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時期蜀國有多少人口和軍隊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 戶數(萬) 人口數(萬)
蜀 28 94
吳 52.3 230
魏版 103 443.28
合計 183.3 767.28
史書上記載的權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眾十餘萬」;
火燒新野,認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無史書記載)。
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 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
《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戰的有5.9萬人。戰敗後,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六齣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❷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誰的綜合實力更強(史
不算荊州的話還是吳強一些,但南方人打仗不行,論打仗中國古代基本都是北比南強,西比東強,很少有例外
❸ 鼎盛時期的蜀漢(未失荊州時),吳國人口和軍隊有多少
三國時期復是秦漢後人口最少的一制個時期,當時人口不到2000萬,而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魏國,大致是這樣,魏國900萬人口上下,蜀國最少,大概500萬人口,吳國應該在600萬人口上下,以20人養一個兵來看,當時的吳國軍隊應該在30萬上下,但不算一些地方武裝。
❹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誰的綜合實力更強(史實)
三國時期的江南並不富饒啊
論經濟上 軍事上 蜀國都比吳國強大
吳國之所以還能存在主要是三國之間的互相牽制而且孫吳政權得到了當地豪強地主的支持(包括少數民族的)
❺ 三國時期吳國最多有多少人口和兵力
孫吳在籍人口有2562000人,吳國擁有的兵力有30萬,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
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
孫策起兵時,僅有幾百名士兵,後來得到父親的舊部一千多人。 孫策在攻打劉繇的前後,軍隊規模不斷擴大,擊破劉繇時已經有幾萬軍隊。到孫策死時,孫吳的軍隊數量應不下於十萬。
據史書記載,孫吳強盛時,軍隊人數大概有三十萬,降晉時大約也有二十三萬,其中少數民族兵員眾多,南蠻、交州夷等族士兵不下十六萬,而山越在其中就至少佔了十萬之眾。
(5)歷史上蜀國和吳國哪個人口多擴展閱讀:
吳國軍隊建制: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為了牽制楚國,採納了楚國叛臣屈巫的建吳王夫差矛議,與楚國東南的吳國結盟。
巫臣為報楚國令尹子反與重臣子重,出使吳國,使吳、晉結盟。巫臣回晉國,而留下自己的兒子作為行人幫助吳國訓練軍隊。這樣在晉國的幫助下,吳國的軍事力量迅速提升,成為東南一支重要力量。
吳國不僅有陸軍,而且建立了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在公元前486吳國聯合魯國對齊國討伐,吳魯聯軍兵分兩路,一路從泗水進攻,另一路從淮河入海向北進攻齊國。
吳國從海上進攻齊國,這次吳國水軍從海上對齊國進攻,是中國發生最早的海戰,後世把這件海戰看作是中國海軍的起源。都城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2500多年來原貌仍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吳
❻ 三國時期,魏蜀吳各國的兵力人口及官員數 並引出史據
魏蜀吳之間的真實力量對比歷來爭論不休。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國的人口的考證和討論。我就從人口方面來告訴你為什麼魏國國力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
梁方仲在《中國歷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這成為目前主流認識,教科書也採用這個說法。
但是李向軍對此有質疑。他在《三國人口考》中指出三點疑問。
1、目前人們所認為的三國人口數767萬,是263年魏、蜀兩國加上280年吳國人口總和。在統計學上欠妥。並且人們認為這是三國時期人口最少的時候。其實在建安末年答曰在221年左右人口數比263年還少。因為那時三足鼎立已經確立,大規模的戰爭已經沒有。人們生活較穩定,人口應有所增加。
2、《晉書》中的記載有疑問。書中載221年蜀國90萬人,到了263年才94萬,42年只增長4萬人疑似有隱漏。另外,《晉書》言吳國在242年幼人口240萬,到了280年只有230萬,人口不增反降,甚為可疑。
