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個兵器最厲害

歷史上哪個兵器最厲害

發布時間:2021-02-06 00:14:33

Ⅰ 中國古代十八種兵器中最厲害的兵器是什麼

十八般兵器

一弓:馬箭、袖箭、步箭、
二弩:弩箭、諸葛弩、斗子弩、俚弩。
三槍:長槍、叉槍、火槍、蛇槍、看槍、標槍、線槍、神槍、戟槍、勾鐮槍、拒馬槍、飛槍。
四刀:大砍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桿刀、朴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飛刀。
五劍。
六矛。
七盾。
八斧。
九鉞。
十戟。
十一鞭。
十二鐧。
十三槁(撾):骨朵、錘、錐、椎、鏈子錘(流星錘)、蒜頭錘、骨朵錘、卧錘、重錘。
十四棍:雙頭棍、操鉤棍、狼牙棍、悶棍、腳棍、齊眉棍。
十五叉。
十六鈀:鐺鈀、鈀、扒、省鈀、鏟、月牙鏟、馬叉。
十七綿繩套索。
十八白打。

八般兵器——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為揮;考工記雲: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代考之,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當時弓箭之用,誠十百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力勁及遠,擅是術者,精研而熟嫻之,穿楊貫虱,百步射人,萬無一失,較之現代之火器,無多讓焉,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其重視之也宜矣。

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構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十八般兵器——槍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車戰時代,將士利用長兵,弓矢之外,惟以矛為最適宜,故矛有丈八之稱,槍之來,實始於此;惜當時雖為戰斗之具,惟無一定使用之法;兩陣相對,不過藉此兵器,遙相擊刺而己。相傳槍實傳自苗蠻,槍譜載: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著,不論男女,都嫻武藝,藝精者王,群眾慴服,莫敢有違;故武吃氏之族,小兒五六歲,即令習武,孱弱不能軍者,父母棄之,里人不與伍;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於此法於何時傳入中原,則又各異其說,亦不必深究。總之槍法之起於武吃氏也,可以無疑。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刀刃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當時所用的青銅矛頭,體制也較以前略小,已與後世的鐵槍頭相類了。唐代善槍者甚多,《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

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後代,戰爭變法,易車而馬而步,用大刀之將士,知成法之不足制勝,乃各本其戰之經驗,而想出種種利用大刀之法,俾為殺敵制果之助,於是乎有種種變化矣。大刀之最著者,為關王刀,蓋即關羽之刀法也;三國志載關王刀,重八十二斤,長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較今為短,合之今度制,長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蓋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變化之也。考大刀之種類,亦正不止關王刀一種,如撥風刀、大斫刀、九環刀、兩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樣不同,而名亦因之而異。至其用法,則殊途同歸,初無若何之大區別也;故關王刀。可謂之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脫胎而出者,雖各有變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編為講義,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十八般兵器——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十八般兵器——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一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車戰時代,兩陣相對極遠,非長兵不能及;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至馬戰時代,矛已覺其太長,不免有周轉不靈之病,故用矛者已不若用槍者之多矣。以迄近代,火器盛行,古兵刃淘汰殆盡,即習武者亦類多不知矛之使法,不若刀槍等法,尚未絕傳也。茲在舊書攤上得抄本一,題曰「長矛八法,」想系古之有心人,圖繪以示後人者;考其使用之法,與長槍略同,槍中有八母槍,蓋即脫胎於此,槍出於矛,其信然也。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

八般兵器——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胄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御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沖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發,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催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詟者矣。

Ⅱ 中國古代兵器哪個最厲害

應該是這沒錯吧?
軒轅劍 最強力量

黃金色之千年古劍,傳說是天界諸神賜予軒轅黃帝擊敗蚩尤之曠世神劍。其內蘊
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

神農鼎 熬煉仙葯

古稱造世鼎,上古時代神農氏為蒼生遍嘗百草,也為後世奠定醫學基礎。神農昔
日煉制百葯之古鼎,正因積聚千年來無數靈葯之氣,據說能煉出天界諸神亦無法輕得
之曠世神葯,並隱藏其他神秘之力量。

