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性有哪些主要內容
《第二性》內容精要:該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從理性的高度出發,通過女性群體的角度去探討女性的地位,把精神分析與社會、歷史的考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女性進行反抗和斗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由於作品涉及艱深的學術理論,內容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和古代神話,閱讀起來難度較大。
在第一部《命運》之中,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探討了雌雄兩性動物的性生活。她由最簡單的單細胞動物寫起,直至復雜的哺乳動物,詳細論述了單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種種表現,揭示了動物界當中出現的雌雄分體、雌雄同體、雌雄間體和雌雄嵌體的不同現象,指出單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同樣重要,駁斥將女性等同於子宮或卵巢的觀點。同時作者介紹了精神分析學的婦女觀,她並不贊同弗洛伊德的「戀父情結」說,認為那不過是「戀母情結」的翻版,是弗洛伊德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前提下,把女性的心理和生理以及行為處境歸結為「性」的「性一元論」。在這一部的最後,作者也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承認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婦女,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是對婦女理論發展的巨大貢獻,尤其是「私有制或世襲財產的私有制的出現是婦女受壓迫的一個根本性根源」這一觀點,對研究婦女的歷史和現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作者也指出了「經濟一元論」的局限性。
在第二部《歷史》中,作者從歷史學角度出發,對游牧族,早期農耕時代,父權社會與古代社會,中世紀到18世紀的法國,法國大革命後的女性生活作了考察,揭示了婦女處境權利與地位的變化。
在第三部《神話》中,作者接著討論了東西方神話中的婦女權利與地位,指出對處女的崇拜只是在私有制出現之後,男性為了保證世襲財產能夠在父系范圍內繼承,才確定的一種制度,婦女由此才成為生產繼承人的工具。在對女人神話作出分析後,為了證實這一分析,作者又將角度轉向文學作品,考察蒙特朗、D·H·勞倫斯·克洛代爾、布勒東和司湯達五位文學家筆下的婦女形象,並對其進行剖析。
下卷的理論氣息相對要減弱一些,因其較為平易好懂,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被作為單行本譯成中文。下卷的重點不再放在理論闡述之上,作者也並未再提出新的觀點,而是沿著女性由女孩、少女、母親到中老年婦女的生活軌跡,兼容並包女同性戀者、結了婚的女人、妓女、情婦、修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廣泛地探討了女性的個體發展史,尤其是探討了各個年齡階段、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處境的變化,作者在全書結尾時作出結論:要在既定世界當中建立一個自由領域,要取得最大的勝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須依據並通過他們的自然差異去建立手足關系。
2. 《性史》里記載了什麼內容
《性史》分別有中外二個作家用作書名,介紹如下:
張競生《性史》 1926年出版 2014年再次出版。
張競生(1888年-1970年),原名張江流、張公室,廣東饒平人,民國第一批留洋(法國)博士。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風雲人物,是哲學家、美學家、性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大學課堂講授「邏輯學」和「美治」思想;他在中國最早提出和確立風俗學;最早翻譯盧梭的《懺悔錄》;最早發表人體裸體研究論文;率先提出計劃生育。
《性史》第一集與第二集,收錄有十二篇真實的性經歷,投稿者皆為大學生。他們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啟蒙、青春期的沖動與自慰的心情;情節上則有偷情、偷窺、嫖妓等等,相當真實的反映出當時的性觀念。而在每一篇文末,則有張競生撰寫的按語,提出中肯的評論。這些敘述與評論,現在觀來或許已經保守過時,但是書中保留了民初時期的民情背景與敘述口吻,卻成了這本書最珍貴的特色與趣味。而張競生在書中不斷提出女性的「第三種水」之說,也就是現在性學專家們至今仍在研究的「女性射潮」現象,足見其觀念之新。
書中最重要最風靡的篇章有——一舸女士《我的性經歷》,江平君的《初次的性交》兩篇內,將各種交媾的方式,交媾前後的方法,交媾時的興趣等……五花八門,興情的、肉麻的、描寫齊全。
《性史》出版後僅四個月,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致函警察廳禁止和沒收此書。接著,孫傳芳視為淫書,也在上海禁了此書;1926年8月,向來開放的廣州也受不了這種壓力,《性史》遭禁。張競生也由此成了中國二十世紀文化史上的有名人物,也為此付出了身敗名裂的慘重代價。
米歇爾·福柯《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1976年出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和"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
《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一共分三卷(本計劃六卷),第一卷《認知的意志》(La volonté de savoir),也是最常被引用的那一卷,是1976年出版的,其主題是最近的兩個世紀中性在權力統治中所起的作用。針對對於弗洛伊德等提出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壓抑,福柯提出置疑,指出性在17世紀並沒有壓抑,相反得到了激勵和支持。社會構建了各種機制去強調和引誘人們談論性。性與權力和話語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第二卷《快感的享用》(L'Usage des plaisirs)和第三卷《關注自我》(Le Souci de soi)是在福柯死前不久於1984年出版的。其主要內容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對性的觀念,關注一種「倫理哲學」。此外福柯還基本上寫好了一部第四卷,其內容是基督教統治時期對肉體與性的觀念和對基督教的影響,但因為福柯特別拒絕在他死後出版任何書籍, 家人根據他的遺願至今未出版它的完整版本。
