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遷安市郎庄村歷史
歷史就不知道多少了,我只知道:郎庄村位於遷安市最東邊,青龍河畔,是一個比較大的村子。
2. GATT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怎麼建立的之類…
20世紀30-40年代,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經濟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次大戰結束後,解決復雜的國際經濟問題,特別是制定國際貿易政策,成為戰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1946年2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呼籲召開聯合國貿易與就業問題會議,起草國際貿易組織憲章,進行世界性削減關稅的談判。隨後,經社理事會設立了一個籌備委員會。1946年10月,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審查美國提交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參加籌備委員會的與會各國同意在「國際貿易組織」成立之前,先就削減關稅和其它貿易限制等問題進行談判,並起草「國際貿易組織憲章」。1947年4月-7月,籌備委員會在日內瓦召開第二次全體大會,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討論並修改「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草案。經過多次談判,美國等23個國家於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瓦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按照原來的計劃,關貿總協定只是在國際貿易組織成立前的一個過渡性步驟,它的大部分條款將在「國際貿易組織憲章」被各國通過後納入其中。但是,鑒於各國對外經濟政策方面的分歧以及多數國家政府在批准「國際貿易組織憲章」這樣范圍廣泛、具有嚴密組織性和國際條約所遇到的法律困難,使得該憲章在短期內難以被通過。因此,關貿總協定的23個發起國於1947年底簽訂了臨時議定書,承諾在今後的國際貿易中遵循關貿總協定的規定。該議定書於1948年1月1日生效。此後,關貿總協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長,並為適應情況的不斷變化,多次加以修訂。於是,「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便成為確立各國共同遵守的貿易准則,協調國際貿易與各國經濟政策的唯一的多邊國際協定
3. 如何區分歷史背景原因和條件
請看這樣一道試題:北伐戰爭的歷史背景有:①統一戰線的建立;②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③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④直奉軍閥的勾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首先應弄清歷史背景與歷史原因、歷史條件三者之間的關系及區別:歷史背景范圍最寬,歷史原因次之,歷史條件再次;一般情況下,前者包括了後二者。①②③是北伐戰爭的條件,也是歷史背景,關鍵是如何理解④。為撲滅革命勢力,直奉軍閥結成了反革命聯合戰線,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的同時,也准備南下進攻廣州革命政府,這實際上是北伐戰爭的直接原因,因此也是背景。如將本題的歷史背景改為歷史條件,則④不能入選。答案:D點悟:易錯點在於分不清歷史條件和歷史原因、歷史背景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將條件之一也是背景之一的④漏選。那麼,如何區分背景、原因和條件呢?「背景」,是指對事態發生、發展、存在和變化起重要作用的歷史條件或現實環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其他事情發生的條件。「條件」是指制約、影響事物發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諸因素。可見,「背景」、「原因」、「條件」三者有時可以通用。
4. 為什麼一千年前,定州和遷安縣名相同
一、時代背景
歷史上的五代時期(907-979),朝代更迭頻繁,戰亂頻發。
龍德元年(921年)二月,成德鎮(唐朝在今河北地區設置的一個節度使,唐末到五代時割據河北,為河北三鎮之一,管轄恆冀深趙滄定易等州)軍將張文禮發動兵變,殺死節度使王?,一方面向晉王李存勖求取節鉞,暗中卻又遣使向契丹、後梁求援,請求兩國出兵將晉軍趕出河北。
龍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出軍南下,攻下古北口等十餘城;十二月,阿保機攻打幽州不克,乃長驅南下,攻陷涿州,又進攻定州。晉王李存勖,親率親兵五千人救援定州,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和望都交戰兩次,當時正值深冬,地面雪深五尺,契丹兵馬缺乏糧草,餓死很多,兩戰皆大敗契丹,契丹被迫撤兵。在撤兵時,耶律阿保機擄走了當時定州下轄的望都、安喜、義豐三縣居民,僑置於平州(今遷安灤縣一帶),三縣居民仍沿用定州原籍地名,於是分別在定州和平州(後分出灤州)出現望都、安喜、義豐三個重名縣。
二、僑治縣由來
五代十國時,契丹族強大起來,於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改為遼國),後連年開展對周圍各族的大擄掠,並不斷南侵,經常擄掠現今的河北省北部和中部地區。對於俘虜的漢人,大略採用唐制,建立州縣,在遼國境內設置一些與河北地區同名的州縣,每個州縣大都修建城郭,把所俘獲的漢人集聚其中,從事農業生產,使他們受到契丹貴族的統治和奴役,但仍保存漢人的生活習俗。阿保機掠奪來的這些人中包括一些漢族的知識分子,對於阿保機的政權鞏固,特別是對於他稱帝建立契丹國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他們還幫助阿保機建立了各種政治制度,教他如何利用漢人從事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遼太祖六年(913年)冬10月,佔領了平州(州治在現今的盧龍縣),並把平州作為後方基地,對幽州、定州等發動了幾次大的掠奪戰爭,俘虜子女人口,遷移到遼國。
