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沈陽故宮有哪些歷史文物

沈陽故宮有哪些歷史文物

發布時間:2021-03-13 06:12:26

Ⅰ 沈陽故宮的故事或歷史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
相比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的規模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是國內唯一一座正宗清代皇宮。如果說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藝術結晶,那麼沈陽故宮則是集多民族建築藝術為一身的文化瑰寶,沈陽故宮的建築具有鮮明的滿族特色,在全國的古建築遺存中,它以滿洲民族特色最濃而見長。
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並非努爾哈赤宮殿。按常理推斷,努爾哈赤是清朝的第一位統治者,那沈陽故宮自然是他的宮殿,其實不然,沈陽故宮是在皇太極繼位後才修建完成的。努爾哈赤最早稱汗王,他居住的宮殿叫汗王宮。
據介紹,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汗王宮北靠城門,並非現在沈陽故宮的位置。努爾哈赤不住在城市的中心,或許是出於防禦需要。古時的城門外有瓮城,半圓形,城牆相當高,是一個重要的防禦工事。當年努爾哈赤在沈陽經常受到明朝軍隊的威脅,遇到危險時,他可以立即退進瓮城,防守反擊。
說起皇太極,他的一生做過兩件大事,影響千古,史冊永存,而沈陽故宮見證了這一切。第一件是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天聰汗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族(簡稱滿族)的名稱正式出現在中華和世界的史冊上。
另外一件是「去汗稱帝」。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皇帝位的典禮,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因為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一個是天聰,另一個是崇德,所以清朝才出現十二帝十三朝的現象。
沈陽故宮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在清政權進入北京紫禁城後,以「陪都宮殿」的特殊身份,經歷了清代、近代、現代的風風雨雨。沈陽故宮的建築規模、宮殿樣式、裝飾藝術、使用制度和典藏文物等都有著與北京故宮不同的特殊價值和歷史地位。2004年6月,沈陽故宮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書正是通過對沈陽故宮的建築和發展,各宮殿建築的用途和特色以及史事和傳說,讓讀者領略這座古老宮殿的獨特風采。

Ⅱ 沈陽故宮的故事或歷史。

歷史:

關外時期
沈陽故宮博物院原名「東三省博物館」,館址設於沈陽故宮宮殿群中。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尚有盛京宮殿、陪都宮殿、留都宮殿或奉天宮殿之稱謂。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郁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沈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沈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事變」,重新頒布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沈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沈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沈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英語:Mukden Palace)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Ⅲ 沈陽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大城市和我國重工業基地,素有「東方魯爾」的美譽。沈陽市政治、軍事、金融、外交機構林立,駐有沈陽軍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民航東北管理局、東北電監會、沈陽鐵路局、東北電網有限公司等中央直屬機構,以及美、俄、朝、日、韓、法等六國總領事館。
沈陽現轄十區一市三縣,總面積133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30平方公里。總人口1000餘萬人(包括外來和流動人口),市區人口600萬人。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073.9億元人民幣。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名勝古跡有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福陵、昭陵、沈陽故宮、和永安石橋等。新樂遺址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位於沈陽市於洪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葉茂台遼墓群位於法庫縣,是遼悉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我國僅存的一座皇宮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瑞文皇後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永安橋位於於洪區,是沈陽市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初石築拱橋。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3家,地區生產總值2240多億元。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拓展優化;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化工醫葯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和社會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此同時,沈陽先後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並躋身國內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行列。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全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機遇,沈陽市政府正式確定,到2010年把沈陽建成全國裝備製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沈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及科技實力,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網路必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旅遊資源】
2004年共接待來自148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旅遊者27.3萬人次,增長48.4%。實現旅遊外匯收入1.43億美元,增長29.1%。

故宮
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存的第二大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沈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建成於1636年,是清太祖和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宮。全部建築90多所、300餘間,佔地6萬平方米。以崇政殿為核心、大清門——清寧宮為中軸線,可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三路。

