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答歷史大題應該按照什麼思路想從何入手怎樣答完整
歷史高考問答題的能力考查及答題技巧
問答題是歷史高考試題中最重要的主觀性的題型。所謂問答題就是提出問題,讓考生進行回答。例如,1983年試題:聯系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評述林則徐的愛國事跡。
問答題由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回答內容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 條件限制詞是規定事件、現象的時間、地點和性質;回答內容詞是答案規定必須的內容;解答方式詞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試題: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並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本題的「山東」是題目中心詞;「19世紀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條件限制詞;「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是回答內容詞;「怎樣」、「發生」和「說明」是解答方式詞。
問答題考查歷史闡釋能力。歷史闡釋主要是指闡釋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思維能力。具體考查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能力;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語言准確、邏輯 嚴謹、史論結合的文字表達能力。可以這樣說,問答題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各項能力。例如,1992年試題: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並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這道題考查的是近現代印度人民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整個民族解放運動,要求考生從每個階段印度和英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回答。考生的答題過程,也是其能力體現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默寫」過程。
一、從題型上看,歷史問答題有5個特點
1.「大跨度、高概括」。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大、層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識是「死」的,但題目的發問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場景考舊知識的目的。例如1990年試題: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這道題時間上跨越了700年,內容上跨越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題目 的新意在於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要求。此題有教材知識為依託,要求考生從經濟和政治領域歸納、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
2.「小切口、深分析」。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小,以某一歷史具體現象為「切口」,考查與之橫向和縱向相關的知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試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基本的道理?此題時間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國主義破壞武昌起義和「二次革命」的史實,要求考生回答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史實,得出中國人民必須在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粉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夢想。但多數考生從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出發,答成資產階級不能領導革命成功,只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才能勝利。
3.材料型的問答題。此類題型就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從而創造了問答題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試題: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對法政策怎樣 體現了這一思想。這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題要求考生正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時間為1804年,20世紀20年代的時間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內找出英法關系的仇敵——盟友——仇敵的史實,並加以說明原因。最後,要求考生說明英國對法國政策的變化與德國有關, 所以明裡是英法關系,暗裡還有英德關系、法德關系。明確表述英國與法國有時結盟,有時敵對,有時關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國的利益為轉移的正確觀點。總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觀點和善於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既是高校選拔的條件,也是中學培養的目標,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
4.宏觀概括。此類題型就是把散見各章節相關的史實宏觀概括,引出規律性的結論。例如1991年試題:概括19世紀下半葉德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並用史實加以證明。此題看起來很簡單,它要求考生從宏觀上從民族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壟斷組織出現、無產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個方面進行高度概括 ,然後用史實加以證明。其正確答案如下:
①結束分裂狀態,實現民族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同時保留了某些封建殘余。
史實: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保留了君主政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後來居上。
史實: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③出現集中程度較高的壟斷組織。
史實: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辛迪加成立時已集中了全區煤產量的86.7%;德國的電氣工業基本為電業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所壟斷;航運業則基本為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航運公司壟斷。
④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史實:德國工人階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巴黎公社後,德國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德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反對「非常法」斗爭的勝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和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
史實:先後搶佔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強租中國膠州灣;締結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 。
