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

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14 04:28:20

①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時蜀國的地方包括:今天甘肅省東南部、陝西南部、四川、重慶。

具體為:

北部:今甘肅省隴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陝西南部的漢中,不包括原屬漢中的魏興郡(湖北鄖縣)上庸(竹山縣)。

東部:至今湖北西部巴東縣,重慶的涪陵,東南地為方今貴州省貴陽市往東一部分地方。

南部:東南 部分和今天雲南省邊界相差不多,只西南多了很大一片地方為今天緬甸國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為山險地帶,只限於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溝馬爾康等地區。

(1)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222年劉備為關羽報仇遭受夷陵大敗,蜀漢精銳盡失,並且失去荊州,劉備死後,益州南方部落叛亂,此時是蜀國歷史上衰弱的時期,總國土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

諸葛亮於225年領兵平叛南蠻,討伐雍闓、孟獲,當年秋天平定所有亂事,穩定南部邊界,同時結盟孫權,穩定東部邊界,積極發展生產,准備北伐,至此蜀漢國界一直穩定到滅亡,總國土面積約106萬平方公里。

蜀漢國界北至漢中,隔秦嶺與曹魏對峙,東至巫峽、巴郡與東吳交界,最西邊靠南與今天的印度、緬甸交界,並佔有緬甸東部部分地區,最南邊到達今天的寮國和越南北部,

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佔有很小一部分寮國北部地區。

② 古時的三國分別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魏國:基本為陝西、山東、河南、河北等

蜀國: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和湖南部分

吳國:江蘇、安徽、上海、湖北和湖南部分

(2)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三國疆域:

1、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 ;東至黃海。

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 ,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③ 歷史上魏蜀吳三國的地址位置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蜀漢:即今天的雲貴川三省和陝西南部;
魏:即今天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甘肅、遼寧、陝西中部、朝鮮半島北部;
吳:即今天長江以南的江蘇、安徽、湖北和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部.

④ 三國分別是哪三國,他們的都城分別在哪

三國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首都分別是洛陽,成都,建業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4)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鼎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

⑤ 三國時期的主要城市分別屬於哪個國家

1、魏國:洛陽,長安,弘農,陳留,東郡,鄴城,彭城,廣陵,隴西,天水,武威,張掖,雁門,宛城,遼東,漁陽,上古,西河,河東,潁川,樊城。

2、吳國:建業,江夏,鄱陽,長沙,夷陵,秭歸,零陵,交趾,桂陽,武昌。廬江。

3、蜀漢:成都,漢中,武都,陰平,江州,梓潼,巴西,建寧,朱提,永昌,雲南,永安,白帝城。

(5)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

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

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⑥ 三國時期吳蜀魏領土各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吳國:現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安徽南部等地。
蜀國:現四川、甘肅、寧夏、武漢、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魏國:整個北方,南至山東、河南、山西、陝西。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利,未能統一全國。赤壁之戰後,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後來又進佔四川。

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6)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根據史書的記載,三國存在的時間是220年~280年,其實也就只有短短的60年時間。如果要說三國時期正式結束,肯定就是從吳國滅亡開始算,不過當時曹魏也已經被司馬家給篡權。

可能很多人以為曹魏才是最後滅亡的,實際上東吳才是最後一個,蜀國滅亡的後兩年司馬炎就登基稱帝,建立了晉國然後才滅的吳,從此晉朝登上歷史舞台。

諸葛亮死後費煒等先後輔佐劉禪治蜀,它們基本上遵循了諸葛亮的各項政策,蜀國政權仍比較穩定,與魏吳的鼎足形式還能維持。

公元253年,費煒死,姜維任大將軍,他以一部分兵力屯守漢中,自率數萬人多次北攻曹魏,但後主劉禪非常無能,貪圖安樂。他寵幸宦官,讓他們把持朝政,排擠姜維,國力日益衰弱。公元202年秋,魏國帶兵關中,准備伐蜀。

正在屯守的姜維得到消息後馬上報告劉禪,並建議他做好防禦准備,劉禪寵幸的宦官卻耍弄迷信,說魏軍不會到,讓劉禪不必留意。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鄧艾、鍾會、諸葛緒率兵十八萬分三路大舉攻蜀,劉禪毫無防備准備,人心大亂,文武大臣束手無策,有人認為蜀和吳是聯盟,應該投奔吳國。也有人認為南中地勢險要,便於防守,應該退到南中。

這時光祿大夫譙周提出了投降魏國的主張,他說「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還說劉禪投降魏國後,可以分到一塊爵土,繼續享樂,昏庸的劉禪接受了譙周的建議,向魏國投降,蜀國滅亡。魏滅蜀後,司馬氏在國內的勢力更大了,取代魏國的條件逐漸成熟。公元265年,司馬昭死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位後廢掉魏元帝曹奐自稱皇帝,國號晉,仍然立都洛陽。

晉朝建立後,司馬炎積極整治軍隊,做滅吳的准備,還命令益州刺史在巴蜀修造戰船,訓練水師,以便攻吳時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吳國自公元252年孫權死後,統治集團內部宗室和大臣之間爭奪權力,互相侵佔,一片混亂。尤其是孫權的孫子孫皓統治時期,政治更加腐朽。孫皓極其荒淫暴虐,奢侈無度。他對部下任意誅殺,

人民賦稅繁重,痛苦不堪,國力十分衰弱,晉朝經過十幾年的准備,公元279年發兵二十萬分六路,大舉攻吳,在晉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吳國的軍隊很快潰敗,公元280年,進攻晉軍攻下建業,吳末帝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至此,三國鼎立局面結束,統一於晉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行政區劃




⑦ 三國時期三國屬地分別是現在的哪裡

魏國涉及范圍較廣.都城洛陽。以今河南省為中心,包括 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山西省,江蘇省,湖北省,甘肅省等地。

蜀國涉及范圍,都城成都。以今四川省為中心,雲南省 甘肅省,貴州等地。

吳國涉及范圍,都城建業(今南京)。以今江蘇省為中心,安徽省,浙江省,湖南省 湖北省。

(7)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⑧ 三國演義的三國分別是現在的哪幾個地方

《三國演義》的三國分別是魏、蜀、吳。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國又叫三國時期,是因為當時天下由魏、蜀(漢)、吳,三個勢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稱帝,因其姓曹,後世稱之為曹魏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到咸熙二年 (265年)曹奐禪位於司馬炎,享國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勢力最為強大。章武元年(221),劉備稱帝,為表示自己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因其控制范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後世稱之為蜀漢或簡稱蜀。蜀漢勢力最為弱小,炎興元年(263)劉禪投降鄧艾,享國43年。建興元年(229),孫權正式稱帝,建立孫氏政權國號吳,因其姓孫,故稱孫吳,又因其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又稱為東吳。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廣義是184年黃巾之亂開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⑨ 三國各地方都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鍾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庄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三國是現在的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