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蘇州出過的文人墨客有哪些
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有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亦稱唐家園,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他的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塢,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於此。
文 征 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祝 允 明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徐 禎 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范 仲 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在蘇州買下南園宅地,創設學府,以後全國各地競相仿效,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說。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蘇州范庄前范仲淹的舊宅旁,建造了範文正公祠,門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憂後樂」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墳,墳旁建有「忠烈廟」。 還有乾隆御筆「高義園」題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憂後樂」坊。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其「先憂後樂」的愛國愛民精神。嫉貪如仇,三次被貶;興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興辦義學,提倡教育,掃除人民的愚昧無知;授命戍邊,抵禦強敵,揚我國威。不僅在當時受到重用、人民愛戴,就是在今天,也是為官者的楷模。
中華英才實驗室
馮夢龍(1574-1646年),字猶龍,一字耳猶,號姑蘇民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 墨憨子、茂苑野史民、龍子猶等。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 「吳下三馮」。
馮夢龍的輝煌成就是他的白話文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一 掃我國以前的文言文體裁,堪稱我國白話文創作的先驅者和奠基者。
仲雍
仲雍又稱虞仲、吳仲、孰哉。商末周族領袖古公亶父(後稱周大王)之次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鍾愛幼子季歷之子昌(後之風文王)...
言偃
言偃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時常熟人。孔門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闡揚孔子學說,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
支遁
支遁字道林,本處關,東晉陳留(今河南開封市南)人,一說河東林慮(今河南省林縣)人。著名佛教學者,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
張道裕
張道裕字弘真,沛郡人。漢張道陵(張天師)十二代孫。梁天監二年(503年)來虞山,後在山麓建道觀,名招真治。規制宏偉,有金闕寥陽殿、虛皇壇等,並手植檜樹七棵...
張旭
張旭字伯高,號季明。唐開元吳(今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曾任常熟尉。善書法,以草書為最,時人稱為"草聖"。相傳他喜飲酒,常於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甚或用頭發沾墨作書...
曾懷
曾懷字鐵道。祖籍晉江,由京師遷居常熟。南宋隆興中任浙西提舉,後又任度支員外郎,有綜合考核財政的才能。因主持拘催錢物所,治理有方,財政豐裕,晉戶部尚書。...
B. 蘇州有哪些歷史名人呢
1、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顧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2、馮夢龍 (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三言與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馮夢龍編選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寶庫。這三部小說集相繼輯成並刊刻於明代天啟年間。「三言」各40篇,共120篇,約三分之一是宋元話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擬話本。
「三言」中較多地涉及到市民階層的經濟活動,表現了小生產者之間的友誼;也有一些宣揚封建倫理綱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現戀愛婚姻的占很大比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擬話本的代表作。
總之,明代擬話本較多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感情意識和道德觀念,具有市民文學色彩。它表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藝術上,「三言」比宋元話本有了很大進步。它與宋元話本一樣,具有情節曲折的特點,但它的篇幅加長了,主題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態的描繪更豐富,內心刻畫上也更細膩。但是,「三言」語言不若話本生動,矛盾沖突也淡化了。
馮夢龍在小說、戲曲、文藝理論上都做出了傑出貢獻,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為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
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於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
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4、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於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於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涼涼州晉昌郡陵江將軍唐輝,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書畫題名中也常用「晉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儉跟隨李淵起兵,被封為「莒國公」,所以唐寅也自稱「魯國唐生」。
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車駕主事,死於土木堡之役。唐泰的後代子孫多散部在蘇州吳縣白下、橋里間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這一帶,其父唐廣德經營一家小酒館。其父讓他讀書求取功名,唐寅不負父望,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入庠讀書。
28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喪失進取心,從此游盪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
繪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
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5、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江浙行省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
據傳本名陸堅,後過繼永嘉府平陽縣(今溫州平陽縣)黃氏為子,嘗自稱「平陽黃公望」。中年當過都察院掾吏,皈依全真教,別號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帶賣卜為生。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