5.比較題。此類題型就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1994年試題: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應該說問答題出比較題並不是新鮮的事,主要是命題的角度新。這道題從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國維新思想 和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比較,並且重點放在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的不同上,從而創設了新情境。在第一問中,考生能正確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要點,多數漏答救亡圖存內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問中,考生對維新思想促成戊戌變法 答得較好,但對法國啟蒙思想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作用則答不出來。第三問中,由於要求脫離中學實際,一般都答不出「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的要點。
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基本要求是:細心審題,答對所問;先列提綱,後寫答案;瞻前顧後,面面俱到;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1.細心審題,答對所問。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如能正確理解題意,就能獲得好的成績,反之,審題錯了,就會失誤。在審題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考生可在問答題中關鍵詞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然後針對設問進行回答。
例如1993年試題: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對「三大潮流」的理解,因為「三大潮流」這 種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現過。考生在審題過程中,把它理解為三大線索,並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這樣答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層,在課本中列有工業革命的後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業革命的後果,首先是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使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最後是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特別是形成了無產階級。
第二層,只要把緊接其後的幾章標題聯系起來,分類概括即可。
19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第三層,對三大潮流各舉實例說明。
三股歷史潮流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美國內戰;日本的明治維新。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爪哇人民起義;阿富汗人民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印度民族起義 。
2.先列提綱,後寫答案。
答案提綱反映了整個答案的內在聯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綱,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綱時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同時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確,史實表述的准確,說明論證的表述的准確 。
例如1991年試題: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消長」就是減少和增長的意思,就是按時間順序答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情況、原因和結果。考生應先列提綱:
①19世紀初,英國。
②19世紀中晚期,六國共同支配。
③一戰前後,列強找代理人,日本獨佔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戰後,美國。
在此基礎上,考生進一步進行回答。
①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占優勢地位。
②19世紀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法、美、俄、日、德等國紛紛加入侵華行列。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形成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混亂,列強分別在中國尋找代理人,擴大各自的在華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排擠德國勢力,妄圖獨佔中國。戰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繼侵佔中國東北後,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次妄圖獨佔中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實力進一步下降,美國實力膨脹,國民黨反動派投靠美國,發動內戰。美國成 為在華的主要侵略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清除了列強的 侵略勢力。
3.瞻前顧後,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條件和原因時,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整個社會形勢。「顧後」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和意義,就是要做到顧後, 就是要往後看得遠一些。換言之,在回答問答題時,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敘述內容的內在聯系時,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羅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殘缺的;主旨明確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試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第一,要求考生對八股取士持否定態度,肯定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第二,從八股取士產生的前景、規定和後果來論證顧炎武的觀點。
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 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這一點就是「瞻前」),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又如,試述商鞅變法的意義。第一,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第二,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第三,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第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就是「顧後」)
4.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有史有論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表述上要有鮮明的觀點做為立論基礎,又有適量的史實做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有頭有尾要求做到敘述史實要完整。
例如1995年試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①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包產到戶也可給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難 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住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既是夾敘夾議,又是史論結合,有頭有尾。
