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巧妙記憶高中歷史時間
有史必有時間,歷史時間是串連歷史知識的網路。掌握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難題,茲就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述。
一.中國古代史教材敘述歷史時間的階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會階段的時間,都使用距今萬年、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採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從夏朝建立到國人暴動這一階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紀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說法,因這時的中國歷史尚無確切紀年。(3)從周召共和到西漢末年,教材一般採用公元前年的說法。因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確切紀年。書寫這一時期的歷史時間,務必在年代數據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從公元8年王莽稱帝開始,以後的歷史時間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樣,而是直書年代數據。如唐朝建立於618年。王莽稱帝雖非公元前後的分水嶺,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公元後的時間。(5)西漢是中國古代史上,惟一的一個跨越公元前後的朝代。
二.記憶歷史時間的策略性
首先,應把歷史時間放到教材上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記憶,時間與史實相即。最好不要拋開教材的章節內容,而孤立地機械背誦書後所附的《歷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難記,所記的知識又孤立零散,易於忘卻。其次,歷史時間應在學習過程中分散記憶,隨時記憶,循序漸進,而不宜堆壘於後集中背誦。此外,還需探求方法、訣竅。
三.歷史時間的計算與對換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歷史時間,計算時間差直接用減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國運動(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個月,故謂堅持戰斗14年。如果月差小於半年,則捨去不提。如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捨去月份而稱十年內亂。(2)如果計算公元前後的時間差,則以公元前與公元後的時間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減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過後就是公元後1年,中間無公元0年的時界。(3)民國紀元與公元紀年的時間對換。若將民國年對換為公元年,則是1911年+民國年;若將公元年對換為民國年,則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減,因1912年已經是民國元年了。(4)切莫將距今約4000多年的黃帝與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誤解為相距近2000年。因公元前後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紀、年代及階段的劃分
(1)世紀。一般是100年為一個世紀,只有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後1世紀分別為99年。因無公元0年,因此,從公元1年到99年為1世紀,而公元100年則為2世紀的開始。(2)年代。一般是10年為一個年代。如:18701879年為19世紀70年代。但每個世紀的最初20年,不稱年代而稱世紀初,如1905年同盟會建立,可說建立於20世紀初,不能說建立於20世紀10年代。(3)一個世紀內的階段劃分。一種是二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前半期和後半期兩個階段(亦稱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種是三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紀為例;18001829年為早期;18301869年為中期;18701899年為晚期。(4)兩個世紀之交的特殊稱謂。一般把上一世紀的最後20年到下個世紀的最初20年稱為世紀末世紀初。由於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於19世紀的最後10年和20世紀的最初10年,故習慣上把18901909年稱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五.中國歷史教材涉及的幾種紀年法
(1)公元紀年。教材上的歷史時間,多採用公元紀年,但中國歷史上正式採用公元紀年是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開始的。(2)干支紀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說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說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紀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號紀年。如貞觀元年、康熙年間等。中國以年號紀年開始於漢武帝時期,但中學歷史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用年號紀年的時間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國紀元。1912年孫中山宣布以中華民國紀元。(5)以黃帝紀元。1911年湖北軍政府成立時,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1911年是黃帝紀元4609年。
上述各條,都是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問題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歷史時間,還需科學地使用《歷史大事年表》,還需探究記憶的方法,更需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要想學好歷史,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必須掌握解題的方法,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現在,歷史考試主要有以下四種題型: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
析題和問答題。首先,我們要了解各種題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回答時要把相應的問題講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層次清楚,最好分要點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過不斷的練習,解題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同學們,只要你們對歷史學習付出極大的熱忱,有信心和決心,肯努力,講求方法,你們一定能學好歷史,並在考試中取得優秀的成績。
⑵ 有什麼關於高中歷史重要時間記憶口訣或順
有些時間特別有意思,1894-1895是甲午中日戰爭,十年之後1904-1905是日俄戰爭,再對比記憶的話再過十年1914-1918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再記憶的話就得想戰爭打完了就得分贓吧(要不那麼多人豈不是白死了?錢不是白花了?總得搞點好處不是?),於是1919年凡爾賽會議召開,一戰時中、日、俄雖同為協約國成員,但是俄國因為一戰損失慘重激起了國內矛盾,進而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布爾什維克兩個政府的局面,從而引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7年就退出了一戰,於是俄國沒有參加凡爾賽會議;中國要求恢復在山東青島(當時被德國控制)的權益 但是日本卻橫插一杠,搶了去,這么一鬧咱們中國學生不願意了於是就有了五四運動么。
