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例說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有哪些
學技術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的歷史是人類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史,也是人類智慧的發展史。
20世紀是科學技術成就輝煌的世紀,也是人類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紀。人類對自然的觀察的視野在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擴大了10萬倍以上: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已經從大於10-10米的分子、原子集團深入到小於10-18米的基本粒子內部,而對宇宙的觀察眼界則已經從直徑10萬光年擴展到150億光年的大宇宙范圍。一方面,由於各門科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周圍的自然界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到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分子、基因片段,到宇宙、天體、地球表面和地殼內部,所有各個層次都得到了較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由於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大量興起,各門學科之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其中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出現,使物理科學和生命科學之間的鴻溝開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方面各個層次及其之間的過渡環節也開始逐一為人們所認識,整個自然科學正在形成不斷發展的、多層次的、綜合的統一整體。伴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類對科學技術活動認識的哲學眼光、歷史視野和戰略高度不斷擴展和提升。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的發展,以及對於生態環境危機的警覺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可能帶來的危機的擔憂,標志著人類對科學技術反省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
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一系列科學革命,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對世界自然圖景的認識,而且帶動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相對論、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的創立,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誇克模型的發現,系統論與控制論的建立,以及地球板塊模型、宇宙爆炸假說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於物質、能量、時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認識的新的革命。量子化學、固體能帶論、質能轉換原理、生物遺傳中心法則、受激輻射理論、反饋控制等為技術發展提供了劃時代的關鍵科學原理,開創了信息技術、新材料與製造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等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領域。源於核物理學研究的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原子彈、氫彈、核電站以及可控核聚變實驗的實現;源於半導體物理學、電子物理學研究的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子計算機的硬體系統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猛發展,其軟體系統的發展則是以數學和邏輯學為基礎的;源於量子理論的光發射和吸收理論與固體物理學結合導致了激光器的誕生,不僅發展出半導體激光器和氣體激光器等多種激光器,還衍生出基於其他物理原理的自由電子激光器和原子激光器等,導致了激光和光通訊技術的出現;而基因控制技術,包括引起震撼的動物克隆技術,則都是以DNA的雙螺旋結構和遺傳中心法則為基礎的。快速推進的科學和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成為技術進步的基礎和推動力。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技術創新、技術發明不斷涌現,不斷引發出影響深遠的新的產業革命。技術進步也為科學發現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與觀察手段。
⑵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弊端
(1) 環境污染
調對自然的影響主要集中討論在製冷劑對地球臭氧層的破壞上,但是這些年,由於製冷劑更新行程的發展,這已經不是主要因素了。
未來空調對自然的影響還是體現在能耗這個領域,空調能耗已佔我們生活和工業總能耗中很大的比重。能源的開材和給大氣環境釋放大量的熱量,己以給我們的自然環境響成的很大的負擔,這才是我們長期以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2)物種滅絕加快
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發展科技減少物種多樣性,動物往往只適應一種特定的生活環境,一旦環境改變,如森林被砍伐,原來在此生活的動物將面臨巨大的危險。
污染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污染破壞了水、空氣等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改變了動物的原有生存環境。
(3)人身安全危害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不斷創造各種奇跡來滿足人類的種種需求。
但同時,高科技犯罪的出現,卻又不斷地破壞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不同於一般的犯罪,高科技犯罪藉助於技術的力量,將技術的創造力化為其巨大的毀滅力,因而其較一般犯罪後果的危害性也更為嚴重。
運用現代科技實施的犯罪,其後果具有嚴重危害性、高度危險性和隱蔽性,犯罪能量巨大,影響范圍廣泛,造成的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會產生難以挽回的損失。
(4)人類身體素質
隨著科技發展,氣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總是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因而現在的人類的身體素質和以前相比已經是不能相提並論。
(5)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
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葯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一天人類會滅亡於某一場大的瘟疫。
(6)互聯網、手機通訊影響
電話和簡訊剝奪了孩子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容易讓孩子變得怯懦、孤獨、偏執。
(7)倫理挑戰
新興科技的迅猛發展還可能導致一些新的倫理問題。當人類作出涉及未來的決策時,人工智慧技術往往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在大數據中發現並總結出人們行為的規律,然後據此預測某人或某群體未來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
比如,消費者有多大可能購買某種商品,什麼人可能擔任企業的高級執行官,某種疾病在某一地區或國家發生的概率有多大,等等。
