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徐光啟畢生有哪些貢獻
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徐光啟以其畢生的精力推動中國科學的進回步,推動中西文化的答融匯與交流,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他在天文學、數學、農業科學、機械製造、軍事學等領域都卓有建樹。他的《農政全書》,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同為明末科學的四大高峰。
Ⅱ 徐光啟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1624年,中國明代的萬曆皇帝收到大臣送給他的一件神奇的寶貝,通過這種寶貝可以將很遠的人看得很近,也可以將很近的人看得很遠。這件寶貝讓皇帝和滿朝的文武大臣感到非常的新奇,他們拿過來瞧了又瞧,誰也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這就是當時世界上發明沒有多久的望遠鏡,而獻給皇帝這件寶貝的大臣就是徐光啟。徐光啟是最早將西方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來的著名科學家,他於1562年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他出生時家境就已開始日漸衰落。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送他進了私塾,私塾先生整天讓他誦讀四書五經,徐光啟對此厭煩透了,有一次他一生氣就把經書扔進了水缸中。父親為此火冒三丈向他怒吼說:「你怎麼能這樣不敬先賢的經典呢?」「我實在是看煩了。」徐光啟說。「你這個樣子怎麼能科舉中榜呢。」父親一怒之下就把他關在一間房子中作為懲罰。徐光啟被關在了房中,他看到屋中的書架上有書,隨手翻看起來。他越看越高興,原來這都是一些諸子百家和歷史方面的書。於是他就經常高興地接受父親的懲罰,以便於能在那間房中翻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在讀書之外,他還經常跑到田裡去幫父親干農活,每次父親都攔著他說:「你快去讀書吧,這里也用不著你幫忙。」徐光啟說:「做農活也是學習,我正好可以調節調節。」正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對農學有了興趣。他經常去田野跟農民了解情況,收集了很多關於農業方面的知識,這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很有好處。由於他興趣廣泛,厭惡科舉,所以只考中了秀才,1581年他鄉試不第,就在家鄉教書養家,有時為了糊口,他甚至不遠千里到外地去教書。雖然厭惡仕途,但他還是別無選擇,經過了多次的努力,他終於在1604年考中了進士,躋身於仕林,那時他已經43歲了。當時正好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徐光啟在翰林院供職時認識了利瑪竇。從此,他開始接觸西方的科學知識,他跟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歷法、水利等學科。這使徐光啟成為明代少有的學貫古今、兼通中外的科學家,是當時理解西洋文化並掌握西洋文化的第一人。在與利瑪竇相互的交流過程中,徐光啟深切地感到西方的科學對我國非常有用,於是他開始動手翻譯這些科學知識。他的治學范圍很廣泛,包括有數學、天文、歷法、水利、地理、火器製造等各種方面,著述有60多種。他認識到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所以他和利瑪竇兩人合作共同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六卷《幾何原本》,這也是西方數學在我們國家得以傳播的開始。後來,他還陸續翻譯寫成了《古算器釋》等很多數學著作,從而使得我國傳統的數學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除了翻譯著作,徐光啟還十分注意改進天文觀測的儀器,他曾提議建造三架望遠鏡用於觀測天象,還曾主張用西方的大炮來抵禦清兵。但是這些建議都未能被採納。徐光啟一生最大的成就還是在農業方面,他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生產經驗,同時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編寫成了鴻篇巨著《農政全書》,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農業方面的網路全書。反映了明代農業的最新發展。書中介紹了農本,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等農業的各個方面。集中和保存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經驗,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
