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情景教學有哪些區別

歷史情景教學有哪些區別

發布時間:2021-03-13 05:29:04

❶ 情境教學模式與情景教學法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作用和意義不同、方法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並藉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著的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

二、作用和意義不同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景教學對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像,開發智力等方面確有獨到之處。

三、方法不同

1、情境教學法

創設情境的途徑一般為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六種。

2、情景教學法

採用情景教學,一般說來,可以通過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

❷ 發現教學與情景教學的區別

"發現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對一些事實和問題的獨立探究,積極思考,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使「發現教學」形成理論並作出新發展的,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納。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❸ 歷史情境教學模式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❹ 近3年來中學歷史教學和以前有什麼不同

如何突破歷史教學中的難點突出重點、破解難點是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重難點知識的處理常常流於形式,尤其對難點的處理,往往不盡人意,在教學設計時有難點,在課堂上卻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學生更無從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決?筆者認為,針對難點我們應該搜集相關資料,細致地挖掘,設置恰當的教學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採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力爭難點當堂突破。一、材料分析法。這是突破難點常用的方法,通過補充相關材料,讓學生閱讀、體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破解難點,順利過關。例如《上古亞非文明》一課,如何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對於剛接觸世界歷史的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指導學生查閱該法典的相關內容:奴隸可以買賣,可用來抵債;如果奴隸膽敢對主人說:「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發師不經奴隸主許可,就把奴隸主頭上的奴隸標志剃掉,理發師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閱讀、感悟材料中,就不難理解「它是一部奴隸主性質的法律文獻」,其實質是保護奴隸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難點,不僅給人印象深刻,而且培養了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二、表格比較法。比較法是人們通常運用的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正如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例如,近代兩次中日戰爭的基本形勢都是敵強我弱,但結局卻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抗日戰爭中國取勝,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出現不同結局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將兩次戰爭的領導階級、民眾動員、戰略戰術、國際環境等方面內容列成表格加以對比的話,那麼上述不同結局的出現也就很自然了。這種對同一特徵或性質相近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從現象到本質,從而幫助學生找出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三、分層設問法。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不妨把問題按難易程度分解成若干個與之相關的小問題,小坡度式地層層遞進,劃難為易,由易到難。例如,如何幫助學生認識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因為世界史中的國體與政體、國家政權的性質等問題本身就超過了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教師可以將這一大問題分解成以下幾個台階:(1)3月18日革命是哪兩個階級面對面的生死搏鬥?(2)巴黎公社組織機構的組成成分怎樣?(3)公社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為哪個階級服務?(4)為什麼說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學生沿著這些台階步步深入,最後水到渠成。四、結構重組法。無論學生使用的是哪一種版本的教材,由於各個地方的學生智力和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對教材某些章節或某一子目的編排,有時感到費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拘泥於教材內容的安排,要勇於打破教材的結構,大膽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經過思索後的想法,重組教材上的知識結構。例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教材是按「北宋、遼、西夏的建立及其之間的關系」和「南宋與金對峙」兩大條目安排的,把各民族政權和民族關系混雜在一起,學生感到繁瑣,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本人則按「兩宋時期民族政權的並立」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兩大板塊設計,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知識體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課堂效果非常理想。五、角度變換法。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成為本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徵。[1]針對教學中的難點,我們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從不同層面去探究,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法。例如《明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一課,「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上只是說「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輕描淡寫,一帶而過,鄭和下西洋是如何擴大中國同亞非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是否還有其它意義?學生不易理解。在課堂上,我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並解決這一難點的:通過對鄭和船隊規模的介紹與展示,得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之一:表明當時中國擁有高超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通過觀看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及相關錄像,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之二:明朝同三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十五世紀世界航海史上兩大壯舉的對比,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之三: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航海活動的先驅。六、原理導向法。俗話說「政史不分家」,很多歷史難點問題,如果利用政治學的原理、觀點去分析,有時候較容易地找到答案。例如,對於巴黎公社失敗的根源,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應引導學生聯系初中政治學生產關系原理,教師幫助分析:巴黎公社的失敗深刻地說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巴黎公社能夠趕跑反動政府,但沒能抵抗住被趕跑政府的反攻,表面上看反動政府的強大,實際上卻蘊涵著更深層的內涵,這就是資本主義仍然處在上升時期,還不具備建立無產階級新制度的條件。經常用政治學的原理指導分析歷史現象,學生能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七、情景創設法。歷史課程改革要求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2]在學習英國憲章運動時,無產階級在當時不富有的情況下要求取得普選權參與國家的管理,學生比較難以理解。教師運用多媒體、幻燈等方式出示一些相關資料(包括音頻、視頻等),營造當時工人運動的氛圍,讓學生參與感受到工人的斗爭中去,由學生自己理解並得出結論:這場運動的性質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通過創設情景解決難點,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而且培養了同學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八、故事改編法。某些難點知識,將其改編成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故事,會大大降低問題的難度,從而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例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如何評價澶淵之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我改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張大爺居住在宋遼邊境上,大兒子在一次對遼作戰中犧牲了,由於戰亂一家人生活很不安定,日子十分困難。澶淵之盟後,社會安定了,張大爺做起了買賣,用絲綢、布匹換取對方的綿羊,並同二兒子一起起了一家羊毛服裝廠,服裝價廉物美,契丹人爭相購買,張大爺的腰包鼓了,日子越來越紅火……。通過這個小故事的編排,學生對澶淵之盟前後宋遼雙方的關系,尤其是澶淵之盟帶來的和平景象有了比較深刻地認識,難點因此不攻自破。教師經常鼓勵學生將抽象的歷史知識,編成個性化的故事,既有助於難點的突破,又培養了學生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面對歷史教學中的難點,我們首先要以勇敢的心態,採取適當的方法,指導學生突破之。同時,在解決一個個的難點中,培養了同學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創新精神,也增強了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

