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分別有哪些著名美食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我們的中國,可是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的,在這歷史的留傳下,我們也會有著許許多多的美食流傳下來,因為朝代的不同,人們喜歡的食物也會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北宋時期的東坡肉。其主要做法就是運用我們自己家的做的辣椒,西紅柿豆芽之類的來,還有魚來做成的,起做法也是獨特的,因為基本上出了我們這里,我們就不會再有什麼機會吃到真正真正的酸湯魚了,在還有就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北京烤鴨”,“揚州炒飯”,“湖南臭豆腐”,還有一些少數名族的各各樣的蝦,牛肉,考羊,其實這些出名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代,經歷了多少的故事,太會形成的這樣的一道美味佳餚,哄我們使用,這也的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美味的食物做法,流傳下來,好好,謝謝大家的觀看。
❷ 中國各個朝代都有哪些飲食文化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風味多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四季有別
❸ 有哪些食物或者菜譜歷史淵源比較悠久
1、冰糖葫蘆的由來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簽子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那是南宋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生了怪病,她突然變得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葯品,都不見效。眼見貴妃一日日病重起來,皇帝無奈,只好張榜招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他在為貴妃診脈後說:「只要將『棠球子'(即山楂)與紅糖煎熬,每飯前吃5~10枚,半月後病准會好。」貴妃按此方服用後,果然如期病癒了。於是龍顏大悅,命如法炮製。
後來,這酸脆香甜的山楂傳到民間,就成了冰糖葫蘆。
2、年糕的由來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沒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
3、巧克力的由來
最早出現的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地區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種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後來大約在16世紀,西班牙人讓巧克力「甜」起來,他們將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飲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別出心裁,在上述飲料中再摻入一些牛奶,這才完成了現代巧克力創制的全過程。不久之後,又有人想到,將液體巧克力加以脫水濃縮成一塊塊便於攜帶和保存的巧克力糖。
4、北京烤鴨的由來
烤鴨的祖先是西方的烤鵝。烤鵝技術被兩次傳入中國,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時候,蒙古帝國佔領了很大的地盤,從中國的東部,到地中海地區,都是他的地盤。所以西方人如馬可波羅可以到中國來。他們帶來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括大炮,也包括烤鵝。在元大都就有了烤鴨店。為什麼從烤鵝變成烤鴨?這是因為鴨子是中國的特產。在清朝末年,烤鴨的方法改變了,從燜爐改為掛爐,而且吃法也帶有明顯的山東的特色,實際上烤鴨店就是山東榮城人開辦的。其特點是用餅、大蔥或黃瓜、醬和鴨子一起吃。餅卷大蔥黃瓜和醬,是山東最常吃的東西。而且這時候,烤鴨的鴨子也從一般鴨子變成填鴨。填鴨的方法也來自歐洲烤鵝的方法。
5、糖炒栗子的由來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帶別具地方風味的著名食品,也是具有悠久傳統的美味。
南宋時,陸游在《老學庵笑記》中曾記述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他說:「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開封)李和炒菜,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接著寫道:「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據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專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時家破業敝,他的兒子帶著炒栗的絕技流落燕山。他用獻給故國使者的栗子,表達自己對統一祖國的熱望。
6、臭豆腐的由來
臭豆腐很有名氣,究其來歷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落第,又無盤纏返鄉。王家原以做豆腐飠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藝,於是留京以磨豆腐謀生。一日,遇到豆腐滯銷,積存不少,王生怕豆腐變壞,血本無歸,便將豆腐切成小塊,配以鹽香料,置於壇中,並封其口,以為這樣便可造出腐乳來。誰知過了一些日子壇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臭氣熏天。王生試嘗之,其味鮮美。遂將此臭豆腐試銷,竟也獲得顧客好評,臭豆腐從此流傳開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
7、豆腐的由來