黃公望學識淵博,工書法,通音律,能詩文,鍾嗣成說他:「公之學問,不在人下,天下之事,無所不知,薄技小藝亦不棄。」50歲才開始學繪畫,曾得到趙孟𫖯的指教,陶宗儀說他「畫山水宗董、巨」。
黃公望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重視寫生,常在風景名勝地隨筆摹寫,其水墨山水尤為出色,創立了淺,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其著作有《山水訣》是中國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
C. 蘇州有哪些名人
吳健雄
吳健雄
吳健雄 (1912 ~ 1997) ,核物理學家, 1912 年 5 月 31 日(陰歷 4 月 29 日)生於江蘇太倉縣瀏河鎮。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吳仲裔在家鄉創辦了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由於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吳健雄從小就能與其兄弟一樣讀書識字。在家鄉讀完小學, 1923 年考入蘇州市第二女子師范學校, 1927 年以優秀成績從師范學校畢業,任這一所小學教師。兩年後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一年後轉入物理系, 1934 年獲得學士學位後,受聘到浙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後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 1936 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1940 年獲博士學位, 1942 年在美國與袁家騮博士結婚, 1944 年參加了「曼哈頓計劃」(研製原子彈), 1952 年任哥侖比亞大學副教授, 1958 年升為教授,同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教授直到 1980 年退休, 1975 年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女性會長,同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國家科學勛章,這是美國最高科學榮譽, 1978 年在以色列獲得沃爾夫獎,1982年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吳健雄以其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崇高的榮譽。1958年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這是該大學首次把這個榮譽學位授予一位女性。她還獲得其它15所大學的名譽學位。美國總統授予她1975年國家科學勛章。1978年她獲得國際性的沃爾夫基金會首次頒發的獎金。她受聘為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7 年2月16日在紐約病逝,終年 85 歲。吳健雄先生墓園在江蘇太倉,紀念館建於母校東南大學校園內。
吳健雄是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有「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之稱,她的主要科學貢獻有以下幾方面:
1 . 1957 年用β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1956 年之前,吳健雄已因在β衰變方面所作過的細致精密又多種多樣的實驗工作而為核物理學界所熟知。 1956 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吳健雄立即領導她的小組進行了一個實驗,在極低溫( 0.01K )下用強磁場把鈷 -60 原子核自旋方向極化(即使自旋幾乎都在同一方向),而觀察鈷 -60 原子核β衰變放出的電子的出射方向。他們發現絕大多數電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鈷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說,鈷 -60 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變的電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但如果宇稱守恆,則必須左右對稱,左右手螺旋兩種機會相等。因此,這個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由此,在個物理學界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 . 1963 年用實驗證明了核β衰變在矢量流守恆定律
吳健雄對β變的一系列實驗工作,特別是 1963 年證明的核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由實驗定實電磁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有密切關系,對後來電弱統一理論的題出起一重要作用。
3 .在β衰變研究在的其他貢獻
關於β衰變的研究對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吳健雄從事這一專門領域的研究多年,被公認為是這方面的權威。她與 S.A. 茲科夫斯基 (Moczkowski) 合著有《β衰變》一書;在 K. 西格邦 (Siegbahn) 所編《α - ,β - 和γ - 射線譜學》一書中,吳健雄也是關於β衰變和β相互作用部分的撰稿人。前面所述兩項主要學術成就實際上也都與β衰變研究直接有關,下面再就吳健雄在β衰變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作些補充。
(1) 證實了β譜形狀的源效應,澄清了早期β衰變理論中的一些錯誤,支持了費米理論。
(2) 對β衰變的各種躍遷,特別是禁戒躍遷的全部級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了β衰變的理論。
(3) 對雙β衰變的研究。 1970 年,吳健雄等報道了一次在美國克里夫蘭附近的一個 600 余米深的鹽礦井內進行的 48 Ca 雙β衰變則實驗。實驗選在深礦井內是為了盡量減少宇宙線的背景輻射。
4 .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哲學方面的實驗
1935 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發表了一篇論文,對哥本哈根學派創立的量子力學描述的完備性提出了疑問,他們的看法可歸結為一個佯謬。由於對量子力學關於物理量可測度性及幾率概念的認識有不同看法,愛因斯坦始終認為應當有一種理想的、確定的、對物理實質有完備敘述的理論出現以代替目前的量子力學數學結構,因而導了後來有「隱變數理論」的出現,即認為量子力學中的「概率」乃是對某些目前未知的「隱變數」作某種平均的結果。因此,幾十年來有一些物理學家企圖尋覓這些「隱變數」以建立新的、完備的量子力學,但均未成功。而另一些物理學家則否認有這些「隱變數」存在,事實上已有人證明在希爾伯特的某些條件下,目前的量子力學的數學結構是不容隱變數存在的。
吳健雄等早在 1950 年就發表了一篇關於「散射湮沒輻射的角關聯」的文章,實驗表明具有零角動量的正、負電子對湮沒後發出的兩個光量子,如狄拉克理論所預料,將互成直角而被極化,也證明正電子與負電子的宇稱相反,說明與目前的量子力學並無矛盾。 1975 年吳健雄等又發表了一篇題為「普頓散射的湮沒光子的角關聯以及隱變數」的文章,報道他們測得的在一很寬的散射角范圍內到達符合的康普頓散射光子的角分布,其結果與假設電子與正電子有相反的宇稱為前提而得到的標準的量子力學計算相符。 J.S. 貝爾 (Bell) 在 1964 年曾對任何局部隱變數理論所能預言的角分布取值圍作了限定,而吳健雄等所觀察到的角分布在假設通常的量子力學康普頓散射公式是正確的前提下並不符合貝爾的限定,這樣也就再次對局部隱變數理論作了否定,從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學的正統法則。
5 .μ子、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
從 60 年代中期開始的 10 年間,吳健雄集中力量從事這一中、高能物理領域的實驗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有不少工作富有首創性和很高的學術價值。
μ子物理方面的工作包括: Sn , Nd , W 等元素的μ子 X 射線的同位素移的測定; 209 Bi μ子 X 射線的磁偶極和電四極矩超精細相互作用的研究;近 10 種μ子原子中核γ射線的測定等。
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內的交變梯度同步加速器產生的強大的 K - ,∑ - 和 粒子流,以高解析度 Ge(Li) 探測器為工具,用奇異原子方法准確地測定了這些粒子的質量和磁矩。
6 .穆斯堡爾效應的測量及其應用方面的工作
