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北朝是指哪個王朝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於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北朝回包括北魏、答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由於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後世稱為隋朝)。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與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對峙。唐朝官修正史[1] 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靜帝帝位禪讓於楊堅,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北朝結束。
② 歷史上的北朝是指哪個王朝
南北朝時代 北朝時期自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並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與漢化運動
北魏於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 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精闢結束「五胡十六國時期」,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後仇池,至443年方亡於北魏。 北魏雖國力鼎盛,但北有強敵柔然,以致不能全力南征。 信仰佛教的盧水胡人蓋吳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打擊佛教,成為三武滅佛之一。 太武帝統一華北後又滅西域五大強國之一的鄯善,控制了西域。在450年又反攻南朝宋,直逼瓜步,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也大損。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宦官宗愛所殺,宗愛之亂至文成帝時方平定。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北魏孝文帝元宏
獻文帝執政時,被其母馮太後毒殺。馮太後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後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孝文帝可能因為馮太後的關系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漢化。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江南,可擺脫保守派勢力,於493年假借南征南朝齊名義,率眾南遷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遷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跋氏為元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然而,雖然南遷的鮮卑人提升了文化素質,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趨向奢侈及文弱。而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南朝齊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朝廷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漢化兩大集團,成為日後六鎮民變的原因之一。 494年太子元恂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穆泰、陸叡於平城擁王兵變,後被鎮壓,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六鎮民變與北魏分裂
499年孝文帝去世後由宣武帝繼任。他沉迷佛教,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孝明帝繼任後,由胡太後執政。胡太後奢侈,私通清河王元懌並寵信元叉、劉騰。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525年孝明帝與胡太後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後依舊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六鎮民變,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南北朝作品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陰山黃河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習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升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方貴族與屯兵於523年發生六鎮民變,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晉陽的爾朱榮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葛榮。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後,但被胡太後毒死。胡太後先後立孝明帝獨女敬哀公主及堂侄元釗為帝(即幼主)。同年爾朱榮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河陰事變。他在河陰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後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改立孝庄帝,爾朱榮則於晉陽遙控朝政。孝庄帝憤為魁儡,於530年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爾朱兆及從弟爾朱世隆擁長廣王元曄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庄帝,改立節閔帝。同年軍閥高歡於信都擁元朗為帝,並在532年攻下洛陽後,改立孝武帝。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賀拔岳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534年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宇文泰代之,並與高歡決裂,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泰所殺,改立南陽王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定都長安。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總括而言,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中國歷史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氏也煙消雲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願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北朝崇尚漢族文化,為後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③ 歷史各個朝代首都的位置!
從有明確歷史記載開始
夏 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傳說夏朝都城幾經變更。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州)
商 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北。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
周 西周 武王建國 定都鎬京 東周 平王遷都 東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西
秦 陝西咸陽
漢 長安
三國 魏 鄴城,在今河北臨漳縣城 吳國 南京 (建康)蜀國 陝西漢中
晉朝 西晉 洛陽 東晉 建康
南北朝 南朝 宋齊梁陳 都在建康 (所謂的六朝古都由此而來)
北朝乃少數民族 北魏拓跋跬建國稱帝,都於山西平城;孝文帝遷到河南洛陽。
東魏 鄴城 西魏 長安
北齊 鄴城 北周 長安
隋 長安
唐 長安
五代 梁 開封 唐 洛陽 晉 開封 漢 開封 周 開封
十國 前蜀 成都 後蜀 成都 南漢 廣州 北漢 太原
吳 江都 南唐 (這里有個李煜) 江寧、南昌 吳越 杭州
馬楚 長沙 王閩 福州 南平 江陵。
宋 北宋 東京,就是現在的開封。 南宋的都城臨安是現在的杭州
元 北京
明 北京
清 北京
中華民國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④ 北朝是指哪幾個朝代
北朝(386年—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於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統一大業,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在東晉滅亡後相繼出現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北朝結束了中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後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並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並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
北魏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所建,又稱元魏。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游牧為生。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後為前秦苻堅所滅。北魏登國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公元395年—439年,通過不懈努力,北魏擊滅後燕、後秦、大夏、北涼、西秦、北燕等割據勢力。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北魏歷經孝文帝改革、六鎮之亂後最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西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脫離高歡,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後,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統,西魏開始。大統十七年(551年),元寶炬死,長子元欽嗣位。魏廢帝三年(554年)元欽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元寶炬四子元廓即位,稱元年,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運動而被迫改復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承繼。557年宇文護得將領支持,迫使魏恭帝禪讓於宇文覺,西魏滅亡。
東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關中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開始。
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並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
北齊
東魏權臣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專魏政,將篡未篡之時,被家奴刺殺。其弟高洋襲位,這位「內雖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廢掉東魏的傀儡皇帝孝靜帝,於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國號齊,建元天保,建都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史稱北齊。
北齊高洋
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於公元577年被宿敵北周攻滅,享國二十八年。
北周
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繼任大冢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但卻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大發展時期,成就輝煌。這些文化成就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並未因為三國鼎立、南北對峙而中斷,反而因士人的覺醒而更為活潑開放,並呈現出以中原文化為主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點。
北朝文學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溫子升。敘事長詩以《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與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樂府詩集》即有「豔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庄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緻,面目傳神。
⑤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首都是哪裡
北朝:北魏時洛陽, 東魏和北齊是鄴城, 西魏和北周是長安
⑥ 南北朝時期先後有個什麼朝代在哪裡建都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內,下啟南北朝,屬於容六朝之一。公元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重要的朝代,隋朝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制,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同時興建雙都:洛陽、長安
⑦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首都分別是哪裡謝了!