1959年到1960年間,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曾發掘了兩座漢墓。一號漢墓中,有大面積的畫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這是一幅把豆類進行加工、製成副食品的生產圖像。考古專家認為,此刻畫可以證明,中國豆腐的製作不會晚於東漢末期。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據傳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
8、火鍋的由來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大詩人白居易喜歡邀友至家吟詩賦詞,他的那首「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中的「紅泥小火爐」,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種陶制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來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9、涮羊肉的由來
史書記載,涮羊肉最早始於我國東北和蒙古少數民族地區,原稱「涮鍋」。據說,涮羊肉的起源之一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燉羊肉了。廚師急忙殺羊剝皮,剔骨割肉。這時,探馬報道:「敵軍鋪天蓋地而來,離此不遠了。」兵貴神速,眼看清燉羊肉吃不上了,聰明的廚師想出一個辦法,他在羊肉上揀了一個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飯勺草草地攪一下,便急急忙忙撈在碗里,加了點鹽,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飢不擇食,飽餐了一頓,感到這肉片格外鮮嫩。待忽必烈勝利返朝後,重賞了廚師,問清了這種羊肉片的烹調技術,御賜菜名為「涮羊肉」。
10、「比薩餅」的由來
「Pizza」,即比薩餅是義大利的著名食品。凡到過義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嘗一下比薩餅。剛從紅通通的爐膛里烤出的比薩餅,色鮮、味濃、外焦里嫩、香氣誘人。關於比薩餅的來歷,人們一般認為它於公元1600年誕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裡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東西吃而發愁。鄰居們得知後,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乳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面團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面,再把水牛乳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噴噴的比薩餅。如今比薩餅為世人所喜愛,並走進了中國。
11、春卷的由來
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12、月餅的由來
據說,月餅在唐代就曾出現,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節祭拜月亮時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後由全家分食。由於月餅象徵團圓,有些地方稱為「團圓餅」。《燕京歲時記?月餅》載:「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蘇東坡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的《淞南采府》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已和現在的月餅頗為相近。
13、過橋米線的由來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於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的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日備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冷盤,身體日見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忖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許時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快,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人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從楊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雲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14、餃子的由來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除這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它是從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時,一隻餃子和四隻餛飩一起被放在一個木碗中。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地區。
15、元宵的由來
元宵,南方人又叫「湯圓」、「水圓」、「湯團」等。宋人陳元靚寫的《歲時廣記》稱它為「元子」;《乾淳歲時記》稱它為「乳糖元子」;《大明一統賦》稱它為「糖元」;《武林舊事》稱它為「團子」。各地製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徵,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元宵最初起源於宋朝,那時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因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氏滅亡的意思。