三、兩地三縣的歷史變遷
1、定州安喜縣成為今定州市:唐朝時期,安喜縣為定州治。北宋為中山府治。明洪武三年(1370)廢入定州,民國時期廢州變縣為定縣,1986年撤縣設定州市。
平州安喜縣成為今遷安市:遼初置安喜縣,治所在今河北遷安縣楊各庄鎮萬軍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為遷安縣,其寓意是,「遷自安喜」,名字沿用至今。
2、定州望都縣為今保定望都縣:西漢時叫望都縣,屬中山國,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屬定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屬定州。初治在安險故城(在今定州市東),貞觀八年(634)移治今河北望都縣。金改名慶都縣。清乾隆十一年(1746)復名望都縣,屬保定府。
平州望都縣今已不存:遼以定州望都縣俘戶置望都縣,屬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縣南。金大定七年(1167)改為海山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廢海山縣入昌黎縣。次年復置,屬平灤路。四年(1267)又廢。
3、定州義豐縣今稱安國市:西漢時稱安國縣,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置義豐縣,治今河北省安國市,屬定州。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改名立節縣。唐神龍元年(705年)復為義豐縣。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蒲陰縣,屬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蒲陰縣省入祁州,1913年祁州降為祁縣,次年復名安國縣。
灤州義豐縣今為唐山灤縣:耶律阿保機攻佔平州後,在平州設軍鎮遼興軍,分平州地置灤州永安軍,公元922年,遼太祖擄定州義豐縣(今安國)民,安置於灤州地區,置灤州(州治義豐縣,今河北灤縣)。灤州轄義豐、馬城(今灤南馬城)、石城(今東礦區開平)三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撤義豐縣入灤州,三年復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撤入灤州,1913年降灤州為灤縣。
5. 如何分析歷史事實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械記憶)需要學生具備相當的邏輯分析能力,對學生來說這確實有一定難度.
如何突破這一問題?筆者教學生是這樣理解的.歷史上每個事件的發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里發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廣義的歷史背景里.從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來看,歷史背景有時劃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有時劃分為國內、國際因素(如五四運動的背景);有時歷史背景部分又包括歷史條件(如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導火線或借口(如兩次鴉片戰爭)……分析所有這些事件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發現:歷史背景雖然包羅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從導致事件發生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發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這樣理現實中存在對歷史行為實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決這些問題,歷史行為的實施者將無法繼續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是不利的現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存在問題.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必要性時,我們認為戰爭行為的主動者是英國政府,因此從英國政府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這阻止了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向它大量出口商品.英國政府必須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再比如: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必要性時,歷史行為的實施者是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黨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文革』中的『左』傾錯誤並未糾正,『兩個凡是』 繼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這使中國的前途仍令人堪憂.黨必須領導人民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其它如中國近代各階層人士的抗爭、探索等大大小小的所有歷史事件,大到象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小到如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的背景都可以套用此法.當然,歷史行為實施者認定的必要性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在分析時我們要注意辨別立場,區分正誤.如列強發動六次侵略戰爭時認定的必要性、毛澤東當初發動『文革』的必要性等等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就犯有階級的或認識的錯誤.許多回答原因的題目都與必然性有關.