在此基礎上,人工智慧技術會引導人們作出相應的干預策略。但也要看到,人工智慧技術所發現的規律一般是根據大數據識別出來的,而大數據往往是人們以往行為留下的信息,根據這種以往行為留下的信息預測未來行為,很可能發生偏差或造成偏見,出現倫理問題。
⑶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科學技術是一種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科技的歷史是人類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史,也是人類智慧的發展史。
20世紀是科學技術成就輝煌的世紀,也是人類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紀。人類對自然的觀察的視野在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擴大了10萬倍以上: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已經從大於10-10米的分子、原子集團深入到小於10-18米的基本粒子內部,而對宇宙的觀察眼界則已經從直徑10萬光年擴展到150億光年的大宇宙范圍。一方面,由於各門科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周圍的自然界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到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分子、基因片段,到宇宙、天體、地球表面和地殼內部,所有各個層次都得到了較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由於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大量興起,各門學科之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其中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出現,使物理科學和生命科學之間的鴻溝開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方面各個層次及其之間的過渡環節也開始逐一為人們所認識,整個自然科學正在形成不斷發展的、多層次的、綜合的統一整體。伴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類對科學技術活動認識的哲學眼光、歷史視野和戰略高度不斷擴展和提升。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的發展,以及對於生態環境危機的警覺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對於科技對人類社會自身發展可能帶來的危機的擔憂,標志著人類對科學技術反省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
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一系列科學革命,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對世界自然圖景的認識,而且帶動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相對論、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的創立,DNA雙螺旋結構分子模型、誇克模型的發現,系統論與控制論的建立,以及地球板塊模型、宇宙爆炸假說的提出,標志著人類對於物質、能量、時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認識的新的革命。量子化學、固體能帶論、質能轉換原理、生物遺傳中心法則、受激輻射理論、反饋控制等為技術發展提供了劃時代的關鍵科學原理,開創了信息技術、新材料與製造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等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領域。源於核物理學研究的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原子彈、氫彈、核電站以及可控核聚變實驗的實現;源於半導體物理學、電子物理學研究的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子計算機的硬體系統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和大規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猛發展,其軟體系統的發展則是以數學和邏輯學為基礎的;源於量子理論的光發射和吸收理論與固體物理學結合導致了激光器的誕生,不僅發展出半導體激光器和氣體激光器等多種激光器,還衍生出基於其他物理原理的自由電子激光器和原子激光器等,導致了激光和光通訊技術的出現;而基因控制技術,包括引起震撼的動物克隆技術,則都是以DNA的雙螺旋結構和遺傳中心法則為基礎的。快速推進的科學和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成為技術進步的基礎和推動力。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技術創新、技術發明不斷涌現,不斷引發出影響深遠的新的產業革命。技術進步也為科學發現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驗與觀察手段。
上述這些20世紀中最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已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仍然在不斷迸發出對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力。不僅如此,這些劃時代的科學技術成就既是與科學技術相互作用的結果,又對其自身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使科學技術在最近100年裡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絢麗多彩的圖景。在這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已經創造出了前幾千年都不可比擬的物質文明。今天,人類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的高級發展階段——信息化時代,並已形成以知識為基礎與推動力的知識經濟構架。科學技術更加彰顯出了推動社會發展的無與倫比的力量,成為國家綜合國力與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⑷ 論歷史上的三大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有什麼影響
積極作用:
①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各國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②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廠制度的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
後形成了壟斷,克服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推動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各國工業產值超過農業而成為工業國家;第二
次工業革命推動各國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國家,新興工業異軍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④推動了各國的民主化進
程,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普遍獲得了一些政治權利.
⑤工業革命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擴大了對自然的認識和征服能力.
⑵消極面:
①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與落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②造成
了環境的污染日趨嚴重.
