水、泥沙自動泄歸外江,以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礫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須在外江。
內江輪流用榪槎斷流,以便進行淘挖。後人制定了「深淘灘、低作堰」的歲修原則,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針。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三百餘萬畝,後工程失修,灌溉面積逐漸縮減至二百餘萬畝。建國後,經整治擴建,現灌溉面積已擴大到八百多萬畝。
2、作用:
(1)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
(2)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
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路化的典範。後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
形成無壩限量引水並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8)都江堰在初一歷史的哪個章節擴展閱讀:
都江堰傳說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成都壩子有對年輕夫婦,背著幼子,徒步來到灌縣。面對青山綠水,小兩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就像入林的飛鳥歡快西行。他們順著岷江河岸,到了龍溪河口,飲水小歇後,沿溪而上,最後在龍池東岸落了腳。
小兩口抱著兒子唱啊跳啊,一切煩惱都甩在腦後。不曉得過了多久,他們選了塊背風的平地,墊了一層厚厚的乾草,鋪上被單就算是有了新床。女人砌灶煮飯兼看護兒子;男人就地取材,撿石壘牆,砍樹搭棚,新家很快建起來了。緊接著,小兩口開荒墾地。
種瓜種豆種玉米,養雞養兔養鴨子。一晃三年過去了,兒子長到五歲,胖墩墩的,虎頭虎腦,愛說愛跳,「爸爸」「媽媽」喊得甜甜的。小兩口一看到兒子,臉上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雖說日子過得清貧,倒也有滋有味。一天,男人上山被牛角蜂刺了一下。
當時他沒在意,哪曉得回到家臉腫得像包子,眼睛都睜不開,左腳也腫得開不了步,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女人急得要命,用嘴在男人的傷口處吸吮,吸出了很多污血,可那腫還是消不下去。男人躺在床上,發高燒、說胡話,病情越來越嚴重。
女人看在眼裡痛在心尖兒,突然想起小時候聽大人說的青蒿能清熱解毒。於是,她含淚吻別丈夫,牽著兒子,沿松茂古道,翻過山嶺,趕到三十里外的羌寨。一位好心的羌族大爺教她認識了幾種解毒、消腫、清熱的草葯,還扯了一大包給她帶上。
為了早點兒治好丈夫的病,女人謝過大爺,背著兒子,匆匆往家裡趕。路上,兒子餓得在背上又哭又鬧。「兒子乖!」她拍著兒子的小屁股說,「兒子聽話。再等一下就到家了。一到家,把葯給你爸熬上,媽馬上就給你煮荷包蛋。荷包蛋,兒子,你最喜歡吃的!」
這下兒子不哭了,漸漸在母親背上打起了呼嚕。女人只覺得心裡發慌,她擔心丈夫出事,於是腳步邁得更快了。突然,眼前一亮,她定睛一看,前邊望夫崖下有許多紅色的圓點兒。哦,是蛇泡子。她走過去,摘了一大把,然後解開背帶,把兒子放下來。
兒子醒了,抓起母親手中的紅果果就朝小嘴巴里塞。看兒子吃得那麼香甜,當媽的心裡這才好受一點兒。她也確實累了,選了塊光滑的石頭坐下,喘喘氣、歇歇腳。她隨手扯起石頭邊的一棵小草,一聞,有一股清香的氣味。她驚叫一聲:「哎呀,青蒿!這就是青蒿!」
她站起身來,抬頭望去,前邊還有好幾棵呢。她對兒子說:「乖兒子,就坐這兒等媽一下。媽去給你爸再扯點兒草葯,這里有,難得碰到,多扯點兒帶回去!」兒子點點頭,說:「媽媽,不要走遠了。我等你!」女人離開兒子,順著山崖,又發現了另一種解毒的草葯。
她扯了一棵又一棵,邊扯邊哼起了歌兒,很快就扯了一大把。當她抱起草葯正要往回走的時候,聽到一聲兒子的尖叫。不好!她甩開草葯趕緊往回跑。哎呀,糟了,兒子在哪裡呢?她四下張望,左前方的草叢好像有響動,她毫不猶豫地跑過去,只聽傳過來一聲「媽媽」。
她趕緊答應:「哎!兒子,媽媽在這兒。媽媽救你來了!」等她跑去一看,天哪!兒子躺在草叢中,一隻黃毛老虎張開血盆大口……母親救兒心切,不顧一切地撲了過去!老虎見有人來搶自己已經到口的「美食」,氣呼呼地回轉身,張牙舞爪,咆哮一聲,想嚇跑來人。
哪曉得女人竟發瘋一樣直撲過來。老虎見來勢兇猛,一個躲閃,轉身叼起地上的「美食」就跑。女人在後面緊緊追趕!追啊追,攆啊攆,從龍池的西邊攆到東南邊,不曉得摔了多少跤,手腳鼻臉被劃出一道道血口。她爬上了東邊的一座山峰,見山那邊半山腰的一塊岩石上。
老虎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吃自己心愛的兒子,她頓覺心痛如絞,兩耳嗡的一聲巨響,心血噴涌,怒火中燒……她把牙一咬,躺在地上,順著山坡向老虎滾去……不曉得啥時候,女人醒來了。她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躺在岩石上,石上有一灘血跡、幾塊小骨頭……兒子沒有了!
她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從白天哭到黑夜,從黑夜哭到天亮。路過這兒的人都陪著她流淚,勸解她、寬慰她。給她干糧,她不吃;給她水,她不喝。她口口聲聲要兒子!人們只好搖頭離去,無不感嘆:「為兒子,她去攆老虎!為兒子,她哭成這樣!真是慈母啊!」
失子之痛,把女人氣得死去活來。她已失去了理智,忘記了一切,忘記了病床上躺著的丈夫。她哭啊哭,不曉得哭了好多個白天晚上,嗓子哭啞了,眼淚哭幹了。等她那病中的丈夫找到她時,她的血液已經凝固了,身體化作一座山峰,平靜地躺卧在龍池的東南湖畔。
從此,人們就叫這座山為「慈母山」。據說,這位慈愛的母親每年都有一天會再現她的身影。
⑨ 初一歷史關於都江堰的疑問。
B ,岷江流域,但下面接長江,嘿嘿,所以應該是找江流域。
淮河、珠江的太遠了,完全不沾邊哦
⑩ 都江堰被稱天府之國,天府具體指什麼初一歷史
「天府來」原本是一種官自職的名稱,他是為「天子」掌握「府庫」的官員。而天府之國的「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是指地勢形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
自從秦朝李冰修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後,成都平原一帶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五代以後,關中地區元氣大傷,成都平原後來居上。明清時期,湖廣地區的不少百姓遷到成都平原,改變了四川地廣人稀的狀況,對發展當地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四川作為「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關中平原(戰國至明代)、成都平原(唐代至今)、華北北部(明清時期)、江淮以南地區(北宋時期)、太原附近(五代時期)、閩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帶(明代)、盛京即沈陽(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