中國歷代首都:
夏——陽城(今河南登封東)
商——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西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
春秋戰國時期
秦:西犬丘\平陽\雍\涇陽\櫟陽\咸陽
晉:絳\新田\屯留\端氏
楚:郢\陳丘\巨陽\壽春
齊:臨淄(今山東淄博)
燕:臨易\薊(今北京)
宋:商丘\睢陽
魯:曲阜
鄭:新鄭
趙:晉陽(今山西太原)\中牟\邯鄲
魏:安邑\大梁(今河南開封)
韓:平陽\宜陽\陽翟\新鄭
秦——成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西漢——長安(今陝西西安)
東漢——洛陽(今河南洛陽)
三國:魏——洛陽(今河南洛陽)
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吳——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洛陽(今河南洛陽)
東晉——建康(今江蘇南京)
東晉十六國時期:
成(漢)(303~347):成都
漢(前趙)(304~329):離石\左國城\蒲子\平陽
前涼(301~376):姑臧(今甘肅武威)
後趙(319~351):襄國(今河北邢台)\鄴
前燕(337~370):龍城(今遼寧西部)\薊\鄴
前秦(351~394):長安
後燕(384~407):中山\龍城
後秦(384~417):長安
西秦(385~431):勇士\金城\苑川\南安(今甘肅南部)
後涼(386~403):姑臧
南涼(397~414):廣武\樂都\西平\姑臧
北涼(397~439):建康(非今江蘇南京)\張掖\姑臧
南燕(398~410):滑台\廣固(今山東境內)
西涼(400~421):敦煌\酒泉
夏(407~431):高平\統萬
北燕(410~436):龍城
冉魏(350~352):鄴
西燕(384~394):長子
翟魏(386~391):滑台
隋——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十國時期:
前蜀\後蜀:成都
楚:潭州長沙府
南漢:廣州興王府
閩:福州長樂府
吳越:杭州西府
吳:揚州江都府
南唐:西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東都江都府)
南平(荊南):荊州江陵府
北漢:太原
後晉:東京開封府
北宋——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
西夏——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東南)
遼——上京(今遼寧巴林左旗)
金——中都(今北京、開封等地)
元——大都(今北京)
明——朱元璋建都是南京,到永樂皇帝(朱棣)時才建都北平(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中華民國——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首都(都城)是
中國古代3~6世紀分裂政權的政治中心。這個時期曾先後出現過許多疆土大小懸殊、運祚長短不一的割據政權。每個政權各有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城。由於政權紛立、更迭頻繁,所以都城的地域分布很廣,遷移變化也很大。 這個時期比較穩定,定都時間較長的都城有下列幾個:
建康
今南京。東漢末,211年孫權自京城(今江蘇鎮江)遷治秣陵,次年改名建業。除21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兩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外,建業始終是孫吳政權的首都,直至280年為西晉所滅。西晉末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317年後又為東晉首都。以後南朝的宋、齊、梁、陳,除梁元帝時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為首都。自孫權至589年隋滅陳,建康(建業)為六朝首都前後約三百三十年。
洛陽
東漢舊都。190年董卓逼獻帝遷長安時,「悉燒宮廟官府居家」,洛陽慘遭毀滅性破壞。六年後,獻帝東還時,「宮室燒盡,街陌荒蕪」。同年,曹操迎帝許都(今河南許昌東)。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於此,重建宮室。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劉曜攻佔洛陽,懷帝被俘止。魏晉兩代以洛陽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計自平城遷都洛陽,495年六宮及文武百官盡遷洛陽,至534年分東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長安
西漢舊都。兩漢之際因戰亂已遭受嚴重破壞。190年,董卓為亂,挾漢獻帝自洛陽遷長安,至196年獻帝東還洛陽,為東漢都城六年,其後長安再度遭受破壞。西晉末,首都洛陽被漢劉曜攻佔,懷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長安即位,316年劉曜又圍攻長安,愍帝出降,西晉亡。此後,十六國的前趙、前秦、後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後以長安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權為時甚短,如前趙僅存十一年,有的僅占關中部分地區,如前趙、後秦,故雖為都城,因戰亂不息,長安城始終未能恢復昔日繁榮。
鄴
今河北臨漳西南。東漢末年冀州治所,為河北平原統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鄴城後,自領冀州,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自署為丞相、封魏公,晉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實際上政權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鄴。曹丕代漢建魏後,鄴降為五都之一(曹魏以長安、譙、許昌、鄴和洛陽合稱五都)。十六國時,335年至352年的後趙、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時534年至577年的東魏、北齊相繼都鄴,共七十三年。
成都
東漢末為益州治。
⑨ 南朝和北朝各包括哪幾個朝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回公元581年)則包含北答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
南朝作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士族等擔任。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士族擁護,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⑩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之前是哪個朝代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是:
南方:東晉;北方:十六國。
西晉末年專,政權內部發生屬了八王之亂,最終導致作為南北統一大王朝的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而西晉的皇室、官員則遷往南方,在建康(南京)建立起了東晉王朝。
1、東晉(317年-420年),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政權。
2、十六國(公元304年 - 公元439年),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五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主,先後為: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十六國。除此之外,當時並存的政權還有仇池、代國、高句麗、冉魏、西燕、吐谷渾、西蜀和翟魏等。
(下圖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