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三顧哪個歷史時期

三顧哪個歷史時期

發布時間:2021-03-13 23:02:29

A. 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於什麼時期

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

那個時候,劉備還沒有建立蜀漢,所以,還不是三國時代版。

在那會權,劉備到諸葛亮的草屋那,想拜訪諸葛亮,只可惜,諸葛亮當時不在家。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剛好諸葛亮在家裡睡覺,由於不敢打擾到先生。就在門外靜候。

後來諸葛亮接見了劉備,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當下局勢,並且告知劉備要怎麼做。這也就是最著名的,隆中對策。

最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在四川那邊,建立了漢朝,歷史稱之為蜀漢,或者是蜀國。

B. 三顧茅廬是出自那個歷史時代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C. 《三顧茅廬》講的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三顧茅廬》講的是什麼時期的故事
是說三國時期(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版故事。漢末劉備三次權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成語:三顧茅廬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D. 三顧毛廬是哪個朝代的誰寫的

首先,三顧茅廬,是茅草的「茅」,並非皮毛的毛。古代多數人用不起磚瓦建設房子,就用相對厚實有韌性的茅草來鋪設住宅房頂,稱為茅廬或草廬。比如著名的諸葛草堂、杜甫草堂等等。
而說起後漢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用自己的誠心終於感動諸葛亮,使之出山輔佐自己,從而成就了一番事業的這段故事,經過了《三國演義》這本經典名著精彩描寫,可以說是在中國婦孺皆知,甚至國外也廣為人知。
我們來看真實歷史,「三顧」這個概念最初是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在蜀漢的建興五年(即公元227年),當時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給當時的蜀漢皇帝,即後主劉禪,上了一篇表文,這就是流芳百世為人贊頌的著名的《出師表》。在這篇表裡,諸葛亮深情回憶了先主劉備和自己的交往歷程,原文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白話簡單說,就是諸葛亮本來是南陽一個普通農夫,先帝劉備卻不嫌棄他身份低微,幾次三番跑到他簡陋的家裡來拜訪並向他請教天下大事,讓他十分感動,所以從此出山追隨劉備)
從這時起,「三顧草廬」或者說「三顧茅廬」就正式地登上了歷史舞台。隨著後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懷念,特別是民間說書人不斷地添油加醋鋪設橋段,從而把史書上簡單的一句「三顧草廬」,慢慢演繹成一大段繪聲繪色成系列的精彩故事,最終在明朝初年,在羅貫中的大作《三國演義》中正式定型。

E. 三顧茅廬是哪個朝代發生的

三顧茅廬是發生在漢末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F. 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發生於我國古代的哪一歷史時期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卧龍崗拜訪諸回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答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常識歷史篇。

G. "三顧茅廬"是出自哪個歷史時期

劉備三次去邀請諸葛亮,最早記載於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後來在南北朝時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無法考證了,一直到唐朝中國再次出現大統一,三國的故事才流傳開來,很多詩人寫諸葛亮的詩歌,比如杜甫《蜀相》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等,這時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唐朝已深入人心。

到了宋、元朝時期,大街小巷上說書興起,這讓三顧茅廬的故事走進民間,甚至勾欄瓦舍之中也深入流傳,隨著說書人的講述,三顧茅廬的故事貌似越講越走樣,於是就有了不同的版本,但小編相信,說書人也不是信口開河,都是有根據的。
三國時期有個著名史學家,名叫魚豢,他曾著有《魏略》一書,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到劉備集團的經過,但並不是劉備去請的諸葛亮,而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的,三顧茅廬的故事變成了毛遂自薦,故事大致如下:

曹操平定北方後,對荊州虎視眈眈,而劉表沒有對應之才,諸葛亮作為荊州的一份子,自然希望保護荊州不受戰火,他見駐守在樊城的劉備不錯,於是便登門拜訪,此時劉備正在待客,並不正視他,賓客走後,劉備見諸葛亮年紀輕輕,雖然長得蠻帥,但料無本事,便用牛尾結毦無視諸葛亮,諸葛亮便說:「我只道將軍胸懷大志,沒想到只會結毦而已。」這話引起了劉備的注意,於是雙方交談起來,劉備進而感覺這位年輕人果然非同一般,於是把他留在身邊。

除了以上兩個版本,三顧茅廬的故事,還有一個版本,而是但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劉備,而是曹操。

據說曹操兵敗新野後,謀士程昱向他推薦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又向他推薦諸葛亮,於是曹操帶著程昱、曹洪等人去拜見諸葛亮,還拿著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同樣也是去了三次,第一次諸葛亮外出、第二次諸葛亮也雲游去了,直到第三次曹操才見到諸葛亮。
曹操見到諸葛亮時,對方正在讀書,對自己竟毫不理睬,曹操便將帶來的禮品送上,希望諸葛亮出生輔佐自己,諸葛亮卻說:「你花那麼大代價買個山民,不怕被恥笑嗎?」說完哈哈大笑,曹操知道諸葛亮在取消自己,支吾幾聲便灰溜溜的走了。

三顧茅廬有三個不同的版本,但最有利的還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版本,經過他的妙筆,整個故事基本定型,並迅速流傳,變成老幼皆知的精彩情節,這三個版本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歷史呢?
對於文學作品而言,不需要那麼嚴謹的,而民間藝人的隨心所欲往往能讓歷史故事更輕松的流程下來,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諸葛亮,也就有不同的三顧茅廬故事,讀者在其中能得到收獲和樂趣就好,不用糾結於哪個版本才是真實的。能得到快樂就好。

H. 三顧茅廬是什麼時期

三顧茅廬是東漢末年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I. 三顧茅廬是什麼朝代

東漢末年
(註:根據歷史所述,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軍團還沒建專立蜀國,三國是從屬公元222才真正形成
220年 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 4月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

J.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哪個年代

是三國時期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公元181年4月14日,卒於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公元19 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為「卧龍」。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台。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公元227年),諸葛亮准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 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閱讀全文

與三顧哪個歷史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