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戶縣趙王鎮的歷史和來歷
趙王鎮位於戶縣老縣城東北旮旯方向的13公里,與長安區東西中軸線最西部靈沼街辦海子村毗鄰。據舊《戶縣志》, 趙王鎮始集鎮於明代年間,興盛於乾隆年間,與戶縣同時單日逢集,根據歷史遺跡,南北街道,南至大皂角村以北,北至平等廟(老爺廟)以南,綿延一公里多,街旁商鋪林立,賈商雲集,尤以陝西關中糧、棉、油、雜、糧、集散地而著稱,因而賈商遍及三秦,寶雞眉縣一位長年在趙王鎮拉糧車隊的老者說句饒有風趣的笑話,車頭都進了眉縣城,車尾還在趙王鎮呢。渭水之隔的咸陽、興平、乾縣、禮泉、經陽、三原、高陵、諸縣聚以咸陽古渡,日夜船載車輛來往過河,鄰省山東、山西、河南、客商絡繹不絕。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回漢戰爭,回人久攻戶縣縣城不克,為保障戰爭供給,趙王鎮慘遭回漢戰爭的洗劫,正因為是陝西關中地區重要的糧、棉、油、雜糧、集散地,決定其成為回漢戰爭重災區的命運,商街在大火中化為灰燼,夷為平地,鎮中民眾死亡過半。 從最近東村發現的民國十二年功德碑記,《清毅皇初》載:「花門一炬,市廛為墟,南北二里余,皆為炧礫」。印證了其南門在大皂角樹以北有高大漂亮的標志性建築「花門」;佐證了商鋪集中而繁華的二里長街在殺戮中成為廢墟,燒得只剩下瓦礫的史實。 六十年代,官道墩台(烽火台)以南古街,因生產隊常年大量起壕拉土,出土了大量瓦礫灰燼,未燃盡的木料,老人講起那段歷史,又相互印證了史實。 西村四組村民趙軍家現保存著幾代人留傳下的糧鋪量斗,上刻「趙鎮南街」,至少可以證明「回亂」前除南北二里多長主街道外,還有一段不太長的交叉十字東西街為南街,同樣存在著糧食商鋪。 趙王鎮商街遭受了回亂最大的浩劫,聞名遐邇的大商號「元泰和」(西村楊亜振佬佬爺創,寬50公分,長2米多匾牌現保存)。 「大染坊」以及最有影響的南市和北市兩大當鋪,「南當」「北當」從此不復存在。到了清末民初經過五、六十年的生息,該鎮才重新形成一批有影響的新興商號「永義成」(文義村張子嘉創)、「天順通」(東村劉家創)、「積義合」(肖恆檢代)、「恆義生」(待昭村肖恆檢創)、「福善堂」(創始人不詳)、「同心堂」(西村楊玉堂創)、「同興公」(文義村七總鄉創)、「燒坊」、「油坊」、「四大中葯鋪」等。 劉家發家史,當時還有鎮上一段傳說,在回人所燒得「北當鋪」地方,易為農田由劉家耕種。一個早晨,伙計犁地,在一處地方連打了三個犁鏵,最後拿來钁頭挖出了一鑄鐵塊,伙計把它扔在地頭,劉老漢來到地頭一看一大早犁地太少,究其原因,伙計手指鑄鐵塊述說打鏵經過,劉老漢手拿鐵塊仔細看了半天,吩咐伙計把鐵塊帶回家,伙計說,我給咱把鐵賣了買鞭稍(趕牲口的鞭子稍部)。劉老漢說,我給咱買一把鞭稍,夠你用的。其實這塊被泥土包裹發黑的鐵塊,是「北當鋪」被燒遺下的金物件的鎔塊,天助劉家「天順通」成為僅次於「恆義生」的商號。 關於趙王鎮歷史名來歷,趙王鎮因在周灃京地方和周文王廟相鄰,又地處周文王靈沼池(湖)畔,根據趙王鎮東村東城門匾額:「毓秀靈周」,北城門匾額:「望古岐遠」,都說明這塊古老的地方與至岐東遷的周人有著不解的淵源。而且根據史學家考證,中國元代以前多以所處地取名,因而原名為「周王鎮」,由於「周」與「趙」在古方言的發音中幾乎不分,從現代方言我們仍然從讀發音中聽出三種寫法即「長王鎮」「周王鎮」「趙王鎮」。西安附近、長安、戶縣、乃至三秦大地類似轉音訛傳的村名不勝枚舉。從明代易名趙王鎮,但絕不是以「趙」姓「王」姓而得名,歷史上已知封了92位趙王,具體出處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戶縣的古鎮中,稱得上千年古鎮,當數趙王鎮、秦鎮、甘亭、龐光鎮四大古鎮。我們不能因戶縣政府對趙王鎮的廢棄和拋棄而不尊重歷史,西安地區歷史名鎮大王鎮,據,《戶縣志》,據吳樹仁老先生編著的 《戶縣北鄉民間傳奇》記載,明弘治十一年(1498)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在此道設店鋪,開始在富村一線形成集市貿易,後改道在大王形成商貿集散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前改稱大王鎮。 據86年新編《戶縣志》,戶縣秦渡鎮,明代宣德元年(1426)前後改為秦渡鎮。 解放後十幾年內,人們習慣稱大王鎮為大王店或大王街。稱秦鎮為秦渡街,而稱趙王鎮為趙王鎮,可鑒趙王鎮稱鎮歷史更早。不過在明代以前的鎮是一種特設的行政軍事機構,其最早出現在唐代。 根據宋代,《事物紀原》卷七《州郡方域部
『貳』 戶縣的歷史沿革
戶縣地處陝西關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遠在新石器時代(前40~前21世紀),祖先便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與自然界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創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為後來戶縣地區方國(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驅條件。
