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如何記

歷史如何記

發布時間:2021-02-05 23:51:36

㈠ 歷史怎麼巧記

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是第一步,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但是有記憶歷史知識是有技巧的,用後可以既記得准、又記得狠。筆者總結了十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則能做到舉一反三,星火燎原。

一、 等差數列記憶法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共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二、數字表示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如: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可概括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國每戶人家、每個地方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三利指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 《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四、諧音趣味記憶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如:我們記憶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可用諧音:一路發發;記憶克利期提尼這個名字,可設想克里是你姨,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五、關鍵字詞法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如:我們記憶必修I《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背景;②發展③滅亡。①背景:經濟(工商業發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國、海洋)②發展:三次改革(奠基:梭倫,確立:克利期提尼,繁榮:伯利克里③滅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經濟發展。

六、概括記憶法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如:將必修I《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可概括為:①前提:光榮革命,②確立:《權利法案》;③發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樣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知識就容易掌握了。

七、圖表記憶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它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可以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如:記憶

八、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元或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要記憶新課程必修I第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然後回憶秦朝是如何首創?漢至元是如何加強?明清如何強化?這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瞭然了。

九、比較記憶法。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我們將甲午中日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比較——同:蓄謀已久、為擺脫國內危機、製造大屠殺等;異:結果不同、抗戰的規模不同、抗戰的方式不同——然後記憶,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十、網路記憶法。這種方法適宜記憶一個或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或這些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路為:

1.時間范圍:1840-1949。

2.一個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4.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5.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

6.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思考:每個政權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哪幾個小時期)。

總之,學生要提高識記效果首先要「五到」(耳、手、口、眼、心),「五到」是前提和基礎,學生所獲得的有效信息,很大一部分來自課堂。其次,歷史事件的時間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相似、相連和相關的聯系,並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聯系,去理解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就可以避免死記硬背,提高學習效率。

㈡ 背歷史時 時間怎樣巧記

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是第一步,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但是有記憶歷史知識是有技巧的,用後可以既記得准、又記得狠。
筆者總結了十種方法,如果學會用活,則能做到舉一反三,星火燎原。

一、 等差數列記憶法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
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共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二、數字表示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可概括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國每戶人家、每個地方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三利指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 《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四、諧音趣味記憶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我們記憶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可用諧音:一路發發;記憶克利期提尼這個名字,可設想克里是你姨,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五、關鍵字詞法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記憶必修I《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背景;②發展③滅亡。①背景:經濟(工商業發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國、海洋)②發展:三次改革(奠基:梭倫,確立:克利期提尼,繁榮:伯利克里③滅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經濟發展。
六、概括記憶法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將必修I《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可概括為:①前提:光榮革命,②確立:《權利法案》;③發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樣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知識就容易掌握了。
七、圖表記憶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它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可以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
八、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元或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
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比如,要記憶新課程必修I第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然後回憶秦朝是如何首創?漢至元是如何加強?明清如何強化?這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瞭然了。九、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我們將甲午中日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比較——同:蓄謀已久、為擺脫國內危機、製造大屠殺等;異:結果不同、抗戰的規模不同、抗戰的方式不同——然後記憶,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十、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一個或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或這些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路為:1.時間范圍:1840-1949。2.一個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4.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5.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6.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思考:每個政權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哪幾個小時期)。

總之,學生要提高識記效果首先要「五到」(耳、手、口、眼、心),「五到」是前提和基礎,學生所獲得的有效信息,很大一部分來自課堂。其次,歷史事件的時間不是單純、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相似、相連和相關的聯系,並能靈活地運用這些聯系,去理解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就可以避免死記硬背,提高學習效率。

㈢ 歷史怎樣記才能記得住

培養興趣,用心體會,可以去背誦,溫故而知新,這是我去總結的。

㈣ 如何記歷史

你好,請問你是有記住歷史(背誦)?還是要記載歷史?
記載歷史方式有三種:
1、按時間順序記載歷史;
2、按人物記載歷史;
3、按地獄記載歷史;
背誦歷史的方式(中國歷史):
按歷史時間背誦;熟記朝代、紀年。

㈤ 歷史要怎麼記 有方法么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㈥ 歷史年代怎麼記憶

一、 等差數列記憶法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
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共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這四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二、數字表示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可概括為一奠,二每,三利。一奠: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每指把全國每戶人家、每個地方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三利指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
三、提取字眼法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 《南京條約》內容可記作「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
四、諧音趣味記憶法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我們記憶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可用諧音:一路發發;記憶克利期提尼這個名字,可設想克里是你姨,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五、關鍵字詞法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記憶必修I《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可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背景;②發展③滅亡。①背景:經濟(工商業發展);政治(氏族制度瓦解);地理(小國、海洋)②發展:三次改革(奠基:梭倫,確立:克利期提尼,繁榮:伯利克里③滅亡:雅典民主的局限;政治經濟發展。
六、概括記憶法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將必修I《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可概括為:①前提:光榮革命,②確立:《權利法案》;③發展: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樣學生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知識就容易掌握了。
七、圖表記憶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它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可以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
八、歸類記憶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單元或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
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比如,要記憶新課程必修I第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然後回憶秦朝是如何首創?漢至元是如何加強?明清如何強化?這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一目瞭然了。九、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像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如我們將甲午中日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比較——同:蓄謀已久、為擺脫國內危機、製造大屠殺等;異:結果不同、抗戰的規模不同、抗戰的方式不同——然後記憶,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舉兩得。
十、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一個或一些復雜的歷史事件,靠機械識記的方法去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或這些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里的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路為:1.時間范圍:1840-1949。2.一個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4.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5.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6.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思考:每個政權統治時期可以分為哪幾個小時期)。

㈦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年代

一、十八個朝代復。夏商周秦漢制,三國晉十六, 南北朝隋唐,五代加十國,宋元明清畢。
二、十八個時間節點。
公元前四個:前1046年、前771年、前221年、前207年;
公元800年前七個:25年、220年、280年、317年、420年、581年、618年;
公元800年後七個:907年、960年、1206年、1279年、1368年、1644年、1911年。
三、10個朝代有劃分。

4朝分兩段: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漢–西漢、東漢;晉–西晉、東晉;宋–北宋、南宋。

三國分成魏蜀吳。

十六國:秦(前、後、西)、漢(成)、趙(前、後)、燕(前、後、南、北)、涼(前、後、南、北、西)、夏。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北、西、東)、北齊、北周。

五代:後(梁、唐、晉、漢、周)

十國:蜀(前、後)、南(唐、漢、平)、北漢、楊吳、馬楚、吳越、閩國


摘自--個人圖書館作者黑扭

㈧ 歷史怎樣記時間

古人將一夜劃分為五更,每更等於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晚上7時稱為定更,又稱起更;9時稱為二更;11時稱為三更,俗語「三更半夜」或說「子夜」指的就是這個時辰;次日凌晨1時稱為四更;3時稱為五更;5時稱為亮更,也就是天亮的意思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i(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系見附表。
天色紀時 地支紀時 現化紀時
夜半 子 23-1點
雞鳴 丑 1-3點
平旦 寅 3-5點
日出 卯 5-7點
食時 辰 7-9點
隅中 巳 9-11點
日中 午 11-13點
日?i 未 13-15點
晡時 申 15-17點
日入 酉 17-19點
黃昏 戌 19-21點
人定 亥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
夜間時辰: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
五 更:一更 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五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五夜:甲夜 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現代時間:19-21點 21-23點23-1點 1-3點3-5點

㈨ 怎樣記住歷史朝代

背朝代歌啊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或者結合人物、事跡、時間來理順朝代關系。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