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潘金蓮是什麼樣的人物
提起武大郎,幾乎婦孺皆知。無論在小說《水滸傳》中還是戲劇舞台上,「三寸丁谷樹皮」的形象就不光輝。可在他的故鄉河北清河,人們似乎有口皆碑的印證:「是一位身材高大、文武雙修、英華內蘊、為官清正的知縣。」
大郎武植,是清河縣武家村人。據傳,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以因而少年的之中了進士,做了山東陽谷知縣。曾資助過武大朗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懷才不遇,家境貧寒。於是不遠千里來投武大郎與謀一官半職,擺脫困境。開始他受到武大郎的盛情款待,可過了半年也沒聽其提及做官之是,他便認為「武大郎真乃忘恩負義之輩」,一氣之下,就不辭而別。在回家路上,他編寫了許多謾罵諷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後語,見村貼村,逢店貼店,於是乎,關武大郎的粗俗之詞在一路上傳遍了。誰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來又銀錢,房屋也幫他修蓋好了,還為他置買良田。這時,他才發現武大郎並非之恩不報,而不搞以權謀私。他發瘋似的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貼的字條。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這些東西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題發揮,因而謬論一傳再傳。
縣城東北的黃金庄便是被武家後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潘金蓮並非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府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姐閨秀,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四個兒子。老一輩傳下來說,是她一手拉扯大武松的。老嫂比母,小叔是兒,根本沒有殺嫂祭兄那總事兒!
黃金庄1.5公里便是武家。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1946年掘墳時發現,墳中有一口楠木懸棺和兩具骨骸。曾經三位參與挖墳的老人證實,從骨骸判斷武大郎相當高大,推算生前少說也有1.78米。再者,如果是賣燒餅的,根本就不能楠木懸棺和許多青磚壘墓!
武家後代們還講述了許多武大郎匡扶正義,潘金蓮忠於愛情,幫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鏟除惡人的動人故事,把武大郎和潘金蓮兩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恢復了。
B. 歷史上潘金蓮原型可能是誰
歷史上潘金蓮原型就是本人。
潘金蓮故居為貝州清河縣潘家莊(為避潑污,後改名為黃金庄),少女時代是遠近聞名聰明美麗的大家閨秀,是一位名門淑媛。她父親曾官拜知州。潘金蓮的丈夫武植,自幼崇文尚武,才智超群。家裡原本貧困,年輕時期到潘府上打工。
因為品行端正且能幹,潘知州資助他學習。後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之賢妻良母聞於鄉里。武植考中進士後,出任山東陽谷縣令,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偕老,育有四個孩子。
形象盡毀受到污衊
武大郎少年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黃堂的家發生火災,黃堂想要投奔武植謀份差事。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卻始終不提攜他。黃堂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路上到處散播謠言以泄憤。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
王某卻不知道武大郎已經暗中為其在原籍蓋房修屋,久不見武兄弟資助,便憤然離去。這一走不要緊,他卻遂生邪念,忘恩負義,村村說唱,鄉鄉張貼,謠言惑眾,極盡對武縣令惡意中傷污辱詆毀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過罪的鄉里惡少西門慶的助紂為虐。
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從此被毀於一旦。非但如此,就連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蓮之名聲遭受玷污及恥辱。
沉冤昭雪
清河縣的縣志也明文記載武大郎夫妻的真實一面,盡管乾隆皇帝也為武大郎立過碑。《水滸傳》作者後人向武、潘建造像並寫道歉詩。潘建民說,凡是去過武植祠的潘姓人,都會拍下這組照片,一來敬佩施耐庵後人的勇氣,二來也告訴世人,潘金蓮並未給潘家丟臉。
(2)歷史潘金蓮家鄉在哪裡擴展閱讀:
藝術形象