夏代(前21~前16世紀),戶縣為有扈氏國,與夏同姓姒,為夏之屬國。夏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這時國家常以氏族名稱作為國名。如「夏後氏」為「夏國」,「有扈氏」為「扈國」。有扈氏國為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代(前16~前11世紀),戶縣有崇國,其後有豐邑,都是商之屬國。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國勢強盛,四十餘國諸侯尊西伯為王。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遷都於豐。武王伐紂時,誓師於豐。當時的豐京實際上已成為政治中心,但仍為商之屬國。由於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國政權常在狹小的地域范圍內形成,所以有的史書記載,商代戶縣的甘亭、甘盤也是商之屬國。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滅紂後,雖建都於灃河以東的鎬,而豐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於宗廟。在西周時期,一直是豐、鎬並舉。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陽設內史,兼治三輔,戶縣屬內史管轄。
漢代(前206~公元220年),漢初置鄠縣,屬右扶風,高帝九年屬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屬右扶風,東漢仍屬右扶風。
三國、魏(220~265),置雍州三輔,下設8郡,戶縣屬始平郡。
晉代(265~420),戶縣屬始平郡。
北魏(420~534),置雍州下設7郡,戶縣屬京兆郡。
西魏(535~556),戶縣屬雍州京兆郡。
北周(557~581),雍州下設5郡1尹,戶縣屬京兆尹。
隋朝(581~618),全國分為109郡,關中設京兆、馮翊、扶風3郡,戶縣屬京兆郡。
唐代(618~907),全國分為10道,戶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改設為15道,戶縣屬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梁時戶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戶縣屬京兆府。
北宋(960~1127),全國分為15路,在長安設立陝西路,後改陝西路為永興軍路,戶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陝西分6路,戶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1271~1368),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戶縣屬奉元路。
明代(1368~1644),明初陝西仍設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置陝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戶縣屬關內道西安府。
清代(1644~1911)仍依明制,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陝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三年(1914)撤銷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戶縣屬關中道。
民國十六年(1927)撤銷道的建制,戶縣屬陝西省政府直接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陝西省政府以下設立行政督察區,戶縣屬第10行政督察區(區治在咸陽)管轄。
1949年5月21日,戶縣解放後,戶縣屬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戶縣屬咸陽專區管轄。
1953年元月,戶縣直屬陝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1958年11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戶縣保留縣的建制,劃歸西安市人民委員會管轄。
1961年8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戶縣劃歸咸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
1969年到1982年,戶縣屬咸陽地區管轄。
1983年10月20日將戶縣劃歸西安市管轄。
戶縣自漢初確定了縣的建制以後,兩千多年來,只有隸屬關系的變更,縣名及縣制設置相沿未改。
『叄』 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城牆的歷史
應該是漢朝時建的吧!
