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理解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如何理解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發布時間:2021-03-14 08:12:27

㈠ 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怎樣理解這句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㈡ 對歷史還有溫情和敬意出自哪裡

我們不是憑空誕生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生命流之中。我們和孔子等諸多先人已經有了一種歷史的親緣,我們的血管里也跳動著他們的血液。

近日,接連讀到徐友漁文《別把祭孔活動變成「國祭」》(9月27日《新京報》)和鄢烈山文《誰要玩祭孔,就讓他們玩去》(9月28日《新京報》),我同意他們的一些分析和批評,我也相信,與祭者多有不懂其禮儀者,更勿論其精神,這種儀式後面可能羼入了商業的動機或政治的考慮。我不喜看到儒學過分的政治化、商業化、儀式化以至庸俗化,而認為儒學新生的主要希望是在民間,是出現越來越多真心實意、身體力行的信仰者,而與權力或市場結盟則反易損害自身。

但是,讀完他們的批評和譏彈文字,我心裡還是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因為我覺得文中透露出缺少足夠的、對於我們自己歷史的溫情和敬意。錢穆在抗戰中撰《國史大綱》,他在書前寫道:一個在知識平均水平線之上的人,應對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我們現在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孔子也屬於歷史,而且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主要的人格象徵和標識符號。

孔子思想的確是支配性地影響了中國漢朝以後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和制度,而且,他正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人格和精神代表,故20世紀的反傳統也始終是與反孔相伴而行。如唐君毅所言,孔子的偉大還是一種層累的偉大,是不斷有推崇孔子的人如朱子、陽明將自己卓異的人格加入其中,由此形成了一種傳統。文化比政治更永久、德業比霸業更偉大,難道我們願意讓一個政治人物來替換孔子,而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或人們感懷追祭的對象?

不過,我首先來談談「祭孔」在今天是否具有危險或不適宜性。我覺得友漁文可能高估了這次祭孔活動的地位和性質,它還遠非是「舉國同慶、全民公祭」,甚至有多少國人知道祭孔這件事都是一個疑問。可能有些地方政府比較熱心,也有一些官員參加儀式,但還談不上是「國祭」,至於「獨尊儒術」則更談不上。還有一個判斷是看這種祭祀是否有強制的因素,是否運用了政治權力要國人必須參加或觀看儀式,規定國人從此必須學習儒家經典或有關文件,但顯然是沒有這種強制。而央視直播也沒有什麼奇怪,央視直播過多少各種類型的節目?

而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今人為什麼還要視「尊孔」為洪水猛獸?儒學早已與政治體制脫鉤,又經過反復批判,尤其以「文革」期間的「破四舊」和「批林批孔」為高峰。儒學及其影響下的民俗,其實恰恰是在中國大陸被破壞得最為徹底,反倒在港台乃至韓國等地保留較多。經過這樣的百年摧殘,儒門早已淡泊、儒學花果飄零,稍有一點恢復,視作「死灰復燃」可也,視作「劫後重生」可也,但遠談不上是「全面復辟」。而現在的一些祭孔儀式和活動,也可說是對多年來孔子思想和形象一直被壓制和批判的稍稍反彈,縱有被利用之嫌,或其中人有激越之語或過高期望,是否就值得大動干戈、討之伐之?我雖不會熱心參與有些儀式,但也樂觀其成。總之,這種祭孔活動離「國祭」還差得很遠,孔教更非「國教」,今天也並非一個傾向「政教合一」的時代,退一萬步說,倘若孔子之道真的作為「國教」,它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且它真正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如果說儒家主張的綱常是贊成等級制,那麼,人類諸文明的大部分時間里其實都生活在公開的等級制下,而古代西方即便是在以民主著稱的雅典,也還同時存在著奴隸制,並且是將婦女排除在公民之外,但是,我們並沒有見西方人激烈地否定和批判古希臘,更別說成為一個百年不衰的運動,相反,西方進入近現代倒是以對古希臘的「文藝復興」為標志的。世界上大概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在20世紀里如此激烈地否定自己的歷史、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自己的祖先。而在西方以外的後發國家中,像韓國、日本也都沒有像中國這樣激烈地反傳統,而它們的現代化之路並不就比中國更坎坷。具體到人物,西方哲人並不因柏拉圖主張等級制就否定或輕慢他的哲學,且多為其「注腳」;今天的美國人也不因華盛頓、傑弗遜等也是奴隸主就不尊他們為「國父」。

歷史就當以歷史識之。而且,我們不僅要看到制度,還要看到制度後面的精神。

科學、民主、自由、法治、憲政的大敵是什麼?倒有可能是極端的反傳統者。我並不認為從儒學能直接開出上述價值原則,但我認為儒學完全可以和它們相容,甚至對這些核心的價值給予某種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它就像是羅爾斯所說的那種不必在其上建立政治共識、但卻是一種包含了人生哲學和宗教意蘊的合理的「廣泛理論」。

