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銅陵有什麼名人歷史名人現代當代名人均可
盛度(970~1040),字公量,銅陵縣石洞耆(今天門鎮)人。幼小讀書,敏而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進士。初任濟陰尉,後任尚書屯田員外郎。契丹擾犯大名(今冀、魯、豫部分地區)時,他數次上疏朝廷,陳述戍邊之策。旋奉使陝西,詳覽疆域,並參考漢、唐故地,繪成《西域圖》,呈獻宋真宗,且應答咨詢如流,真宗稱其博學。繼入翰林為學士,任兵部郎中。後幾經謫起,於景佑二年(1035年)任參加政事,四年任知樞密院事。曾奉旨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並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四集和制書二集。後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年)辭官歸里
陳翥(982~1061年),字風翔,號虛齋,咸聱子,桐竹君,銅陵縣貴上耆土橋(今鍾鳴鎮)人。5歲讀書,14歲入縣學,曾有懸梁苦讀躋身科舉的願望。後因父親早逝、兄弟不和兼自身患病十餘年之故,至40歲時,方「志願相畔,甘為布衣,樂道安貧」,一面閉門苦讀,一面參與耕作,堅持不輟。60歲時,他在家中數畝山地植桐樹(泡桐)數百株專事研究,除悉心鑽研前人有關著作外,還「召山叟,訪場師」,尤注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撰成《桐譜》書稿約1.6萬字。全書除序文外,正文共一卷,依次分「敘源」、「類屬」、「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雜說」、「記志」、「詩賦」,凡十篇,《桐譜》繫世界上最早記述桐樹的科學技術著作,其中6篇專論植桐技術,為全書的精萃。
佘翹(1567~1612),字聿雲,號燕南,銅陵縣合二耆(今郊區大通鎮)人。4歲即能授書成誦,稍長,遂工習詩文,研究經史。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赴應天府鄉試中舉。後屢赴京會試不中。歸里後,遍訪名勝,潛心著書。有詩集《浮齋百韻》、《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記》、《紫掠尾蕁貳ⅰ鍍肷狡婕恰貳ⅰ度
『貳』 樅陽縣周家大院解放前有什麼名人
其因有三:一是周家大院歷史為冠,據地方誌載,周家宅院始建於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又不斷擴充,直至民國末期建築規模已達到兩萬余平方米,房間數以百計;其二,周家先祖世代為官,清初時其祖官至一品,相當於宰相。現周家宅門內二道石門牌坊柱上刻有「官廉一品」,仍清晰完好;其三,周家大院建築風格、等級、結構裝飾、規模都較之其他宅院為上。今天雖然院落很破敗,存僅15座房屋和兩跨院落,然而從這些殘存的房屋及結構中,仍可見其當年的豪華程度和精美的工藝,它足可與山西著名的喬家大院媲美。現院落仍有完整的大門、中門、月亮門、太陽門,前庭院較一般民宅寬敞,正房廳堂為五檁飛檐,五大開間,且較高大寬闊。照壁、退壁、穿廊、迴廊仍然齊全,除窗欞被改造以外,仍可見處處雕梁畫棟,飛檐斗拱,青石門墩上浮雕麒麟望月,上刻有「耕讀」「魚樵」字樣,表明主人勤勞好學,修身養性之風雅。二門完全以青石雕刻而成石方形制,其上人物花鳥,魚蟲文字,無不雕琢精美,堪稱宅中一絕。院內建築結構上無論門柱、石礎、磚壁之上都鏤雕出花卉鳥獸,並以人物故事居多,其工藝精湛,造型意趣,風格獨具。宅中文字、飾物、圖案、無不寓意著主人「勤儉持家、廉潔清正」「喜上眉梢」「四平八穩」「安定祥和」的生活信條和祈願。從這里可以想見當年鳳翔西府可謂富庶祥和,人傑地靈之地。也反映出當時整個社會的風尚與風俗。
『叄』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有哪些名勝古跡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名勝古跡主要有: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望龍庵、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線渡江指揮部舊址陳氏宗祠、漢武帝射蛟、陶侃洗墨池、三國呂蒙城遺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當地知名景點有:「浮山夕照」、「樅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等
『肆』 樅陽縣的樅陽名人
樅陽縣的名人有:
1、吳承恩: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海人氏。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鎮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 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著名小說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2、方學漸:
方學漸字達卿,今浮山鎮白人。明代著名學者。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為諸生祭酒二十餘。領鄉薦,棄去,專事講學。以子大鎮貴,贈大理寺少卿。學漸著有《邇訓》二十卷,《桐彝》三卷,及《心學宗》等,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3、方維儀:
方維儀字仲賢,今浮山鎮陸庄人。其父方大鎮,明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維儀精心研讀文史,輯錄古今女子詩作,編著《宮闈詩史》1部,另著《清芬閣詩集》7卷,均為珍貴的名媛史料和佳詠。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備,人爭相收藏。
4、陸大道:
陸大道1940年出生,經濟地理學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66年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1980-1982年在原聯邦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作訪問學者,1992-1993年在德國不萊梅大學和波鴻魯爾大學任客座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