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例:
1、事件的起因:分析原因一般都得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因一般從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思想、民族種族等方面分析(這其中分主要和次要)。
拿五四運動來說,(1)經濟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經濟發展緩慢,底層民眾飽受壓榨;(2)政治上是中國國家主權和利益被帝國主義肆意踐踏,直接原因是作為一戰戰勝國卻無法收回戰敗國德國在青島的權益,反被日本攫取;(3)思想文化上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新思潮湧入人心;(4)民族意識上是學生和工人愛國意識的覺醒;(5)階級分析上講,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中國工人無產階級的力量,奠定了階級基礎。
2、事件的經過和結果:記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即可,這部分偷不得懶,拿張小紙片記記沒事拿出來看看,比如說上廁所的時候,路上騎車的時候就別看了,容易出事故。
3、事件的結果:往往就是說它的後果是什麼、產生了什麼意義,一般和原因都能對的上。還拿無私運動為例,(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針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榨便有了反對的對象,所以說);
(2) 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對應原因里的階級分析)。
(3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融入時代背景,即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歷史定論,這種東西一定得記住)。
(5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准備(對應原因里的思想文化意識)。
⑶ 高中歷史筆記怎麼整理
本人原創總結
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的時候50多人的班級里排在倒數後十名里,高二努力開始奮起直追,78十人的班裡排了十幾名,高三九十多人的班級里進入前五,高考考上廈門大學的分數線。勵志吧。高考後,她說了一句話:天道酬勤。
下面是我總結的一些方法: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
一、歷史:
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在於在堅持學習和記憶的同時逐漸培養形成興趣,這就需要一個小計劃。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看書的時候,不但要把勾勾畫畫的看了,小故事、名言、圖片也要看,這是一個放鬆解悶的不錯途徑,也是積累冷知識點的好辦法。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會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如果現在沒有,你可以自己簡單的做一個分類提綱,比如水利,比如文學作品等。記住只是提綱。只用於面對提綱,回憶知識點用。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5、多看答題,分析問題的知識要點。
二、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三、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四、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課後題也好,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如果基礎不是很好,最好准備一個錯題本,把有價值、有代表性的錯題、難題記下來,偶爾看看,很有幫助,就是高考前也能作為數學的復習資料。
如果有餘力,再把個別難題好好鑽研下,其實也就幾個類型而已。
五、語文和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
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⑷ 高中歷史怎樣方便記憶
簡單來說,有三點:多記;找規律、多比較;先大後小
如記歷史大事:
前221年秦統一 VS 公元220年漢亡(221年劉備)
前207年秦亡 VS 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年黃巾起義 VS 1840年鴉片戰爭
公元8年西漢亡 VS 208年赤壁之戰 VS 2008年北京奧運(一般說公元9年西漢亡,但可用8來記)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中國古代史大事記憶表:
夏商周:前2070年夏禹、前1600年商湯滅夏(桀)、前1046年武王伐紂、前771年戎族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戰國開始
前476年春秋結束 VS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前256年周亡(周王紀年結束) VS 前356年商鞅開始變法
秦漢: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前207年(巨鹿之戰)秦亡、前202年西漢建立(漢高祖劉邦/長安)、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劉徹)、公元8年(9年)西漢亡(新/王莽)、公元25年東漢建立(洛陽/光武帝劉秀)
三國兩晉南北朝:(東晉時北方五胡十六國:匈奴、鮮卑、羯、氐、羌;南朝:宋齊梁陳)
184年黃巾起義、200年官渡之戰、208年赤壁之戰
220年東漢亡(魏/曹丕/洛陽、221劉備/成都、222孫權/建業)、(263年魏滅蜀)
266年魏亡(西晉/司馬炎)、280年吳亡(晉統一)、316年匈奴攻佔長安 西晉亡
317年東晉/司馬睿/建康)、383年淝水之戰、420年南朝宋建立(劉裕)
前256年周亡 VS 266年西晉建立 VS 316年西晉亡
383年淝水之戰 VS 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唐:581年隋朝建立(楊堅/長安)、589年陳亡(隋統一)、618年隋亡 唐朝建立(李淵)、626年玄武門之變
627-649年貞觀之治 VS 713-741年開元盛世
755-763年安史之亂 VS 875-884年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兩宋遼夏金元:(五代十國的五代:梁唐晉漢周)
907年唐亡(梁/朱溫)、 916年契丹國建立(耶律阿保機) -
960年北宋建立(趙匡胤/開封)、1038年西夏建立(元昊)、1115年金國建立(完顏阿骨打)
1125年金滅遼、1127年靖康之變 北宋亡 南宋開始(趙構/臨安)
1206年蒙古國建立(成吉思汗鐵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忽必烈/大都)、1276年元滅南宋
1127年北宋亡 VS 1227年西夏亡 VS 1271年元朝建立
234年諸葛亮死 VS 1234年金朝滅亡
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南京)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1421年遷都北京(朱棣)、1644年明亡 清兵入關、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399-1402年「靖難之役」 VS 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VS 1673-1681年三藩叛亂
