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和長沙相比,你覺得哪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更加深厚呢
長沙,長沙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其實是與成都非常相似的。都是在本省之內一直獨秀的存在。長沙市的地理環境極高。所以,長沙市自古至今的發展都還是不錯的。曾經,這里是強大楚國的囊中之物。但時過境遷,楚人終究是抵不過秦兵的長矛之下。但回望歷史,作為我國中原地區的重要城市,長沙市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比較不錯的。尤其是在近代,更是展現自己強大的發展潛力。你覺得如果與成都市相比較的話,這兩座城市當中,你覺得哪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更加深厚呢?
B. 武漢比長沙好在哪裡
在武漢讀的大學,在長沙的公司工作,總體來說武漢不是什麼都比長沙,比如說消費水平和消費理念,武漢人都是錢存起來買房,武漢房價那高,大家都是房奴,而長沙的房價就遠遠低於武漢,均價比武漢低1000多,長沙人喜歡玩,喜歡夜生活,不會把錢花很多在房子上,長沙的夜生活很出名,有酒吧一條街,就我個人覺得,長沙有一點比上武漢,那就是公交車,這讓我很郁悶,武漢走到哪公交都有空調,極個別是沒有的,但是在長沙,就我看到的,有一大半是沒有空調的,而且車上的扶手還映有武漢公交的字樣。再一點就是武漢處於中原地帶,可能氣候、自然環境要比長沙好點吧。
C. 長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有哪些有名的歷史古跡
第一是蔡鍔墓。蔡鍔是中華民國名將,他的墓地位於長沙市嶽麓山風景區。第二是嶽麓書院。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第三是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及保存完好的女屍。第四是天心閣古城牆。位於長沙市城南路和天心路交匯處西北,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風格的古建築。第五是曾國藩墓。位於長沙市嶽麓區伏龍山上,現保存完好。
D. 長沙與武漢哪個發達
在經濟方面,長沙的經濟水平完全和武漢沒有可比性,長沙的經濟水平在全國雖然不算低的,長沙和武漢都是全國新一線城市之一,但是武漢的經濟水平卻比長沙的經濟水平高很多,武漢現在可以說是現在中部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城市,長沙的經濟水平在全國范圍是比較一般的。
在歷史方面,武漢的擁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沙雖然也是一個擁有豐富的歷史,但是長沙的歷史肯定是沒有武漢豐富的。現在的武漢由原先的漢口、武昌、漢陽組成。歷史上無數的名人到武漢,看看與黃鶴樓有關詩歌就知道了。
旅遊,武漢的旅遊眾所周知是比較弱的,而長沙的旅遊資源豐富,比武漢要強很多。武漢的旅遊景點只有黃鶴樓、木蘭草原、長江大橋等等。而長沙有嶽麓山、橘子洲、花明樓、長沙世界之窗等等著名景區。
(4)武漢和長沙哪個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之一,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E. 武漢長沙重慶哪個更靠南方
長沙更靠南方。
從下圖中能很容易看出長沙、重慶幾乎處於同一平行線,明顯比武漢更靠南方,但重慶偏西部,所以三個城市中更靠南方的是長沙。
1、長沙
長沙,簡稱長,湖南省省會,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之一,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是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30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909.86平方公里。
長沙市轄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6個區,長沙縣、寧鄉縣2個縣,代管瀏陽市1個縣級市。
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於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徵。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重慶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溫泉之都、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中心,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重慶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宋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3、武漢
武漢,簡稱「漢」,中國湖北省省會 ,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內陸地區最繁華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中心城市。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城區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境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座大小山巒,166個湖泊座落其間,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四分之一,構成了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北郊的盤龍城遺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距今有3500年歷史。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於上海,位居亞洲前列。
武漢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
F. 求:中國歷史最久遠的15座城市
陝西:西安
北京,天津
河南:洛陽 開封
浙江:杭州
廣東:廣州,虎門
四川:成都
江蘇:南京,蘇州
江西:景德鎮
福建:福州,泉州
遼寧:沈陽
湖北:武漢:荊州
山東:濟南
山西:平遙
安徽:合肥
G. 中國哪個地方歷史最悠久
「長沙鱉」也許歷史最悠久
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長沙」作為地名,有歷史記載的版已有3000多年,權目前還無法確定究竟源於何時,但有歷史記載的時間已經是現今的省會城市中是最長久的了。《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一種「長沙鱉」,這是「長沙」地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長沙開始規模化建城,但長沙地名究竟源於何時,目前還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要比「長沙鱉」的記載還要久遠。而且長沙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也沒有遷移過,這是中國省會城市中絕無僅有的。
H. 湖南與湖北的歷史
1、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1938年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市(1933年)、衡陽市(1943年)兩省轄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初期設置長沙(1949)、株洲(1956)兩地級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2002年末,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湖南在近代發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湘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後被開辟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創立華興會,成為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湖南農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會成員發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役,包括長沙會戰、衡陽會戰和常德會戰等。
2、湖北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湖北境內長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江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5] 。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後, 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薪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薪、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薪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薪、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
靖康之亂後的南遷,湖北江漢平原三分之二來自南昌府。鄂東鄂北來自饒州南昌[6] 。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薪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後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連年戰禍,使長沙許多地方渺無人煙。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並允許「插標佔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6] 。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 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6] 。
民國 鄂軍都督府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於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
1927年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後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後建立過5個地區。
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I. 武漢和長沙誰的歷史悠久
應該是武漢。
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古代的部分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
而武漢將發現的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盤龍城遺址作為其發祥之地,盡管該遺址處於武漢北郊,並不在城區。專家學者論證該遺址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是東漢末年開始修建的「卻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