在 1958 年發現穆斯堡爾效應之後,吳健雄就開始對它進行深入研究。他們專門研製了一種閉環氦致冷器用於低溫穆斯堡爾效應研究,其溫度控范圍為 20 — 300K ,對於放射源或庫侖激發源均可使用。他們用庫侖激發後產生的穆斯堡爾效應,分別測量了鎢同位素 ( 182,184,186 W) 和鉿同位素 ( 176,178,180 Hf) 的第一激發 2 + 態中的電四極矩的比率,並與轉動模型所預期的結果作了比較。在 1978 年,他們進一步用一個 3 He/ 4 He 稀釋致冷器使穆斯堡爾測量得以在低至 0.03K 的溫度下進行,以研究氧高鐵血紅素的磁性質與弛豫特性,結果表明在約 0.13K 時該血紅素進行磁躍遷;利用這一裝量還在諸如收體溫術、弛豫效應、與溫度有關的超精細場的研究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實驗,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
7 .其他實驗工作
吳健雄在實驗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廣。她尤其注意實驗技術的不斷改進,曾對多種核輻射測器的開發、改進做出了貢獻,例如薄窗蓋革計數器、某些塑料閃爍探測器、 Ge(Li) 半導體探測器等。至於所涉足的實驗工作,較早斯完成的有某些方射性同位索的分析,慢中子速度譜儀研究(多種材料),中子在正氫和仲氫中的散射以及核力范圍的探討,在氣體中形成電子偶素時電場影響的研究,延遲符合技術用於測 42 Ca 和 47 Sc 的激發態的壽命,中子與 3 He 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高能級發出的內轉換譜線的觀察、對正電子譜及正電子湮沒的研究等等。
吳健雄紀念館
吳健雄先生逝世2年後,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在其母校――東南大學校園內建造吳健雄紀念館。
吳建雄紀念館建築面積2129平方米,整體4層,地下一層。紀念館造型莊重朴實、簡潔對稱。紀念館不僅對吳建雄的生平業績進行了充分展示,而且陳列了由吳健雄家屬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捐贈的大批遺物,包括她生前所獲得的獎章、獎狀、證書、聘書,有關文件、書籍,朋友及要人贈送的書畫、物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吳健雄星」
在浩渺的星空,有一顆小行星,它的名字叫「吳健雄星」,是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名字命名的。吳健雄女士以其對物理學的傑出貢獻,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譽,也為自己贏得了「中國的居里夫人」的桂冠,並最終將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永恆的星空。
吳健雄出生於江蘇太倉,1929年她以最佳成績由蘇州女師畢業,並獲準保送進入東南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但按當時的規定,師范學生保送上大學需要先教書,服務一年。於是她進入私立中國公學任教並繼續學習。當時胡適在該校兼任校長並講授「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課程。一次考試之後,胡適改完卷子興奮地對同在公學執教的楊鴻烈、馬君武說:「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學生,對清朝三百年思想史闡述得這么透徹,我打了一個100分。」楊、馬二人聞言,也說班上有個學生總得一百分。三人分別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寫了下來,拿出來一看,居然都是「吳健雄」。三位老師開懷大笑:「怪不得她能保送進中大呢!」
1930年吳健雄進入中央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吳健雄資質俊秀,學習游刃有餘,在求知慾的驅動下,她翻閱了一些有關X光、電子、放射性、相對論等方面的書籍,沒想到一下子便被倫琴、貝克勒爾、居里夫婦、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給深深地吸引住了。於是,她第二學年便申請轉到了物理學系。
中大物理系有許多名師,有研究光學的系主任方光圻,有天文學家張鈺哲,有教電磁學的專家倪尚達,後來又來了一位教授近代物理的施士元。施士元在法國巴黎大學鐳研究所跟隨居里夫人做研究多年,是居里夫人為中國培養的惟一的博士。教學之餘,他向同學們講述了居里夫人的種種逸事,這些都使得對居里夫人崇拜有加的吳健雄備感親切。那個時候,不管是在教室,還是宿舍和飯堂,吳健雄經常都會說到居里夫人如何如何,彷彿居里夫人是一位她所熟悉、景仰的長輩似的。「那時,居里夫人是吳健雄的典範」,數十年以後吳健雄的許多同學還都是眾口一詞地這么說。
當時,中大的女學生宿舍在北極閣山下的石婆婆巷,是一片屬於教會的樓房,有東、西、南、北4座樓,房間有大有小,大的住6人,小的住3人,最小的只容1人。吳健雄住南樓,起初與人同住,後來為專心念書,便搬到南樓後面平房中的小屋中閉門讀書,很少參與娛樂活動,節假日也難得出去。她有位叔父在南京任職,星期天總是開車來校,想接侄女到郊外「換換腦筋」,可每次載走的總是她的同學。越是這樣,她叔父越是擔心她的身體,越是要拉她出去「透透空氣」,但總是很難說得動她。
對於這一切,施士元都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就在吳健雄進入中大的第二個年頭,日寇在我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第三年,日寇又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吳健雄是位很溫和的學生,但是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她在教室里再也坐不住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的12月,她冒雪參加了總統府門前的靜坐示威活動,逼得蔣介石不得不出來向學生作個交代。不久以後,吳健雄還成了大家公推的學生示威遊行的領頭人。
1934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導下,吳健雄撰寫了一篇題為《證明布喇格定律》的優秀畢業論文。帶著師友的殷切厚望,她於1934年離開了母校,不久即赴美繼續深造。
此後歷經數十年的艱苦奮斗,吳健雄為世界現代物理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她在博士在讀期間就參加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解決了連鎖反應無法延續的重大難題,被人們稱為「原子彈之母」。她還驗證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並先後獲得了各國政府及世界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學位和獎勵等,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物理女王」。
D. 蘇州的名人有哪些
蘇州的名人柳亞子、顧頡剛、葉聖陶、胡繩 、沈壽、貝聿銘、潘迎紫、劉嘉玲,韓雪,版潘虹、權朱迅、沈冰等。
1、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人,出生於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
2、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3、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4、韓雪,1983年1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中國內地女演員、歌手、影視製作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5、劉嘉玲,1965年12月8日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0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中國香港影視女演員、歌手。
E. 蘇州古代文人
蘇州古代狀元
陸潤庠:陸潤庠聰明好學,10歲便讀完了儒家的《九經》;對家傳醫學,他也用心學習,頗懂醫術。他憑籍儒學根底考中鄉試,成為一名舉人。
洪鈞:洪鈞,字陶土,號文卿,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
翁曾源:翁曾源,字仲淵,常熟(今屬江蘇)人。
翁同龢:咸豐六年(1856),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之時,翁同龢參加廷試,一舉考中一甲一名。
吳鍾駿:吳鍾駿,字崧甫,又字吹聲,號晴舫,一作狂訪,江蘇吳縣(今蘇州)人。
陸增祥:陸增祥,字星農,太倉(今屬江蘇)人。少力學,讀書不輟。
文震孟:天啟二年(16 22 ).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文震孟第十次參加禮部會試。三場考場下來,文震孟榜上有名。十進禮部貢院考場,歷時27年,文震益終於成了一名貢士。