盤古斧 穿梭太虛

傳說天地混沌之初,盤古由睡夢醒來,見天地晦黯,遂拿一巨大之斧劈開天與地,
自此才有我們之世界。此斧擁有分天開地、穿梭太虛之力,威力不下軒轅劍。

崆峒印 不老泉源

崆峒海上不死龍族的護守神器,其上刻塑有五方天帝形貌,並有玉龍盤繞。自古
相傳得到它的人,就能擁有天下,也有人傳說它能讓人不老不死。自古許多方士紛紛
出海找尋此印,但最後都只是踏上不歸之路。

煉妖壺 煉化萬物

古稱九黎壺,乃上古異寶之一。擁有不可思議之力,據說能造就一切萬物,也有
驚人之毀壞力量。內部有著奇異之空間,空間之大似能將天地收納於內。

昆侖鏡 時光穿梭

仙人故鄉昆侖山中的昆侖天宮中,傳說有一面神鏡,擁有自由穿梭時空之力。但
在一次仙人之盛會中,神鏡被人所偷,至今一直下落不明。

昊天塔 吸星換月

原為天界重寶,擁有浩大無儔之力,據說能降一切妖魔邪道,必要時仙神也可以
降服;但後因不明原因而下落不明,無人知曉其下落。

女媧石 復活再生

人類之母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並幫人族收伏許多妖魔,自古為神州人民
景仰。相傳女媧曾為了救自己病故之愛女,將自己萬年修為貫注於一顆昔日補天所余
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該靈石就具有特別之力。

Ⅲ 歷史上哪幾把劍非常厲害最厲害的一把是哪個

關於第一,有個故事這樣說: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他講出的那句話:「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成為世界上耳熟能詳的名言之一。

接下來,有個問題出現了:埃德溫·奧爾德林是誰?回答是:他就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第二個登月的人,估計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由此可見第一是多麼的重要。

秦始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鑒,仙魔鬼神共聽之!