❺ 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需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科學性
科學性要求教師採用各種方法所創設的歷史情境應與當時的歷史史實相符合,不能違背歷史,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並且概念要准確,沒有知識性、思想性的錯誤。
教師在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時,必須尊重歷史史實,不能的誇大或進行藝術的虛構,應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歷史感。教師在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現歷史情境時,應該注意所展示的聲像資料的科學性,如果我們向學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藝作品,比如電影、電視劇、今人的繪畫等,很可能是背離歷史真實的,其作用恰恰是誤導。因此教師對採用的聲像資料光看品種題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內容、畫面,聽聽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畫面是否緊密配合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歷史史實?對其進行精心的選取和剪輯。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影視作品與歷史史實的區別。
教師在把歷史小品引入課堂,讓學生編演歷史短劇以再現歷史時,要對歷史小品、短劇的內容進行指導,以免出現科學性錯誤。如在學習禪讓制時學生編演了堯、舜、禹禪讓的小品,學生在表演時說,堯把皇位讓給了舜,舜做了皇帝。後來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讓給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這一稱謂的,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對這種知識性錯誤教師應及時糾正,或讓學生找一找有什麼錯誤。讓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評判史實的真偽,從而形成客觀真實的歷史認識。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小,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課堂上,教師創設出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並不是目的。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要考慮通過創設情境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是激發興趣、引起動機還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解決難點、突出重點,還是加大密度、節約時間;是用來彌補文字教材的不足,還是來加強思想感情上的熏陶……總之,教師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是為了展示現代教學媒體,或為了演小品而創設歷史情境。
教師應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輔助教育手段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它的作用只能是「輔助」,它的價值也只能是作為一種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為教學目的。否則現代媒體成了教學機器,教師成了只會按鍵盤的「機械手」,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生動活潑,實質上冰冷死板,極不利於學生完善人格、發展個性等人文素養的培養。
信息技術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廣闊的知識平台,但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有效的歷史信息,要為學生所掌握,這需要學生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學生反思、交流和表達來實現的。學生接受信息離不開視聽,對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離不開思考。只有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才能使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才能實現認識的深化。在這一過程中視聽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腦對接受到的刺激進行分辯和比較,二者相輔相成。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認識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環境和場景,不僅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停下生動的形象,而且能從這些形象中得到啟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發現和認識一些規律。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歷史,在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進行分析思考和情感體驗。
3、要注意實效性
實效性要求教師創設歷史情境時使用的方法、手段,選擇的媒體,必須是教學上實用的、能達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湊,不要把媒體當成裝飾物,要注意實效。這需要教師堅持兩個出發:一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出發;二是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教師要根據教材重點、難點的需要選擇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體,發揮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媒體的優勢,讓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使所創設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記憶新知識,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呈現教學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某一種方法、手段、媒體應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要比其他媒體更為有效。教師應認識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台上,一本書,一根粉筆,或加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生情感、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課堂上師生的對話,既是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個語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識淵博、情感豐富、風度儒雅的歷史老師,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來的智慧,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
從現有教學條件出發,把計算機與常規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組合,無疑將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求得實效。在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看到現代教學媒體種類很多,性能各異,在表現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優缺點,沒有一種能絕對滿足一切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教學媒體。而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對人體的多種感官進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應該對性能各異的教學媒體進行選擇和優化組合,使其在教學過程中交互應用,揚長避短。
齊健教授說過:「一堂好課的底線是學科本色。教學設計應注意體現「素課」(擯棄濃妝艷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實的設計中內隱厚實的史學功力和教育底蘊,蘊藉著思維的深刻性、穿透力,強調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應當是從「讀史、說史、學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顯的。在教學手段、教學技巧上宜力求簡約。簡言之,一句話:要『返璞歸真』。」