『肆』 我想了解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大王鎮東村的歷史
大王鎮地處戶縣東北大門,位於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帶」核心和西安 —— 咸陽經濟圈腹地。轄 27 個行政村, 149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25人,耕地面積32300多畝,行政區域面積23.3平方公里 , 其中鎮區面積5.2平方公里 , 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大王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省108國道、西戶、咸戶公路穿境而過,鎮區距西安11公里,距咸陽15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0公里,隴海鐵路西余支線沿鎮而過,是咸陽地區上西漢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齊心協力,真抓實干,藉助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憑借獨有的地域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按照 「 圍繞一個中心(小城鎮建設)、抓住兩個重點(基層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三個突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 」 的發展思路,鎮村兩級幹部帶領全鎮群眾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苦幹實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
大王鎮是一個商貿重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於此古要道設店鋪,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即成為商貿集散地,號稱大王鎮至今已有 500 多年歷史。歷史上著名的兆倫鍾官城遺址是我國自秦代至清朝全國貨幣製造中心,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開發意義。鎮區面積5.2平方公里,鎮區總人口7800餘人,現有事業單位22個,大型集貿市場3個,鎮區工業企業126戶,商業攤點2000餘家,日交易量已達千萬元以上, 集會人流每日多達2萬餘人次。輻射帶動周邊長安、周至、興平、咸陽及戶縣南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戶縣北部、西安西部、咸陽南部一個大型的商貿古鎮。 2003年,鎮黨委、政府邀請有關專家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設計、規劃論證,製做完成了《大王鎮 2003-2020 年城鎮建設規劃》,為大王發展描繪出美好的藍圖。
大王鎮是一個工業重鎮。鎮域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全鎮現有中外合資、私營企業 400 多家,形成了以造紙、釀造、玻璃工藝加工、鑄造等為主的主導產業。全鎮現有投資 300 萬元以上的塗布紙廠 7 個,包裝紙箱廠 45 個,彩印廠 21 個,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包裝紙箱生產基地。有食用醋、保健醋企業 35 個,創出了 「 福春 」 、 「 益康 」 、 「 錦興 」 三大名牌,並先後在楊凌農博會上獲獎,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另有建材企業 18 個,鑄造企業 14 個,各企業積極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施二次創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鎇塢紙業有限公司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總投資已達 2000 萬元以上,成為集造紙、紙箱、化工、鑄造為一體的企業集團,並榮獲 「 中國表面處理工程優秀企業 」 稱號。光達工藝玻璃有限公司產品銷往歐美國家,出口外匯率逐年上升。長發鋁業有限公司,引進外資 3000 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華城鋼桿照明器材廠、西安惠寧造紙廠、長城造紙廠等企業效益連年增長。非公有制企業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9000 餘人。截止 2004 年底,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 31997 萬元,鄉鎮工業總產值 30150 萬元,出口交貨值 480 萬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 578 萬元,引進大型項目 6 個,引進資金 3800 萬元,新發展大、小企業 35 戶。