汪繹:汪繹,字玉輪,號東山,常熟(今屬江蘇)人。少好學,以詩文著稱。
陸肯堂:陸肯堂是清代第十八位狀元,字邃升,一字澹成,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七年(1650)生於封建地主知識分子家庭。
歸允肅:歸允肅是清代第十六位狀元,字孝儀,號惺崖,江蘇常熟人,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生於封建官宦之家。
彭啟豐:彭啟豐,字翰文,16歲入官學讀書,好學上進,誓效祖父,也做個狀元。雍正五年(1727)會試第一,也奪得會元桂冠;殿試時,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把他列為第一甲第三名,世宗愛新覺羅胤滇親拔為第一。
錢棨:錢棨,字振威,一字湘齡,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
畢沅:畢沅,字秋帆,又字梁蘅,自號"靈岩山人",愛新覺羅·胤祈求滇帝的第八年,即雍正八年(173),畢沅出生於鎮洋(今江蘇太倉)。
韓菼:長洲(今江蘇蘇州)是清代出狀元最多的縣。有清一代,開科112次,狀元114人,有7人出自長洲。韓菼是長洲7狀元中的一員。
徐元文:徐元文,宇公肅,號立齋,生於明崇禎七年(1634)九月二十八日,死於康熙三十年(1691)閏七月二七日,享年88歲。徐元文與他的哥哥徐乾學、弟弟徐秉義都是進士,在當時很有名望,號稱"崑山三徐"。
朱希周:弘治九年(1496)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參加股試,一舉奪魁。據《明史·朱希周傳》講,朱希周之所以能中狀元,乃是因為明孝宗喜歡他的姓名,才擢為第一甲第一名的。是否真的如此,今也難以斷言了。
顧鼎臣:
申時行: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月十五殿試,會試中式的299人參加考試。第2天,擔任評卷的"讀卷大臣"評閱試卷。第三天發榜,高居榜首的是申時行。
吳寬:憲宗成化八年(1433)二月,吳寬終於考中會試,並且奪得第一名。按科舉成式,會試後的殿試於三月初舉行,而成化八年的殿試延至三月十五日舉行。吳寬以一道出眾的時務策,一舉奪得第一甲第一名的桂冠。
毛澄:毛澄字憲清,出身於一普通的地主家庭,自幼深受封建倫理思想的薰陶,他刻學習,終於考取了殷試第一名。
吳廷琛:嘉慶七年( 1802)二月,吳廷琛在"壬成科"會試中一舉奪魁,成為會元。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1793)潘世恩奪得第一甲第一名的桂冠。他是乾隆朝第二十六位狀元。在有清一代114位狀元中,他排在第六十二位上。
彭定求:彭定求成了清開國以來的第十五位狀元。這年,彭定求年三十有二。
孫承恩:常熟(今屬江蘇)是清代經濟、文化最繁盛的地區之一,名士輩出,登科者多,光是狀元就出了五個。孫承恩是五狀元中的一個。
徐陶璋:徐陶璋,字端揆,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沈坤:沈坤,宇伯載,號十洲,直隸大河衛(今江蘇淮安)人,祖籍崑山(今屬江蘇),後徙居此。
繆彤:繆彤是清代第十二位狀元,字歌起,號念齋,明朝天啟七年(1627)生於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在鄉里以循規蹈矩聞名,被鄉人薦為遵循封建道德規范的楷模。他熱衷科舉考試,渴望中式奪魁先後5次公車北上應試。
吳信中:吳信中,字閱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父吳雲,曾任御史,剛直不阿,直聲震朝野。吳信中少力學,珍惜字紙,曾刻《文帝惜字文》以規勸世人。
石韞玉:石韞玉,字執如,號琢堂,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六十一位狀元。
陳初哲:陳初哲成為清代開國以來第五十一名狀元,也是元和分縣以來的第一名狀元。這年,陳初哲年33歲。
張書勛:張書勛,字在常,號酉峰,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中狀元。
王世琛:王世琛,字寶傳,號艮甫,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陸遜 本名議,字伯言。三國吳吳郡吳人。孫策婿。初仕孫權幕襯,累遷偏將軍、右部督。與呂蒙計克公安,南郡,擒殺關羽。孫權黃武初,任大都督,領兵拒列備。固守不戰,待蜀軍疲憊,方以火攻,大破之,領荊州牧。後任丞相。因僅時孫權廢太子,受責,憤恚卒。謚昭候。《三國志》有傳。
陸績 字公紀。三國吳吳人。康子。年6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歸以遺母,佳傳今古。既長,博學多識,星歷算數無不備覽。與虞翻、龐統友善。孫權辟為曹掾。以直見惡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為官清廉,鬱林任滿歸,舟輕不能越海,載石為重,以助航行,巨石亦隨之歸第。吳人稱為"廉石"。今猶立蘇州碑刻博物館(即文廟)內著述甚豐。有《周易》、《揚子太玄經》、《渾天圖》等。《三國志》有傳。
陸柬之 唐吳人。元方伯父。虞世南甥。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議郎。以書專家,少學舅氏,而世南學於永禪師,皆有禮法。柬之與歐、渚齊名,隸行入妙,草入能。隸行於今殆絕遺跡,嘗觀其草書意古筆老,信乎名不虛得也。嘗書頭陀寺碑、急就章、陸機文賦、龍華寺額、武丘東山碑,最聞於時。傳見《唐書·陸元方傳》。
范仲淹 宋蘇州吳縣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秘閣校理、右司諫、權知開封府。仁宗景佑三年,上《百官圖》論用人是非,忤呂夷簡,出知饒、潤、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改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守邊數年,負防禦西夏重任。慶歷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汾州兼陝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謚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範文正公集》。其於景佑元年(1034)任蘇州知州。曾興修太湖水利。景佑二年。創設府學,越八年,入朝任參知政事。仁宗慶歷四年(1044),接受范仲淹等人提出的"天章閣之議"改革方案。惠澤鄉民。《宋史》有傳。
韓世忠 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宋延安人,為抗金名將。建炎三年,官浙西制置使,守鎮江。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術相持黃天盪達四十八月。後官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餘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後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跨驢攜酒,縱游西湖。世忠曾在建炎初,提兵至吳中,以滄浪亭為宅第。其卒後,被追封為蘄王,葬於蘇州靈岩山麓,《宋史》有傳。
范成大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宋吳縣人。雲子。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假資政殿大學士充國使使金,除中書舍人,累擢參知政事,絡資政殿大學士、通議大夫。57歲時歸隱築石湖草堂,孝宗為題"石湖"二字,遂自號石湖居士。卒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於詩,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吳船錄》、《石湖紀行》、《吳郡志》等。所著《范村梅譜》一書,詳解十二種梅名稱、形狀及其生長規模及觀賞價值。是我國最早介紹梅花專著,對研究我國古代生物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宋史》有傳。
沈周 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明長洲相城人。澄孫,恆吉子。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尤工畫。為吳門畫派的創始人,名士唐寅、文璧咸出其門,以水墨山水為藝林絕品,與唐寅、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大家。為人耿介獨立,風神蕭散,絕意仕途。著有《沈氏客譚》、《石田翁客座新聞》、《石田稿》等。《明史》有傳。王鏊為撰墓誌銘。
王鏊 字濟之。明吳縣洞庭東山人。琬子。年16隨父讀書國子監,侍郎葉盛提學御史陳選奇之,成化十年(1474)鄉試、十一年會試俱第一,遷試第三,授編修。弘治初,選為侍講學士、充講官,尋轉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起左侍郎,入內閣,渝月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時劉瑾專權,欲殺大臣韓文、劉大夏等,鏊力救得免。以志不得行,四年歸里。卒贈太傅,謚文恪。博學有識鑒,文章爾雅,論文明暢。著有《震澤長語》、《震澤編》、《震澤先生集》等。《明史》有傳。