❻ 歷史情境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第四、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景和形勢,倪淑芳老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五、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點,並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六、巧妙利用活動課依託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後參加渭濱區表演,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第七、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遊」歷史.這些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保證,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❼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第四、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景和形勢,倪淑芳老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五、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點,並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六、巧妙利用活動課依託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後參加渭濱區表演,受到好評,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第七、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遊」歷史。這些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保證,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❽ 請結合歷史教學實踐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 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二、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我們交流思想,表達情誼的重要工具,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的教學手段,語言描繪情境,對歷史教學無疑是很重要。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授課時,語言簡明生動,能增強藝術渲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壯觀的歷史場面展現給學生,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充分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相反,如果教師忽視這一環節,授課時語言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必將使得歷史知識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例如在講到「共產黨艱苦的反掃盪」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場景。 「當五壯士英勇跳崖後,日本的軍事指揮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戰士整齊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壯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個躬,然後慢慢轉身離開……」講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眼睛裡閃爍出一種目光是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的,一種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就在這瞬間迸發出來,無法壓抑。我和學生都達到了一種感情上的共鳴。之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歷史情景的魅力。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要學生在歷史情景中去思考問題,可以更好的感受歷史。在感悟中去探究歷史,更深刻的認識歷史。
又如在講黃海海戰的時候,我給學生講述了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志遠號」被日軍魚雷擊沉後,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全部落水。有人遞給他救生圈,他拒絕不接受;其愛犬咬住他的發辮,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鄧世昌決心以身殉國。將愛犬按入水中。自己帶著滿腔的悲憤和遺憾一同沉沒在黃海驚滔駭浪中。學生聽了以後很感動,感受到了歷史上的那驚心動魄的時刻。感受到了鄧世昌的為國獻身的無畏精神。
三、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創設情境
歷史知識雖然具有「過去性」,但又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包括如實物、模型、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特點,把這些「知識」生動、形象、鮮明地展現於他們面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通過這些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秦朝統一貨幣」時,將仿製的秦「圓形方孔錢」(價格很便宜,容易買到)向學生展示並作了適當介紹,並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寶」加以對比,使學生對「秦始皇規定以原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後來歷朝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樣式」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實物例證是學生獲得概念和發現規律的基礎,它使學生較「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歷史,有條件的都應該在課堂中充分展示。
四、運用錄音、錄像、微機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影片段、微機的演示,能提高視聽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歷史,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照片,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如在講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這一內容時,不妨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門》、電影《鴉片戰爭》片段等作為背景資料,讓學生走進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去感受民族的恥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談談感受 ,之後再觀賞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主權交接儀式的電視錄像資料,使學生充分感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統一,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無比的自豪感。這樣既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起起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熱情;最後師生齊唱歌曲《歌唱祖國》(配樂曲),堅定同學們報效祖國的決心。又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在那一個悲慘的時刻,我離開了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九一八……」在悲涼的歌聲中,學生的胸中升起一股對入侵者憤恨的怒火,對祖國母親無比的熱愛;使他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運用討論、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方法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在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的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活動,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能通過競賽或搶答等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