潘金蓮被《水滸傳》和《金瓶梅》冤枉成惡婦盪女的形象,原本是善良賢妻的潘金蓮在小說中被寫成了壞人,原本是身長七尺文武雙全玉樹臨風的清廉縣令武大郎在小說中成了「三寸釘、枯樹皮」。潘金蓮因《水滸》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到《金瓶梅》里她更躍為「女一號」。按書中所寫《金瓶梅》此書名一是說「金色的瓶子里插著梅花」的意思,二是說由該書頭三號女角的名字各取一字組成,顯然後一說更為通順。《水滸》里的潘金蓮形象還比較單薄,《金瓶梅》里的潘金蓮卻是一個極其豐滿、極其鮮活的藝術形象。
C. 潘金蓮是什麼朝代的人
北宋。
水滸傳的故事是發生在北宋的。
楔子(即故事的印子)「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起於仁宗嘉佑三年三月三日,即公元1058年。終於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兒徽宗帝夢游梁山泊」,其間有段文字「宋江到任以來,將及半載,時是宣和六年首夏初旬」,即宋江到任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是宋徽宗宣和六年,即公元1124年。
西門慶和潘金蓮在水滸傳里出現
D. 潘金蓮故里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潘金蓮是山東清河縣人。
E. 武大郎武松故里,潘金蓮故里,西門慶故里,分別是在哪裡呢
陽谷
F. 歷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是什麼樣子
日本潘金蓮:被武松侮辱後自盡的烈女 說明在前,歷史上的潘金蓮永遠屬於歷史。但自從潘金蓮走向世界之後,潘金蓮便擁有了「自有追求」的選擇。 各個國家、各種版本、各種興趣的潘金蓮接二連三。於是,潘金蓮為著以上需要而任勞任怨地默默「服務」。 以下是日本北方謙三版本的《水滸傳》部分內容摘要。他認為,潘金蓮是被好漢武二郎侮辱後自盡的烈女。 潘金蓮比武二郎大四歲,一條胡同里住著,二郎四歲就喜歡她。 誰知母親臨死前給武大郎聘定金蓮。 無意中窺見兄嫂做愛之後,二郎開始喝酒。跟十七八個人打架,被踢得尿血,兩天卧床不起。 金蓮天天端茶送飯,伺候得倒也舒服。為此,二郎神魂顛倒,坐卧不寧。 魯智深便讓二郎回一趟家。金蓮做了菜,燙了酒。飯畢,二郎投宿旅店。 第二天,二郎精神照例不振。半晌就開始喝上悶酒,至晚上已大醉。鬼使神差,竟然跌跌撞撞到了自家門口。 二郎抱著潘金蓮就進了卧室。 金蓮說:「你說從20年前你就喜歡我嗎」「我是幸福的女人,被一個男人一直這么愛」 「可我背叛了丈夫!」 當二郎醒來時,金蓮倒在客廳里,割腕自殺了。 桌上有封遺書,寫到:被幾個賊人凌辱,不能再活了。 他踢破大門,沖到街上,狂奔而去。 後來投河而死,漂流了很久卻還活著。 接著上山打虎。 據最新考證,武大郎武植,系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進士,在山東陽谷做了知縣。 縣城東北的黃金庄,便是被武家後人稱作「老祖奶奶」潘金蓮的家鄉。潘金蓮並不是潘裁縫的女兒,而是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
G. 歷史上的潘金蓮是怎樣的
潘金蓮(1098年02月04日--1120年04月08日)實在,史乘上的潘金蓮並非小說中紀錄的那樣。
要說潘金蓮會被後代塑形成一個貧困而且游盪的風塵男子,這還和武大郎有著很間接的干係,咋們先來說說武大郎!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今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植雖身世清貧,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谷縣縣令。而潘金蓮乃知州家的令媛,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處的黃金庄。
史載,武、潘二人不和恩愛,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無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晚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王謝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嗣,後徙清河縣孔宋庄假寓。公年少歿父,與母類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廉潔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光陰,歷歷滄桑,名節無故誹謗,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地府,惋惜武公,以示先人,是為銘刻焉。」銘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從中不難看出,武大郎固然身世貧困、歷經崎嶇,但絕非沿街賣炊餅的平凡之輩。
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地方官;而本是王謝淑媛、本來賢能的縣令夫人潘金蓮卻被後代描繪成「成衣家的貧困女,九歲被賣做家妓」,且以美男盪婦的抽象背負千載惡名,遭到辱罵,實在是比竇娥還要冤!據1946年武植墓的開掘者根據比例和經歷揣度,武大郎實踐身高應在1.78米以上,算的上偉岸。別的,不容忽視的是,武植墓的范圍比較大,而且棺木用料是珍貴的楠木,這豈是普通人家所能做到?又豈是普通人所能享有的喪葬報酬?