916年阿保機 VS 1616年努爾哈赤 VS 1636年改國號大清(皇太極)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VS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VS 1771年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61年辛酉政變 VS 1898年戊戌變法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馬關條約 VS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辛丑條約
1840-1842年鴉片戰爭 VS 1851-1864年太平天國 VS 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民國建立 清帝退位
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⑸ 高中歷史快速記憶方法高中歷史記不住時間怎麼辦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歷史事件的時間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比較和理解,將大大增強我們的記憶效果。這些歷史事件的時間聯系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相同的歷史時間。二、相似的歷史時間。三、相連的歷史時間。四、相關的歷史時間。
⑹ 高中生歷史-世界史的筆記
五千多字,夠你用了。
《世界歷史》第一冊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原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開展殖民掠奪,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生貴族力量日益壯大,他們要掌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要發展資本主義,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來保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總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意義
:a.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1689年,為限制國王權利,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b.它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
2.<權利法案>的頒布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為限制國王的權利,確定議會的大權,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後的國王不能濫用權利,為所欲為,這就使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3.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英國採用海盜方式,在海上進行搶劫活動.16世紀晚期,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開始在海外殖民.英法早期殖民活動主要集中在印度和北美.在殖民擴張過程中,英法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最後,英國戰勝了荷蘭和法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4.來剋星頓的槍聲和美國獨立
a. 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的開始.
b. 1775年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整編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c. 1776年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殖民地獨立.
d. 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美軍打敗英軍,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e.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f. 意義:
1.獨立戰爭使美國贏得了獨立(1787年,美國制定了1787年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實行總統制,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它同時又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5.攻佔巴士底獄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6.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成立和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1791年6月,奧地利和普魯士採取軍事行動,幫助路易十六鎮壓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君主統治,,9月,法國軍隊也把外國軍隊趕出國境,並宣布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資產階級革命高潮過後,法國政局動盪,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對外打擊反法聯盟,擴張法國勢力.對外戰爭損害了被侵略地區人民的利益,引起人民的反抗,1812年遠征俄國失敗,敲響了帝國的喪鍾;在萊比錫戰役中,法軍再次慘敗;1814年反法盟軍開進巴黎,帝國滅亡.
7.英國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促使手工工場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次革命,,它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
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
進程
a.18世紀六七十年代,珍妮紡紗機,水利紡紗等機器相繼問世;80年代,水利織布機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織布的效率
b.機械師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氣機,1785年,這種蒸氣機被用來帶動紡織機器,從而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c.蒸氣機的使用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汽船和火車機車相繼誕生.d.19世紀上半期,大機器生產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8.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
a.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c.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是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離的整體.
9.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的兩次武裝起義,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聯系在一起,在吸收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意義:使無產階級有了自己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0.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及意義
原因:
北部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南部實行大種植園經濟,以黑人奴隸為主要勞動力.雙方在關稅和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的矛盾不可調和.