3. 都有什麼紀實性連續劇,記錄歷史的
中國歷史(紀實)性的電視連續劇大全
1、三國演義全集 2、水滸傳(43集)
3、西遊記(41集) 4、紅樓夢(36集)
5、秦始皇(33集) 6、封神榜(35集)
7、漢武大帝(64集) 8、大漢天子(3部130集)
9、楚漢風流(50集) 10、昭君出塞(55集)
11、隋唐英雄傳(42集) 12、貞觀長歌(82集)
13、貞觀之治(50集) 14、精衛填海(38集)
15、武則天(36集) 16、大唐游俠傳(32集)
17、楚漢風流(50集) 18、楊貴妃(20集)
19、狄仁傑(3部全集) 20、楊家將(32集)
21、李後主與趙匡胤(40集) 22、大宋驚世傳奇(36集)
23、風流才子蘇東坡(24集) 24、八仙過海(20集)
25、大明王朝(46集) 26、劉伯溫傳奇(40集)
27、成吉思汗(30集) 28、天龍八部(50集)
29、英雄(1-14) 30、夜宴(1輯)
31、朱元璋(46集) 32、聊齋(74集)
33、康熙大帝(20集)34、康熙王朝(50集)
35、雍正王朝(44集) 36、乾隆王朝(40集)
37、李衛當官(2部62集) 38、孝庄秘史 38集
39、大玉兒 40、林則徐(18集)
41、太平天國(48集) 42、天地傳奇(23集)
43、東游記(30集) 44、開國大典(1-4)
45、誰主中原(32集) 46、領袖毛澤東(16輯)
47、恰同學少年(23集) 48、解放戰爭系列(41集)
49、井岡山(36集) 50、長征(24集)
51、歷史的天空(36集) 52、大宅門(2部72集)
53、士兵突擊(28集) 54、烏龍山剿匪記(18集)
55、闖關東(52集) 56、走西口(52集)
57、中國兄弟連(30集) 58、知情者(24集)
59、勝者為王 60、李小龍電影全集
61、瓊瑤經典電影全集 62、金庸武俠電視劇全集
4. 世界史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世界本來是豐富多彩的,也許應該是多重的。我這里說世界的二重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相對立的兩面,它是多重世界中對立的兩重。
我在網路中搜索了關於二重性的含義:「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兩種屬性,即一種事物同時具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性質。如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它有價值。也說兩重性。」
如果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具有兩重性,那麼整個世界就應該是兩重的。但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具有二重性?
記得以前學物理的時候,學過一個叫做「波粒二重性的」理論。好像是說光可以通過「波」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粒子」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光,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本質應該是既定的,它不應該隨著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隨意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通過兩重性去把握世界,對世界的本質就可能呈現二重性。這不是說世界的本質變了,不同的方式把握了本質的不同側面。
在柏拉圖的嚴重,世界就是兩重。「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對立而存在。現象世界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反應。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
柏拉圖的二重世 界觀來源於人類具有抽象與感性兩種不同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世界因為人的把握方式的不同而變得分裂。二重的世界便是分裂的世界,世界的二重性也就是世界的分裂性。
當我們從西方回到東方,我們會發現東方人也喜歡從兩種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的人從「有」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又有的人則從「無」或者「空」的角度去把握世界。面對同一事物有人說它是有,有人則說它是無,或者空。當然東方人更喜歡把這世界二重屬性一並把握,認為一事物即是有的,又是無的。
當我們存在於世間,就可能覺得我們並不存在於世間。或者說相對地存在於世間。
2008年於烏魯木齊
5. 歷史上性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魚, 春秋時衛國(都於濮陽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魚,也稱史鰍。衛靈公時任祝史,負責衛國對社稷神的祭祀,故稱祝佗。孔丘稱他為「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史崇,字伯勤。漢朝政治人物。史習之子。史崇早年學習軍旅事務,投效光武軍,建武二年(27年),攻破王尋。授右將軍,官右將軍青州、冀州二州刺史,封溧陽侯。死後朝廷贈司空。明末政治家史可法為其第四十九世裔孫。
史萬歲(549年-600年11月20日),京兆杜陵人(今陝西西安人),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善撫部下,將士樂為效力。因其南征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
史大奈,生卒不祥,本是突厥阿史那氏。原為西突厥特勒,隨處羅可汗入隋,後以功拜金紫光祿大夫。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史大奈率部歸順。後跟從李淵平定長安,賜姓史氏。李世民即位後(未參與玄武門之變),累進右武衛大將軍、檢校豐州都督,封竇國公。貞觀年間去世。死後追贈輔國大將軍。
6. 性李在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貢獻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7. 細數中國歷史上曾經繁華的性都有哪些
東莞掃黃,舉世矚目,據說其「性都」之名,由來已久。且不論央媒是非、有司對錯,僅就「性都」而言,東莞是否夠格,值得商榷。在一個色情業非法、個體賣淫尚且有罪的國度里,妄稱某地為「性都」,說白了,不是在打小姐的臉,而是在打某地衙門的臉,非明智之舉。中國歷史上不乏以「性都」聞名的城市,稍做盤點,略作比較,地球人大概都會懂的。