② 如何解答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題
07年版嶽麓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課中思考題和課後習題解答
第一單元 古代歷史上的改革(上)
第1課 走向民主政治
課中思考題
1、想一想,這幾段詩歌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主張?
反映了對貴族的限制;平衡貴族與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制定法律,管理國家。
課後習題解答
閱讀與思考提示:
從材料可以看出,改革進行新的社會等級劃分和權利分配標準是財產多寡,財產越多,等級越高,因此,其所謂的「公平」是一種有條件的「公平」,是財產等級制而非所有公民的公平。
解析與探究:
1、 教育能使人增強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判斷力和參政議政的能力。(文化素質是行使政治權力的基礎。)
2、優秀品德: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廉潔自律,正直無私等。(梭倫不追求權力和財富的品德。)
自我測評解答:
1、①梭倫改革前雅典實行貴族政治,普通民眾沒有權力參與政府的運作。由於缺少民眾的監督和有效制約,雅典貴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財產,激化了社會矛盾。
②至公元前7世紀世紀末,農民大量失去土地,下層平民和上層貴族的矛盾日益尖銳,平民准備以暴力推翻貴族政府,貴族政治面臨嚴重危機。
2、(1)主要措施:
梭倫改革始於經濟領域。①他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債務。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
②還宣布廢除債務奴隸制,禁止以債務人的人身作抵押。
③為了解決人多地少、就業不足的難題,梭倫鼓勵發展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
梭倫的政治改革同樣傾向於平民。
他改變了貴族政體的權力分配原則,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此後,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參與政治管理的機會只由他的財產資格來決定,而不再取決於他的出身。
梭倫對國家政權機構進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並創立了兩個新機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取代戰神山議事會的部分職能。
(2)基本特點
①梭倫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②他以財產資格確定政治權利的規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並未完全轉到雅典人民手中。
3、積極作用:①梭倫的經濟改革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擺脫了淪為奴隸的命運;有利於獲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階級的穩定,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②梭倫的政治改革同樣傾向於平民,這些措施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
局限性:①梭倫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②他以財產資格確定政治權力多少的規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並未完全轉到雅典人民手中。
③ 請問歷史大題如何回答得比較完整
考慮問題要全面,記住看分答題,根據分值來知道有幾點。
一般問原因,根據分值,從內政治,容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當時的對外發展交流情況來。啟示就與前面的原因一一對應。答題之前先疏通條理。
前面是簡答題,遇到材料題。首先,看清題目,是結合材料與自己所學知識還是只結合材料。前一種,不僅僅只在材料中找要點的得分,還要加上書上的知識。而後面的只用材料要點就行。其次,閱讀材料要迅速仔細,回答時也要看是要求用自己的話還是可以用材料原文。翻譯不準確時,還是最好永遠用原文。挨著順序找要點也不易遺漏要點。
最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答,答全。但重中之重,審題要准,抓住時間,人名,年號,特別記事等來幫助判斷。
④ 答歷史大題應該按照什麼思路想從何入手怎樣答完整
問答題是歷史高考試題中最重要的主觀性的題型。所謂問答題就是提出問題,讓考生進行回答。例如,1983年試題:聯系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評述林則徐的愛國事跡。
問答題由題目中心詞、條件限制詞、回答內容詞和解答方式詞構成。題目中心詞是答案論述的直接對象; 條件限制詞是規定事件、現象的時間、地點和性質;回答內容詞是答案規定必須的內容;解答方式詞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試題:19世紀末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麼變化?並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本題的「山東」是題目中心詞;「19世紀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條件限制詞;「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引起的反響和最後結果」是回答內容詞;「怎樣」、「發生」和「說明」是解答方式詞。
問答題考查歷史闡釋能力。歷史闡釋主要是指闡釋歷史的方法和理論思維能力。具體考查歸納、比較、概括歷史知識能力;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語言准確、邏輯 嚴謹、史論結合的文字表達能力。可以這樣說,問答題考查了歷史學科的各項能力。例如,1992年試題: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基本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並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這道題考查的是近現代印度人民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整個民族解放運動,要求考生從每個階段印度和英國的政治、經濟背景進行回答。考生的答題過程,也是其能力體現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基礎上的「默寫」過程。
一、從題型上看,歷史問答題有5個特點
1.「大跨度、高概括」。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大、層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識是「死」的,但題目的發問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場景考舊知識的目的。例如1990年試題: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這道題時間上跨越了700年,內容上跨越了經濟和政治領域。題目 的新意在於提出了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要求。此題有教材知識為依託,要求考生從經濟和政治領域歸納、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的演變。
2.「小切口、深分析」。此類題型是時間跨度小,以某一歷史具體現象為「切口」,考查與之橫向和縱向相關的知識,並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試題:試以武昌起義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實,說明帝國主義對待中國革命的態度。它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基本的道理?此題時間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國主義破壞武昌起義和「二次革命」的史實,要求考生回答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史實,得出中國人民必須在反封建斗爭的同時反對帝國主義,粉碎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的夢想。但多數考生從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出發,答成資產階級不能領導革命成功,只能在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才能勝利。