意義:
使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1.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為擺脫落後狀態使俄國成為近代強國,推行多方面的改革,其內容包括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行學校教育.它實際上是一場封建農奴主推行的富國強兵改革.作用:增強了俄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鞏固了專制統治,為對外擴張准備了條件.
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所發展,但由於農奴制的阻礙,發展極其緩慢.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維護貴族和地主的利益被迫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農奴可以出錢贖買一塊份地.它實際上是一場沙皇自上而下實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作用: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12.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主要內容:
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意義:
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日本強大起來後,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世界歷史》第二冊
1.科學成就和第二次工業革命
科學成就:
a.新能源的發展和利用 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石油的開采和提煉,石油,電力和煤炭構成了三大能源.
b.新機器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德國的西門子創制了第一輛有軌電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導致了汽車和飛機的試製成功.
c.新的信息傳遞工具的發明 19世紀中期,發明了有線電報;19世紀晚期,有線電話和無限電報也研製成功.
影響:
大大促進了生產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19世紀晚期,隨著生產力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其形式有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
美國和德國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起點高,發展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分別成為世界頭號,二號資本主義工業大國.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裝備落後和過分依賴殖民地,經濟發展緩慢,工業生產被美國,德國趕上和超過.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竭力進行武裝擴張,促進了經濟發展;俄國資本主義雖然有較快的發展,但由於大量封建殘余的存在,仍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3.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和主要成員
同盟國集團:
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後來參加到協約國一方)
協約國集團:
英國,法國,俄國
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西線三大戰役
1914年6月底,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在薩拉熱窩街頭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事件.
西線三大戰役:
交戰雙方是英法和德國,分別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5.美國參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大戰爆發時,美國利用中立的地位與交戰國做生意,通過出售軍火,提供貸款,大發橫財,國力大增.1917年,在交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的時候,美國加入協約國,終於參戰了.美國的參戰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財力方面,使協約國受益極大.
一戰性質:
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6.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經濟陷於全面崩潰,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並用武力鎮壓革命群眾.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親自領導下,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取得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推出」一戰」,頒布了沒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的<土地法令>.
蘇聯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28年和1933年的兩國五年計劃,其重點都是重工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1937年蘇聯基本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同年蘇聯通過新憲法,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確立.
7.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
1919年1-6月,參加國有27個,英國,法國,美國三國成為和會的主宰.其主要內容有: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分別和德國盟國簽訂一系列和約,它們和對德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決定成立制裁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1920年成立,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列強維護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工具).確定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和約內容見初三<世界歷史>第二冊35頁)
8.華盛頓會議
在美國倡議下召開,共有九國國家參加,美,英,日三國起主要作用.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屬地的權益.美,英,日,法,意五國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實際上成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9.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其內容有:金融方面,首先從金融業開始,使私人現款重新流通;農業方面,政府讓農民縮減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撥款補償;工業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1933年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調節和控制;社會賑濟方面,新建許多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隊伍,刺激消費和生產.
評價:
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資本主義統治得到穩定;
b.資本主義制度沒有改變,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10.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
希特勒的上台執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到軍部控制的內閣上台,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國結成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成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11.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
a.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意日建立和強化了法西斯專政,瘋狂對外侵略;
b.英法美的縱容侵略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襲蘇聯,蘇聯軍民英勇捍衛國土,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1942年初,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1943年9月義大利新政府投降;
1943年中,美,英在埃及召開開羅會議,發表了<開羅宣言>,為戰後處理日本問題提供了依據;美,英,蘇在伊朗德黑蘭舉行了會議,確定了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5年初,美,英,蘇三國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達成重大協議:德國由美蘇英分區佔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成立聯合國.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初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投降書
12.二戰後蘇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措施和影響
從1946年起開始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斯大林領導下,集中精力恢復並發展經濟,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是蘇聯工業的發展重點.蘇聯人民取得了經濟振興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教育文化事業有較大發展,加強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吸引力.
13.」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1967年,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的發展,加強互相間的合作,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等六國發起建立了」歐洲共同體」組織.」歐共體」建立後,成員國數目不斷增加,相互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也提高了歐共體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14.美國的霸權政策和美蘇爭霸
美國霸權政策的體現: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歐洲推行」冷戰」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敵對行動).