Ⅲ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624年,中國明代的萬曆皇帝收到大臣送給他的一件神奇的寶貝,通過這種寶貝可以將很遠的人看得很近,也可以將很近的人看得很遠。這件寶貝讓皇帝和滿朝的文武大臣感到非常的新奇,他們拿過來瞧了又瞧,誰也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這就是當時世界上發明沒有多久的望遠鏡,而獻給皇帝這件寶貝的大臣就是徐光啟。
徐光啟是最早將西方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來的著名科學家,他於1562年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他出生時家境就已開始日漸衰落。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送他進了私塾,私塾先生整天讓他誦讀四書五經,徐光啟對此厭煩透了,有一次他一生氣就把經書扔進了水缸中。父親為此火冒三丈向他怒吼說:
「你怎麼能這樣不敬先賢的經典呢?」
「我實在是看煩了。」徐光啟說。
「你這個樣子怎麼能科舉中榜呢。」
父親一怒之下就把他關在一間房子中作為懲罰。徐光啟被關在了房中,他看到屋中的書架上有書,隨手翻看起來。他越看越高興,原來這都是一些諸子百家和歷史方面的書。於是他就經常高興地接受父親的懲罰,以便於能在那間房中翻看自己喜歡看的書。
在讀書之外,他還經常跑到田裡去幫父親干農活,每次父親都攔著他說:
「你快去讀書吧,這里也用不著你幫忙。」
徐光啟說:「做農活也是學習,我正好可以調節調節。」
正是從這個時候他開始對農學有了興趣。他經常去田野跟農民了解情況,收集了很多關於農業方面的知識,這對他以後的科學研究很有好處。
由於他興趣廣泛,厭惡科舉,所以只考中了秀才,1581年他鄉試不第,就在家鄉教書養家,有時為了糊口,他甚至不遠千里到外地去教書。
雖然厭惡仕途,但他還是別無選擇,經過了多次的努力,他終於在1604年考中了進士,躋身於仕林,那時他已經43歲了。當時正好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徐光啟在翰林院供職時認識了利瑪竇。
從此,他開始接觸西方的科學知識,他跟利瑪竇學習天文、數學、歷法、水利等學科。這使徐光啟成為明代少有的學貫古今、兼通中外的科學家,是當時理解西洋文化並掌握西洋文化的第一人。在與利瑪竇相互的交流過程中,徐光啟深切地感到西方的科學對我國非常有用,於是他開始動手翻譯這些科學知識。他的治學范圍很廣泛,包括有數學、天文、歷法、水利、地理、火器製造等各種方面,著述有60多種。他認識到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所以他和利瑪竇兩人合作共同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六卷《幾何原本》,這也是西方數學在我們國家得以傳播的開始。後來,他還陸續翻譯寫成了《古算器釋》等很多數學著作,從而使得我國傳統的數學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除了翻譯著作,徐光啟還十分注意改進天文觀測的儀器,他曾提議建造三架望遠鏡用於觀測天象,還曾主張用西方的大炮來抵禦清兵。但是這些建議都未能被採納。徐光啟一生最大的成就還是在農業方面,他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生產經驗,同時吸收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編寫成了鴻篇巨著《農政全書》,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農業方面的網路全書。反映了明代農業的最新發展。書中介紹了農本,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等農業的各個方面。集中和保存了我國古代農業的經驗,受到了世人的高度評價。
徐光啟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引進西學的第一人,他依靠自己的博學和敏銳,在中國尚未落後於西文太遠的時候就感到了一種危機的存在,他向世人大聲疾呼學習西方文化。但是他的夢想最終也未能成真,他的很多主張並沒有得到當時帝王的採納,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Ⅳ 徐光啟的歷史貢獻是什麼
徐光啟是明朝歷史上清廉有為的宰相,我們記住的一直是他的官職。上海徐家匯就是徐光啟的故鄉,徐家匯本名法華匯,後來為了紀念徐啟光才改為徐家匯的。那歷史上這個徐光啟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他又作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呢?