3.材料型的問答題。此類題型就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從而創造了問答題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試題: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說:「我們沒有永恆的盟友,也沒有永恆的仇敵,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概括了英國長期以來的外交思想。聯系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說明英國對法政策怎樣 體現了這一思想。這是把材料引進問答題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題要求考生正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的時間為1804年,20世紀20年代的時間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內找出英法關系的仇敵——盟友——仇敵的史實,並加以說明原因。最後,要求考生說明英國對法國政策的變化與德國有關, 所以明裡是英法關系,暗裡還有英德關系、法德關系。明確表述英國與法國有時結盟,有時敵對,有時關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國的利益為轉移的正確觀點。總之,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正確的觀點和善於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既是高校選拔的條件,也是中學培養的目標,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
4.宏觀概括。此類題型就是把散見各章節相關的史實宏觀概括,引出規律性的結論。例如1991年試題:概括19世紀下半葉德國歷史發展的特點,並用史實加以證明。此題看起來很簡單,它要求考生從宏觀上從民族統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壟斷組織出現、無產階級斗爭進入新階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個方面進行高度概括 ,然後用史實加以證明。其正確答案如下:
①結束分裂狀態,實現民族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同時保留了某些封建殘余。
史實: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保留了君主政體。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猛,後來居上。
史實: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英法,到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工業強國。
③出現集中程度較高的壟斷組織。
史實:萊茵—威斯特伐里亞煤業辛迪加成立時已集中了全區煤產量的86.7%;德國的電氣工業基本為電業總公司和西門子公司所壟斷;航運業則基本為漢堡—美利堅公司和北德航運公司壟斷。
④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史實:德國工人階級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黨——社會民主工黨;巴黎公社後,德國成為歐洲工人運動的中心;德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反對「非常法」斗爭的勝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最富於侵略性的國家和世界戰爭策源地之一。
史實:先後搶佔西南非洲、多哥、喀麥隆等殖民地,強租中國膠州灣;締結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 。
5.比較題。此類題型就是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比較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1994年試題: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麼?
應該說問答題出比較題並不是新鮮的事,主要是命題的角度新。這道題從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國維新思想 和法國啟蒙思想進行比較,並且重點放在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的不同上,從而創設了新情境。在第一問中,考生能正確答出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和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等要點,多數漏答救亡圖存內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從中國處於民族危機的時代背景上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問中,考生對維新思想促成戊戌變法 答得較好,但對法國啟蒙思想摧毀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作用則答不出來。第三問中,由於要求脫離中學實際,一般都答不出「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的要點。
二、問答題的答題技巧
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基本要求是:細心審題,答對所問;先列提綱,後寫答案;瞻前顧後,面面俱到;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1.細心審題,答對所問。
審題是答題的關鍵,如能正確理解題意,就能獲得好的成績,反之,審題錯了,就會失誤。在審題過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關鍵詞,考生可在問答題中關鍵詞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然後針對設問進行回答。
例如1993年試題:簡述工業革命的後果,並據此指出19世紀70年代以前在政治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三股進步的歷史潮流,從中各舉出兩個重大歷史事件。這道題的關鍵詞是對「三大潮流」的理解,因為「三大潮流」這 種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現過。考生在審題過程中,把它理解為三大線索,並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筆劃上一條線,這樣答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層,在課本中列有工業革命的後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業革命的後果,首先是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使資本主義力量增強;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強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最後是社會關系和人們的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特別是形成了無產階級。
第二層,只要把緊接其後的幾章標題聯系起來,分類概括即可。
19世紀70年代之前的三股進步歷史潮流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運動;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第三層,對三大潮流各舉實例說明。
三股歷史潮流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1848年歐洲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美國內戰;日本的明治維新。
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共產黨宣言》發表;第一國際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爪哇人民起義;阿富汗人民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印度民族起義 。
2.先列提綱,後寫答案。