北陵
北陵公園(昭陵),是大清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現代園林完美結合的游覽勝地,面積332萬平方米。北陵建於1643年,內有隆恩殿、寶城、寶頂、月牙城、大明樓、大碑樓、方城、隆恩門、大紅門、石牌坊等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北陵公園以其古老歷史、神秘皇陵和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東陵
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及其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基,佔地500餘公頃。東陵始建於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順治、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基建築群。陵內有庄嚴的正紅門,有生動的石獅、石虎、石馬等,有著名的108蹬台階,有方城、隆恩殿、東西配殿、大明樓、寶頂等建築。東陵的建築嚴謹,雕刻精細,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新樂遺址
新樂遺址是距今7200多年前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村落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煤精製品、古房址等。其中出土的「木雕鳥」是沈陽地區出土年代最久的珍貴文物,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最久遠的木雕工藝品。

南關天主教堂
南關天主教堂始建於1878年,坐北朝南,為歐洲哥特式建築,兩個鍾塔高45米,堂內由24根石柱支撐,結構別致,一次可容納1000餘人做禮拜。

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
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位於沈陽東北部,景區山巒起伏、溪谷迂迴、水域遼闊、林木蔥郁、泉水叮咚、鳥語花香,是一處集秀美自然景色和歷史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以春天的綠、夏天的景、秋天的楓、冬天的雪著稱。除秀美的自然風光,景區還有高句麗山城遺址、南天門、仙人洞、媽媽石、點將台、向陽寺、鳥林等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棋盤山冰雪大世界更是沈城冬季旅遊中的一個熱點。沈陽國際棋牌競技中心因舉辦多次國際棋類賽事而聞名於世。還有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休閑體育廣場、大洋山森林公園等已成為人們娛樂休閑、回歸自然的理想場所。

古隕石
沈陽古隕石分布在沈陽東南部168平方公里范圍內,其中最大的一塊位於東陵區李相鎮滑石台山,長160米,寬54米,高42米,重約2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隕石。它形成於45億年前,19億年前隕落,堪稱天賜瑰寶,舉世無雙。

怪坡
怪坡位於新城子區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群山,是一條西高東低的斜坡,坡長百餘米,寬20餘米,在此坡上會產生奇妙現象,即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而上坡不開(蹬)會自然向坡上滑行,堪稱「華夏一絕」在怪坡,還有響山、嗡頂、沈陽虎園、卧龍禪寺等旅遊景點。

森林野生動物園
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為國家級森林野生動物園,坐落於沈陽棋盤山國家旅遊風景區內,佔地240萬平方米。動物園園林景觀由日本東京瀨戶內造園株式會社會風景堂設計。園區由野生放養車行觀賞區、籠養步行觀賞區和湖濱游樂場組成。其中,野生放養車行觀賞區佔地區150萬平方米,由虎山、熊坳、狼谷、獅嶺、亞洲動物草原、非洲動物草原、水禽湖等七個區組成,展出來自亞洲、非洲的珍奇動物近百種3000餘只。

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少帥府」,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及其長子,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
還有世博園.

Ⅳ 沈陽故宮有哪些歷史典故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沈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里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裡的龍脊樑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瀋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沈陽」。