大王鎮是一個綠色農業重鎮。鎮黨委、政府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接受西安 —— 咸陽經濟圈的輻射,積極發展城郊型農業。到 2004 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產值 0.7 億元。按照省 108 國道沿線設施農業帶、咸戶路中棚草莓帶、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的布局,大力發展鎮區設施精品農業,鎮區 108 國道沿線已建成 100 余棟日光溫室大棚菜、果基地,咸戶路中棚草莓已達 300 余棟,宋東、宋西已建成 2000 余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成為西安、咸陽重要的 「 菜籃子 」 。鎮區北部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作為山川秀美工程列為國家級重點投資項目。長慶油田投資 1000 萬元建設的渭河苗木花卉基地已初成規模,建成後將成為西安、咸陽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大王鎮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優勢顯著,治安秩序良好,發展潛力強勁,是各屆客商投資興業的一片樂土。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必將進一步推動鎮區乃至戶縣以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優化縣域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從而輻射帶動西寶、咸戶沿線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經濟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大。
『伍』 西安戶縣的歷史文物
兆倫鑄錢遺址 位於大王鎮兆倫村,又名鍾官城鑄錢遺址。明崇禎十四年(1641)《戶縣志··勝地遺跡》載:「鍾宮,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古者以銅為兵器),銷為鍾鐻,此或其處也。」《元和郡縣志》卷二雲:「鍾官故城,一名灌鍾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鐻處。」《三輔黃圖校正》雲:「《元和》作鍾官,極為正確,蓋為水衡都尉鍾官令鑄錢之地,為上林鑄錢三官之一。」《三輔黃圖》誤官為宮。畢沅《關中勝跡圖志》亦雲:「鍾官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元和郡縣志一名灌鍾城,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鐻處。」灌者煉鑄之意,即是秦代煉鑄鍾鐻的地方。漢滅秦後,繼續沿用此鑄造場地,尤其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實行國家統一鑄幣,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此處便成為主要鑄錢幣的場所。遺址北近西寶公路,南跨郿塢嶺高地,東臨蒼龍河故道,西至兆倫村和梧村間,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近90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將蒼龍河改道,開挖的新河自東南向西北從遺址中部穿過。70年代由於生產活動(平整土地)頻繁,特別是新河的治理,使遺址區內先後暴露出陶范、建築遺物及建築夯土台等。在新河東岸發現木炭灰土層,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6米,灰層厚度50——70厘米,其中夾雜有較多銅渣。在灰土層以南還有一段舊范磚堆砌的牆基,此應是重要的冶鑄區域。