答案提綱反映了整個答案的內在聯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綱,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綱時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同時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確,史實表述的准確,說明論證的表述的准確 。
例如1991年試題:概述1840-1949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長及其原因和結局。「消長」就是減少和增長的意思,就是按時間順序答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情況、原因和結果。考生應先列提綱:
①19世紀初,英國。
②19世紀中晚期,六國共同支配。
③一戰前後,列強找代理人,日本獨佔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戰後,美國。
在此基礎上,考生進一步進行回答。
①19世紀初期,清朝封建統治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於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占優勢地位。
②19世紀中、晚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法、美、俄、日、德等國紛紛加入侵華行列。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狂潮」,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形成了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混亂,列強分別在中國尋找代理人,擴大各自的在華勢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歐美國家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排擠德國勢力,妄圖獨佔中國。戰後,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國經濟實力增長,日美成為爭奪中國的主要對手。《九國公約》的簽訂又使中國回復到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勢力抬頭,繼侵佔中國東北後,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次妄圖獨佔中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抗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實力進一步下降,美國實力膨脹,國民黨反動派投靠美國,發動內戰。美國成 為在華的主要侵略勢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統治,清除了列強的 侵略勢力。
3.瞻前顧後,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歷史條件和原因時,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整個社會形勢。「顧後」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和意義,就是要做到顧後, 就是要往後看得遠一些。換言之,在回答問答題時,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敘述內容的內在聯系時,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羅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殘缺的;主旨明確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試題: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試評論顧炎武這一觀點。第一,要求考生對八股取士持否定態度,肯定顧炎武這句話是對科舉八股考試的尖銳批評,他的觀點是正確的。第二,從八股取士產生的前景、規定和後果來論證顧炎武的觀點。
明朝沿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政府規定,命題只限於四書五經,答卷的文體必須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個部分,即八股文。這樣的考試,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結果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經書,不講求實際學問。他們做了官,就成為順從皇帝的奴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 了加強思想控制。明代實行八股取士也是出於同一目的,只是這時封建制度已趨衰落(這一點就是「瞻前」),統治者為強化專制主義統治,更不允許有任何「越軌」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適應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創時期的積極意義。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書一樣,起了禁錮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則比坑儒更加惡劣。
又如,試述商鞅變法的意義。第一,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第二,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第三,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第四,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這一點就是「顧後」)
4.有史有論,有頭有尾。
有史有論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表述上要有鮮明的觀點做為立論基礎,又有適量的史實做為支持,史論之間的關系是一致的。有頭有尾要求做到敘述史實要完整。
例如1995年試題: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每一步變革或調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內容以及結果如何?據此,你認為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①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包產到戶也可給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農業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難 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並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擴大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原因是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是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把握住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既是夾敘夾議,又是史論結合,有頭有尾。
⑤ 如何答歷史大題
【材抄料分析題經驗】
第一】
找關鍵字,可從時間、人物、地點、歷史事件等方面來入手,弄清材料說的大概是課本那裡的內容,因為所有的試題萬變不離課本,只是材料及其考察側重點經常變換。
然後】
再看材料所給的問題,然後再拿著問題在讀材料,因為有時他只考察某個知識點的一部分,要以問題論題
,不要按著課本上的知識點一下子都會打下來。
最後】
要學會表達,即答案要分點答題,二是簡明准確,這樣老師在短時間該大量試卷時較為喜歡。多參考一些輔助材料,上面有很多總結嘛,都簡明扼要。
希望再作材料分析時對你有幫助;
⑥ 怎樣回答歷史大題
套公式啊,三段論。
1.這個事對當時的時局產生了哪些影響,可以是積專極的影響(推進了什屬么,沉重打擊了誰),也可以是消極的影響(不過一般都是積極的影響大於消極的影響);
2.站在歷史進程的高度上,這個事在思想上的進步性(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先進性),還有在當時社會的局限性(主要是因為當時人民的生產力的限制);
3. 如果1840年後的歷史,則可以談談對世界的影響,比如說是世界***斗爭的一部分啊,之類的,如果涉及到民族發展,就說促進了民族整合之類的;
可以把每點都拆開來論述,但總的來說是這樣的。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多寫、盡量往上面扯,一定要寫滿。
⑦ 高考歷史大題題型怎麼回答急!!!!