而它除了可用來支持一種基本的社會政治倫理,它也可以被人們信仰,信仰者是可以由此引出一種有德有思乃至有詩意的生活的。如果說儒學歷史上也曾是一種統治的意識形態,它也是一種相當寬容的意識形態。儒學在歷史上被「獨尊」之後,其實也還是容有釋、道等學說和信仰發展的頗大空間,在中國歷史上也極少見大規模的源於宗教信仰的流血沖突和迫害。所以,為以上目標奮斗的人今天不僅不應該再反對儒學,再反對孔子,而是應該與之攜手。

簡言之,我們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抱有一種溫情和敬意,就因為這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歷史而非別國的歷史。

我們不是憑空誕生的,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生命流之中。

我們和孔子等諸多先人已經有了一種歷史的親緣,我們的血管里也跳動著他們的血液。而孔子之道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有溫情、有敬意、重追思和感懷的智慧,是與我們親近、切己的智慧。它重視親情、主張慈孝、揭提惻隱之心、提倡忠恕之道、致意中和思想。它尊重祖先,尊重歷史、敬天親人、慎終追遠。人類早期的幾大文明,迄今或是湮沒、或是換人,只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不能不說其功厥偉。而如果今天的中國不想往暴戾和失敬的社會走,而要向有溫情和敬意的社會走,還正有賴於孔子之道多多。

㈢ 中國人為什麼這么重視歷史

沒個國家的人都重視歷史,而不但是張國榮,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

㈣ 如何理解對本國歷史應有溫情和敬意

只能說您這樣高深的問題讓人很糾結。對本國歷史的溫情應該體現在他是你的先輩們為之奮斗的歷史,而敬意么,前人走過多少彎路避免後人重蹈覆轍。一句話概括,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㈤ "對基本國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基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錢穆先生的名著《國史大綱》的前言,前言共有四條,這四條是相互聯系的,你說的是第二條。先說第一條,凡是一國之國民,而且自認為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應該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然後是第二條,解釋何為對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那就是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第三條再具體解釋這種溫情與敬意:凡是具有這種溫情與敬意者,就既不應該對本國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認為本國歷史毫無可取之處,也不應該感覺自己是站在歷史的最高頂點,將現時的種種種種罪惡與弱點,都推諉於古人。做到這兩點,就可以算是對本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了。第四條說,一個國家,只有具備這些信念的人數越來越多,這個多家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能幫到你。

㈥ 求錢穆的「對歷史報以溫情與敬意「的原句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以上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㈦ 《史學概論》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史學概論》 其實就是交你研究歷史的專業方法。 學一點歷史是必須的。

這門課蠻好的,就算你以後不從事專門的歷史研究,裡面很多知識可以應用到其它行業。

㈧ 如何正確對待歷史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首先表明,歷史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歷程,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前人的事業繼續前進,因此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歷史責任;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還表明,「接續奮斗」的歷程是一個在自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的歷史過程,前人的成就和不足實際上都是今人繼續前進的資源。因此,這種「接續奮斗」的歷史觀要求我們必須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

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意味著要將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辯證發展的認識論運用到歷史認識當中去。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首先就需要我們把中華民族5000年以來的歷史過程,整體地看作是內在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生命,把個人的生命與中華民族整體的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歷史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祖先,正是在這種個體與民族、文明歷史的整體連帶當中,促使每個中國人在自己5000年的文明和歷史面前,產生一種具有崇高感情的歷史命運感,從而自覺樹立一種全中華民族的歷史共同體的認同,以一種文明的榮耀感和民族的自豪感,克服個人主義視野下的歷史虛無主義。

正面對待自己的歷史,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地面對民族歷史中遭遇的曲折與苦難,能夠用一種辯證發展的認識論,合情合理地把這些曲折和苦難理解為發展中的曲折,理解為歷史進步中不得已的代價,從而從根本上糾正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霸權之下,長期彌漫於知識和思想領域中的自暴自棄式的歷史觀。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祖先和歷史充滿溫情和敬意。因為正是他們一次次突破歷史困境的努力,才得以延續中國的文明和歷史,因此,我們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像歷代祖先一樣努力,而不是埋怨古人,否定歷史。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㈨ 《錢穆:一生為故國招魂 》中 「溫情與敬意」 的含義

在20世紀初,國人盲目追求西化、否定中國傳統之時,錢穆主張國人應該對國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對自己祖先的歷史有一種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傳統,從而激起國人的愛國情懷。在錢穆的《國史大綱·引論》中有更直接的感觸。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