徐光啟的生平簡介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1562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從小對農業感興趣。1581年為私塾的老師,白天上課,晚上研讀農書,當時的農書不僅僅是種植技術,也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相關。後來1604年,徐光啟正式步入仕途,此時的徐光啟已是43歲了。
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徐光啟在《崇禎歷書》中介紹了一些歐洲天文知識,並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行星、圓形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Ⅳ 徐光啟有哪些貢獻
天文歷法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崇禎歷書》的編譯。
編制歷法,在中國古代乃是關繫到「授民以時」的大事,為歷代王朝所重視。 由於中國古代數學歷來以實際計算見長,重視和歷法編制之間的關系,因此中國古代歷法准確的程度是比較高的。但是到了明末,卻明顯地呈現出落後的狀態。一方面是由於西歐的天文學此時有了飛速的進步,另方面則是明王朝長期執行不準私習天文,嚴禁民間研製歷法政策的結果。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所說「國初學天文有歷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死」,指的就是此事。
明代施行的《大統歷》,實際上就是元代《授時歷》的繼續,日久天長,已嚴重不準。據《明史·歷志》記載,自成化年間開始(1481)陸續有人建議修改歷法,但建議者不是被治罪便是以「古法未可輕變」,「祖制不可改」為由遭到拒絕。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日食,司天監再次預報錯誤,朝廷決定由徐光啟與傳教士等共同譯西法。供邢雲路修改歷法時參考,但不久又不了了之。直至崇禎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啟以西法推算最為精密,禮部奏請開設歷局。以徐光啟督修歷法,改歷工作終於走上正軌,但後來滿清侵入中原,改歷工作在明代實際並未完成。
當時協助徐光啟進行修改歷法的中國人有李之藻(1565—1630)、李天經(1579—1659)等,外國傳教士有龍華民、龐迪峨、熊三拔、陽瑪諾、艾儒略、鄧玉函、湯若望等。
《數聯天地》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崇禎歷書》的編譯,自崇禎四年(1631)起直至十一年(1638),始克完成。全書46種,l37卷,是分五次進呈的。前三次乃是徐光啟親自進呈(23種,75卷),後二次都是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進呈的。其中第四次還是徐光啟親手訂正(13種,30卷),第五次則是徐氏「手訂及半」最後由李天經完成的(10種,32卷)。
徐光啟「釋義演文,講究潤色,校勘試驗」。負責《崇禎歷書》全書的總編工作。此外還親自參加了其中《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崇禎歷書》採用的是第谷(Tycho)體系。這個體系認為地球仍是太陽系的中心,日、月和諸恆星均作繞地運動。而五星則作繞日運動。這比傳教士剛剛到達中國時由利瑪竇所介紹的托勒玫(Pto1emy)體系稍有進步,但對當時西方已經出現的更為科學的哥白尼(Copernicus)體系,傳教士則未予介紹。《崇禎歷書》仍然用本輪、均輪等一套相互關聯的圓運動來描述、計算日、月、五星的疾、遲、順、逆、留、合等現象。對當時西方已有的更為先進的行星三大定律(開普勒三定律),傳教士也未予介紹。盡管如此,按西法推算的日月食精確程度已較中國傳統的《大統歷》為高。此外《崇禎歷書》還引入了大地為球形的思想、大地經緯度的計算及球面三角法,區別了太陽近(遠)地點和冬(夏)至點的不同,採用了蒙氣差修正數值。
在天文歷法上,徐光啟介紹了古代托勒玫舊地心說和以當代第谷的新地心說為代表的歐洲天文知識,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編譯了《崇禎歷書》。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2]
數學成就
「幾何」名稱的由來——科學家徐光啟
學過數學的人,都知道它有一門分科叫作「幾何學」,然而卻不一定知道「幾何」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在我國古代,這門數學分科並不叫「幾何」,而是叫作「形學」。那麼,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用它來稱呼這門數學分科的呢?這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徐光啟。
「幾何」實際上「geometry」的音譯,徐光啟在經過反復誦讀「geometry」後突然悟出與「幾何」發音相近。精通漢學的利瑪竇當即拍手叫好,遂一致確定「幾何」為「geometry」的譯名。
「幾何」二字,在中文裡原先也不是一個數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意思是「多少」。比如三國時曹操那首著名的《短
徐光啟半身雕像
歌行》詩,有這么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里的「幾何」就是多少的意思。將「幾何」借用來作為「數學專有名詞」確實妙不可言。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說,有三個方面,即:
(1)論述了中國數學在明代落後的原因;
(2)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3)與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一起翻譯並出版了《幾何原本》。
中國古代數學源遠流長,至漢代形成了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體系,至宋元時期達到發展的高峰,在高次方程和方程組的解法、一次同餘式解法、高階等差級數和高次內插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較西方同類結果要早出數百年之久。但進入明朝以後,宋元數學的許多成果卻幾乎全都後繼無人,逐漸衰廢。對這種落後局面的形成原因,徐光啟曾有十分精闢的分析。他說:「算術之學特廢於近代數百年間耳。廢之緣有二。其一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實事;其一為妖妄之術謬言數有神理,能知往藏來,靡所不效。卒於神者無一效,而實者亡一存,往昔聖人研以制世利用之大法,曾不能得之士大夫間,而術業政事,盡遜於古初遠矣。」(「刻《同文算指》序」)