3、《晉書-地理志》說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戶口245萬,人口1616萬。計算下來,從263年到180年的十七年之間魏國和蜀國平均每年戶口增長率為43%,人口增長率為57%。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近來有學者撰文說三國人口沒有這么少。尤其是蜀國人口應該被隱瞞、漏報。王育民在《三國人口探索》中列出了4種戶籍人口統計錯誤的原因:世家豪族蔭庇人口的漏報,屯田者步南路戶籍,兵、吏及其家屬漏報,少數民族不計入人口。
內容可參看葛劍雄編著的權威著作《中國人口史》。
二、蜀國之弱
蜀國是最先被滅亡的。國力差距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還有以下的因素:
1、蜀國後期人才貧乏。劉備建立蜀國主要依靠荊楚地主士人集團的支持。其中以諸葛亮、龐統、馬良等豪族為主。隨後劉備入川,曾經拉攏蜀地本土地主集團但未獲成功。隨後劉備採取以荊州士人集團壓制益州背地勢力的策略。這在蜀國剛建立的時間曾取得較好的效果,穩定了政權。但其後遺症也十分大。尤其是以諸葛亮、費禕、郭攸之、董允等荊州人才的相繼去世和被害,蜀國人才凋零,再也無法和魏國抗衡。
2、未能與士族豪強合作。李開元認為蜀國是一個以豪俠武人、寒門下士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集團在三國中帶有濃厚的下層社會特點。他始終沒有與當時的強大力量,士族豪強合作,尤其是益州士族豪強一直對蜀漢政權陽奉陰違。在鄧艾率軍隊到達成都城下時,朝中大臣力勸投降是最好的證明。這也是諸葛亮在前幾次北伐時雖然佔領了雍涼二州,卻無法在哪裡站住腳的重要原因。
❼ 歷史上三國蜀國大還是吳國大
吳國一直比蜀國大,蜀國佔有益州、南中和部分涼州。而吳國則有大部荊州、大部揚州和交州,總的來說,吳國比蜀國大。❽ 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國的人口各是多少
這是比較准確的數據
蜀亡時,280000戶,940000人。內帶甲將士102000,佔全內數九之一。
吳亡時,530000戶,容2300000人。內帶甲將士230000,佔全數十之一,
魏平蜀時,663423戶,4432881人。
三國合計約得,1473423戶,7672881人。
❾ 歷史上,魏蜀吳在什麼緯度地區,人口分布怎麼樣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後人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跡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頗有參考價值。
都是以220年曹丕建立魏國開始
結束時間有兩種說法
1.280年,也就是以晉滅吳,統一天下為標志。
2.265年,也就是以司馬篡位,魏國滅亡為標志。
軍事力量:最強無疑是魏,而吳蜀兩國在夷陵之戰前是蜀國更強,夷陵之戰後則是吳國更強。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人口。
在那個年代,北方的人口遠遠高於南方,有足夠多的人口才能供養足夠多的士兵,戰損的士兵也才夠足夠的補充來源。
政治上:還是魏最好,吳次之,蜀最差。
在當時,最大的政治勢力就是士族,實際上,在三國以後的兩晉就是士族統治時期,而這個士族統治時期的開始則是在魏國建立時。在魏國稱帝後,曹丕馬上實行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保障了士族階級做官的權利,魏國內部就是鐵板一塊。而東吳孫權也實行吳人治吳的策略,吳國中後期實際上也江東士族的天下。蜀國之所以最早滅亡,恰恰就是蜀國得不到蜀國士族的支持。
不可否認,吳國雖然面積很大,但人口卻少,蜀國就更差,而魏國卻人口密集,經濟發達,起步就比吳、蜀高很多。雖然吳國有海外貿易,但那時候也就只能到夷洲(台灣)、瓊島(海南島)逛逛,受航海技術的限制,根本不能達到外海,而魏國則可以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進行貿易,也可以向東與朝鮮進行貿易。
所以三家歸晉不是沒有理由的,占據了北方經濟發達,人口基數大的魏與繼承了魏的晉正是由於不論軍事、政治、經濟都遠遠強於吳蜀兩國,所以才能完成統一。
❿ 三國時期吳國最多有多少人口和兵力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內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56,486,856人
蜀漢劉禪炎興元年容(236年):蜀漢940,000人
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東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東吳2,300,000人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16,163,86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