例如在《戊戌變法》中有這樣一個知識點: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榮祿、李鴻章、康有為等,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進行論戰,從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封建頑固勢力不僅僅單指頑固派,還包括洋務派,同時也了解了兩派論戰的內容,突破了重難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能力。
六、採用角色扮演法體會歷史情境,激活課堂
教師是一堂課的導演。這堂課的好壞,與導演的技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歷史材料,通過精心策劃,使之成為小品,整個教學由學生和教師通過表演進行,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深奧的道理以具體的形象作深入淺出的說明。例如在學習「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內容時,即可採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學生分別扮演孟子、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幾個歷史人物,圍繞「在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如何治理國家」這個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又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分別扮演新興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農民。要求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立場出發,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加以評論。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給予適當講解和啟發。然後請學生發表看法。又如如在講西安事變一課,讓學生事先准備,模擬「西安事變」前後,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進行勸說和「兵諫」的大致過程,增強了課堂的生動和實感。學生不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變」的重要意義,而且還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學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種滿足,激發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的求知慾。通過表演,再現歷史,在這樣的歷史情景中,可以更多的體會歷史,感悟歷史,深刻認識歷史,思考歷史,更好的面對未來。
這種教學形式誘發了學生的自我表現,使學生在處於興趣濃厚的興奮狀態中學習,既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七、把課堂延伸到校外,創設現場情境
文物古跡作為一種實物教材,是歷史的見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許多文物古跡被命名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基地。百聞不如一見,文物古跡以具體、形象、生動的物質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任何別的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或別的地方的歷史遺址、文物古跡、博物館、紀念碑現場去參觀游覽,讓學生欣賞、學習、借鑒傳統文化,提高修養,豐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激發對祖國的熱愛。如近代歷史上廣西欽州曾經出現劉永福、馮子材兩位蜚聲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們打敗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是近代史上國人引以自豪的亮點,今在市區內的劉永福故居、馮子材故居於1996年11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欽州人民一筆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市區內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游覽民族英雄的故居,讓學生去了解、認識和體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這段歷史,感受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體會市政府打造「大旅遊」品牌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讓學生唱課文內容相映襯的歌,也能創設一個新穎的教學情境。總之,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歷史的需要和興趣,就要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景,把形、聲、色、情融為一體,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❾ 歷史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法有哪些它們各有什麼優缺點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朱偉紅
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對某一學科興趣如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名學科教師都很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發展問題。我在一年多的歷史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與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本文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意味著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對社會、對自己的意義而產生學習的需要,還意味著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因此,為了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必須創造一系列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
1、明確歷史知識對社會的意義是形成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條件下,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的知識對於學生的興趣及興趣傾向有特殊的影響。
2、創設一定的任務條件使學生面臨某種實際的任務。僅對知識的社會意義的認識還不足以保證學生產生真正的學習興趣。只有使學生為了某種具有的實際任務而進行探討時,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其認識興趣。
3、歷史知識的積累是產生學習興趣的基本條件。研究證明,只有當某種知識領域中的實際知識達到一定的水平時,才能產生對這一領域的興趣。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必須有計劃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不但獲得新知識,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這樣學習興趣才能較順利地形成、發展起來。