「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實事」,對宋元數學在明代的衰廢原因,可謂一語道破。
徐光啟在一次關於修改歷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
(1)天文歷法;(2)水利工程;(3)音律;(4)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5)會計理財;(6)各種建築工程;(7)機械製造;(8)輿地測量;(9)醫葯;(10)製造鍾漏等計時器。
可以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在300餘年前,徐光啟就能達到如此的認識,實屬難能可貴。徐光啟還曾建議開展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如果每個學科都設置相應的機構,那將形成一個相當可觀的「科學院」。
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的翻譯。《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Euclid)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於公元前3世紀編成的。這部世界古代的數學名著,以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設、定義出發,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幾何學知識整理成一個完備的體系。《幾何原本》經過歷代數學家,特別是中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們的注釋,經阿拉伯數學家之手再傳入歐洲,對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學者認為《幾何原本》所代表的邏輯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學實驗,是世界近代科學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換言之,《幾何原本》的近代意義不單單是數學方面的,更主要的乃是思想方法方面的。徐光啟就正確的指出: 「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徐光啟集·幾何原本雜議》)直到20世紀初,中國廢科舉、興學校,以《幾何原本》內容為主要內容的初等幾何學方才成為中等學校必修科目,實現了300年前徐光啟「無一人不當學」的預言。
《幾何原本》由公理、公設出發給出一整套定理體系的敘述方法,和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敘述方法相去甚遠。徐光啟作為首先接觸到達一嚴密邏輯體系的人,卻能對此提出較明確的認識。他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他還說:「(此書)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實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實至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至繁;似至難,實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難。」他最後說:「易生於簡,簡生於明,綜其妙,在明而已。」(同上)徐光啟提出《幾何原本》的突出特點在於其體系的自明性。這種認識是十分深刻的。
歷時一年,《幾何原本》譯出六卷,刊印發行。徐光啟撫摸著此書,感慨道:這部光輝的數學著作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必將成為天下學子必讀之書,但到那時候只怕已太晚了。
可歷史,比他預感的更悲哀。
明朝時《幾何原本》並沒用得到重視, 致使徐光啟逝世後《幾何原本》遲遲不能翻譯, 以至於被埋沒。 後來明朝滅亡, 清統治者對此書並不關注 。康熙大帝雖然重視西學, 但是很可惜《幾何原本》這樣重要的著作還是沒用,沒能繼續完成徐光啟的遺願。[2]
農學成就
徐光啟出身農家,自幼即對農事極為關心。他的家鄉地處東南沿海,水災和風災頻繁,這使他很早就對救災救荒感興趣,並且講究排灌水利建設。步入仕途之後,又利用在家守制、賦閑等各種時間,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設置試驗田,親自進行各種農業技術實驗。
徐光啟一生關於農學方面的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大約完成於1525—1528年間,死後經陳子龍改編出版於1639年)、《甘薯疏》(1608)、《農遺雜疏》(1612,現傳本已殘)、《農書草稿》(又名《北耕錄》)、《泰西水法》(與熊三拔共譯,16l2)等等。徐光啟對農書的著述與他對天文歷法的著述相比,從卷帙來看,數量雖不那樣多,但花費時間之長、用功之勤,實皆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中,《農政全書》又堪稱代表。此書是徐光啟歿後,經陳子龍刪改(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後成書的。《農政全書》共分12門(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收養、製造、荒政),60卷,70餘萬言。書中大部分篇幅,是分類引錄了古代的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徐光啟自己撰寫的文字大約有6萬字。正如陳子龍所說,《農政全書》是「雜采眾家」又「兼出獨見」的著作,而時人對徐氏自著的文字評價甚高:「人間或一引先生獨得之言,則皆令人拍案叫絕。」(劉獻廷《廣陽雜記》)
《農政全書》主要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面,而農政思想約佔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啟的農政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方法來力圖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我國自魏晉以來,全國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糧食的供給、農業的中心又常在南方,每年需耗資億萬來進行漕運,實現南糧北調。時至明末,漕運已成為政府財政較大的隱患之一。徐光啟主張發展北方農業生產來解決這一問題(墾荒、水利、移民等)。與此同時,在《農政全書》中,徐光啟也用了四卷的篇幅來講述東南(尤指太湖)地區的水利、淤淀和湖墾。他還對棉花在東南地區的種植、推廣進行了不少研究。