Ⅳ 沈陽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

沈陽故宮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庄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原名篤恭殿,重檐八角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凈瓶石欄桿。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殿內有精緻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氣勢雄偉。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大政殿前,八字形東西排列著10座方亭,俗稱「十王亭」。 盛京皇宮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體山式建築,房頂滿鋪黃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徵皇家富貴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細,栩栩如生。這里是文武百官候朝之所,此外亦是領賞、謝恩、校射等場所。
鮮為人知的沈陽故宮大清門「影壁牆」。
這個建築基礎長29.1米、寬1.6米、殘高1.1米,整個基礎由花崗岩製造,為高浮雕上仰蓮、下覆蓮「須彌」基座,兩側各有1.45米長的「盤腸兒」圖案,北側兩端各雕刻「寶珠」,基座之上,殘留兩層青磚。
經測量,沈陽故宮大清門寬22.95米,正南100米處,即為這座「影壁牆」,足見該「影壁牆」為沈陽故宮大清門的南面屏障。
據《沈陽故宮志》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沈陽故宮大規模增建竣工:重修崇政殿前飛龍、翔鳳二
閣;於鳳凰樓左右增建師善齋、日華樓、協中齋、霞綺樓;崇政殿東增建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崇政殿西增建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等建築。同時,修建了這座大清門「影壁牆」。他說,清兵入關之前,滿族人沒有在建築物正門前修建「影壁牆」的建築習俗。清兵入關後,滿族人吸納了北京漢人的建築格局,逐漸適應了在北京建築正門前修建「影壁牆」的建築習俗。於是,北京故宮的皇極殿前修建了著名的「九龍壁」影壁。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時,看到沈陽故宮正門大清門南面,兩排「司房」極不規整、十分混亂,不符合皇家宮殿前庭規制。於是,乾隆便下旨將兩排6間「司房」拆除,按照北京故宮建築規制,在增建鳳凰樓兩側建築群同時,修建了這座「影壁牆」。
這座大清門「影壁牆」,一米多高基座之上的牆體,足有兩米多高,整體高3米多,為「五龍琉璃影壁牆」,曾經十分壯觀。《盛京通志》中的沈陽故宮俯瞰圖上,記載了這座「影壁牆」的位置,成為沈陽故宮建築群落中,正門「大清門」的正面屏障,這座皇家宮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陽故宮台上五宮建築是指位於中路中軸線上崇政殿和鳳凰樓之後的寢宮部分。盛京皇宮內,多為庭院式建築。而鳳凰樓高台上的後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與清寧宮東西牆外靠北側的兩座配宮一起,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後宮建築。中宮清寧宮為帝後居所,宮前東為關雎、衍慶二宮,西為麟趾、永福二宮,分別為皇太極的宸、淑、貴、庄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宮是清世祖福臨誕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這一組建築形成於公元1627—1632年的後金時期,它與《建州紀程圖錄》中所描繪的「奴酋家」的建築形式完全雷同,保留著許多早期滿族民居的建築及裝飾特色:主要仿照滿族民居的建築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頂為主。屋項覆蓋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五宮的房屋舉架、面闊進深略有區別:東西次宮的規模次於清寧宮、而次東宮、次西宮又小於東西二宮。清寧宮以北東西兩側小配宮,僅為三間硬山式建築。
四大配宮均為明間開門,室內兩側次間和稍間形成兩個「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閣內的一鋪炕,共計七鋪炕。清寧宮除做為皇太極和皇後的寢宮外,還兼作皇宮內家祭和家宴的場所,因此將門開在東次間,形成東稍間,封閉成「東暖閣」用於居住,西側四間貫通成適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間布局。
清寧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後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檐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麟趾宮位於沈陽故宮清寧宮西側,亦稱西宮,建於清太宗天聰年間,崇德元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極貴妃娜木鍾的寢宮,里間為起居、梳妝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間為饗客、用膳和禮佛之所。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的淑妃巴特瑪的寢宮。「衍慶」二字出自先秦,含義是福慶長久。
永福宮坐落在沈陽故宮鳳凰樓高台之上,以清寧宮居中。它位於西廡之末,序列次西宮,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後——庄妃居住、輔政和養育皇子福臨的地方。 前為扮戲房五間,即演戲時的「後台」,室內北牆有通往戲台的上下場門。扮戲房以北戲台兩側各有游廊七楹,東側西向,西側東向,南北分別與扮戲房、嘉蔭堂之兩山相接。此乃皇帝於此賜宴賞戲時王公大臣等設座之處。正北為嘉蔭堂五間,主要是作為賜宴賞戲時皇帝臨御之處,其東西稍間均有暖閣,亦可於此小憩。嘉蔭堂正前方庭中即為戲台。清代乾嘉以後宮中演戲之風頗盛,在北京大內、圓明園、頤和園及熱河行宮建有戲台之處,如暢音閣、清音閣、漱芳齋等。這座中型戲台為歇山卷棚式頂,四面共圓柱十二根,下為半米多高的台座。戲台周圍嘉蔭堂、游廊和扮戲房互相連接,構成四面封閉的空間,有利於演出時獲得較好的音響效果。