❹ 中國古代有名的美食有哪些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美食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國,關於飲食菜餚的流派也有著八大菜系,由此也可以看出來美食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而且關於美食的種類繁多,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地方風味非常的鮮明。在古代的時候也有著許多非常有名的美食,流傳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紅燒獅子頭紅燒獅子頭也是古代非常著名的美食之一,它也被稱之為四喜丸子。這道美食色香味俱全,肥瘦相間的豬肉色澤飽滿,再加上綠葉的襯托,讓這道菜的美觀程度也十分高。在色彩上能給人們的視覺很強的沖擊力,除此之外味道也是絕佳。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紅紅燒獅子頭做法類似的菜品。因此這道菜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能夠被保留到現今,正是因為它的美味。
❺ 美食有什麼歷史
中國菜的源頭-家常菜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製作食用的菜餚。「一方水土養活專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屬位置、物產、生活習慣和飲食愛好的不同,形成了東南西北中各自風味的不同基礎,經過發展,經過提升,蔚成了中菜的菜系。
家常菜,是中菜的源頭,也是地方風味菜系的組成基礎。找尋中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開始。湘菜名廚黃清標師傅給我們敲響頭鑼為「論盡家常菜系列」掀開序幕。辣椒,驅風去濕湖南菜,偏重酸辣。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發展。湖南多山,氣候溫暖潮濕,自古就有「卑濕之地」的稱謂。所以人們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熱開胃,去濕驅風。重辣,成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別顯出這種風格。這是黃師傅開出來的菜單:麻辣子雞、金鉤魷魚、豆豉辣椒、酸辣絞絲湯、干貝芥菜膽。豆豉辣椒蒸魚,單尾是湘式銀絲卷。六款家常菜,幾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風味搜羅齊備。
❻ 中國傳統食物有哪些
1、鹵煮火燒
北京傳統特色小吃,鹵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血豆腐、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北京人的喜愛。
2、春卷
又稱春盤、薄餅。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
3、粢飯糕
是一種流行於江南一帶(江,浙,滬)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油炸類糕點,因其做法也可稱為油氽粢飯糕,南方其他地區稱之為炸糍粑。粢飯糕外層呈金黃色,內層為雪白的軟糯糍飯,咬起來噴香鬆脆,吃在口裡,且脆、且咸、且鮮。
4、胡椒餅
鮮香的蔥花,細斬細切的火腿肉,調成咸中帶甜的味道,再摻上一定量的胡椒粉和香聒。外皮除了像一般水煎包的「發面」之外,還要另外加進點「油酥」,以使餅面不過份酥脆,又不會老硬難咬。
5、肉夾饃
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熱乾麵與河南燴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面同稱為中國四大名面。熱乾麵的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
6、烤魷魚
將整條魷魚或將兩側切成絲,一般都是手掌大的小魷魚,放在烤具上,加入辣椒等配料,進行燒烤,將烤好的魷魚穿成串,一般一串只有一條魷魚。由於它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吃,這樣就可以達到一邊逛街一邊品嘗美味的目的,所以很受逛街人士的喜歡。
7、冰糖葫蘆
又叫糖葫蘆,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8、蔥油餅
北方地區特色小吃的一種,屬閩菜或魯菜菜系。口味香咸,主要用料為麵粉和蔥花,是街頭、夜市的常見食品。
9、胡辣湯
又名糊辣湯,湯料由多種天然中草葯按比例配製而成,再加入胡椒和辣椒,其特點是湯味濃郁、湯色靚麗、湯汁粘稠,香辣可口,適合搭配油條、包子等其它早點,絕配為蔥油餅。
❼ 舌尖上的中國歷史版:歷朝歷代的古人都能吃到哪些食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前往刺殺秦始皇告別時在易水邊所吟唱的詩句。此行雖然失敗,但是反映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捨身為友。這種深厚的情誼,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又不能盲目的去模仿,學習他精神的同時也要珍惜生命的。不過,正義的行為,有時無可避免犧牲生命。如果是這樣,只有殺身成仁在所不惜……
❽ 美食歷史悠久,最古老的中華傳統美食有哪些
中國的美食實在是太多了,但真正的傳統美食永遠深藏在街巷裡,只有經歷了市井煙火的浸潤,那些食材才能展現出不一樣的魅力。今天我就分享中國傳統十大美食:
一、徽蘭庭牛肉湯,說起徽蘭庭牛肉湯,江南人心裡一定有一份「故鄉情結」。徽蘭庭牛肉湯由清代宮廷御廚張政改良而成,採用有機散養的黃牛肉為主料,搭配幾十種養生食材熬制四至六個小時而成。一百多年來,徽蘭庭牛肉湯這一「人間美味」得以流傳至今,享譽海內外。
九、寧夏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國西北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
十、西安羊肉泡饃,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食,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❾ 宋朝食物有哪些