從我的經驗來講,大題不能亂答咯,還是要結合材料來分點寫出知識點。
概述材料題一般都是看你對材料的掌握理解程度,簡單的一句話點出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事件名稱)就ok了。
特點、原因這些都屬於課本里的需要識記的知識點啦,答題要有條理,最好能列出1、2、3、4,並分別用一兩句話結合材料加以說明,千萬不能瞎扯。我有一次寫了一整版,小800字,最後20分的題才得了2分,就是沒有抓住知識點。又及,如果有兩個歷史事件,問你特點的話,著重答區別。
說說你對事件的看法其實是在考該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影響,不要看到讓你說你的看法,就覺得可以亂答啦。答題的要點還是跟特點、原因分析一樣,要有條理,清楚,讓老師能很清楚的看到你在說什麼。
總之,歷史大題的答題需要你對書本知識的全面把握,特別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要清楚。考試的時候材料可能會變,因為同一個歷史事件可以從很多方面加以展開,但不管材料是什麼樣子的,只要你能抓住中心事件(歷史事件),根據你對改事件的掌握來答題,注意分點,把話說清楚,不要搞長篇大論,分數一定不會低。
這些都是我高考的時候我們歷史老師告訴我們的答題要點,我認為這些點對我的歷史考試很有幫助,我的歷史高考成績是131(滿150,我是08年的廣東考生,專業課是歷史),希望這些技巧能幫到你。
另: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戊戌變法(通常會拿來跟日本明治維新比啦)、解放戰爭(包括長征)、中共歷次會議(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七屆二中全會)及其影響、改革開放、近代史上的歷次侵略戰爭的影響及其區別(鴉片、八國、甲午)、康乾盛世、王安石變法、貞觀之治、秦統一六國等;站在縱斷面的角度來講,常考的有古代政治的發展趨勢(嫡長子繼承製、中央集權如何強化及其各個時間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要把握兩個點,一個是皇權和相權的制衡,一個是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制衡)、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脈絡(重農抑商思想,田畝制度的發展,城市發展進程——主要是里坊制的興衰,商品經濟的發展——貌似總是會考清明上河圖的)、文化史考得比較多的就是儒家思想的發展史(孔孟荀的比較、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程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科技啥的比較少在大題出的
⑧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其實答來歷史大題不難、源我的情況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題這種題目答案一般在材料中體現、但是千萬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關鍵詞+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題這種題目一般是從所給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後在腦中進行知識搜索覆蓋,將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篩選、不要將一些無關的東西寫上、雖然不扣分,但是讓改卷老師覺得是死讀書、不懂得靈活運用、打分就會差一些3、分點答題,一定要將關鍵詞放於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後的總結、讓老師一目瞭然、不用找的那麼辛苦,自然分數更高 文科嘛、那麼多的簡答題還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寫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幫到你,
⑨ 歷史的大題該怎樣回答
歷史材料解析題解題方法指導 復雜問題簡單化,疑難問題常見化,回答問題規范化 一、歷史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閱讀理解材料 2、完整准確提取有效信息 3、聯系書本知識遷移與運用 4、根據設問要求進行分析說明 二、分析設問與整體把握材料 分析設問,減輕閱讀的難度,整體把握材料明確答題方向。 設問的模式(限定詞、中心詞等) (1)「據材料X,指出(或比較材料、概括、歸納)…情況、分析原因、影響等」(X分) (2)「根據材料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材料、概括、歸納等)……(X分) (3) 「綜合x材料……談認識(或者啟示等)(X分) 整體把握材料: (1)材料與材料的關系,抓住中心問題。 (2)材料與課本的關系,尋找切題角度。 三、歷史材料解析題的類型 選取材料 文字型(文言文 現代文 外文翻譯) 文字理解 數據型(數字表格 餅狀圖 柱狀圖 曲線圖) 數據變化 圖片型(文物圖 漫畫 地圖) 隱含信息 混合型 設問結構 提煉觀點(歸納材料的要點) 抓住層次 分析比較(分析原因,比較聯系與區別) 聯系書本 評價認識(評價觀點與人物,得出結論) 正確觀點 (一)文字型材料解析 理解文字 (1)正文、註解、標點符號、出處、層次等 (2)注意提示性文字(在材料的開頭和在材料末尾) (3)抓住關鍵句、詞、字。關注總結性的詞句,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內容。藉助標點符號及關鍵詞劃分層次。 (3)材料中體現出來的時間(各種方式的隱含時間信息) (4)材料中人物的階級本質或材料出處。 解答:結合設問,理解材料 分析層次,尋找信息 聯系書本,判斷分析 提煉觀點,轉換詞語 材料為主,結合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