祝允明 字希哲,號枝山,又號枝指生。明長洲人。顥孫。弘治五年(192)舉人。正德十年(1515)任興寧知縣,治民酷辣,遷應天通判。十四年,謝病歸,博覽群集,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文章有奇氣。尤工書法。小楷學鍾繇、王羲之,狂草學懷素,黃庭堅,筆勢勁健,又能出入變化,自成面目。名動海內。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惡禮法,玩世自放,不問生產。交遊廣泛。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著有《蘇材小纂》、《野記》、《語怪》等。《明史》有傳。
唐寅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史等。明吳縣人。弘治十一年(1498)舉鄉試第一。因科場案逮下錦衣衛獄三月,謫為吏役,恥不就。寧王宸濠以厚幣聘之,寅察其異志,佯狂而放還。築室桃花塢,日與客醉飲其中,自署"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善書,畫入神品,詩文初尚才情,晚年頹然自放。為有明一代書畫宗匠。為"明四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撰墓誌銘。著有《古今畫譜》、《唐伯虎集》、《六如居士全集》等。《明史》有傳。
文徵明 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征仲,別號衡山。明長洲人。林子。幼不慧,稍長穎異挺發。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楨,清麗古雅。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黃庭堅,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學畫於沈周。與祝允明、徐禎卿、唐寅輩相切磋,名日益著。為人和而介。寧王宸濠慕其名,貽書幣聘之,辭病不赴。正德末,巡撫李充嗣薦之,以歲貢生謁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世宗立,預修《武宗實錄》、侍經筵。致仕歸。卒,私謚貞獻先生。為有明一代書畫宗匠。詩文書畫皆工,而畫尤勝,世稱兼趙孟(兆頁)、倪瓚、黃公望之長。著有《漢隸韻要》、《停雲館法帖》、《甫田集》等。《明史》有傳。
徐禎卿 字昌谷,一作昌國。明常熟人,徙吳縣。天資穎特,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為諸生時已工詩。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善而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其詩熔煉精警,喜白居易、劉禹錫,為吳中詩人之冠。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官大理寺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監博士。在京與李夢陽、何景明游,名亦相亞,史稱前七子。著有《剪勝野聞》、《新傅籍》、《異林》等。《明史》有傳。
雷允上 名大升,以字行,號南山,清吳縣人。父嗣源,拔貢生,官內閣中書。允上初業儒,好鑽研醫術葯物。雍正十二年(1734)在城區閶門創設誦芬堂葯鋪。乾隆元年(1736)舉鴻學博士不就,隱於醫,治疾無不效,遇貧者施之葯。尤精於修合丸散膏丹,靈驗如神,所研製"六神丸"馳譽中外。著有《金匱辨證》、《要症論略》、《經病方論》等。又善琴工詩,有《琴韻樓詩存》等。墓在吳縣西跨塘萬字圩。
沈壽 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宦。吳縣人。生於蘇州一個古董商家裡。7歲隨姐沈立學刺綉。十六七歲在當地已負盛名。光緒十六年(1890),即在蘇州創辦同立綉校。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壽開始研究刺綉針法,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二十九年,沈壽吸收繪畫中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表現物象的立體感,創造出模擬綉法,成為欣賞性綉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後70壽辰,沈壽綉成 "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兩幅壽屏,通過在農工商部供職的蘇州人單束笙進獻。慈禧見壽屏,贊為絕世神品,書"福""壽"兩字,分贈余覺、沈壽夫婦倆。農工商部頒發雙龍寶星等勛章,並由尚書載振奏准設立女子綉工科,任命余覺為總理,沈壽為總教習,專門培養刺綉人才。是年11月,沈先期去日本考察美術學校教學,翌年1月回國,即在北京建校,內設國文、圖畫、刺綉三課程。8月,在蘇州設福壽綉廠,翌年停辦。沈壽吸收日本刺綉和西洋畫的長處,以新意運舊法,使綉品更生動逼真,有立體感。所綉英女王維多利亞半身像,獲世界萬國博覽會最優等獎。宣統二年間(1910)初,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沈壽奉命專責審查綉品。辛亥革命後,綉工科停辦。余、沈去天津創辦自立女工傳習所,辦學3年。民國3年(1914),應張春之聘,沈壽擔任南通女工傳習所所長,繼續傳授刺綉技藝。所綉義大利皇帝、皇後像在意宮廷引起轟動,在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又獲金質大獎。6年,沈壽多病,張謇恐其藝法不傳,請沈壽詳講綉法,張作筆記,每天一二條,或二三天一條,數月後成《雪宦綉譜》一書,總結18種刺綉的基本計法。9年10月,南通綉織局落成,沈壽任局長。10年6月8日沈壽病逝,終年48歲。葬南通黃泥山之東南麓。蘇州博物館藏有其《濟公像》等綉品。沈壽姐沈立,又名鶴一,刺綉技藝堪與沈壽媲美,妹妹長期合作。沈壽出嫁前即已合綳共綉,以後仍與沈壽一起去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沈壽逝世後,沈立接任南通刺綉局長。她的自綉作品有《馬》、《神女》、《虎》等。
朱燮 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吳郡(今蘇州)人。通經史、懂兵法,曾出家為道士,後還俗。隋末,任崑山縣博士。大業九年(613年)七月,餘杭人劉元送乘楊玄感舉兵反隋之機,率眾起兵,發展至數萬人。八月,朱燮在崑山亦率數十學生起義,"民苦役者赴之如歸"(光緒崑山縣志語)。襲破隋將趙六兒營,眾至10萬人,從東陽(今金華)至京口(今鎮江),幾千里均為義軍所轄。與晉陵(今常州)起義軍領袖管崇,共推劉元進為主,進據吳郡,任尚書僕射。隋煬帝命將軍吐萬緒率兵鎮壓,兩軍相持百餘日後,義軍退據黃山(在今蘇州),百姓從者如歸市,聲勢愈發浩盛。隋煬帝復遣王世允發兵,合力鎮壓。朱戰敗犧牲。
范成大 南宋詩人。字至能,一作致能,又宇幼元,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其先本居蘇州,父范零始徙昆,遂為崑山人。他早年喪父,賴父好友王葆留家塾,於城之薦嚴寺(今縣血防站址)讀書,十年不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中進士。歷任處州知府、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寓居蘇州石湖。他擅長寫詩,其詩題材廣泛,在出使金途中所作的絕句一卷,寫渡淮後的見聞,表現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心情。他以善寫田園著名,組詩《四時田園雜興》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較為突出,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驂鸞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范村菊譜》、《范村梅譜》等。
沈萬三 名富,字仲榮,世稱萬三,崑山周庄人。元朝末年隨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鎮徙居周庄東(土宅),以躬耕起家。後又遷至周庄銀子濱,到吳江分湖陸道源家理財,並得其巨資。回周庄後憑借北蜆江(古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經瀏河出海的有利條件,開始他"竟以求富為務"(光緒《周在鎮志》)的對外貿易活動,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逾吳下"(董夠《碧里雜存》)的江南第一豪富。發跡後,他曾先後流寓南京、蘇州、吳江等地,富名遍天下。明初,助築南京城1/3,繼而又犒勞明太祖軍隊,軍百萬,一軍一兩銀,如數輸之,竟毫無困苦的樣子,明太祖深恐"民富敵國"(《明史·高皇後馬氏傳》),怒欲殺之,後被發配雲南充軍。死後水葬.