③如果無限制地發展工業,必然造成資源浪費和枯竭.總之,工業化和科技的發展,在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分配的不
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發展和進步,讓人類服從自然,問題的本質是如何正確地利用自然資源.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良性循環,並建立公平合理的國
際經濟新秩序,人類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⑸ 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1、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內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容力,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作用遠遠超過了資本和勞動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
2、軍事上戰鬥力
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然而,「冷戰」心態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力量已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塊籌碼,是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經指出:「如果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原子彈、氫彈和發射衛星,它就不會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具有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創造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5、造福人類
科學的目標和任務是造福人類,讓社會擺脫愚昧迷信,在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學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得到不斷加強,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壯大,它是人類的本然需求,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日趨顯著。
⑹ 社會對技術發展的影響有哪幾個方面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從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科學技術所顯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功能,也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
(2)科學技術促進經濟增長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藝方法、控制手段、勞動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經濟增長的三要素即增加勞動力、增加投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已成為最起關鍵作用的要素.事實表明近幾十年間有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三分之二來自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中國家要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3)科學技術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科學曾經在反對宗教神學的統治中起著解放人們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體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用科學技術戰勝迷信、愚昧和貧窮,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向前發展,才能使事業興旺,民族強盛
(4)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科學技術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從長遠的觀點看,力爭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處於最佳狀態,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職能之一.
⑺ 科技技術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
1、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
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2、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
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3、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
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
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科學與價值的矛盾,它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實踐的復雜問題。
四、科技價值觀:
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社會是進步的,矛盾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具有的科技價值觀是:
1、充分認識到科技是一柄「雙刃劍」,益處和弊端是相生的,盡可能地多發揮科技的正面效應即創造價值,盡量減少損失。
2、科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正確看待它與社會其它因素的關系。
3、科技並不是單向地決定著社會,它同樣也受社會的影響,要解決它的負面效應,就要正確認識科技同社會的關系,要使科技和社會同時進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觀活動的產物,所以應該從根本處做起,即從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總之,科學技術的作用是巨大的,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是生產力;從政治上講它是影響力;從社會發展上講它是推動力;從軍事上講它是威懾力。科學技術正以一種空前的威力,向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滲透,全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活。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⑻ 近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進入21世紀,環保問題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樹更綠、水更清、城更美」,成為人們的共同心聲。江總書記在建黨80周年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圍繞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中心物不同,環境的概念也隨之不同。我國《環保法》中所稱的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產、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保護就是採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它具有明顯的地區性。環境保護的內容大體可分兩方面: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包括保護城鄉環境,保持鄉土景觀,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環境的調節凈化能力,確保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庫的持續發展,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是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產建設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污染物質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環境保護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盡管中央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但環境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竣,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的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城市生活污染和農村面臨污染問題又接踵而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解決環保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發展。我國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因此,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方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在環境保護法中規定或體現的,對環境保護實行法律調整的基本指導方針。它是調整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產生的社會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環境保護法本質的集中表現。
⑴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不是隨意確定的。而是應該由法律確認,在環境保護法中有所體現。
⑵不能把它同一般的立法和司法原則混為一談。如立法原則中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司法原則中的以事實為依靠,以法律為准繩,適用法律人人平等等原則。
⑶它也不同於一般的法律規范,它是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體現,是貫穿於整個環境保護法的,具有普遍意義和指導性的規范。
協調發展原則 : 是指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原則非常概括地闡明了環境與發展的相互關系,是環境立法的一項重要的原則。
制訂國家環境保護計劃