5、丁漢:
丁漢1963年8月29日出生,安徽省樅陽縣項鋪鎮人。機械電子工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1982年畢業於長安大學,1985年獲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89獲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
任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
『伍』 安徽歷史名人
安徽省位於華東,省會合肥,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54萬。安徽可以說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試著舉例一二,想到誰寫誰,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晚清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創立過淮軍,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他的身影。
『陸』 請問樅陽的風景名勝有哪些樅陽的歷史名人有哪些樅陽的特產有哪些樅陽的風味小吃有哪些請為樅陽設
風景名勝
白雲崖
浮山風景區
大青山石屋寺
名人
吳承恩
齊之鸞
阮大鋮
方苞
劉大櫆
朱光潛
姚鼐
小吃
樅陽粉蒸肉,姚崗媒鴨,雲泉苦蕎麥糊,鴨兒池蓮藕,樅陽麥隴香墨子酥,白盪湖大閘蟹,山粉攢肉
特產
甲魚、鱔魚、銀魚、鱖魚、螃蟹、蓮子、芡 實等特種水產品
標語:山水樅陽 幸福樅陽
『柒』 安徽桐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慶桐城城北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居士像》、《免胄圖》等。
3、何如寵(1569年~1641年),字康侯,號芝岳,南直隸桐城(今安徽省樅陽縣樅陽鎮何家青山)人,先世自徽州府婺源縣何田坑(今屬江西)徙。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如寵博學多才,被選入翰林院,授庶吉士。
聞父病,歸家探視;父歿,守孝3年。回京後,授編修。母老,告假回家奉養。他和兄如申相約,兄弟二人不同時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親身旁。
萬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軍餉,事完回家,如寵才再赴京城,升中允,遷右庶子。時某中書得皇帝寵幸,大權在握,如寵和左庶子趙師聖皆當遷官,不少人都勸他倆去拜望中書,而遭拒絕。
4、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漢人,江南省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文人方學漸之曾孫,明末四公子(復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一生正當明清交替之際,時局動盪,政權更迭。使得他個人的際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個時期。
早期從青年時代到三十三歲,由於仰仗祖上的余蔭,尚能過著「衣紈縠,飾騶騎,鳴笳疊吹,閑雅甚都」的富貴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滅亡後,從北京逃返南京,又經浙江、福建輾轉到兩廣,從三十四歲到四十二歲,艱苦的十幾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5、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一字拱之、共之,號浮丘,又號蒼嶼。先世為安徽安慶府桐城縣東鄉(今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人,其父左出穎移居桐城縣城。漢族,著名水利專家,明末東林黨的重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曆「六君子」之一。
左光斗自小勤奮好學,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萬曆四十七(1619年)年被舉任為浙江道監察御史。
是史可法的座師。為挽救明王朝做出了許多努力,在出任屯田監察御史在天津實施「三因十四議」的屯田方案,結果「水利大興,北人始知藝稻」。[3]還主持了西北水利空間范圍內的京東、畿輔的水利屯田實踐。
『捌』 樅陽的歷史由來
樅陽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時為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縣名由來,說法有三:
一、從古宗子國,《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註:「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
二、《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本草綱目》:「柏葉松身者檜也,松葉柏身者樅也。」《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
三、古時樅陽多樅木,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
漢武帝劉徹南巡至樅陽射蛟於江中,曾作《盛唐樅陽之歌》。晉代陶侃曾任樅陽令。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同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1949年2月分桐城縣為桐城、桐廬兩縣,桐廬縣轄區即為今樅陽縣境,縣城初設項鎮鋪,後移湯家溝。1951年改桐廬縣為湖東縣。1954年縣城遷入樅陽鎮,1955年7月1日,恢復漢時縣名——樅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