最早的「性都」:臨淄
這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都,它的成名原因在於齊相管仲設「女閭」之策。《戰國策》二卷「東周」引周文君雲:「齊桓公宮中女市女閭七百。按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則一閭為二十五家。管仲設女閭七百,為一萬七千五百家。管仲設女閭,等於後世之有花捐也。」一個小小的國都,居然有「一萬七千五百家」妓院,何其壯觀!「性都」之名,實不虛也。
8. 性道德的核心有哪些內容
核心內容有:性道德標准、愛情觀、貞操觀、生育觀。
1、愛情觀
愛情是男女之間發自內心的相互愛慕並渴望對方成為終身伴侶的感情。性的吸引是愛情產生的自然前提。但愛情和性慾又有質的區別,愛情是人的一種社會感情,單純的性慾只是動物的本能。
現代的性愛同古代的愛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它以互愛為前提,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古代的愛情則不一定都要徵得婦女同意。
第二,情愛常常達到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而彼此分離,對雙方都是難於接受的不幸。
愛情的特徵表現為:
①對等性。雙方以互愛為前提,情投意合,互相給予。
②專一性和排他性。愛情是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的愛慕關系,不允許第三者介入,因而是排他的。
③持久性。愛情是持久的感情生活,要求雙方忠貞不渝,經得起人生道路上種種磨難的考驗。
對待愛情的態度,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
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應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①事業高於愛情。沒有事業的愛情是空虛的。事業和愛情並不矛盾,處理得當可以相得益彰。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最崇高、最重要的是事業。因此,必須堅持事業高於愛情,自覺做到愛情服從事業,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也會促進愛情。
②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男女雙方在從戀愛到結婚組成家庭的過程中,要通過合乎道德的方式求得相互了解,必須尊重對方自願選擇的權利,任何強迫、威脅、欺騙的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③堅貞專一。這是愛情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戀愛雙方要互相忠誠,互相信守,不可見異思遷。
④負責與自重。戀愛過程中,應該用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表達互相愛慕的感情,理智地駕馭自己的行為。戀愛期間,雙方都應保持貞操,自尊自重,也應互相尊重對方。
2、性道德標准
雙方自願原則。自願是以不違反社會公德為前提。
無傷原則。不傷自己,不傷對方,不傷後代,不造成精神污染。
愛的原則。軀體感受與心理感受有機融合。
婚姻締約原則。聖經上有句名言「性交只有在結婚的床上才是合乎道德的」。
科學計劃生育原則。
性禁忌原則。某些遺傳病及家庭倫理道德都有性禁忌要求。
制約性道德的手段除法律手段之外,最主要的是依靠傳統美德教育,包括:羞恥感,義務感,責任感,良心感,公德感及貞潔感。
道德約束下的性與愛,追求人類高層次需求的性與愛,才會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迷人的畫,一首醉人的歌,一杯甘美的瓊漿,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美好時光。
人類調整兩性性行為的社會規范的總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需要用這種規范來約束人們的性行為。
作為一種道德現象,性道德不僅表現為一定的觀念、情感、思想,而且體現在具體行為和各種活動之中。
因此,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內容概括為:一個核心——性道德規范,三個性道德范疇——愛情觀、貞操觀和生育觀,三種性道德關系——婚前性關系、夫妻性關系和婚外性關系,一個外部條件——性環境道德。
3、貞操觀
指男女雙方對愛情堅貞不渝的節操。是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歷史性產物,也是對男女雙方共同要求的一種美德。現代貞操觀不反對愛人死後再娶或再嫁,不認為這是對以前愛情的不忠,恰恰相反,應該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
貞操觀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婚姻的締結必須以愛情為基礎,確認彼此具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志趣,具有共同生活的人格特徵;確認婚後能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能給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快和生活上的美滿。婚姻雙方自覺維護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婚姻便是貞潔和合乎道德的。
如果缺乏愛情基礎,而僅僅是基於金錢、地位、美貌而結合,則是不貞潔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才有肉體接近的權力。
②貞操是雙方對等的,並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現代貞操觀結束了古代對女性的片面約束,成為對男女雙方的共同要求,彼此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對待兩性關系,珍視和保持各自的貞潔,提倡兩性關系的嚴肅性和對愛情的忠貞不二。
婚後不見異思遷,共同承擔家庭責任,是互尊互愛,互諒互讓,互相體貼,保持婚姻美滿的基礎。貞操觀對維護家庭的幸福、培育子女、凈化社會風氣、保持社會安定,建設健康文明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生育觀
指對於人類生殖和養育問題的總的觀念。