可能性則這樣理歷史事物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現實,可能性就是提供了史實能夠順利實現的有利因素的現實.這些有利的現實因素中包含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是外在於歷史行為實施者、但對其是有利的社會因素;主觀條件自然就是歷史行為實施者自身具備的有利於歷史行為發生的主觀努力和准備.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可能性時,從戰爭行為的主動者英國政府的角度考慮,可能性是:主觀方面「英國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革命,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具備通過任何一種手段打開清朝大門的有利條件」;客觀方面「清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對外閉目塞聽.」同樣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可能性是「鄧小平復出,黨的工作出現前進.這是有利於黨召開一次重大轉折會議的推動力量和有利現實」.同樣,分析歷史上眾多的史實都可以套用.許多回答原因、條件、前提的題目與可能性相關.
再談談歷史意義的分析.教材中介紹歷史意義常常是洋洋灑灑,大篇幅出現者有很多.分析時我們同樣進行分解.所有的意義都不外乎包括這些內容:性質、作用、影響三方面.
性質反映的是史實的內部聯系,它是事物的本質,相當於人們對必然性或規律性程度的認識深度.它往往涉及到史實的階級屬性、民族屬性等深層次的內涵.比如:義和團運動是農民反帝愛國性質;抗日戰爭是中國各階層聯合進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質;四五運動是人民反「左」擁鄧的群眾運動,等等.題目中的性質、本質、實質屬於一個類型.
作用主要指史實在當時對各派政治力量強弱對比的沖擊.教材中多用「打擊了,削弱了,增強了」等詞.比如: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也指史實在當時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如農村實行責任制的作用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
影響主要是指史實對未來產生的積極作用或消極影響(相當於後果).同樣如國民大革命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是「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使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武裝,使群眾普遍受到革命的洗禮」.再如二月抗爭被污衊為「二月逆流」,其後果是中央政治局被中央文革小組取代.
另外,意義中還可能包括特點、地位等內容.這些主要是將史實放在歷史長河中,與不同時期的同類史實相比較而言的.分析這部分內容,應注意在比較後識記.
6. 遷安市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靈山,又名五峰山,位於遷安市蔡園鎮境內,以山美水靈石怪聞名冀東。相傳為女媧娘娘補天化石處, 共化石36501塊以補青天。補天之後,將若干廢石和補天用之水井棄於靈山腳下,天然造就了景區千姿百態各賦情趣的景觀。旅遊區內怪石林立,「五彩石」、「飛來石」、「迎客石」、「長壽石」鬼斧神工千姿百態;白塔下古井「嚴冬不凍,酷旱不幹」,常飲此水治病強身,延年益壽;附近生長一棵千年白果樹,枝葉繁茂,華北極為罕見。1995年蔡園鎮投資1000多萬元,恢復古建築,建成大雄寶殿、八角亭、白塔寺、觀音殿等建築物,吸引大量的客人來此遊玩。
龍山,因酷似一條卧龍亦稱伏龍山,距遷安市區7.5公里,鎮峙灤河兩岸,扼守龍山渡口。山屏聳秀,松林蒼翠,灤水繞帶,古剎居中,山脊隆起,四爪抓地,形若巨龍,蜿蜒起伏,呈北行之勢,橫卧於灤河南岸。龍頭伸入灤河,恰似龍吸百川,又如蛟龍入海,蔚為壯觀,堪為遷安景中之冠。龍山古跡、傳說甚多,山巔有石城系唐王征東時所建;山東南有夷齊廟,系為紀念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而建,山東側有曾出土青銅器、陶器的商周古墓群,山西有出土納馬象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老馬識途的千古美談就發生在這里。景區內建有龍冠亭、致遠亭、屈原祠、雅集亭、水月松風、杏詢薰風、動物園、植物園及現代歷史館等景觀,實為遊人攬勝、覓古、領略自然風光之勝地。