Ⅳ 古代什麼兵器最厲害

單論殺傷,應數槍最厲害,有百兵之王之稱。但作為身份的象徵,劍才是王道!一把名劍被後總有一個牛B的人…

Ⅳ 中國古代最厲害兵器譜前十名是什麼

中國古代兵器譜 一戈 「干戈」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對兵器的總稱,它們分別代表兩種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干」和「戈」兩字。隨著文字的演變,「干戈」已成為戰爭和斗爭的代名詞,如我們所熟悉的「大動干戈」和「化干戈為玉帛」等。可見乾和戈這兩種兵器在我國已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了。 戈,最初是一種在木桿上綁上石刀用以打擊猛獸的獵具。後來被青銅材質的戈頭所取代,正式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兵器之一。 二矛 矛是古老的兵器,其使用時間可能比戈還要早。 遠古時代,人們將獸角或尖石鏃綁在木桿或竹竿上,用來獵捕陸上野獸或水中魚鱉,這就是矛的雛形。夏代是否有銅矛,至今還沒有出土文物可以證實。但是,殷墟出土的商代前期青銅矛不僅製造工藝精緻,而且類型很多,可以推測商代青銅矛在軍隊中已被大量使用。周武王伐紂大軍所使用的主要兵器就是矛與戈。西周的銅矛分為酋矛和夷矛。酋矛柄長二丈,是步兵使用的武器。夷矛長二丈四尺,是車兵使用的武器。周代的尺較今天市尺為短,一周摺合公尺為23厘米左右,摺合後代的尺來計算,約在一丈八尺左右。這是有關古代「丈八矛」的一種說法。 三槍 兵車作戰的方式在戰國之後逐漸消失,矛這種戰車五兵之一的超長兵器也被改進了。它的長度被減短了一半,這對騎兵與步兵的使用更為方便。於是這種短矛便有了新的名字——「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槍的別稱也兩個:《清異錄》:「蜀王建軍中隱語,槍曰『肩二』」;《事物異志》:「隋煬帝易槍名為『一丈威』。」 漢時,槍與矛在形制上的差別不大。到唐後,槍被發展成四種:有騎兵的漆槍,步兵的長槍,羽林軍的白桿槍,御林軍的朴槍。從此槍的種類也日漸繁多,宋代有雙鉤槍,單鉤槍,錐槍,抓槍,環子槍,素木槍,拐槍等。清代有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槍以宋,明兩代最為盛行,創造了樣式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運用於步兵和騎兵。 用槍的關鍵在於槍尖的攔、掃、扎、刺。舞動時,如銀光閃爍,寒星點點,變幻莫測,瞬間使出殺手,讓對方無從應付。所以槍法高明在於「快」與「變」,不僅要氣力,更要有應變的智慧。所以使槍者都是智勇雙全的高手。如《水滸傳》里的林沖,北宋名將楊業等。 四戟 戟,又寫作孑、棘、匽、鏝等等。它是戈與矛的結合體。所以其攻擊方式集合了戈的勾與啄和矛的刺、割。 《增韻》上說,單枝為戈,雙枝為戟,是指橫刃而言的。 戟刃一般廣寸半,粗者稱為鏝胡戟,橫刃彎曲者稱為鉤矛。械長一般為丈三,丈六的為大戟,又叫車戟,通常是隨護戰車用的。 傳說中的古代名戟並不多。史籍有記載崐僅戰國時楚的「郾戟」,東晉時成都王的「火戟」(逢夜戟鋒有火如懸燭),南北朝時宋的「瑞及戟」而已。善使戟的武將也不多。著名的如三國的典韋、呂布、甘寧,唐朝的李文忠等。 典韋是使雙戟的。《三國志.魏志.典韋傳》:「帳下壯士有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在曹操伐呂布的濮陽之戰中,典韋手持雙鐵戟擊退四將,高超的戟術不在呂布之下;他還能飛刺人墜馬,「立殺十數 五殳 殳(音shū,同「書」音)——是先秦時代一種著名的古代車戰兵器,歷代典籍多有記載、提及,可惜都疏於簡略。「殳」之美名千古傳揚,但千載歲月,滄海桑田,後世再無先秦「殳」的實物或圖形傳世,故其真貌早已鮮為人知。歷史為這種兩千多年前曾隨戰車甲士馳騁征戰、輝煌疆場的神奇兵器,籠罩了一層朦朧的面紗…… 六叉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陝西半坡村遺址中,就曾發現過原始的骨制魚叉,用來扎取魚類。不過,居住在森林旁的獵戶們,為了獵殺大型野獸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離,所以使用三股長叉,一般稱作「虎叉」。 《水滸傳》說道解珍、解寶兩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狀,要捉山上大蟲,於是「拿了鋼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可見「鋼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時為了便於遠擲以確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擲用的飛叉。 七耙 耙頭的出現比較晚,明代以前少見載錄,至今也未見到「耙頭」實物,卻有「叉鈀」和「钂鈀」這兩種兵器。钂鈀是從農具演變來的兵器,外形像馬叉,上有利刃,兩面出鋒,刃下左右橫出兩尖股,向上彎,可以刺擊,也可以防禦。 實戰中,每兩名钂鈀手,配備三十支火箭,敵人遠離時,鈀叉兩股可以充當發射架;敵人迫近時,可刺擊對方;當與敵人兵刃相鬥時,可以制住對手器械。真可稱作戰爭中最有利的兵器。 