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宰相制度在哪個皇帝被廢除
我國封建社會的宰相制度終止於明太祖朝,朱元璋為了解決傳統相權與皇權之間的沖突,借胡惟庸案的爆發而廢除了宰相制度,權分六部,各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進一步加強了皇權集中!自此結束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宰相制度!
2. 丞相制度是在哪個朝代被哪個皇帝廢除的
明朝朱元璋殺了丞相胡惟庸後廢除丞相制度。
滿意請採納
3. 哪個皇帝廢除了宰相制度
a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
4. 我國古代哪個朝代開始廢除宰相制
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
宰相制度自秦朝開始建立,到明朝廢除,試分析宰相制度"立"與"廢"各有何利弊 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皇帝獨操權柄,固然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加強統治,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是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稷的興衰維系於皇帝個人素質,也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古代篡奪皇位的人,基本是當朝的權臣,重臣,如王莽,司馬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朱溫,趙匡胤等人.鑒於這些歷史教訓,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對功臣和權臣狠下毒手.在廢相問題上有兩次重要的行動,一次是誅殺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誅殺李善長案.
胡惟庸案:朱元璋稱帝後,先後任命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書省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再加上他和當時被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密相往來,朝廷政治首腦和軍事貴族結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覺.而胡惟庸由於權勢日盛,驕橫跋扈,不知節制,這正好給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殺了胡惟庸,趁機取消了中書省,並立下法度,以後不許再設丞相一職.朱元璋還利用胡案,將凡是心懷積怨,行為跋扈,對皇家統治有危險的文武官員,大族地主,都陸續列為胡黨,處死抄家.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洪武二十三年,處死已經退休多年,77歲高齡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及其家七十餘人.因胡案被誅死或已死被追奪封爵的功臣共計有21侯,株連而死者共達3萬餘人.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2.設立內閣 明朝終於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君權與相權矛盾,但之後皇帝的政務實在繁忙,那麼,明朝皇帝怎麼做才能處理好國家政務呢 朱元璋另外成立一個秘書機構,稱為內閣,所委派的秘書稱為"大學士".大學士的官階很低,只有正五品,比各部首長(尚書正二品)要低三級. 朱元璋對自己的決策沾沾自喜,認為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明政權於不墜.所以他下令"後世子孫永不許恢復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請求,凌遲處死."朱元璋來自民間,政權又由他創立,對於繁瑣的政務,還可以勉強應付,但開國幾代後的帝王中卻不乏是生於深宮之中花花太少,面對著千變萬化的各種政務,必然手足無措,最後只有依靠內閣,甚至是委權於宦官.這樣,就使大權漸漸落入大學士之手,像張居正成為沒有宰相名份的宰相,內閣成為沒有中書省名份的中書省,明後期甚至形成了非常嚴重的宦官專權局面. 皇帝對於內閣和大學士的防控對明朝中後期的政治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給宦官參政開了方便之門,是導致明朝中後期政治統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建文中,改大學士為學士.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指編修,檢討,侍講,侍讀等翰林院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仁宗以楊士奇,楊榮東宮(太子宮府)舊臣,升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閣職漸崇.其後士奇,榮等遷尚書職,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入內閣.自後,誥敕房,制敕房(內閣的兩個輔助機構,負責機密文件的謄錄,保管工作)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職官志》 高皇帝(明太祖)罷中書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明成祖)乃有閣臣之設,亦僅持文墨議論耳,漸而票擬,漸而稱輔臣,浸失初意.至嘉靖以後嚴嵩,張居正等怙寵行私,上竊朝廷之權,下侵六曹之職,怨毒盈於天下,而禍敗隨之.蓋閣臣之外重勢而蒙惡聲至,此而極.