白羊峪位於遷安市區北20公里。白羊峪口山雄關險,乃通往塞北之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四周山高峰險,山巔之上長城蜿蜒;建築奇特雄偉的神威樓歷盡滄桑400餘載,烽火台、謊城(馬圈)、水關、督察院等古代邊關防禦體系完整地匯集此地;新建的嬉水池、蓮花池、延年橋、望佛亭等現代景點與古代建築融為一體,別具一格;白羊河水自北向南穿過關口,四季長流,清澈見底,魚蝦游戲。白羊峪青山綠水,風景雄渾秀麗,素有「北國江南」之美譽。
紅峪山莊長城溶洞風景區位於遷安市西北30公里,燕山南麓,總面積6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獨特的明代大理石長城,鮮為人知、絕無僅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北方罕見的溶洞,石筍、石柱、石幔、石花形狀各異。自然景觀天池、瀑布、廟宇、像形石別具一格,整個景區綠色蔥蘢、植被茂密、群山逶迤、風光秀麗,怪石千姿百態,素有「紅峪山莊有仙境,洞天廳堂列崢嶸,忘情不忍去,不覺夜露涼」之美譽。
7. 遷安市有明的人是誰
河北省遷安縣。遷安這個地方在歷史上一直比較荒涼。《爾雅》有「四荒」之說,把孤竹、北戶、西王母和日下視為四個最荒涼的地方,而其中的孤竹就是現在的遷安。它最古時為殷商時所封的一個諸侯國,國名之「孤竹」,當取的是古代遷安的特有風物。按殷周時期,因為自然生態未被人為破壞,整個河北尚多原始森林,如今在江南才有的竹子,那時在北方也隨處可見,《詩·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可為證明。所謂「孤竹」,是孤生的高大的竹木。可以想像,上古時期遷安的大竹樹一定是很多的。 孤竹是商代疆域中最靠北邊的一個諸侯國,這地方在商末出了兩個名人——那就是伯夷和叔齊。這兄弟兩個是孤竹國的最後一代王子。據《史記》說,他們的父親本想把王位傳給伯夷,但是伯夷推辭不受,在他父親死後偷偷地跑掉,把王位留給弟弟叔齊。而叔齊也不受王位,也跑了。後來哥倆一塊投奔了周武王,但聽說周武王要伐紂,認為是犯上作亂,極力阻止。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為了表示抗議,就一塊跑到了首陽山去隱居,因為不食周粟,最後雙雙餓死在山中。在儒家的原始經典中,對伯夷、叔齊的氣節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他們隱居並餓死的地方——首陽山究竟在哪兒,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在河東,有人說在隴西,也有人說在岐陽。唯漢人許慎《說文》中說首陽山在遼西,而漢代的遼西即孤竹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遷安。按今遷安城東南60里確實有首陽山,離我二姑家花家莊不太遠,我少年時曾到過此山,那時山上尚有「夷齊廟」,那是遷安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最早的鄉賢而建的。 孤竹這個地方,周代叫令支,《周書》上寫作「不令支」,《史記》上寫作「離枝」,《淮南子》作「令疵」,實際上都是一個地方。漢代開始置令支縣,到了晉代,遷安曾一度大為榮耀,因為鮮卑人段遼曾把這里作為他的首都,不過時間不長。唐代的遼西一直是邊陲,為塞客負戈外戍之地。故詩雲:「打其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現在的「遷安縣」的名字是到金代才改成的。 遷安因地處偏僻,歷來為兵戈紛擾之地,故文化一直比較落後。伯叔、叔齊之後,所出的歷史名人寥寥無幾,而且多為武將。 三國時期,遷安出了兩個著名的將軍,一個是漢末於河北起兵的公孫瓚,字伯圭,他出生於遷安。原來是郡太守手下的一個書佐(秘書),面貌英俊,聲音洪亮,辦事果斷,能文能武,深得太守的賞識,並成了太守的乘龍快婿。後來公孫瓚到遼東做長吏,因用奇兵打敗鮮卑人的入侵,遂升為涿郡令。因屢建戰功,被董卓擢為奮武將軍,封薊侯。卓死後,公孫瓚成為河北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最後為袁紹所敗,自殺身亡。傳見《三國志·魏書》卷八。 另一個是東吳名將韓當。韓當字義公,也是遷安人,他弓馬嫻熟,膂力過人。曾從孫堅征伐有功,任偏將軍,中郎將,永昌太守。後來孫權封他為昭武將軍和石城侯。傳見《三國志·吳書》卷十。 北周大將怡峰,字景皋,遷安人。他家一連幾代都在北朝任高官,高祖怡寬,北燕時曾任遼西郡守,北魏時被賜爵長蛇公。