遺址區內發現最多的是錢范,在蒼龍河故道以西分布較廣,有的地點竟堆積1-2米厚。有西漢五銖范和王莽時期多種錢范,分為銅范和陶范兩種。陶范分為陶范母和陶背范,其中絕大多數為陶背范。五銖錢陶背范為長方型,表面抹有0.4——0.6厘米厚的細泥,其上制有錢型。范體為夾沙,沙粒均勻,在范體一側留有V形澆鑄口。鑄口右側與另一端正中各有一定位榫。另外還有一種小五銖錢陶范。僅新莽時期錢范即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貨泉、大布黃千、次布九百、幼布三百、貨布等12種。在「大泉五十」陶范上發現有「鍾官前官始建國元年三月工常造」的題銘。另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鍾官錢丞」封泥。(見《戶縣志》678頁)
秦萯陽宮遺址 《三輔黃圖·秦宮》載:「萯陽宮,秦文王起,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明崇禎十六年《鄠縣志》載:「秦萯陽宮,在鄠縣西南二十有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族,遷太後於雍萯陽宮,即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璉編《鄠縣志》載:「秦萯陽宮,在縣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族,遷太後於萯陽宮,即此。父老相傳,今陂頭東岳宮即其舊址。舊志西南二十三里,誤矣。」此後屢次重修鄠縣志皆沿其說。(見《戶縣志》679頁)
漢上林苑遺址 上林苑創建於秦。秦亡後,漢高祖發布詔令,允許農人在上林苑開墾耕種,上林苑所剩無幾。漢武帝恢復並擴建上林苑,將大片地方劃為禁區,「帝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卉三千餘種植其中」(《三輔黃圖》)。擴建後的上林苑「延亘四百餘里,有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三輔故事·關中記》),成為皇帝游樂狩獵場所。《三輔黃圖·雜錄》又雲:「關中八水皆出入上林苑……灃水出鄠南灃谷,北入渭;澇水出鄠西南,北流入渭。」澇水縱貫戶縣中部,灃澇二水皆出入上林苑。可知戶縣大部分地區皆入上林苑中。(見《戶縣志》680頁)
隋甘泉宮遺址 《古今圖書集成》102冊:「甘泉宮,隋宮。在鄠縣西南二十里,對甘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縣志》載:「甘泉宮在鄠縣西南二十里,對甘泉谷。」據考證,甘泉宮遺址在縣西南約10多公里的石井鄉栗峪口之老牛坡下。其宮雖廢,但遺跡尚存,依稀可見依山建築,有甘泉,水甘冽,天旱不涸。明正統元年(1436)在其址修建明陽寺。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所立《重修明陽寺記》碑一通,載有「甘泉故址」等字。(見《戶縣志》680頁) 公輸堂 又名源遠堂、祁村宮。位於縣城北11公里渭豐鄉祁南村。為全國僅存小木作天宮樓閣式古建築。其雕刻精細絕倫,似得木匠祖師魯班(公輸班)之巧得名。
據傳元代天歷年間,山西太原府祁縣南渠里李金榮創立圓頓正教亦稱白陽三會,被尊為教主,其勢力逐漸發展到陝西關中一帶。明天順至成化年間(1458~1476)人稱單四爺的教徒,為傳教從四方集資,組織能工巧匠在祁村,歷時11年建成源遠堂。堂內天宮樓閣的佛龕原供有眾多佛像,故又名萬佛堂。
公輸堂原有殿堂四進,前三進已盪然無存,只留藏有天宮樓閣一進,面闊三間,進深7.13米,高6.10米。外觀為普通硬山式建築,內部樓樓並列,閣閣相連,層層疊疊。每間外檐都設有極其精細的六抹透花隔扇門,門額上飾以出五跳斗拱,斗拱上置異常華麗的重樓。門內則為富麗堂皇的天宮樓閣,閣頂為斗八藻井或斗四藻井。天宮建築有各式繁復精巧的重樓、三重樓、角樓等,堂閣多達213棟。閣與閣之間以飛廊連接。天宮結構自下而上共六個層次,最下為隔架,向上依次為垂掛平台、斗拱平座、樓閣底層、樓閣二層、樓閣三層,最上為藻井。上萬件構件,件件相套,層層組合,交織出密集的幾何圖案,此種格板套合的箱體結構,是比較少見的獨特結構方式,其特點是用材輕巧,整體性好,不易變形。公輸堂結構除輕巧牢固之外,斗拱密集如蜂房,藻井迴旋似水渦的造型,嚴謹而華美,富於韻律感。
堂內有八塊鏤空板門,上半部均由各種不同形狀的花朵組成,花心原均鑲有明珠,猶如滿天繁星,更增添天宮樓閣的豪華與神秘。一個很小的套鎖梅花由24件形態各異的花瓣組成,不用粘合劑,全部鑲套穿鎖而成,合縫嚴密,渾然一體,精巧至極。
公輸堂遍飾彩繪,瀝粉貼金,其用料系由石藍、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和赤金等調配而成。作畫方式採用現已瀕於失傳的「卧金點翠」與「紫龍罩」工藝,色澤鮮艷,經久不變。所繪仙草花卉、龍鳳博古等,各富神姿,尤其是數十幅人物畫,或道侶捧圭,或仙姬出遊,或講經論道,或捧茶獻果,無不傳神達意,栩栩如生。公輸堂彩繪的地文(底子)厚度只有一毫米左右,由於很薄,不易起皮脫落,所以歷時近600年依舊完好。堂內東次間中室門框上,雕刻一副瀝粉貼金楹聯雲:「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輸巧,聖像翼翼彩繪似有道子能。」這是對公輸堂雕刻和彩繪技藝的真實寫照。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戶縣志》683頁)