Ⅵ 遼寧沈陽的文物古跡有那些

沈陽故宮 ·夏宮 ·昭陵 ·福陵 ·太清宮
·張氏帥府 ·輝山 ·怪坡響山 ·遼寧省博物館 ·棋盤山風景區 ·沈陽古隕石旅遊區
·沈陽植物園 ·無垢凈光舍利塔 ·永安橋 ·蒸汽機車陳列館 ·新樂遺址

清代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它的規模比佔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沈陽故宮建於1625年,是後金第一代汗努爾哈赤開始修築。努爾 哈赤死後,第二代汗皇太極繼續修建成功。沈陽故宮的建築布局可以分為三路。東路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嘉蔭堂和仰熙齋等。乾隆時皇宮已在北京,但他有時也「東巡」回沈陽看看

Ⅶ 清沈陽故宮裡面都有啥

歷史:
關外時期
沈陽故宮博物院原名「東三省博物館」,館址設於沈陽故宮宮殿群中。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尚有盛京宮殿、陪都宮殿、留都宮殿或奉天宮殿之稱謂。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郁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沈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沈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事變」,重新頒布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沈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沈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沈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沈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沈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

Ⅷ 沈陽故宮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沈陽故宮是清代的開創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建造使用的宮殿,始建於1625年,其佔地面積為6.7萬平方米,共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坐落在沈陽古城中心的沈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宮內建築物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它的規模比佔地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築上有自己的特色,現在是沈陽最重要的游覽點。

清入關前,其皇宮設在沈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它是清代初年的皇宮,是清代皇帝順治的祖父努爾哈赤和順治的父親皇太極的宮殿。沈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歷時11年,至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全部建築有90餘所,300多間,佔地6萬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僅次於京故宮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它在建築藝術上繼承中國古代建築傳統,融漢、滿、蒙各族藝術於一體,有很高歷史價值。

它以崇政殿為中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一條中軸線,將故宮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為故宮主體,崇政殿(金鑾殿)為主體的核心,是皇太極處理朝政之所,配以飛龍閣、翔鳳閣、師善齋、協中齋、日華樓。後面有鳳凰樓、清寧宮,還有皇帝妃嬪寢居的東西配宮,以及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迪光殿、保極宮等。東路建築以大政殿為中心,輔以左右翼王亭、八旗亭。這是清王朝入關前,八旗建制的象徵,是早期八旗兵制在宮殿建築中唯一的歷史古跡。大政殿是用來舉行大典,如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辦事於宮遷的現象,在歷史上是少見的。

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十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也顯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發展。西部建築以文溯閣為中心,配以仰熙齋、嘉蔭堂等,是貯藏《四庫全書》和皇帝讀書的地方。《四庫全書》為乾隆時撰修,歷時10載;共謄寫7部,以文溯閣所藏的最為完整。解放後將故宮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館,人們來這里還可以在清代歷史文物展覽館和工藝品展覽館中欣賞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造的琳琅滿目的文物。沈陽都城的建者是努爾哈赤。他在關外先後建了三個都城,最後才確定沈陽,理由是地形取勝,又便於攻打明朝。

沈陽故宮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沈陽故宮博物館陳列的藝術品也很豐富。

閱讀全文

與沈陽故宮有哪些歷史文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