另外,學生積極的心智活動和必要的技能掌握等內部條件,以致必要的物質設備、組織領導等外部條件都能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產生。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生動具體講解史實、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1 故事化、通俗化的講述,對一些歷史教材。教師要善於進行故事化的講述。所謂故事化,並非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而隨意編講故事,而是通過有細節、有場面的具體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想像力,使抽象模糊的歷史事件鮮明起來,使人物形象更為豐滿,從而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述皇帝和堯舜禹的傳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據史實向學生講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過描述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使學生濃厚的興趣中,既學得了知識,又加深了對祖國的了解,同時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2 把歷史現象同一定的歷史背景、環境聯系起來。歷史現象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遙遠的。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把歷史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自然、社會環境呈現於學生面前,為學生拓寬了想像的時空,這對學生形成完整、正確的歷史概念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3 要善於為學生選擇能揭示歷史時代的事件本質的歷史文獻增強敘述的具體性了充實論段說服力。幫助學生增進史實的時代感。例如在上《遼、西夏和北宋的並立》這一課時,學生把我國北宋的民族英雄楊業與評書《楊家將》中的老令公楊繼業混為一談,產生了誤會。針對這種情況,我方面據史實介紹楊業的其人其事,分析大說與史實的區別和聯系。另一方面,我又選擇部分歷史文獻資料向學生講解,從而有力地論證了楊業這一史實人物的認識。同時也調動了學生讀史的積極性,掀起了一股書籍熱潮。
4 引用適當的詩歌、民謠,以增強敘述的形象性和真實感。
(二)注意教學的啟發誘導,再現"歷史情景",以激勵學生自覺地探索問題。
1 教師要善於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的提出。應該從歷史學科所具有的過去性、具體性的特點出發,堅持史論統一的原則,抓住教學中的實質問題,利用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矛盾,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吸收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持久的學習興趣。
2 利用電教手段,調動視聽,創設情景,錄音(像)、投影、幻燈等電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學早已廣泛應用。然而如何使諸種電教形式為教學做有效的服務,卻是人們在一直探討的問題。在歷史課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重新利用音(錄音)像(錄像、投影、幻燈)手段,再現歷史現象產生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及其過程,給學生以充分的感性認識。例如在上《三國鼎立》這一課的"官渡之戰"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官渡之戰的始末給學生以初步的認識。隨後教師可選擇表現硝煙彌漫的戰爭場面的音樂或戰斗的吶喊聲的錄音帶,邊放錄音邊詳細介紹戰爭的經過。其間,教師隨講述的不斷地變幻投影片。(投影多為教師自製,可將戰役分為幾個部分,分別製作成投影。)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目睹刀光劍影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老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所做的精采描繪,感到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沙場。此舉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課的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認識、分析歷史,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3 教師要善於結合現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聯系現實是為了說明現代事實的歷史根源,或已經發展而表現出來的新特徵。培養學生"以古鑒今"的認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
4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採取具體措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做到"有疑必問"、"幾問必解"。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質疑的基礎上,可以提供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歷史文獻資料,讓學生根據已積累歷史知識和教師提供的信息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養成勤動腦筋思考問題的習慣,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5 "走入歷史"挖掘興趣的深刻性
所謂"走入歷史"有就是我們日常說的"進入角色"。不過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再現歷史現象,歷史情景的角色。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去體察、認識歷史。從而闡述自己的見解,以達到深入掌握歷史知識。挖掘學生興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學生"走入歷史"。教師必須在對教材認識分析、選擇適當內容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多形式地設計教材,加強學生興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師朱爾澄在這方面的做法頗具特色。例如她在講《赤壁之戰》時,就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歷史場面。她讓學生扮演群儒與諸葛亮就抗曹問題進行辯論,結論正好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讓學生進入角色,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論據,"具史實以力爭"。教師可在論戰結束後,將辯論結果加工成系統的結論。此法對於學生不斷鞏固加深已有的興趣,提高興趣的層次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豐富教材內容,擴大知識范圍
以上介紹的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的一些方法,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的結果。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巧在用法。教師只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勇於學習、勇於創新,方能在歷史教學中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點擊數: 1144 接收回傳
摘要: 新課程標准中,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對知識的主動探求,這就要求增加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應在課本應用、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慮,使學生更有效地投入學習。