宋朝:創造美食的朝代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的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由於市民階級的發展壯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發面都突飛猛進長足的發展,小市民發展了富裕了那就自然追求精品生活了,這里只說說宋朝的美食,只要你打開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看看「州橋夜市」、「飲食果子」等章節你就會被眼前的各種特色小吃美食菜單看得眼花繚亂不覺得口水暗流,你會為宋朝有那麼多的美食而嘆服欽佩。下面我就說說幾種我所知道的在宋朝發明製作出來的美食……
火腿
火腿發明於宋朝,最早出現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蘇東坡在他寫的《格物粗談·飲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於谷內,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
另,據傳北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回家鄉後,回京時帶回了幾塊老家浙江義烏的鹹肉,給宋高宗趙構品嘗,趙構切開見到肉色鮮紅如火,嘗後味道鮮美,大喜便給它賜名為「火腿」。火腿的製作需要多個工藝流程,火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蛋白質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還是強身的補品。至今中國浙江地區的金華火腿不僅暢銷國內,而切遠銷歐美。它依然散發著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誘人魅力……
火鍋
中國歷史上真正有記載的火鍋出現在宋代。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記到,「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
由此可見這種吃法不再是燉和煮而是「涮」。林洪還根據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景。為這種吃法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撥霞供」。後來「撥霞供」的吃法傳開,人們爭先效仿。不久人們已用各種肉類和蔬菜等,都用此種方法涮食。宋代的火鍋和現代的火鍋在造型與結構上毫無二致,不禁使人不得不欽佩嘆服
東坡肉
蘇東坡可謂一位美食大家,他有關美食的詩歌及文章極多,現在以「東坡」命名的名菜就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酥、東坡玉摻、東坡芽膾、東坡豆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東坡肉,東坡肉是蘇東坡在黃州親手創制出來的,他被貶黃州後生活拮據,見當地豬肉價便宜而很少有人買,於是便親自烹調豬肉,創制出名譽千古的「東坡肉」來。有詩《豬肉頌》為證:「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肉」味美香醇,膾灸人口,肥而不膩。人們爭相模仿這種做法,「東坡肉」的美名自然傳開,還有人以「東坡肉」命名開店。至今都是中國很多地區的一道名菜。另,傳說東坡肉發明於蘇東坡整治杭州西湖之時。
「慢著火,少著水」是製作東坡肉的主旨,他的另一首《雨後行菜》:「誰能視火候,小灶當自理。」說明火候的關鍵。慢火煮使湯質稠濃肉爛而味美香氣撲鼻,誘人食慾大開。經研究發現,豬肉經過慢火煮1—2小時,飽和脂肪酸銳減30%—50%,而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則成倍增加,由此可見,「東坡肉」不僅不肥膩降人,而且有利於人。真乃合乎養生之道的美味佳品
豆芽菜
豆芽作為蔬菜食用始於宋朝,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中,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復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這里不僅明確記載了豆芽菜的製作方法還有食用方法,「卷以麻餅」正是北京的薄餅卷豆芽這吃法的鼻祖。宋人蘇頌《圖經本草》:「綠豆,生白芽為蔬中佳品。」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屢次提到豆芽菜,如:「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南宋詩人方岳還寫有一首名為《豆苗》的詩,對發豆芽的過程記述得詳細具體。據宋朝的書籍記載,宋代就最起碼有五種豆芽,黃豆芽、綠豆芽、豌豆芽、芽蠶豆、赤豆芽。
豆芽菜物美價廉,雅俗共愛。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奢華的宴席,也可是平民的家常之菜。豆芽菜的營養價值極高,近來西方的研究發現豆芽菜可以抗疲勞、抑癌、治癲癇,西方營養學家認為豆芽菜不僅有極高的營養還有極高的治病價值,他們一致認為豆芽菜是理想得近乎完美的食品。沒想到千百年前中國祖先發明的豆芽菜竟是如此的神奇了不起
爆米花
爆米花也是發明於宋代,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來臨之際宋人用爆米花來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們則以此卜問自己的終身大事。宋人把飲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爆米花鬆脆易消化,可作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發明更折射出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義,就是開創了一種食物的加工方式澎化食品。說明中國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僅僅是食品簡單的加熱作熟,而是通過的物理的高溫高壓作用原理來改變食物的狀態口感,這種加工方式就是現代新興的澎化食品。這種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變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說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現代各種五花八門澎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宋朝發明創造的小吃很多很多如「角子」(餃子)、「索餅」(面條)、「焦鹼水錐」(炸元宵)、「浮團子」(湯圓)等等,連調味品醬油也是發明於宋代。據傳還有「油條」、「蛋炒飯」等,宋朝真是美食的天堂。