F. 哪些歷史著名詩人是蘇杭人士
賀知章,陸游
G. 江蘇古代有什麼詩人
李煜(937年―年)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相傳生於天祚三年(937年)七月初七[1],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八日於京師里第卧疾而卒[2],一說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精於政治,但其藝術才華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等。被譽為「千古詞帝」。
范成大 (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宋朝詩人。他的後半生創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著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善於寫絕句,詩風清新、秀麗,充滿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著有《石湖居士詩集》。
張籍(768-830?)
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水郎」或「張司業」。又因其家境窮困,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為「窮瞎張太祝」。是韓愈的學生,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
李紳(772-846)
字公垂,今江蘇無錫人。唐朝詩人。他與當時的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並共同倡導寫作新樂府。他在唐朝元和年間考取進士,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宰相的職位。但他對普通百姓還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詩歌中流露出對百姓窮困生活的關心之情,這在封建社會當官者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今江蘇興化人。清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擅長畫蘭花和竹子。他主張作詩面向現實生活,抒發真實情感,反對因循守舊,重復古人。所作詩詞多描寫民間疾苦,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樸素自然。著有《板橋全集》。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工於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於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著有《範文正公集》。
高啟(1336-1373)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王世貞(1526年-1590年)
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於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錢謙益(1582—1664)
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准北宋之矩矱」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後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H. 蘇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蘇州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間.科舉仕進的,蘇州轄區共出文狀元45名,佔全國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為8名,清代為26名(占清代114科狀元的22.8%),明代蘇州府有進士437名,清代則有600名。至於封疆大吏、征戰良將、地方官員、社會名流,有貢獻於社稷的蘇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蘇地而為後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間滄浪亭所立名賢祠,初建即列名賢像贊570名,後又續增名賢600餘名。名賢祠幾經興廢,民國30年(1941)重修後,尚存名賢像贊594名。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南北朝
張僧繇,梁天監至大同年間大畫家。擅長人物及佛教畫,所繪佛像,自成樣式,有「張家樣」之稱,被雕塑者取作模範。亦精繪肖像,作風俗畫,尤善畫龍,曾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故事。僧繇作畫,骨氣奇偉,「六法」精備。用筆多依書法,有意到筆不到之妙。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中國古代畫家「四祖」。
陸探微(?~約485),著名畫家。畫學東晉顧愷之法,畫史上常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平生愛畫古聖賢肖像,骨秀神清,嚴正生動。後人謂其畫筆跡周密,勁利如錐刀刻劃,號為「密體」。亦工繪蟬、雀、馬、猴,及繪搗衣、盪舟、斗鴨等,被譽為中國古代「畫中四祖」之一。
顧野王(519—581),字希馮,文字訓詁學家。曾搜羅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個,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書,解釋頗詳,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字典,文字訓詁學的重要著作。
唐
張 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著名書法家。能詩,長於七絕,與包融及賀知章、張若虛都有名當時,號稱「吳中四友」。其書法以草書名世,所書「狂草」逸勢奇狀,瀟灑豪放,連綿回繞,別具一格。人們尊為「草聖」。張旭嗜酒,常於大醉後呼叫狂走而後落筆,甚至以頭發濡墨而書,酒醒後,自己都認為是神來之筆,不可能再寫出第二幅,世稱「張顛」。文宗時詔以李白詩歌、斐旻劍舞與張旭草書為「三絕」。
楊惠之,唐開元天寶年間(712~755)雕塑家。先學畫,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法,後專攻雕塑,成為天下第一雕塑手,與「畫聖」吳道子齊名。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與神情特徵,生動傳神,對後世塑像藝術影響甚大,被尊為「塑聖」。崑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吳縣角直保寺聖羅漢像相傳出自其手。
韋應物(737—約791),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說洛陽人。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馬郎中任蘇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賓禮儒士,顧況、劉長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輩,與之酬唱。其性高潔,以清德為唐人所重,號稱「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得建安風韻。著有《韋蘇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寶歷元年五月任蘇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離任。任蘇州刺史時,勤政除弊,主持修築蘇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於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後人紀念他,與西湖之堤同稱之為「白堤」。他離任蘇州時,百姓啼哭相送,劉禹錫贈詩雲:「姑蘇十萬戶,皆作嬰兒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長於詩,多至數千篇,在蘇州時也有歌頌姑蘇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詩歌。
陸龜蒙(?—876),字魯望,唐代長洲縣人。隱居甫里(今吳中區角直鎮),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他生活清貧,一面親自下田耕作,一面讀書論撰不輟,史稱「樂聞人學,講論不倦」。他擅長詩文,與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負盛名,人稱「皮陸」。所作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寫景詠物為多。所著《耒耜經》,是研究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要文獻。
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景佑元年(1034)知蘇州時,大水成災,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農業生產。他在蘇州還創設郡學,成為蘇州有學之始。范仲淹工詩詞散文,善書法。文章闡述其政治主張,詞多寫塞上風光,風格較為明健。其《岳陽樓記》中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凝聚了范仲淹畢生心志,成為激勵後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號北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著名詩人。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學士名義出使金,不畏強暴,敢與金主力爭國權,終於不辱使命,全節而歸,受到當時南宋朝野的稱頌。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築「石湖草堂」。范成大工詩,與楊萬里、陸游、尤袤齊名,合稱「南宋四家」。其《田園四時雜興》詩60首,描寫農村風光和民生疾苦,尤為突出。他撰寫的《吳郡志》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蘇州地方誌乘。
明