5. 宰相被哪個皇帝廢除了
明太祖朱元璋,之後只有首輔這一職位,它相當於宰相,但權力大小根據皇帝來定
6. 哪個皇帝廢除的丞相制
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廢除丞相制。
明朝建立以後,太祖朱元璋立了兩個丞相,就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由於當時徐達經常在外面領兵作戰,所以實權掌握在李善長之手。史稱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與李善長關系很好,彼此意氣相投。朱元璋把李善長看做是蕭何式的人物,從指揮作戰到軍資供應,李善長經常參與。明朝建立後,許多政策、法規、制度、禮節和儀制等,也都是由李親自製定,或者由他牽頭完成。所以,在最初得以封公的六人中他居於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然而,明朝建國以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權力過分膨脹,從而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逐漸激化,朱元璋也對李越來越不滿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為長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沒有能夠前往中書省處理政事,他心裡感到不安,於是上疏懇請致仕(退休)。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盡職而有愧於朱元璋的信任;二是想藉此試探一下朱元璋對他的態度,這是歷代大臣慣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挽留他,而是馬上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去了。李善長退休後,由於徐達仍然在進行北伐,中書省的工作不能沒有人主持,朱元璋於是提拔了追隨自己多年的汪廣洋為丞相。汪廣洋為人小心謹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對他放心。但是汪廣洋能力一般,辦事乏力,事事請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李善長趁機將自己的親信胡惟庸推薦進入了中書省。胡惟庸精明強干,又得到李的指點和他的舊部支持,加上胡惟庸善於逢迎,很得朱元璋的歡心,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升胡惟庸為左相,而汪廣洋被降為右相。不久,汪廣洋被朱元璋以「無所建白」貶到了廣東,不久找了個借口把他殺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掌,飛揚跋扈,專擅朝政,獨斷專行,趾高氣揚,權傾一時。官員向皇帝上疏奏事,必先經他審閱,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他便扣留下來,同時他還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大將軍徐達深惡其奸,將他的不法之事上告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後,企圖陷害徐達。後來朱元璋的重臣劉基(劉伯溫)暴病而死,於是朝中出現了一些不利於胡惟庸的傳言,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決心,不久,有人上告胡結黨謀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嚴格追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十年後,又以「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大逆不道」為名,殺死了『開國文臣之首』的李善長及其全家,並下令肅清逆黨,前後受到牽連被殺的人多達三萬,至此,淮西集團被一網打盡。
7. 廢除丞相制度的皇帝
明朝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於核心地位,是連結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環節。 從宰相制度的興廢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復雜多變。其演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黃帝至西周時期為萌芽期。在史書中,這一時期已有宰相名稱如「相」、「百揆」、「宰」的記載。這些職位實際已有輔助君王處理政務的職責,但尚未作為正式官稱,所以也還談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國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員後,天子與諸侯國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天子只管轄王畿地區,諸侯國對天子沒有交稅的義務,中央的財政開支靠王畿地區提供,諸侯國只是上貢,交一些土特產品;再就是軍事義務,遇有戰爭,天子可以借用諸侯國的軍隊,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關系。在西周以前那種政治形態下,不可能產生宰相制度,所謂國家實際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領,身邊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員和近親幫助處理事務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運轉體系在卿大夫那裡,具體權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處理家族事務的總管。
8. 明朝的皇帝,是哪個廢除了丞相制度的
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當時朱元璋覺得丞相的權力過大,不利於自己的統治,加上處理這些全國事務自己綽綽有餘了,所以就廢除了,不過當朱棣上位以後,沒有朱元璋那麼強的處理能力,又增添了內閣,就等於將丞相制度換成了內閣制度
9. 明朝哪一位皇帝廢除了丞相制
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廢除丞相制。
【引證資料】
明朝建立以後,太祖朱元璋立了兩個丞相,就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由於當時徐達經常在外面領兵作戰,所以實權掌握在李善長之手。史稱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與李善長關系很好,彼此意氣相投。朱元璋把李善長看做是蕭何式的人物,從指揮作戰到軍資供應,李善長經常參與。明朝建立後,許多政策、法規、制度、禮節和儀制等,也都是由李親自製定,或者由他牽頭完成。所以,在最初得以封公的六人中他居於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然而,明朝建國以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權力過分膨脹,從而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逐漸激化,朱元璋也對李越來越不滿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為長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沒有能夠前往中書省處理政事,他心裡感到不安,於是上疏懇請致仕(退休)。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盡職而有愧於朱元璋的信任;二是想藉此試探一下朱元璋對他的態度,這是歷代大臣慣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挽留他,而是馬上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去了。李善長退休後,由於徐達仍然在進行北伐,中書省的工作不能沒有人主持,朱元璋於是提拔了追隨自己多年的汪廣洋為丞相。汪廣洋為人小心謹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對他放心。但是汪廣洋能力一般,辦事乏力,事事請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李善長趁機將自己的親信胡惟庸推薦進入了中書省。胡惟庸精明強干,又得到李的指點和他的舊部支持,加上胡惟庸善於逢迎,很得朱元璋的歡心,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升胡惟庸為左相,而汪廣洋被降為右相。不久,汪廣洋被朱元璋以「無所建白」貶到了廣東,不久找了個借口把他殺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掌,飛揚跋扈,專擅朝政,獨斷專行,趾高氣揚,權傾一時。官員向皇帝上疏奏事,必先經他審閱,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他便扣留下來,同時他還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大將軍徐達深惡其奸,將他的不法之事上告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後,企圖陷害徐達。後來朱元璋的重臣劉基(劉伯溫)暴病而死,於是朝中出現了一些不利於胡惟庸的傳言,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決心,不久,有人上告胡結黨謀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嚴格追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十年後,又以「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大逆不道」為名,殺死了『開國文臣之首』的李善長及其全家,並下令肅清逆黨,前後受到牽連被殺的人多達三萬,至此,淮西集團被一網打盡。
請採納~
10. 廢除丞相制度設置殿閣大學士的是哪位皇帝
明太袓。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案被誅,明太祖罷中書省,廢除二千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10)歷史上哪個皇帝廢除了宰相制度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