八 斧鉞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噼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 我國史籍中鮮見斧兵的記載,而古典小說中則多有描述。《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道榮出馬,手使開山大斧,……輪大斧竟奔孔明。」《水滸傳》第三十八回說黑旋風李逵,「使兩把板斧」,第七十二回說李逵「拿著雙斧,大吼一聲,跳出店門」。從這些小說反映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斧是歷代廣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間武藝小說中一般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九刀 大刀本亦為車戰時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己,初無制敵之種種神化也,與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 武術家們常用「刀如猛虎」來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屬於長兵器,俗雲「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斬、刺、壓、掛、格等工夫。 單刀、雙刀都是短兵器,語謂「單刀看手,雙刀看走。 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兩刃、雙環刀、長刀(雙手刀)等. 單刃有單刀和雙刀之分。單刀有斬馬刀、柳葉刀、朴刀、雁翎刀、大環刀等,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單刀加鞭、刀牌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為二刀並用,其式樣和重量都較單刀為小。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十劍 劍尖名鋒,劍身名鍔,護手名格,又稱鐔或珥,握手處名莖,又名夾,外纏織品防滑,稱為緱,莖末名首,多刻渦紋或卷雲紋,若鑲玉為飾,則稱此劍為玉具劍。 早期青銅劍的進攻方式主要為刺,當鐵劍及鋼鐵劍普及後劍的進攻方式便開始多元化了,主要有:辟、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 有學者認為劍並不是華夏族的發明,而很可能是華夏族周邊地區的創作,如北方草原地區、西南夷地區和吳越地區。這大概是因為劍並不適合中原地區兵車作戰的方式,只適合貼身肉搏的戰斗方式。劍在戰場上作為攻擊型兵器的歷史很短,但在個人搏擊用武器的歷史卻很長。傳說,劍是蚩尤發明的,但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今天能找到的最古老的劍是西周的青銅短劍,此劍長不到一尺,如柳葉。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都特別注重劍的鑄造。其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更是青銅劍中的精品。 如下圖: 秦漢時期,武將幾乎都配劍。楚漢戰爭的鴻門宴中,除了張良,人人配劍,當時可以說是劍的鼎盛與風行時期。 秦代的青銅劍鑄造可謂達到了頂峰,在秦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劍。這些劍劍身窄長,兩面四縱四鍔,近鋒部束腰,表面呈青灰色,放射出閃閃寒光。出土後曾做過測試,用秦劍輕輕在紙上一拉,竟劃透了19張紙,其鋒利程度可想而知。 一號俑坑內出土了一把青銅劍,出土時因被陶俑壓住,彎曲了兩千多年,但去掉陶俑後立即反彈恢復平直,其堅韌程度又不得不令人驚嘆。 秦朝時,秦劍一般窄長,這也是當時秦劍的一個特色。秦俑坑中出土的銅劍都作過防腐處理,則在劍的表面用鉻鹽作氧化處理,使劍表生成一層淺灰色的保護層,保護層厚度約為10微米,含鉻量約2%。從而使這些青銅劍埋藏地下兩千年,出土後依然光亮如初。可惜這種金屬防腐技術自漢代後就失傳了。 這種技術西方國家到了二十世紀後才懂得運用,但我國遠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創造出來了,這實在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個奇跡。 再如銅劍本身,在放大鏡下觀察,兩刃及鍔的磨紋垂直於中軸線,紋理平直沒有交錯,劍身光亮平整,組織嚴密,沒有沙眼。猶如用簡單機具加工一般,不像是手工銼磨,這是什麼工藝,至今也沒有答案。 在劍的演練中,一般分為「站劍」和「行劍」兩種。 「站劍」一般指動作迅速敏捷,靜止動作沉穩,富雕塑性。 而「行劍」則相對顯得停頓較少,動作連續不斷,均勻而有軔性。 同時劍還有長穗、短穗之刀,穗又稱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動以惑敵,演練時顯得龍飛鳳舞,形象優美。尤其長穗,隨劍飄舞,更顯神妙。 練劍要求身與劍合,劍與神合。 《綠水亭雜識四》中說:劍「鋒鍔如槊刃,而以身為之柄,微州目連猷人之身法,輕如猿鳥,即劍法也。」這里說的「以身為柄」,就是說以身領劍,這是練劍之要。