他的曾祖父怡文也曾任冀州刺史。怡鋒從小便從軍征伐,以驍勇著稱,沉毅而有膽略。北魏永安年間,怡峰因屢建軍功而被授明威將軍、車騎大將軍等爵。後在征討途中病逝,年五十。魏太祖為彰其功業,諡為襄威,而且封他的弟弟和兒子為高官。傳見《周書》卷十七。 唐朝藩將李希烈,也是遷安人。他在正史上雖是個反面人物,但卻顯赫一時,在當時朝野產生了極大的震動。李希烈是中唐是有名的叛將之一。他性格剛忍,可面對慘烈的殺人場面而從容飲饌,談笑自若。李希烈叛唐以前即握有兵權,唐德宗為了安撫他,封他為淮西節度使,不久又加封為檢校禮部尚書,南平郡王等。但後來李希烈還是叛了唐,自號建興王,天下都統帥。朝廷多次派兵征討,都被李希烈殺得大敗,其聲威震動了朝野上下。最後朝廷幾乎傾盡了所有的兵力才打敗了他。傳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五。 金代的張景仁,字壽甫,遷安人。那時遷安屬於金國,張景仁在金國任翰林待制。當時金國正與宋王朝對恃,宋朝議和,金國與宋的往返文書皆出於景仁之手,其文采深得金世宗的賞識,被升為翰林學士兼同修國史,是當時金國的重要文官。傳見《金史》卷八十四。 明代,遷安也出了三位名標青史的戰將。 一位是趙勝,字克功。正統年間,他曾任永平衛指揮使,幾次大敗進犯的北寇,後任左都督,加太子少保,最後被封為昌寧侯。傳見《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孫鏜傳》附。 第二位是周璽,字廷玉。明成化年間也曾任永平衛指揮使,因多次打敗入侵敵寇,成為北方著名將領,深得明憲宗的信任和器重。後受皇帝命佩征西將軍印鎮守寧夏。一年後病死,臨終前還大喊「殺賊」。傳見《明史》卷一百七十四。 第三位是馬永,字天錫,生得魁梧偉岸,驍勇有謀。極可貴的是他文武雙全,不但熟諳兵法,而且精通《左氏春秋》。明正德年間守備遵化縣,因擊寇有功,任總兵官。後奉命鎮守遼東。鎮守期間愛民如子,勵農獎商,大受百姓的愛戴。後來朝廷調他到蘇州鎮守,遼東駐地百姓傾城而出,灑淚相送,並為他立祠。時人誇他有古良將之風。傳見《明史》卷二百二十一。 清代,遷安見於史籍者有二人。 劉鴻儒,字魯一,順治三年中進士,康熙年間累任兵部侍郎,戶部侍郎和左都御史等官,在朝廷影響很大。曾幾次上疏皇帝,對當時的賦稅以及民墾等問題提出重要的建議。傳見《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四。 鄭杲,字東甫,祖籍遷安。但因父親在山東即墨做官,所以小時候長在山東。光緒六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他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學者,致力於經學研究,尤精於《春秋》,對《春秋》的意旨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曾主講於灤源學院。傳見《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儒林三》。鄭杲的著作有:《春秋說》二卷,《東父筆記》一卷,《雜記》一卷,《鄭東父遺書》六卷。 現代以來,遷安出了兩個較顯赫的人。一個是楊秀峰,遷安縣楊團子村人,北師大出身,後加入共產黨,曾留學蘇聯,建國後任教育部部長、全國最高法院院長。此人與我家老一輩還有些瓜葛:我的姑奶,即我祖父的姐姐,嫁給本縣上塢的蘭家,而楊秀峰的姐姐也嫁到他家(當時我家和蘭家、楊家都是本縣的大戶,清時一連多代皆有功名封贈),故我姑奶和楊秀峰姐姐是妯娌。我爺爺和楊秀峰少時因常到蘭家去,所以兩個人認識。後來土改時楊秀峰迴家,以「惡霸地主」之罪親自鎮壓了他的胞兄,我爺爺因是舊式知識分子,儒家思想比較濃厚,所以一直對楊殺兄一事不以為然。 另一個是劉亞樓,他是遷安縣耿庄人。少時參軍入黨,後來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
希望採納
8. 遷安的歷史沿革
東周(前770-前256年)
春秋時,今遷安境屬山戎令支國。令支城在今縣城東北。
周惠王十三年(前664年),山戎令支國被齊國(桓公)所滅。
秦(前221年-前206年)
秦朝建離支縣,屬遼西郡。
漢(前206-220年)
漢朝改離支縣為令支縣,屬幽州遼西郡。
西晉(265-317年)
太康六年(285年),鮮卑單於慕容廆犯遼西,晉武帝遣幽州軍戰於肥如(今遷安東北),慕容廆被打敗。
北魏(386-534年)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令支縣,其他並入陽樂縣,屬平州遼西郡。
遼(907-1125年)
天贊二年(923年),遼自定州安喜徙俘戶,安置於今遷安地,稱安喜縣。
金(1115-1234年)