那末,武、潘二人的實在相貌為什麼蒙受史乘嚴酷的「毀容」呢?
據武植的24世孫武雙福等武家先人引見,這此中還有來由:晚年貧困的武植已經得到過一名王姓同學密友的贊助,武植仕進以後,這位王姓同學家景沒落,便近在咫尺來投靠武植,期望能謀得一個職位。但是,在武家不斷住了大半年,仍不見為官清正廉正的武植選拔他,他憤恨之下便不辭而別。為宣洩心中仇恨,他在回籍的路上還到處假造、張貼武、潘二人的各類醜事,極盡歪曲損毀之能事(這大概就是後代各類故事的雛形)。而先前武植得罪惡的外地惡少西門慶更是與之狼狽為奸,推波助瀾,添枝加葉,很快,有關武、潘的各類謊言便傳遍街頭巷尾,且版本頗多,令其名譽蒙受極大損毀。而王姓墨客回家以後才發明,武植早已為他重修了房舍,並置辦了產業。這時候,他對本人的舉動感應無比的悔恨,並發狂似地揭撕本人沿街張貼的歪曲行動,但是,謊言一旦傳開,又怎樣能發出呢?後代的文學作品,不管是《水滸傳》仍是《金瓶梅》,就文學創作自身而言無疑是十分勝利的,其價直和位置在中國文學史上也都無足輕重。可是,為了創作的需求大概劇情的布置,作者都不可能也沒必要對這些道聽途說的故事底本做史學家們一樣的確實考據。因而,在他們獲得文學創作宏大成績的同時,也對這些本來用以歪曲誹謗的「謊言」的傳播起了火上澆油的影響。
這么也招致武大郎和潘金蓮成為了史乘書中的喜劇人物,而招致我們的思惟看法裡面的武大郎身體矮小,潦倒窮困,潘金蓮游盪風塵,不守婦道的這一凄慘抽象。
固然了,史乘中這類的喜劇人物真是不可僂指算的:實在的帝辛,實踐是一名勤政愛民,能征善戰的改革家,責帝辛殘暴不仁;
實在的李道宗,朝廷奸臣,景仰賢士,從不以勢凌人,卻被長孫無忌讒諂到場政治斗爭,招致被放逐象州,在路上氣惱而死;
實在的張世貴,以身獻國,作為李世民的親信,可是卻被誣害讒諂白衣將領薛仁貴,被後代叱罵;
實在的陳世美,廉潔腐敗,體恤蒼生是明末清初的人物,卻被誣捏成一個丟棄老婆,喜新厭舊的宋代人;
。。。。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哲學家的理論
學生:「我該怎麼利用那些哲學家的理論。」老師:「不要相信那些哲學家的話。」學生:「為什麼?」老師:「有位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不相信別人的理論,就是我的理論。』所以我們不要能夠相信別人的理論。」學生:「那麼那位哲學家的話我們相信嗎?」老師:「當然了。」
H. 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是怎樣的呢
提到潘金蓮這個名字,人們就會想的到《水滸傳》和《金瓶梅》裡面的淫婦形象,被譽為「千古第一淫婦」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蓮。數百年來,潘金蓮一直背負著「淫婦」的罵名,可是這個罵名罪魁禍首就是因為《水滸傳》、《金瓶梅》這兩本部古典文學名著。
當然了,這僅僅是小說杜撰出來的故事情節,事實上,潘金蓮並非書中描述的那樣壞,那樣淫盪至極。而是一個通情達理的大家閨秀,據史料河北省《清河縣志》記載,潘金蓮的家鄉是河北省清河縣城東的潘家莊,潘金蓮是貝州潘知州的女兒,人家是一位千金小姐,大家閨秀。並非書中所寫的潘裁縫的女兒。潘大小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之後,父親就給她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好人家嫁了,這個女婿就叫武植,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也就是書中描述的武大郎。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也並非《水滸傳》書中描述的那樣,人家武植那是一米八幾的大個,而且這個武大郎長得也是非常英俊,相貌不俗。跟三寸布丁簡直就是天地之差。更有甚者,這個武大郎還是一個縣令。而且還是個大清官。所以潘知州才把女兒下嫁給了武大郎,因為人家儀表堂堂,又是個大清官。
I. 求潘金蓮的背景資料