大觀樓 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仿會城(西安)之制而為之」,原名文昌閣,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改稱大觀樓。因位於縣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習慣稱為中樓,亦有稱鍾樓的。樓體為木質結構,廣深各三間,外加圍廊成五間,樓閣兩層,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兩層樓檐下均施出一跳單下昂斗拱。樓內有扶梯,可登上四面有木格扇門的二層大廳,廳外有迴廊環繞,可憑欄遠眺四周景色。樓體通高24米,下有方形磚砌基座,邊長22米,四望如一。座中有闊5.58米,高4.12米的十字卷洞與四條大街相互貫通。鑒於過往車馬穿樓過洞諸多不便,民國三十六年(1947)將樓四周房屋拆除,使道路繞樓而行。在東、南、西、北卷洞上端各嵌有長1.83米,寬一米的青石匾額,分別書刻有迎旭、覽勝、瞻紫、拱極八個結體端莊的大字。
清代、民國大觀樓均有維修。1957年和2000年曾兩度亮椽揭瓦,更換腐朽的椽柱和舊瓦。1980年為防止基座不再崩塌,於外圍加修40公分厚鋼筋水泥層,外砌30公分厚仿明大青磚,並將原由東南角登樓單台梯,改為由東西兩邊登樓雙台梯,將原基座上磚圍牆改為水泥圍欄。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戶縣志》685頁)
『陸』 陝西戶縣
嘿嘿!戶縣到是有來八個經自典景點可以看看.可是我記不全了
戶縣鍾樓,(西安鍾樓的縮小版)
草堂煙霧(現以沒有煙霧了,詩廟可看)
清涼山
高觀瀑布(推薦看)
美彼湖(以成魚塘)
秦鎮老城
下來就是現在的幾個森林公園了,基本都一樣.
『柒』 陝西戶縣名人
戶縣農民畫作家
http://www.huaxang.com/zjq1.htm
例:
李鳳蘭(女) 1933年出生,陝西戶縣人。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在家鄉務農。1958年起從事美術創作。1973年後,歷任戶縣西韓大隊婦聯主任、貧下中農協會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陝西省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革命領導小組組長,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所作《喜開鐮》、《喜摘新棉》、《春鋤》等農民畫獲全國創作獎。
中國MP3之父
趙廣民1960年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戶縣,1977年就讀於國內著名高校西安交通大學半導體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年入職北京電子管廠——這也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廠,任半導體工藝和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1988年趙廣民獲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碩士學位。在國有計劃經濟型的半導體公司工作近十年後,20世紀90年代初,趙廣民南下「下海」,在完全市場型的台資IC設計公司珠海亞力電子有限公司一干又是十多年(1990年至2001年),歷任研發部經理、執行副總經理。
經歷了兩個10年的勵練後,趙廣民厚積薄發,帶領珠海炬力創造了中國IC設計業的神話。2001年,珠海亞力全班人馬轉移到注冊於開曼群島的珠海炬力,作為共同創辦人之一,趙廣民任公司總經理,並和團隊成員一起共同持有少量的股份。在隨後的5年內,趙廣民帶領共事多年的炬力團隊,同心同德,努力拚搏,取得了令全球半導體產業矚目的成就:短短幾年時間,炬力研發的MP3多媒體主控晶元占據了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 珠海炬力全球銷售總監吳章良回憶說,2003年只有深圳京華、中山科藝電子、深圳朗科、深圳世紀東唐和深圳鴻天泰等少數MP3廠商採用炬力的晶元,每個月也就是幾千片的出貨量,到2004年第二季度,炬力MP3晶元累計出貨量突破100萬片,05年第一季度突破1,000萬片,06年第三季度突破1億片。 