高 啟(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長洲縣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今屬吳中區角直),自號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同以詩名,稱「吳中四傑」,洪武五年(1372)蘇州知府魏觀以張士誠府重修府治,被讒受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而被腰斬於南京,年僅39歲。其詩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況 鍾(1383—1443),字伯律,號龍崗,別號如愚。江西靖安縣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蘇州知府。在巡撫周忱的支持和協助下,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削減高額田賦,減輕人民負擔,興修太湖水利,設置「濟農倉」,清理歷年積案,維護社會治安,發展教育,培養選拔人才等,蘇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況鍾因丁憂、考滿,三次離任時,蘇州府先後有十三萬五千餘名群眾聯名上書,請求奪情起復和留任。明正統七年(1422)十二月卒於任上,享年60歲,「郡民罷市,如哭私親,七邑紳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鄰群蘇、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絡繹弗絕」。
蒯 祥(1398—1481),字廷瑞,傑出建築大師,北京明故宮設計者。吳縣香山(今屬胥口)人。出身木匠世家。父蒯福「能大營繕,永樂中為木工首」。永樂十五年(1417),蒯祥參加北京宮殿的設計和建築,被任命為「營繕所丞」。正統年間(1436~1449)負責重建皇宮三大殿及文武諸司。天順末年(1464),又主持規劃建造裕陵。精尺度,擅長榫卯技術,被譽為「蒯魯班」。
吳 寬(1435—1504),字原博,號匏庵,書法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時勤奮好學,「好古力學,至老不倦。」善詩文,為當時文章領袖;擅繪畫,尤長書法。平生學宗蘇軾,書法亦酷似東坡。好藏書,且多親手抄錄。故居在蘇州城區樂橋西尚書里。其待人寬厚,講人情,重友誼,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卒於任,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沈 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著名書畫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長洲相城人。擅畫山水,初得法於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趙同魯;後學宋元,於董源、巨然、黃公望、吳鎮、王蒙尤有心得,並能融會變化,自成風格。與其學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居其首。書法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其詩、書、畫,被時人視作「神品」,稱之為「三絕」。
唐 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著名書畫家。少與張靈相善,學畫於周臣;後結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等,切磋文藝。29歲中鄉試第一,次年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獄。後游歷名山大川,致力繪畫,賣畫為生。生性不羈,常用「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後皈心佛教,自號「六如」。擅畫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劉松年,兼學元人。工畫人物、花鳥,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畫苑,被稱作「明四家」,又善書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寵同為明代中期的中興書法家。詩初多穠麗,中年學劉禹錫、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譽為「吳門四才子」。
王 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年又號拙叟。文學家,吳縣東山陸巷人。明成化十年(1474)鄉試,明年會試均第一,廷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王鏊秉性耿介,與宦官劉瑾勢力斗爭,與大學士李東揚力救被劉瑾加害幾死的崔璿、姚祥、張瑋、韓文、劉健、謝遷、楊一清、劉大夏等官員,得以免死。但終因劉瑾專橫,禍流縉紳,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歸。辭官返里後,蟄居東山14年。其間廷臣交相薦舉,終不再出。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紀聞》、《震澤編》、《守溪文集》等。嘉靖三年(1524)卒於家鄉,墓表坊上鐫有唐寅書「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對聯。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號枝山、枝指生,長洲縣(今蘇州)人。著名書法家。5歲能書徑尺字,9歲能詩。稍長,博覽群書,詩文有奇氣,當眾疾書,思若湧泉。青年時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等交遊,世稱「吳中四才子」。工書法,擅直、行、草、章;尤長草書,名動海內。王世貞《藝苑卮言》雲:「天下書法歸吾吳,而京兆允明為最。」有「明代草書第一人」之譽。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著名書法家,長洲(今蘇州)人。少時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並常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相切磋。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大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推為第一,亦能隸書。擅畫山水,師法宋元,多寫江南湖山庭園和文人悠閑生活,構圖平穩,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備。亦善花卉、蘭竹、人物。亦能詩,宗白居易、蘇軾。以詩、書、畫「三絕」兼擅,馳譽藝苑,名滿天下。沈周、唐寅死後,推為吳門畫壇領袖。
魏良輔(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倉州人,崑曲「水磨腔」創始人。他早年習北曲,經過十年潛心研究,在原來流行吳中的南曲聲腔基礎上,研製成既保留南曲紆徐回環的特點,又兼收北曲雄健剛勁風格的新崑山腔,被後人譽為崑曲的「鼻祖」、「曲聖」。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長洲縣(今蘇州)人。少有才氣,惜懷才不遇。馮夢龍才情跌宕,詩文麗藻,尤明經學。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還編有民歌集《掛枝兒》、《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譚概》等,並改寫小說《平妖傳》、《新列國志》。戲曲創作有傳奇劇本《雙雄記》曾修改湯顯祖、李玉、袁於令等人作品多種,合稱《墨憨齋定本傳奇》。另外還著有《春秋衡庫》、《春秋指月》、《別本春秋大全》、《智囊》、《智囊補》、《七樂齋集》、《情史》、《笑府》等上百卷。兄夢桂、弟夢熊皆有名,稱「吳下三馮」 。
文震亨(1585—1645) ,字啟美,長洲人。造園藝術家。文徵明之曾孫。其造園專著《長物志》12卷,闡發了獨特的造園理論,認為園林必須內外配合,融合直接和間接的各種有關要素,方能形成綜合之美。
李 玉(1591—1671;一說1596—1676),字玄玉,一作元玉,號蘇門嘯侶,又號一笠庵主人。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為「吳縣派」戲曲作家領袖。明亡後,專事劇本創作。與畢魏、朱素臣、張大復等相友善,研究曲調,從事戲劇創作,形成「吳縣派」。作有傳奇40餘種,今存《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清忠譜》、《麒麟閣》等18種,劇作為戲班所爭演。又編訂《北詞廣正譜》,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金聖嘆(1608—1661),本姓張,名采,字若采,後改姓金,名喟,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長洲(今蘇州)人。明諸生。穎敏絕世,奇才橫溢,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生性不羈。好飲酒。能文善詩,絕意仕進。善衡文評書,議論發前人所未發。曾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與《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他將《水滸》七十回以後的情節全部刪除,並續上他寫的「梁山泊英雄驚噩夢」作為全書的結局。清順治十八年(1661),金聖嘆與一些秀才於順治皇帝治喪期間,控告縣官貪污倉糧,酷刑逼稅杖斃鄉民的罪行,遭巡撫朱國治鎮壓,逮捕諸生5人,金聖嘆等又與一批群眾哭於文廟,以示抗議,朱國治又以大不敬罪逮捕金聖嘆等13人,是為「哭廟案」。
清
毛 晉(1599—1659),字子晉,號潛在,常熟人,著名出版家、藏書家。毛氏汲古閣前後收藏書籍8400餘冊,並聘請各方名士精心校勘出版,40多年時間里,毛晉刻書共600多種,為中國古代出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下來的毛刻本,至今為學者珍視。
孫雲球,字文玉,號泗濱。原籍吳江,遷居長洲。明末清初光學家。他除了研製出近視鏡、老花鏡外,還製成了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留給後人《鏡史》1卷,對後世光學儀器和眼鏡的製造技術的發展有獨特的貢獻。
葉 桂(1667—1746),字天士,號香岩,晚號上津老人,吳縣人。著名醫學家,中國溫病學說主要創始人、奠基者。世居蘇州閶門外下塘上津橋,世代業醫。葉桂繼承家學而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著《溫熱論》,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和治療方法,為溫病學說奠定了基礎。其臨床處方精簡,用葯配伍有獨到見解。尤擅治奇經、脾、兒科等病,曾有「天醫星」之譽。與薛生白、繆遵義合稱「吳中三名醫」。
毛宗崗,康熙年間長洲縣人,字序始,號子庵,清初小說評點家(批評家)。其父毛綸,字德音,晚更號聲山,有文才,曾評論過《琵琶記》、《三國演義》,稱《琵琶記》為「第七才子書」。毛綸晚年雙目失明,毛宗崗繼承父業,評刻《三國演義》。毛氏父子對羅貫中原本重新加以修訂,整頓四月,修訂文辭,削除論贊,增刪瑣事,改換詩文,使之更加緊湊暢達,成為至今流傳的120回本,為小說流傳及價值的揭示作出了貢獻。
