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各個學派
道復
法
儒
墨....
其實很多的學派所宣揚制的道理都有一個中心思想
只是所宣揚的具體思想有一定的區別
要想創建一個學派
你要有自己的
思想
而且你還要熟知歷史現代的各個學派
以及他們的思想精華
要想引起響應
你要有固定的宣傳場地
免費的宣傳課
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種幫人濟世的思想落實到生活中去
讓其真正的幫助所有的人...
『貳』 歷史上曾有哪些重要的學派
宏觀經濟學是凱恩斯創立的,所以最早出現了凱恩斯主義,代表人物除了凱恩斯本專人以外還有漢森、希克斯和屬哈羅德,劍橋大學的瓊羅賓遜夫人,卡爾多等都自稱是這一派的,甚至是「原教旨的凱恩斯主義」從而離開了主流。主流的「凱恩斯主義」者都在美國:莫迪利安尼,托賓等人為代表。
從漢森和希克斯的思想中發展出了一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這是因為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很快就被發現沒有微觀基礎,薩繆爾森等人便試圖綜合新古典和凱恩斯經濟學。
流行了一陣(以老薩《經濟學》為代表)以後,一股批評勢力崛起:貨幣學派「貨幣主義」興起(弗里德曼),繼而產生「理性預期學派」(盧卡斯、霍爾)。這兩學派進而構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巴羅)。
但是凱恩斯主義者的後繼人者們也不遺餘力地為凱恩斯經濟學尋找微觀基礎:「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已成為最大的主流(曼昆、斯蒂格里茨、布蘭查德等人)
『叄』 歷史學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一、蘭克學派
蘭克(-1866)是歐洲19世紀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史學大師。曾經被腓特烈四世任命為普魯士國家史官,編寫《普魯士王國史》,後來又用半輩子時間編寫了《法國史》和《英國史》。70歲被授予貴族爵位,82歲高齡帶著一群助手學生編寫《世界史》。享年91歲,死後在家鄉立紀念碑,絕對是人生贏家。
蘭克學派的特點就是剝離所有的偏見,用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陳述歷史事實,注重實證。而且以政治史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廣博。
二、年鑒學派
1929年,《年鑒》雜志在法國問世,年鑒學派也從此誕生。
年鑒學派覺得傳統的蘭克學派已經過時了。年鑒學派不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會總體歷史;不僅收集文獻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還提倡史學應該跨學科研究。
年鑒學派的兩位創始人,費弗爾(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經做了很多革新傳統的工作。
三、新社會史
傳統的社會史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的伏爾泰。
但新社會史卻是從年鑒學派中脫胎出來,20世紀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就是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的方式,也算不上一個嚴格流派。
計量史學一般以美國經濟學家研究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奴隸制經濟為起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福格爾(1926-2013),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五、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直和西方的傳統史學(以蘭克學派為代表)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蘭克本人也承認:「歷史科學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所以蘭克學派作為資產階級御用史學,肯定和唯物史觀水火不容。
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國兩大宗師,分別是黑格爾和蘭克。批判前者是因為唯心主義,批判後者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蘭克學派只是一群「收集趣聞軼事」的「歷史的宮廷侍從」。
六、比較史學
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馬克思也對歷史比較研究做出過較大貢獻。
但比較史學的開創者,當屬法國史學家布洛赫。
『肆』 歷史中有哪些幾個學派關於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是春秋時期的思想解放,又出現了很多的學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農家等等
『伍』 歷史學有哪些學派
年鑒學派,批評學派
『陸』 中國古代有哪些學派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春秋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產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盪、大變革、風雲變幻的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系不斷出現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表不同主張,於是「諸子百家」便應運而生。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追本溯源,取其精華,自然大有裨益。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產生原因:
(1)經濟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2)政治原因:奴隸制進一步崩潰,封建制逐步形成,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
(3)階級原因: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思想家對當時的變革發表不同見解,形成不同派別,從而出現了「諸子百家」。
(4)環境原因:在諸侯割據稱雄的時期,統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相反,各諸侯國競相招攬人才,禮賢下士成為社會風尚,使各個學派都有了發展機會。
諸子百家
《易經》
《大學》
《論語》
《中庸》
《孝經》
《道德經》
《棋經》
《三字經》
《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農家,
小說家,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老子》
《莊子》
《鬼穀子》
《孫子兵法》
《菜根譚》
《圍爐夜話》
『柒』 中國歷史上都有什麼學派
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程朱理學、心學等。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儒家學說以"仁"為中心,提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倡導"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德治",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2、道家學派
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於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
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列子、鬼穀子、張良、司馬徽、諸葛亮、劉伯溫、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礎,道教是道家的繼承和發展。
3、法家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法家學派被《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通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
4、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為大成。
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
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
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為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
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5、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
至明朝,陳獻章開啟先河,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陳獻章之後,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學的兩個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而王守仁(即王陽明)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儒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家學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程朱理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學
『捌』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新史學派,以梁啟超1902年《新史學》發表後為根源;古史辨派,代表顧頡專剛、胡適、錢玄同、屬童書業、呂思勉等學者。懷疑古書記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代表層層積累的古史;南高派;古史辨派,繆的相信古代文獻記載史實的一批學人。以柳詒徵、 繆鳳林、鄭鶴聲等為代表,活動中心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史地學報》為中心。
『玖』 中國的歷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1、新史學派
以梁啟超抄1902年《新史學》發表後為根源。
2、古史辨派(疑古派)
代表顧頡剛、胡適、錢玄同、童書業、呂思勉等學者。懷疑古書記載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代表層層積累的古史
3、南高派(信古派)
古史辨派(疑古派)繆的相信古代文獻記載史實的一批學人。以柳詒徵、 繆鳳林、鄭鶴聲等為代表,活動中心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以《史地學報》為中心。
4、食貨派
誕生於30年代社會史大論戰之中,以《食貨》雜志為核心,較早開展社會經濟史的研究
5、史料學派
6、戰國策派,以雷海宗、林同濟為代表,他們以德國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理論為學說基礎。
7、馬克思主義史學
8、保守派
『拾』 古代中,有那些學派其代表人物有那些
百家簡介 一、儒家: 孔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韓非子 ,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 呂不韋 [1] 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十二、醫家: 代表人物: 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