❿ 食品古代有哪些
中國傳統飲食的考究、烹飪技術的高超,為世人所贊譽。飲食文化也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種傳統文化。不過,古今在飲食的構成、烹調方法和飲食習俗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遠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們就開始從事種植業生產,並由此發展成為農業。由於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的果實可以充飢,所以糧食成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因此,以生產糧食為主的農業也被稱為主業、正業、本業。農業生產的糧食,也相應地被稱為主食。由於主食直接關繫到人們的生存,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安定,於是,「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重本抑末(商)」「無農不穩」,也就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至於蔬菜種植、果樹栽培、家畜飼養等生產,主要是用以彌補糧食的不足,屬於輔助性生產,故稱副業。其產品也就隨之稱為副食。
古人將糧食統稱為「五穀」或「六穀」。歷史上對「五穀」所指的糧食說法不一,通常是指黍、被、麥、菽、麻。若稱「六穀」,則再加稻。黍,即今北方地區稱作的黍子,又叫黃米。稷,即今北方地區種植的穀子,俗稱小米。因其耐寒、耐早,故早在先秦時期就成為北方地區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古人以社稷代表國家,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白虎通義•社稷》)可見,古人對稷有特殊的情感。麥,有大、小麥之分。小麥即稱麥,大麥,古時稱麰,亦寫作牟。菽,為豆類作物的總稱,亦單指大豆。麻,即麻籽。古時又稱為苴或麻,因其可以充飢,故列入五穀。
在古代的文獻中,還常見一些糧食作物的名稱。其中的粟,即黍或稷的籽粒,亦泛指糧食;粱,是稷的一種優良品種,尤以黃粱為上品。因其性溫,北方人喜用其填充枕頭,以利睡眠,遂有了「黃粱美夢」的典故;禾,最初泛指糧食作物,自唐代始,又專指水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加工糧食的工具是石磨盤、石磨棒,加工的方式主要是碾壓。加工出來的糧食,只能是籽粒或顆粒狀。後逐漸發展為石磨,加工的方式也變為碾磨。加工出來的糧食就呈細粉狀。糧食加工工具和方式的改變,對食品的製作必然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古代的食品加工製作也從原始到精細,品種逐漸增多。古人製作和加工主食的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有煮、蒸、烤、炸等。
糗,是古代最原始,也是常用的一種食品加工方法。即將米、麥、豆等穀物,放在火上焙熟,稱為糗糧。或將焙熟的穀物碾成粉狀,亦稱糗。由於這種加工的糧食便於貯存和攜帶,所以多作為出門遠行或軍隊出征時攜帶的口糧。且因其己經不含水分,故稱干糧。此外,還有一種餌,是將稻米煮熟後,搗爛製成餅狀的食品。
古代的餅,最初是泛指各種糧食搗成粉狀後,加水和成面團製成的餅狀食品。「餅,面瓷也。」(《說文解字}))餅有多種製作的方法,如蒸餅、湯餅等。蒸餅,即用甑(一種平底帶孔的蒸具,後演變為蒸屜)蒸熟的面餅。最初是不發酵的死面餅,大約在漢代又有發酵的蒸餅,稱為「面起餅」。古人將發酵技術運用於食品製作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食品的種類。諸如後代出現的饅頭、包子等食品,就是藉助於發酵技術。
湯餅,則是放入沸水中煮熟的餅狀食品,這也是今天面條、面片的雛形。
在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述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餅的製作方法。其中有白餅、燒餅、髓餅、雞鴨子餅等。用火烤、烙而成的餅,稱為燒餅,也稱爐餅。因餅上常撒上胡麻(西北地區種植的一種油料作物,籽粒亦可食用),故又稱胡餅或麻餅。「胡餅……亦言以胡麻著上也。」(《釋名•釋飲食》)關於這種食品的由來,有學者認為是由西域傳入。燒餅在宋代已成為一種主要的食品。北宋都城開封(今屬河南)內就有許多燒餅鋪,一些大的燒餅鋪有多達數十座燒餅爐。每座爐都有一班人,分別完成合面、擀劑、壓花、烙烤等道工序。可見當時這種食品已深受市民的喜愛,銷量很大。
至於《水滸傳》中提到的「炊餅」,並非今天的煎餅。有學者認為,這種餅還應是蒸餅,只因避宋真宗趙禎的名諱而改稱炊餅。
饊子,是古代一種油炸的食品。用糯米粉或麵粉和面,加入少許鹽,再搓成細條狀,盤繞成環狀,放入油中煎炸而成。蘇軾《寒具》詩:「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因其形狀似細環,而俗稱細環餅。饊子最初因其便於存放和食用,曾作為寒食節的食品,故又稱寒具。寒食節並入清明節後,饊子又因其味美,香脆而繼續流傳,成為民眾喜愛的一種小吃食品。
餛飩,最初也屬於餅的一種,「餛飩,餅也。」(《廣雅》)。不過,古今餛飩在形狀上有很大的差異。「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北戶錄》注引顏之推語)即餛飩形如半月狀,這絕非是今天餛飩的形狀。由於餛飩是在面片中包餡,味道鮮美、爽口,所以流傳很廣,成為中國的一種傳統食品。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有許多食品,其中也不乏源自於境外者。正是這些食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生存的需要,也改善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進而成為中國的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