王周士,元和人,清評彈藝人,善說《白蛇傳》、《游龍傳》。乾隆南巡時,奉召至御前彈唱,賜以七晶小京官之冠,並隨駕回京,在南府中供奉,以說書游公卿大夫間,名著京華。病乞歸鄉後,在蘇州創建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長洲縣(今蘇州市)人。初學詩於吳江葉燮。中年以前授徒為生,並以詩名。曾築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後歸居蘇州城區。曾為乾隆帝校《御制詩集》,深受賞識,稱為「江南老名士」。其論詩主「格調說」,拘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也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其詩學深邃,曾選編《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辨析源流,指出名家得失,為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著作。
薛 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晚號牧牛老叟,著名醫學家。吳縣人早年學詩於吳江葉燮,博學多才,不求聞達。善詩,工畫。尤精於醫,長於溫病,與葉天士齊名,為溫病大家。臨診多奇驗,治學不拘成說。其《濕熱論》系探索研究濕熱病之力作,條分縷析,深切詳明,與葉天士《溫熱論》齊名,堪稱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吳大澄(1835—1902),字清卿,號恆軒,又號愙齋,清末學者,書畫家、金石學家、古文學學家。吳縣人。善書畫,工篆書,精於金石學與古文字學。著《古籀補》、《古玉圖考》、《字說》、《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詩文集》等。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後寓居蘇州。著名學者。以小學(文字、音韻、訓詁學)、古文經學,諸子學見長。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三書,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校正誤文,發明古義,為士林所推重。又擅長詩詞,旁及小說、戲曲;亦工書法,尤長篆隸。其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為其86歲病逝前4月所書,雄渾剛健,被奉為翰墨之寶。
沈 壽(1874—1921)女,初名雲芝,字雪君,後名壽,晚署雪宧。傑出的蘇綉藝術大師。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1974.9.23)生於蘇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學刺綉。8歲綉制「鸚鵡圖」即顯露了她的藝術才智,得到親友們的稱贊。光緒十九年與余覺結婚。余能詩善畫,夫妻畫綉相輔。沈精心綉事,創造出近10種新的針法。其綉品押印題識,署「天香閣」三字,為士夫爭相購藏。宣統二年(1910)綉制的《義大利王後愛麗娜像》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獎。民國4年,沈壽借鑒油畫稿所綉的《耶穌像》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
顧頡剛 (1893—1980) 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著名歷史學家。吳縣(蘇州)人。早年就讀於長元吳高等小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民國9年(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20年代,他提出了有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編纂出版了《古史辨》,轟動了整個史學界。先後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校點工作,為整理出版這兩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巨著作出了重要貢獻。
葉聖陶(1894—1988),名紹鈞,字聖陶,著名教育家、作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畢業於草橋中學,先後在蘇州干將坊言子小學、角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出版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鳥語獸言》,短篇小說集《膈膜》、《水災》、《線下》、《城中》、《未厭集》、《聖陶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倪煥之》,散文小說集《腳步集》、《未厭居習作》、《四三集》、《鄰居》等,以及《十三經索引》,與夏丐尊合著《文心》、《文章例話》等。
顏文梁(1893—1988),字棟臣,吳縣(蘇州)人。著名美術教育家、油畫家。自小隨父學畫,曾任振華女中、吳江中學、太倉省立四中、蘇州第二女師、蘇州第一師范圖畫教員。民國11年與胡粹中,朱士傑等人創辦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後赴法國,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回國,仍任美專校長,並兼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代主任、浙江之江大學、上海幼稚師范專科學校教授。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開創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I. 蘇州有哪些名人
蘇州歷史名人有:
商末
泰伯、仲雍南奔吳地,教民農耕,三以天下讓,號為至德,堪稱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
春秋時期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將北方儒家文化傳播吳地的第一人,世稱「南方夫子」。
孫武,齊景公時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而奔吳。著就《兵法》十三篇,幫助吳王闔閭南服越國,西破強楚,爭霸中原,號稱「兵聖」。
三國
陸績(187—219),字公紀,天文學家。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專著《渾天圖》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懷橘遺親」,為官卸任「載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為後人楷模。
陸遜中國三國時期吳國軍事家;
兩晉
陸機(261—303),字士衡,文學家。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與弟陸雲並稱「二陸」。20歲時寫的《文賦》,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系統完整的文學論著。他的《平復帖》被譽為法帖之祖。
一、唐 伯 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別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繪畫與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齊名,史稱「明四家」。詩詞曲賦與文徵明、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門四才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二、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停雲,別號衡山居士,人稱文衡山。長洲(今蘇州)人。。「吳門畫派」創始人之一。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及父親都是文學家。但文徵明幼時並不聰慧。稍長,學文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終於「大器晚成」。
三、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書法家,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出生於七代為官的魁儒家庭。
祝枝山集各書家之長,領一代風騷,是吳門書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書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書、唐懷素草書之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自己的獨特狂草,被譽為「明朝第一」,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四、徐禎卿
徐禎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五、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在蘇州買下南園宅地,創設學府,以後全國各地競相仿效,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說。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在蘇州范庄前范仲淹的舊宅旁,建造了範文正公祠,門前原有一座高大的「先憂後樂」牌坊。天平山麓有范仲淹的祖墳,墳旁建有「忠烈廟」。還有乾隆御筆「高義園」題碑。1989年又重新建造「先憂後樂」坊。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其「先憂後樂」的愛國愛民精神。嫉貪如仇,三次被貶;興修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興辦義學,提倡教育,掃除人民的愚昧無知;授命戍邊,抵禦強敵,揚我國威。不僅在當時受到重用、人民愛戴,就是在今天,也是為官者的楷模。
六、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年),字猶龍,一字耳猶,號姑蘇民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墨憨子、茂苑野史民、龍子猶等。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
馮夢龍的輝煌成就是他的白話文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一掃我國以前的文言文體裁,堪稱我國白話文創作的先驅者和奠基者。
J. 唐朝時期出生地在蘇州的詩人有哪些
張
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回,人稱「張長史」。其母陸答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陸龜蒙(?~公元881年)蘇州人,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江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隱居松江甫里,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