在已制訂的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基礎上,制訂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環境保護計劃,是指由國家制定的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配合和相銜接的、全面反映國家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和措施的有關計劃指標和統計指標體系的規定。中國從"七五"計劃時期已開始制定國家環境保護計劃。 為了保證環境保護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參與綜合平衡,國家計委和國家環保局於1994年發布了《環境保護計劃管理辦法》,從而使編制環境保護計劃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⑷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是為了解決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戰略方針、實現預期的環境保護目標,保障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有力手段。它對於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誘導、約束和協調的功能
環境經濟政策主要有:獎勵綜合利用政策,經濟優惠政策,徵收環境資源費政策等。 ⑸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
我國當前環境問題相當嚴竣,防治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科學技術落後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
3、貫徹
⑴全面規劃、合理布局
全面規劃就是對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生產和生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各方面的關系作統籌考慮,進而制定國土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環境規劃,使各項事業得以協調發展。
合理布局主要是指在工業及其發展過程中,要對工業布局的合理性作出專門論證,並且對老工業不合理的布局予以改變,使得工作布局不會對周圍環境和人民生活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不良影響。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生產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內在聯系。其中:農業生產和資源的開發布局(直接以自然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如農、牧、採掘業)同自然環境破壞有直接關系;工業生產布局(不直接依賴環境,但生產中排放廢棄物)同環境污染有直接的關系。生產部門的分布,又影響居民點的分布,從而影響城鎮分布、人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設施分布。
⑵嚴格控制新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增強公民尤其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環境風險意識。對於大型建設項目、改造自然項目(如在河川築壩、發展核電、興建大型工業、農業、水利、交通等項目),更應將可能造成的長久不良環境影響放在首位考慮。
在對環境具有影響的重要政策和大型建設項目的決策中,要充分聽取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的意見。
通過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把環境問題解決在建設之前或建設過程之中。
⑶積極治理老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對已經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要採取綜合措施積極治理;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要限期治理,對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務的,應依責令其關閉、停產或轉產。
⑷實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結構,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完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⑸加強環境監測。通過環境監測,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為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我國在參照"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基礎上,於1979年在《環境保護法(試行)》第6條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即"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或者報請主管部門批准轉產、搬遷"。
這一原則在當時主要是為了明確污染單位有責任對其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在1989年修改《環境保護法》中,刪去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字樣,改為由具體的制度和措施規定來隱含這一基本原則。 污染者治理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組織或個人,有責任對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污染者治理"的原則,目的就在於明確污染者的責任,促進企業的污染治理,保護環境。
開發者養護是指對環境與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組織或個人,不僅有依法開發自然資源的權利,同時還有保護環境資源的義務。有責任對其進行恢復、整治和養護。
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開發的目的是為了利用,而保護好環境資源,就可以使開發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為更好地持續利用創造條件。所以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不僅有依法開發利用的權利,同時還負有保護的義務。
《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第二十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
「利用者補償」,是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承擔經濟補償的責任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認為環境資源不是勞動創造的,沒有勞動價值;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化,人們認識到環境資源是有價值的,其價值表現在自然再生產能力上,人類為維護、恢復、增殖自然資源及開發替代資源應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所以,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者,實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是理所當然的
「破壞者恢復」,是指因開發環境資源而造成環境資源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對其負有恢復整治的責任。
2、意義
⑴可以促使企業、事業單位加強環境管理,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⑵可以為治理環境污染和恢復生態環境積累資金
⑼ 技術的發展史及其社會的影響
相信上帝,太陽繞地球轉;相信科學,地球繞太陽轉。」本書是獻給尊重科學、學習科學,創造科學的年青人。過去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今天我們說:「科學就是力量。」科學是智慧的歷程和結晶。從人類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講,朝朝暮暮沿著知識的歷程,逐步通向科學的光輝聖殿,是許多有志於自我發展的年輕人晶瑩透明的夢想!
體味科學歷程的艱辛
今天我們生活在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中,在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享受著現代科技的成果。但我們又對古今科學的發展了解多少?要知道今天的科技之果來得多麼坎坷和艱辛,甚至要付出鮮血和生命。
今天,我們沿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敞開科學的大門,探幽其中無數智慧的奧秘。在這里,我們全面而又詳盡地展示了「四大文明古國」的科學曙光,揭示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科學啟蒙,描寫了西方中世紀時期科學與宗教的猛烈碰撞,談論了哥白尼如何敲響「地心說」的喪鍾,分析了伽利略和牛頓給近代物理學帶來的革命性的變化,表現了蒸汽機時代是如何奏響了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樂章,反映了19世紀最令人震驚的發明——電機對第二次技術革命的重要影響;另外,進化論的意義、遺傳工程的嶄新面貌、信息革命的前景都得到了明確的敘述。
歷史不會死去,它最善於記住兩種人:智者與愚者。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智者之榜。相反,那些在科學面前變得弱智的人,甚至那些企圖以假科學冒名頂替客觀真理的愚者,都成為歷史嘲笑的對象。「以史為鏡,知興衰」,讀史可以明智,讀科學史是現代人的明智。
激發發明創造的沖動
如果帶著崇高的感情和理性的激情去遙想東西方那一位位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科學巨匠,去觸摸那一部部充滿睿智的科學經典,去體味那一個個精闢的科學定律……,我們頓時會在胸中升起一股奔騰前行的強烈沖動:踏上科學歷程之路!不願意成為一名「科盲」,不被別人隨意嘲諷和愚弄是年輕人基本的價值尊嚴;在科學之路上感悟人生道理、判斷生命走向、提高知識水準,是一件多麼令人賞心悅目而又非同尋常的人生大事。可以這樣講,任何一個年輕人只要站在科學之外,必然會在嚴肅的知識面前低下淺薄的頭顱。
在科學的歷程中,充滿了許多有趣、動人的故事,例如,阿基米德在澡盆里發明了浮力定律。牛頓在一棵大樹下乘涼,一顆落下來的蘋果使他頓悟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獃獃地注視著被水蒸汽掀起的壺蓋,結果發明了蒸汽機……這些傳奇故事誘發了我們對奇妙的科學世界的嚮往。
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信息化的時代,未來時速招引著人類前進的步伐,如果不懂科學技術發展史,簡直就無法從事科技創造勞動!從事創造性勞動,必須具有創造性思想。幾千年來,我們人類之所以富於發明創造,是因為人類創造性思想的積累,在先天的智力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後天智慧卻是呈巨大的增長。因此,我們需要追尋開創者的足跡,重溫成功者的道路,在感受前人發明創造過程中,激發自己發明創造的沖動!