Ⅵ 歷史上最厲害的武器

我們常常說十八般武藝,其實不是指武術,而是指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棍,槊棒拐子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好多我們不僅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如果我們放眼全世界看看,古代智慧的人們又發明了哪些我們更不了解的神器呢。
10、阿茲特克人的馬克胡特
由於阿茲特克文明的冶鐵技術落後,所以馬克胡特其實是一根長約90cm—120cm的木棍,但劍身鑲嵌著鋒利無比的黑曜石片,這樣同樣威力很大。現在馬克胡特已無真品,最後一件真品放在博物館中,1884年一次火災而被燒毀了。

9、峨眉刺

峨眉刺
峨眉刺又名峨嵋針,一般長約一尺,兩頭細而扁平呈菱形尖刀銳刺,中間粗,正中有一圓孔,可靈活轉動。據說由峨嵋山一位僧人發明,故稱之為峨嵋刺。另有一說法,峨嵋刺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創。
8、菲律賓短刀
菲律賓短刀長約45cm左右,據說以前本是菲律賓土著人的農具,後來經過改良成了一柄十分稱手的兵器。
菲律賓短刀
7、古埃及鐮狀劍

古埃及鐮狀劍
古埃及鐮狀劍長約50—60cm,由於古埃及冶鐵技術並不發達,所以多為青銅材質。古埃及鐮狀劍既像斧頭又像鐮刀,彎曲設計主要是用來勾住對手的武器或盾牌。
6、非洲阿贊德人的三刃飛鐮
阿贊德人主要生活在剛果、中非共和國、南蘇丹等地區,古代的阿贊德人勇士擅長使用這種多邊刀刃的投擲武器,長約為55cm。使用方法很簡單,扔出去就行了,但要想每次擊中目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三刃飛鐮只有阿贊德人的貴族或者勇士才能使用,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用的。

非洲阿贊德人的三刃飛鐮
5、抓


這是咱們中國特色的兵器,外形就像一個人的手,而且留著鋒利的「指甲」。抓主要是用來撕裂敵人的肌肉和勾住敵人的兵器。這玩意兒看似簡單,實則威力巨大。在一些武俠小說中似乎只有邪教、魔頭等反派才會使用這種武器。
4、印度的拳刃
這種印度的拳刃名字叫「卡達」,多為刺客所用,屬於短手兵器,有點類似於《刺客信條》中的手刺。在古印度這種兵器被視作身份的象徵。

印度的拳刃
3、捕手

捕手
這種武器出現在18世紀的歐洲,是個長棍,長棍頂端有一個鐵圈。用法是對准敵人的脖子將鐵圈卡進去,那麼敵人想掙扎的時候,周圍的刺就會刺進他的脖子,所以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2、印度環刃
傳說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所用的武器,現實中主要為錫克族戰士所用。錫克武士通常將環刃戴在手臂上,遇到敵人取之即用。用的時候拋出去就像一個飛盤,但沒人想要接住,因為它的四周很鋒利。


1、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
在這些武器中諸葛連弩可能是最有科技感,具有技術含量的。諸葛連弩又稱作元戎弩,傳說為諸葛亮發明。諸葛連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威力巨大。遺憾的是諸葛連弩早已失傳,關於它的樣子也多為後人想像,實際長什麼樣子沒人見過。


盤點中國古代兵器譜上:赫赫有名的冷兵器
前言:狹義上冷兵器是指不帶有火葯、炸葯或其他燃燒物,在戰斗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中國古代冷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那一頁頁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一篇篇敘說著石斧銅戟、金戈鐵馬的赫赫戰績。當你置身其中便會耳邊猶聞「萬鼓雷般地,千旗人生風」;眼前猶現「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的情景。我們小組的研究課題就是將我國古代兵器譜上前十種冷兵器:
NO.10 鐧
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棱,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技法上,與刀法劍法接近。出於晉唐之間,以銅或鐵製成,形似硬鞭,但鐧身無節,鐧端無尖。鐧體斷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鐧」之稱。鐧的大小長短,可因人而異(一般在65~80厘米之間)。鐧通常作為輔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所以有「殺手鐧」之說。

唐初的戰將秦瓊(字叔寶)善使雙鐧。
南宋岳家軍將領牛皋擅長雙鐧。評書中八賢王趙德芳使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
NO.9 鞭
大家可別搞錯了,這個鞭不是軟行像繩子一樣的鞭子,我們所說的鞭是一種以劈,掃,捅等為住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歷史上的伍子虛,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鞭與鐧比較下雖然鐧的殺傷力比鞭大,但是破甲能力卻不如鞭。因為兩種兵器類似,且鞭有軟硬之分,所以人們現在說的鞭通常為軟鞭。


NO.8 弓弩
弓弩相比大家聽過最多的是三國時期孔明發明的諸葛連弩。弩,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機、弩手(弓手)、弩箭、弩炮(發射石塊的弩機)。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屬於遠距離武器。
與外國的遠程殺傷兵器相比,我只說一句,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遠遠超過了老外的。