這也是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第一次在全球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確立、掌握並大規模提供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產品,帶動了數十億美元的MP3產業鏈在中國大陸的快速形成,促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MP3產品的主要輸出基地,為中國消費電子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收益——MP3也成為繼彩電和DVD之後,又一個培養中國消費電子企業的搖籃。正是因為趙廣民對中國MP3晶元和產業的貢獻,不少媒體也將趙廣民譽為「中國MP3之父」,盡管從專業角度上來說,這一說法並不太確切,但卻很好地表達了趙廣民和炬力對中國MP3產業的貢獻。
軍工專家
賈小侯,戶縣牛東人,民國知名軍工專家。【1888-1951】。曾留學日本10年。先後在廣西、廣東、湖北、陝西、甘肅、河南等地兵工廠任技師、廠長。曾發明新式槍炮及炸彈、火箭炮等。曾參加陝西辛亥革命,三原反圍城,二虎守長安,西安抗戰等重大戰役。1947-1948在戶縣任農會主任、禁煙協會理事長,曾與楊虎城、孫蔚如、趙壽山、董釗、黃旭初、胡笠僧、胡景翼等軍政名人交往甚深。
日前,《賈小侯傳》已由戶縣知名作家李景寧編撰完成。該書共26章,18餘萬字。該書資料翔實,圖文並茂,以細膩的筆觸,詳細、客觀介紹了軍工專家賈小侯傳奇而又曲折的一生。李景寧在2007年裡,為了完成該書的構架,曾先後跑遍了山西、漢中、三原甘肅、河南、潼關、韓城等省內外的圖書館、檔案館,走訪了賈小侯的部屬、學生、鄉友等150餘人。
該書的殺青,填補了戶縣歷史上不應忘懷的一段,為那段流失的歲月做了完整的記錄。功績甚大。
http://www.xhume.com/forumdisplay.php?fid=26&filter=type&typeid=19
西戶社區|戶縣人自己的網路平台 » 特色戶縣
『捌』 西安戶縣哪個村姓史的人多
呵呵,東韓村。就是電視里的那個全村住別墅的村,很富的。
『玖』 西安戶縣的由來誰能告知
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版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權「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時為崇國,周作豐京,春秋為扈國,秦代改「扈」為「鄠」,西漢設置「縣」,歷代延續,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今屬西安市郊縣。
『拾』 戶縣的歷史
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朝設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戰和甘誓都發生在戶縣附近。
商時設「崇國」;周時,作「豐邑」;秦代改「扈」為「鄠」;西漢時設「鄠縣」。歷代延續,
夏代戶縣為有扈氏國,與夏同姓姒,為夏之屬國。夏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這時國家常以氏族名稱作為國名。如「夏後氏」為「夏國」,「有扈氏」為「扈國」。有扈氏國為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代戶縣有崇國,其後有豐邑,都是商之屬國。商代戶縣的甘亭、甘盤也是商之屬國。
春秋戰國時期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秦代在咸陽設內史,兼治三輔,戶縣屬內史管轄。
漢初置鄠縣,屬右扶風,高帝九年屬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屬右扶風,東漢仍屬右扶風。
三國戶縣屬始平郡。
晉代戶縣屬始平郡。
北魏戶縣屬京兆郡。
西魏戶縣屬雍州京兆郡。
北周戶縣屬京兆尹。
隋朝戶縣屬京兆郡。
唐代戶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開元二十一年戶縣屬京畿道。
五代梁時戶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戶縣屬京兆府。
北宋戶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
金代陝西分6路,戶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戶縣屬奉元路。
明初戶縣屬關內道西安府。
清代仍依明制,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元年廢陝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戶縣屬西安府。
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