培養現代生存能力
我們都知道,近代中國很落後,為什麼落後呢?這個問題已經探討一百年了!事實證明:中國的落後歸根結底是思想觀念的落後,而這與教育體制及其傳統的知識傳授方法密切相關!這是一種不幸和悲哀,應當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身上得到徹底的改變。
中國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是教條主義化,教科書上盡是條理分明、確定無疑的結論,整篇都是概念、定律和公式,導致學生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理解」和記住這些抽象的結論,結果把生動有趣的科學知識變成了「木乃伊」,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積累知識的窘迫狀態——死記硬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泥潭。用這樣的知識依葫蘆畫瓢還可以,對於創新來說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它阻止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拓展。
作者: 220.175.139.* 2006-4-27 13:12 回復此發言
--------------------------------------------------------------------------------
2 科學技術發展史
了解科學思想觀念和邏輯方式的形成過程,對於我們理科中的一些「難懂」的概念是大有益處的,使它們不再「難懂」,反而引人入勝。對一門功課的學習的「了解」和「理解」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大量的練習題訓練,使我們可以很熟練地把各種符號、公式按照定律組合起來,這樣只能稱為「了解」知識,具有淺薄和機械性,談不上深刻地「理解」,在科學問題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現代科學呼喚「理解」科學的人才,現代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更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對待科學知識不但要有橫向的了解,還要有縱向的理解,突破平面思維的束縛,到多維空間去邀游。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識面廣,具有開拓精神的人才。
我們的願望是:讓年輕人巡禮前人重大的科學發明歷程,實實在在地激發起進一步創造發明的慾望和靈感,給這個尚在建設之中的世界帶來智慧的光芒!這權且作為我們細心閱讀科學文明史的一點體會,以求有助於社會,兌現顧炎武所說的那句名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但願讓科學的智慧之花綻開年輕人的精神家園!
科學技術發展史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
分。今天,當人類豪邁地飛往宇宙空間,當機器人問世,當高清晰度數字化彩電進入日常家
庭生活,當克隆羊多利誕生驚動整個世界,當人們在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神奇功能而嘆為觀止
的時候,你是否了解化學工程的一個分支學科——分離科學——的優異功效在現代科學技術
發展中的貢獻與地位呢?
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工程被譽為當今三大前沿科學,新材料還被譽為現代文明的支柱
之一。這是因為沒有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功能奇特、高純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術只
能是空中樓閣,電腦、機器人、宇宙飛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譚,所以不管怎麼樣的高新技術
,都是要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進而分離或合成出高純的材料為基礎的。化工分離純化技
術作為科學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類的各種需求變成現實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現代分離
技術已經可以使產品的雜質含量低於十億分之一,被譽為現代分離能手的溶劑萃取(液
⑽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哪些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如下: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從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科學技術所顯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功能,也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
(2)科學技術促進經濟增長
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藝方法、控制手段、勞動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經濟增長的三要素即增加勞動力、增加投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已成為最起關鍵作用的要素.事實表明近幾十年間有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三分之二來自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中國家要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3)科學技術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科學曾經在反對宗教神學的統治中起著解放人們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體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用科學技術戰勝迷信、愚昧和貧窮,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向前發展,才能使事業興旺,民族強盛。
(4)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科學技術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從長遠的觀點看,力爭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處於最佳狀態,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職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