美國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抵擋蘇聯和社會主義力量的沖擊,控制西歐各國.
為了進一步控制西歐,對歐洲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包圍,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20世紀50.60年代,發動了侵略朝鮮和越南戰爭.
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國立的增強,蘇聯也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70年代末,蘇聯出兵佔領了阿富汗,企圖建立在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的霸權;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也給兩國本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蘇聯力不從心,80年代中期被迫改變稱霸政策.
15.第三世界的興起
二戰後亞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
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把原來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
⑺ 怎樣給藝術生上歷史課
歷史新課程的專題式模塊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而高一新生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這給歷史教學改革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在教學實踐上,教師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眼高手低,匆匆而來,淺淺而過,追求形式,忽視基礎;二是照本宣科,一味講授灌輸,其結果是使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新課程改革作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其整體方向是勢在必行、不可逆轉的。而對學生,我們不能敷衍了事,而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堅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務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1關於高中藝術生的整體情況分析
高中藝術生歷史知識的基礎相對薄弱,且藝術訓練佔用大量學習時間,所以用在文化課上的時間相對缺乏,導致文化課成績普遍低下。主要表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歷史知識基礎薄弱
高中藝術生歷史知識的基礎相對薄弱,且藝術訓練佔用大量學習時間,尤其是歷史新課程的專題式模塊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而高中藝術生歷史基礎知識普遍比較薄弱,有的甚至不知道中國的朝代更替順序,基本的歷史史實,比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兩次工業革命的時間等基本的歷史常識及基本的歷史人物及其相關事件,如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所以更談不上對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影響及後人對其評價的分析。
1.2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
歷史這門學科有它自己的特點,它以敘述過去的人類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為基本內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橫向分為中國史,世界史,縱向分為古代史,近代史和現當代史,其中的內容也較為龐雜,涉及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思想文化,所以很多學生覺得歷史是一門比較繁雜、枯燥無味,需要大量記憶的科目,對此失去興趣。另外一個是因為新課改後涉及的專題形式的教學,讓學生一本書專門學習政治制度,一本專門學習經濟史,一本專門學習思想文化,讓學生更感覺乏味。
1.3缺乏基本的歷史思維方式
由於新課改歷史教材採用專題形式的編排,歷史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三個模塊,打破原來的歷史教材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方式,世界史和中國史穿插,更加註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縱向理解和橫向分析能力,比如將近代中國的經濟和西方近代的經濟進行比較,或者將中國古代的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與西方雅典的民主制進行比較,一般的題型都會涉及到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需要學生具有對歷史的整體把握能力。在這一方面,對於歷史基本知識比較欠缺的藝術生來講,更是難上加難。
2教學方法及措施
針對以上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
2.1夯實基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記憶是學習的前提,無論歷史這門課程怎麼改革,歷史教材如何編寫,歷史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識是不會變的,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歷史知識是學習好歷史這門課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引導學生做好最基礎的復習,把每一個專題、每一個歷史階段的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特徵、影響先記下來,比如近代西方各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的特點,鴉片戰爭的背景、過程、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每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古希臘民主制、古羅馬的法制的基本內容,在了解基本歷史史實的基礎上才可能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理解,比較等,否則學習歷史只是空中樓閣。
2.2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
首先所謂創設情境即以問題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課內容,學生容易看懂,且積累了相當的資料素材,可設計「為什麼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個問題來組織討論,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情感認識,進一步體會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的艱難歷程,深刻感受無數革命志士前赴後繼、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全而領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決策和英明領導,從而更加堅信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更加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
其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這有利於增大學習信息量,有利於對某一階段史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自我解讀,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最後,創建積極、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歷史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充分與學生交流感情和想法,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建立學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
2.3注重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新課改後,歷史教材的編寫採用專題式的模式,更加註重培養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與理解能力,這在高考題中顯得尤為明顯,這給中學生的歷史課學習增加了難度,對他們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如何提高其對歷史的認知能力,怎樣培養歷史的思維能力,這成為一個迫切的要求。所以,在平時的講課中要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問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對於做好高中藝體生歷史教學工作,要以基礎知識為主,針對他們所存在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注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邏輯能力、思考問題方式的培養,才能更好地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相對理想的高考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