潘金蓮(1098年02月04日--1120年04月08日 武大郎與潘金蓮數百年的冤案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今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植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谷縣縣令。而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處的黃金庄。 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銘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從中不難看出,武大郎雖然出身貧苦、歷經坎坷,但絕非沿街賣炊餅的平庸之輩。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門淑媛、原本賢良的縣令夫人潘金蓮卻被後世描述成「裁縫家的窮苦女,九歲被賣做家妓」,且以美女盪婦的形象背負千載惡名,遭到唾罵,實在是比竇娥還要冤! 據1946年武植墓的發掘者依據比例和經驗推斷,武大郎實際身高應在1.78米以上,算的上偉岸。另外,不容忽視的是,武植墓的規模比較大,並且棺木用料是珍貴的楠木,這豈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豈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喪葬待遇? 那麼,武、潘二人的真實面貌為什麼遭受歷史殘酷的「毀容」呢?據武植的24世孫武雙福等武家後人介紹,這其中另有因由: 早年貧苦的武植曾經得到過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資助,武植做官之後,這位王姓同窗家境敗落,便千里迢迢來投奔武植,希望能謀得一個職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見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憤怒之下便不辭而別。為發泄心中怨恨,他在回鄉的路上還四處編造、張貼武、潘二人的各種醜事,極盡污衊損毀之能事(這或許就是後世各種故事的雛形)。而先前武植得罪過的當地惡少西門慶更是與之沆瀣一氣,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很快,有關武、潘的各種謠言便傳遍街頭巷尾,且版本頗多,令其聲譽遭受極大損毀。 而王姓書生回家以後才發現,武植早已為他重修了房舍,並購置了家當。這時,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無比的懊悔,並發瘋似地揭撕自己沿街張貼的污衊言論,然而,謠言一旦傳開,又如何能收回呢? 後世的文學作品,不論是《水滸傳》還是《金瓶梅》,就文學創作本身而言無疑是非常成功的,其價值和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也都舉足輕重。但是,為了創作的需要或者劇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沒必要對這些道聽途說的故事藍本做史學家們一樣的確鑿考證。於是,在他們取得文學創作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對這些原本用以污衊詆毀的「謠言」的流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J. 歷史真實的潘金蓮
有此人,潘金蓮(1098年02月04日--1120年04月08日)其實,歷史上的潘金蓮並不是小說中記載的那樣。(在此,也說一下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山東(今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武植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谷縣縣令。而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處的黃金庄。
史載,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銘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從中不難看出,武大郎雖然出身貧苦、歷經坎坷,但絕非沿街賣炊餅的平庸之輩。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門淑媛、原本賢良的縣令夫人潘金蓮卻被後世描述成「裁縫家的窮苦女,九歲被賣做家妓」,且以美女盪婦的形象背負千載惡名,遭到唾罵,實在是比竇娥還要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