怎樣培養學生學歷史的興趣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慾,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裡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即他樂意接受,並且能很好地消化它。」吃飯如此,學習歷史亦是如此。如果學生對歷史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就會缺乏積極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枯燥無味的灌輸。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正所謂「樂學之下無負擔」。歷史又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提高記憶能力的關鍵。那麼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呢?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學生

羅曼·羅蘭有名言說:「要播撒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同樣,要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自身就必須首先對歷史具有豐富的情感源泉。這個源泉從哪裡來?教師只有平時博覽群書,深入挖掘教材,不斷研究課程標准與考試說明;博覽群書積累知識,不斷總結與反思,做到自身具備一桶水的知識功底,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繼而選准知識興趣的爆發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灌滿「一杯水」的目的。

二、在導入新課上下功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課能不能吸引學生,導入新課一環非常重要。導入新課時,一種做法是設置疑點,製造懸念。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有效注意,讓他們以急於釋疑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對探究的過程、結果產生興趣。如講「美國內戰」時,用「美國通過獨立戰爭,已經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為什麼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會再次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國內戰爭?這場戰爭對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影響?」等問題導入,使學生圍繞內戰爆發的原因、經過、作用、性質、影響等方面,積極參與學習。另一種做法是採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秘史,這也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講述必須簡潔,否則會有喧賓奪主之感。

三、在教學活動中設疑、質疑,以疑誘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許多歷史課教師教學觀念落後,採用的是沿襲了多年的「講—聽—背」直線型教學格局。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所謂「黑板、粉筆加嘴皮」,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這種做法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一些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無味,產生「厭史」情緒。學貴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講課過程中設置疑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一邊提出問題,一邊啟發誘導,要求學生以馬克思「懷疑一切」的學習態度為榜樣。如講「衣索比亞抗意戰爭的勝利」時,提出疑問:「為什麼封建落後的衣索比亞能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義大利?」這樣,教師不斷設置疑雲,使學生思維處於亢奮狀態,激發了課堂情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聯系分析,獲取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又如講到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時,設問學生,假如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加上問號,讓你用史實說明,你將怎麼辦?學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後便說出一些自己的理解。這些設疑如石落平潭,波瀾迭起,使課堂氣氛熱烈,引發學生思維開啟。

四、有效利用課本上的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程標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精美的印刷、生動的插圖、富有趣味性的歷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問題都讓學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地利用課文中的這些資源尤其是插圖加以渲染,烘托氣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例如1848年歐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夾著尾巴逃跑》的漫畫插圖。在導入新課中,我先讓學生看這幅圖,緊接著簡短的介紹:「梅特涅是奧地利首相,擅長外交權術,他一貫仇視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在十九世紀上半期的歐洲舞台上顯赫一時,而在1848年革命中卻男扮女裝倉皇出逃,可見這場革命聲勢浩大。那麼這場革命是怎樣爆發的呢?」以此來導入新課。這種簡短的插圖介紹,傳達給學生以1848年歐洲革命規模大,對反動統治打擊之深、震動之大的信號。這對整體課文的講述起到了鋪墊作用,學生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

學生學習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考試,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遇到一些重點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強調這一章節的重要性,在歷屆高考中常出現一些題,我們在學習時應重點抓幾方面問題。在講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一節時,我作了這樣的交待:①俄國歷史上有哪兩次改革?對俄國的歷史發生了什麼影響?②俄國歷史上兩次改革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有哪些內容?這種方法開宗明義使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到學習這章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激起了濃厚興趣。但在講授方法上要注意靈活多變,力求使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授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產生很強的感召力,使課堂氣氛活躍。這樣他們就會自主地動腦筋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煥發起更高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努力運用多媒體教學,進行歷史情景的再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感覺距離比較遙遠。人的認知是從感性開始的,直觀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儲存。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有意識打破時空界限再現歷史情景,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於引發學生,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插放一段《火燒圓明園》的錄像;在講《抗日戰爭》時,播放國歌等。這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代替教師的講讀,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說,多媒體使歷史走近了學生,使歷史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和呆板的講授。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總之,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這樣就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對歷史產生求知慾,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積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並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享受學習歷史的樂趣,真正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學習的愉快。

❿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採用情境復現教學模式在教學策略上有哪些要求

第一:符合客觀歷史史實,這是前提條件。如你的情景再現都和歷史不符合,那麼,這節課就是徹底失敗了。
第二: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與本課主題相關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說要圍繞教學內容的主題選材。如果如本課主題無關,那麼,這樣的再現
是毫無意義的預設。
第三:有利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互動。新課程的理念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學習。
第四:時間要緊湊,時間太長會談話其他的教學內容。
第五:一節課中不能太多。太多了單一。

閱讀全文

與歷史情景教學有哪些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