NO.7 斧鉞
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估計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在夏商西周是戰車上的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變被淘汰了,從此後鉞只能作為禮儀武器。而斧的發展就比大頭的鉞幸運得多,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還是綠林中梁山好漢李逵用的板斧,可以馬上的大斧,也可為雙手拿的板斧,種類很多。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NO.6 戟
戟是矛和戈或者是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和劈砍。在歐洲,戟的裝備和中國是不同的,歐洲中世紀以裝備步兵為住,而中國早在上古時期就大批裝備部隊,到中古已經從步兵到騎兵了,步兵則以輕便的長槍代替。中國的戟主要分3種,一種是最老的戈戟,這種種類最多,裝備最廣,也是最先淘汰的;二是南北朝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因為戟是其他武器的結合體所以只能排在第六了。

NO.5 戈


我大天朝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鐮頭劍一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實話實說,戈並不是殺傷很強的武器,戈的種類繁多,從夏朝倒漢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絕跡。戈是中國的老兵器,因為是橫刃,所以以鉤,啄,揮,推為主。因為一些電視劇和電影的緣故很多人認為戈是小兵炮灰等的專用武器。
NO.4 槍
可以是這么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住,再者,由於戰車的退役,長矛的用處也少了,殺人不如縱馬長槍來的方便,機動也高了不少。槍有許多種,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搶,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北宋著名軍事家族天波府楊家就是祖傳用槍的,後來才有了楊家槍和楊家將的故事。


NO.3 矛
有古書上也說矛=槍,但從一些小說和文獻來看,把矛和槍完全歸於一體恐怕是不對的。矛最長是長達4米的,主要是用於車戰的,騎在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NO.2 劍
兩邊開刃者為劍,在歐洲劍和刀是沒有區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中國的劍的歷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裝備部隊是在東周時期,特別是象秦朝的劍,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當時只有趙國是以騎兵為主,大多國家仍是以戰車為主戰兵),後來由於刀的盛行,在部隊離逐漸代替了劍,使劍只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在明朝有例外,當時戚續光為了擺平倭寇,從而製造了重劍來對抗倭豬的鋒利的太刀,但是這種重劍還是沒有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1.8米的重劍那麼猛。

NO.1 刀
一邊開刃,以劈砍為主的武器,歷代不管是軍隊還是綠林好漢都用,大批流行於漢朝的環首刀(就是這刀趕走了匈奴,構成了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種,如腰刀,柳葉刀,環刀,朴刀,還有一些武將所愛的騎在馬上使的大型刀。並且日本的武士刀也是由我國的刀演化來的。
刀、劍、矛、槍、戈、戟、斧鉞、弓弩、鞭、鐧就是兵器譜上的前十種兵器。有一種說法是「一寸長一寸強」,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分別到出了不同兵器的優勢。
不管如何這些兵器都展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展示了人類的工具由耕作、狩獵向為戰爭變化的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從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發展完善過程。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冷兵器裝備最強大

老話說的好,任何強大的東西都是在磨練中成長起來的,冷兵器也不例外。所以中國最強大的冷兵器時代是誰,這個榮耀一定會被秦漢收入囊中。你想經歷過春秋戰國的洗禮,在這550年的時間內,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秦朝統一之後,經歷過天下大亂,又過了幾年的戰爭,漢朝建立了。但是並不太平,北方的匈奴時不時的南下給我們製造點麻煩,對於大漢朝來說,這可不能忍只能打。才有詩句上所說的那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冷兵器被進化的更加先進。