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喜縣為遷安縣,屬中都路平州。
民國二年(1913年)遷安縣屬直隸省渤海道。
民國三年(1914年)遷安縣改屬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遷安縣被日軍侵佔,後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安縣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盧龍、遷西二縣,將這兩縣的部分地區並入遷安縣。
1960年4月2日撤銷唐山專區,遷安縣劃歸唐山市。1961年6月23日恢復唐山專區,遷安縣還屬之。同年7月9日復置盧龍縣和遷西縣,原二縣並入遷安縣的地區仍還屬盧龍、遷西二縣。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安縣屬之。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安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1996年10月,遷安縣撤縣設市,為遷安市。
201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河北省轄副地級市,由河北省直屬。
9. 價值多少元,歷史背景如何
1895年,英抄國政府利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俗稱「站人」。「站人」銀元先後在英國倫敦、印度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兩國三地製造,集英文、中文、馬來文等三國文字於一體,這在世界鑄幣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特別是將中國古老的篆字記於外幣之上,令人啼笑皆非。它不僅反映了一段扭曲的歷史,而且反映了英國及其英殖民地國家,一個特殊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書法的發展變化。所以,「站人」遠遠超過一個國家,一種銀幣的文物價值。「站人」銀元圖案精美,內涵深邃。正面一名武士,站立岸頭,傲視世界。左手持米字盾牌,右手執三叉戟,意為能攻能守,戰無不勝。珠圈下左右兩側分列英文ONE-DOLLAR(壹圓),下方記載年號。背面中央有中文篆體「壽」字,上下為中文行體「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站人」銀元含銀量一般是在89%--90%,一般直徑38--39毫米,重量 26.5--27克。最初流通於粵桂兩省,1900年以後北方開始使用,京津較為流行。
10. 如何理解歷史背景知識的地位
歷史背景知識的作用和地位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
因為,許多事情的專發生,在現代屬的觀念看來,其實是可以規避或者說,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意識、物質水平,科技能力,乃至當時特定時代的局限性,都會影響事件的發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如果你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這是一項重要的軍事改革。為什麼周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能夠促進軍事力量的增強。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想要了解一個史實的全貌。就必然要放置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比如後世在分析秦朝的滅亡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比如,為什麼人們會說?漢朝其實是繼承了秦朝的統治。秦國為統一六國,窮兵黷武,過分役使了民力。而漢朝初期,休養生息,與民休養,緩解了苦秦久矣的天下。
歷史事件總是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和邏輯,所以並不只是單純的去看一件事情。而是要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事件的成因和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