(2)備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啟農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他提出了「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的以預防為主(即指「浚河築堤、寬民力、祛民害」)的方針。
農業技術方面:
(1)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風」指的氣候條件,「土」指土壤等地理條件,「唯風土論」主張:作物宜於在某地種植與否,一切決定於風土,而且一經判定則永世不變。徐光啟舉出不少例證,說明通過試驗可以使過去被判為不適宜的作物得到推廣種植。徐光啟的有風土論但不唯風土論的思想,推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
(2)進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例如種麥避水濕、與蠶豆輪作等增產技術。他還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術的改進意見,特別是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棉田耕作管理技術,提出了「精揀核(選種)、早下種、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訣。
(3)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
(4)總結蝗蟲蟲災的發生規律和治蝗的方法。[2]
軍事成就
徐光啟幼年時期,其家鄉一帶屢遭倭寇蹂躪,因而從早年起即關心兵事。他在寫給焦竑的一封信中說:「(光啟)少嘗感憤倭奴蹂踐,梓里丘墟,因而誦讀之暇稍習兵家言。時時竊念國勢衰弱,十倍宋季,每為人言富強之術:富國必以本業,強國必以正兵。」(《徐光啟集·復太史焦師座》)以農業為富國之本,以正兵為強國之本,徐光啟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一貫重視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
早在剛剛被選考為翰林院庶吉士時,徐光啟便在《擬上安邊御虜疏》中提出了「設險阻、整車馬、備器械、造將帥、練戎卒、嚴節制、信賞罰」,但他認為這些都不過是「世俗之常談,國家之功令」。他這篇御敵疏的中心內容則是「於數者之中,更有兩言焉。日求精,曰責實。……苟求其精,則遠略巧心之士相於講求,經歲而未盡;苟責其實,則忠公憂國之臣所為太息流涕者,十倍於賈誼而未已也」。「求精」和「責實」是徐光啟軍事思想的核心。
徐光啟還大力宣揚管仲「八無敵」(材料、工藝、武器、選兵、軍隊的政教素質、練兵、情報、指揮)和晁錯的「四預敵」(器械不利、選兵不當、將不知兵、君不擇將」)。做到「八無敵」
徐光啟上海徐家匯墓
即可無敵於天下,如果是「四預敵」則兵無不敗。據此他提出了「極求真材以備用」。「極造實用器械以備中外守戰」,「極行選練精兵以保全勝」,「極造都城萬年台(炮台)以為永永無虞之計」,「極遣使臣監護朝鮮以聯外勢」(《徐光啟集·遼左陷危已甚疏》)。這些辦法和措施,都是「八無敵」、「四預敵」思想與「求精」、「責實」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徐光啟和當時的登萊巡撫袁可立都是積極主張從戰略上強化對朝鮮控制的少數軍事戰略家,無論從「抗倭」或「抗金」的立場上看和三百年後中國的「抗美援朝」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在上述這些辦法和措施中,徐光啟尤其注重對士兵的選練,他提出了「選需實選,練需實練」的主張。萬曆四十八年(1620)二月開始,徐光啟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練新軍。在此期間他撰寫了《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列陣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葯法》等等。這些「條格」,實際上乃是徐光啟撰寫的各種條令和法典,也是我國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
《選練百字訣》和《選練條格》等等,體現了徐光啟「實選」、「實練」的責實精神。
除此之外,徐光啟還特別注重製器,非常關心武器的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管狀火器本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但時至明代末年,製造火器的技術已逐漸落後,由於邊防的需要,急需引進火炮製造技術。為此,徐光啟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個人。[2]
Ⅵ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貢獻有哪些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1、歷法修訂
2、編纂《崇禎歷書》
3、數學應用
4、譯《幾何原本》
5、提倡農學引進番薯
6、編纂《農政全書》
7、練兵,造炮
8、撰寫條令和法典
Ⅶ 徐光啟一生在各個方面具體有哪些成就和貢獻
徐光啟是我國明朝嘉靖年間的禮部尚書,一生致力於數學、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他也是我國明朝時期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為我國在明朝時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數學天文等方面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徐光啟一生在各個方面具體有哪些成就和貢獻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明朝時期對編制歷法出現落後的局面,徐光啟作為禮部尚書義不容辭的進行了歷法編正工作,他編撰了《崇禎歷書》一書,為明朝的歷法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一次向明朝人民介紹了圓形地球的概念,同時引進了經度和緯度的知識。除了天文方面他在數學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他提出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十個應用方面,包括天文,水利,音樂,兵法,軍事,工程,會計和建築測量等方面,同時負責翻譯了數學巨作《幾何原本》。