Ⅷ 中國歷史上最強的兵器是什麼

強的中國歷史上兵器發展-射日的神話
YOUNGTREE 發表於 2006-3-10 19:14:00
在中國遠古的神話傳說中,保留有一個射日的神話,那是一曲人類征服自然的頌歌。據說在帝堯的時代,天空中忽然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它們本是女神羲和的兒子,住在暘谷的扶桑神樹上;原來,每次只有一個太陽乘坐著由羲和駕馭的六龍車出巡,其餘九個躲在扶桑樹的枝條中;當那個太陽回來後,再換另一個隨著羲和乘車在天空中巡遊。但是有一天十個太陽不聽羲和的話,竟然同時跑向天空,它們競相把熾熱的火焰傾泄到人間,於是江河乾涸,土地龜裂,稼禾枯萎,無窮的苦難降臨到老百姓頭上。這時,一位英雄挺身而出,他就是神射手羿。他登上高山,仰望天空,張開紅色的強弓,搭上白色的長箭,瞄準了一個太陽。弓弦響過,白色的利箭疾速劃破蒼穹,射中了一個太陽。那個太陽中箭以後,它那熾熱的光輪爆裂了,流火亂飛,散落下黃色的羽毛,接著墜落下來一隻碩大的金色三足烏鴉,它的頭顱已被利箭射穿。另外九個太陽看到這一情景,嚇得四散奔逃,但是大都沒能逃脫,羿的利箭一支連著一支,穿透一個又一個太陽的頭顱,它們一隻接著一隻墜落下來。羿又搭上第十支箭,但是他卻找不到目標,因為最小的一個太陽,聰明地躲藏進扶桑樹的枝條中,不敢再露頭。此時,大地上堆滿了太陽的屍體,九隻碩大的烏鴉屍體旁邊,站著射日的羿,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羿能夠完成射日的偉業,離開弓箭這一古老的遠射兵器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射日的神話,也可以說是弓箭的頌歌。與射日的神話相聯系,便有羿發明弓箭一說,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中就有記載。至於我國古代弓箭是何時發明的,只有靠考古發掘來回答了。一九六三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掘到一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制石鏃,那處遺址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為距今二萬八千九百四十五年。這枚石鏃長約二點八厘米,用薄燧石片製成,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看來人類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懂得製作這種較精細的石鏃的時代,還要早得多,至少也是距現在三萬年以前的事。因為懂得在箭上安裝石箭頭——鏃,已是經過改進後的弓箭,而弓箭最初出現時的形態,正如古代文獻中如《易·系辭》中所說的「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也就是用單片的木頭或竹材彎曲而成弓體,用木棍或竹桿的頭部削尖就成為箭。弓箭的發明,表明原始人已經懂得利用通過機械儲存起來的能量。他們選用能彎曲變形富有彈力的木材,製成弓身後可以用弦牽引變形,也就把能量儲存了進去,然後猛然松開弓弦,那被壓迫變形的弓身就必然要急速復原,於是把剛才儲進的能量迅猛釋放出來,從而將扣在弦上的箭彈射出去,弓的彈力越強則射程越遠。這是古代一項重要的發明,對於以狩獵和畜牧經濟為主的原始民族,具有極大的意義,可以有效地抵禦猛獸和更多地獲得獵物。因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明確地指出:「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經過上萬年的漫長歲月,弓箭得到很大改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弓體的改進,由簡單的單體弓發展為復合弓;另一方面是箭的改進,主要是加裝更為堅硬銳利的鏃,以增強箭的穿透和殺傷能力;又添加了尾羽,以增強箭的穩定性。這些改進發生於人類歷史步入新石器時代以後。箭鏃由粗陋的打制石鏃,改用易於大量製作的骨鏃;又隨著石器製作工藝的進步而逐步改用磨製精緻的石鏃。鏃的形狀也由扁平體形狀不甚規則發展成錐體三棱的形狀,增強了穿透能力。

弓箭日趨精銳,獵獲物日益豐盛,但人們欣喜之時,頭上卻籠罩著一團陰影,那便是原始戰爭。由於生存競爭,原始氏族部落之間不斷發生流血的暴力沖突,這時帶有鋒刃的工具,自然被用於人類的互相殘殺,弓箭正是最早被利用的工具之一。在江蘇省邳縣四戶鎮發掘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被箭射中的屍骨,那是一位成年男子的屍骨,一枚骨鏃射嵌在他的股骨內,深達二點七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鏃殘段仍嵌留在遺骨上。這具屍骨被埋葬的時期,約距今五千六百年。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不斷發現有被箭射中的人類遺骨。這些事例雄辯地告訴人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弓箭已由狩獵工具轉化為殺人兵器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兵器最厲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