生育觀,一方面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另一方面又表明了人類自身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對於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代中國生育觀要求把生育的權利與義務統一起來,把生育的意願同對社會、後代的責任統一起來。
具體包括:
①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樹立「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念,要求生育者以社會的利益和要求作為生育動機,避免把生育單純當做實現個人或家庭目的的手段。「生育為公」的道德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口再生產,從形式上看,生育活動是在每個家庭內部進行;從內容上說,所生育的子女絕不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個人的生育應從國家的需要出發,要服從國家利益。
「生育為公」的道德觀是通過生育目的、生育動機和生育的結果反映出來的。
②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是生育道德的行為規范。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使人口的發展同物質資料的生產相適應。計劃生育是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控制生育的時間和密度,以達到有計劃地生育子女。
具體內容包括:提倡和鼓勵晚婚和節育;要求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子女。優生優育是採取人為措施,使出生的兒童具有優良的遺傳素質,同時進行科學養育,以提高人口質量。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的道德規范對夫妻的性生活提出了相應要求:
首先,要求人們接受避孕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其次,為了達到優生優育的目的,需要夫妻間性生活文明、科學與和諧。
③堅持晚婚晚育,是中國當代生育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醫學研究表明,青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一般在23~25歲之間。如果過早結婚和生育,由於生理發育尚未成熟,不僅影響個人的身體發育和健康,同時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農村早婚早育、「早生兒子早得福」是生育為己的封建道德觀念。要從科學道理上認清,早婚早育不僅有害於身體發育和健康,不利於後代的優生優育,而且還會導致人口增長過快,影響國家現代化進程,這是當代中國生育道德所不允許的。
(8)性的歷史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特點
多樣性
不同社會文化、民族和地域的不同,道德評價可能相差甚遠。為此,性道德更表現出他的多樣性。
人類歷史上的性文化分為三大類:反性慾文化、親性慾文化和中間性文化。反性慾文化將性行為看作是罪惡,親性慾文化放縱性行為,對風流事加以鼓勵,中間性文化是選擇地制止不良性行為。
一致性
人類的大多數群體,是把人的性行為限制在婚姻范圍之內,這一點在全人類具有共同性。顯然,這不但有利於種族延續,而且有利於財產的繼承。
繼承性
人類在進化的進程中,總是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風格一代代保留下來,性的道德繼承就是這一性質的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人類自身發展的利益為參照系,決定保留和剔除哪些習俗行為。
雙重性
理想期待與現實行為的脫節:理想化的性行為的控制和期待,提出有利於社會和人群的性行為標准,告訴人們怎麼做。而在現實中,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總是那麼進行,人們有自己的參照系,參照點是怎樣方便自己。
男女性道德評判不一致,不管是在舊時代文化還是主流文化,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存在。
9. 我國性祝的歷史有哪些
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祝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裔。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相關書籍《祝姓淵源》等所載,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子孫以地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祝融之後有以官職命姓者。遠古時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領。
3、以官職為姓。據《姓譜》、《路史》所載,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孫以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北魏叱盧(吐缶)氏之後有祝姓;清朝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等之後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為圖騰的麻打息氏族漢姓為祝;今滿、瑤、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並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盪,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
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佔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家族名人:
祝英台:東晉會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游學三年。後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台已許配他人,遂鬱悒而終。次年,英台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冢。
祝世祿:江西省德興人,明代學者。萬曆進士,官至尚寶司卿。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環碧齋小言》、《環碧齋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