除此之外他在農學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初由於受到魏忠賢的迫害而到海上居住,在此期間他研究了許多農業資料,同時開始進行農業研究,後來魏忠賢倒台他將他多年的研究結果甘薯帶回國家造福了人民,他在農學方面的貢獻還有編撰了《農政全書》。徐光啟在軍事方面也有著巨大的貢獻,他提出了重要的軍事思想,為明朝在衛國和練兵方面做出了一定貢獻。同時徐光啟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很多書法作品流傳至今。
Ⅷ 徐光啟的歷史貢獻是什麼呢
徐光啟是明末著名的數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在農業方面有《農政全書》為我國農業提供了借鑒的經驗以及革新。在數學方面有《幾個原體》將中國數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Ⅸ 徐光啟的事跡
為什麼說徐姓是善於審時度勢之姓呢?請看下面這段徐姓溯源的故事。
相傳夏禹封伯益的兒子若木於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徐國歷夏、商、周三代為諸侯。周穆王時有徐君偃,他聰明仁愛,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強。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海,往往一出就是幾年,國政無人管理,諸侯多有怨言。後來徐君偃在挖河時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他以為這是天賜祥瑞,頓時產生代周為天子的野心。周圍的諸侯聽說他得了神弓神箭,紛紛前來歸附,於是他自稱徐偃王,率領36國聯軍向周都進攻。周穆王此時正在昆侖山上的西王母那裡作客,得到消息後連夜動身,由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到周都,點起大軍前去鎮壓。徐偃王沒想到周穆王回來得這么快,眼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他審時度勢,不忍心讓生靈塗炭,激流勇退,言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徐州)一帶的深山中。由於他很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萬計。這座山後來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周穆王見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他的子孫為徐子,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年,徐國為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稱徐氏,這便是徐姓的由來。據考,徐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東海郡(今山東兗州府東南)
徐姓家族專用楹聯
徐姓家族從古至今習慣於用下面4位族中傑出人物及典型事跡嵌作楹聯,以事彰揚。見到下面這些徐姓家族專用楹聯,主人一定姓徐。
天上玉麟(徐卿),人中騏驥(徐勉)。
夢徵五鳳(徐陵),家號八龍(徐緯)。
徐姓家族名人之最
明代最有名的開國名將是徐達。徐達,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農家出身,少有大志。初與朱元璋同為郭子興部將,後從朱元璋征略四方,受命為大將軍,兼並張士誠,北伐滅元,功勛卓著。他作戰有謀略,行軍持重,軍紀嚴明。功成歸朝,進官為右丞相,封魏國公。
明代最傑出的地理學家是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自幼刻苦攻讀,特別喜歡閱讀地理方面的書籍,年輕時便立下了走遍五嶽的志願。從22歲直到去世為止,30多年內,足跡遍於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旅途中備嘗艱險。他觀其所得,按日記載。後人把它搜集起來,編成《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具有重大的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最早將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的學者是徐光啟。徐光啟是明代科學家,字子先,上海縣徐家匯(今上海市)人。明朝萬曆年間考中進士,曾擔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因反對宦官魏忠賢等人的專權,曾三次被貶免職。他利用空閑時間博覽群書,刻苦鑽研,熱心研究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等科技知識,並把這些知識介紹到我國。他也是最早將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書譯成中文的人。
最長壽的徐姓名人是徐特立。徐特立是湖南長沙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長沙師范學校教師。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後在延安從事教育宣傳工作。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職。生於1877年,卒於1968年,享年91歲。
最著名的徐姓女名人是徐宗漢。她生於1876年,廣東中山人。1907年加入同盟會,在南洋、廣州進行革命工作。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後與黃興結為伴侶。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隨黃興赴武昌,深入戰地救護受傷士兵。「九·一八」事變後,赴美國等地為東北義勇軍募捐,宣傳中國的抗日斗爭。1944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