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濟南在歷史上哪裡
歷史上叫歷城,還有很多其它名稱
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郡縣制。今濟南市區地屬濟北郡,稱歷下邑。
2100多年前的漢代改稱濟南(《史記》)。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東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濟南郡置濟南國,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南歷下區、市中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濟陽以及濱州市鄒平縣等市縣。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濟南王劉辟光謀反被誅,國除為郡。西晉永嘉中,移治歷城縣(今濟南市區)。
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多處於戰亂之中。晉永嘉(307~312年)年間,濟南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歷城便成為濟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於濟南郡僑治冀州,北魏皇興元年(467年)復名齊郡。
隋朝開皇三年廢郡,改濟南郡為齊州,轄歷城等10縣,治所仍在歷城。大業初復置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齊郡為齊州,次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年)撤總管府,貞觀七年又置總督府。天寶年間先後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齊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國為15路,濟南屬京東路,為齊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禹城、章丘、長清、臨邑5縣,治所設歷城,為府治之始。被稱為「文學之國」(濟南二安)、「富饒之地」,為中國賦稅最多的地區之一。
Ⅱ 濟南市與歷史有關的地名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之南而得名。濟南古城,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在歷史上曾有過多種名稱。商周時期稱為「譚國」,公元前684年,譚國為齊國所滅。春秋時,這里已成為齊國西部重鎮。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春秋·桓公十八年》)。「濼」,指濼水,發源於趵突泉。甲骨文中就已有濼字,是濟南見於記載最早的地名,那時的濟南被稱為「濼邑」。戰國時期改稱「歷下邑」,漢代初年稱為「歷城縣」,這兩個名字皆因城南歷山而得名。《史記》記載:漢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由此,「濟南」一名作為行政區域名稱,基本為歷代所沿襲,至今已有近2200年之久。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濟南郡改稱濟南國。王莽建新朝後,曾一度改稱「濼安」。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恢復「濟南國」,劉秀皇子劉康為濟南王。公元184年,曹操被任為濟南國相。
魏晉南北朝時,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轄,時郡時國,均以「濟南」名之。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後)郡治由東平陵移至歷城,自此,今濟南市區遂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隋初,濟南改稱「齊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又改稱「齊郡」,唐時又復稱「齊州」。五代時期,濟南沿稱「齊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北宋時,齊州先後司京東路、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元初,設「濟南路」,直屬中央中書省。明初,復稱「濟南府」,下轄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由此成為山東省省會。清朝時,濟南府仍為山東省省會,自康熙年間始,濟南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工商業城市。
民國初年,撤濟南府,置「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濟南,設「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至今。
Ⅲ 濟南的歷史簡介。
歷史概況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
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
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
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
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本名秦越人),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28篇於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輔公祏;
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和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宋代中華詞壇「婉約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傑,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明代文壇前「七子」之一邊貢、後「七子」之一李攀龍;
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曆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於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型大小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3)濟南哪裡是歷史經商多地擴展閱讀:
一、文學
濟南歷史上涌現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的「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和辛棄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詞作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創造了「易安體」,同時也被稱為「婉約派」之宗。
辛棄疾被認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現其愛國熱情,被譽為「詞中之龍」。元代的張養浩,散曲造詣極高,元曲在他的時期達到頂峰。
歷代許多墨客騷人也曾造訪濟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民國的老舍等。杜甫曾詩曰:「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島上歷下亭。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已被選進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紀念館。
二、民俗
1、千佛山廟會
濟南自元代開始,就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千佛山上舉行廟會。舊時趕廟會者大多會購買一定數量的柿子,遂有「柿子節」之稱。
廟會鼎盛時段,千佛山上的各種攤位可以達到1000以上。全國各地的葯商會趁此時機在山上進行葯材交易,此被單獨成為「葯市會」。
廟會期間亦有各種雜技、馬戲、歌舞表演等。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依然興盛,舉辦時間為農歷春節期間、農歷三月初三、重陽節。以春節廟會為例,眾多市民前來上香祈福,並有各色民俗活動,敲大鼓等活動亦允許市民參與。商販亦藉此機會在上山步道兩側擺攤設點販賣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藝品為主,亦有書攤及其他特色攤位。
2、放河燈
據濟南當地的傳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為「超度亡魂」,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日晚,濟南市民以及寺廟的僧侶會製作眾多的河燈及紙船,放入護城河及大明湖水中。
北極廟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們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並在岸邊做法,後將「法船」一一燒毀,場面壯觀。這個習俗在文化大革命後徹底消失。
3、曲水流觴
從魏晉開始,濟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農歷的三月初三上巳節會舉行一種名叫「曲水流觴」的詩酒宴會。人們圍坐在溪水周圍,把置有酒杯的托盤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盤若停下,則誰離停下的酒杯近,誰就得飲酒作詩,若作詩未果則要被罰酒。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後經考證,「流杯池」即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舉行詩酒宴會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稱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習俗止於清末民初。
4、趵突泉燈會
自1980年起,濟南每逢元宵節和中秋節,會在趵突泉公園舉行燈會,從未中斷。燈會以老濟南特色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國遊客。近年來之燈會,強調環保、創新、參與,不僅逐漸使用LED燈替換原有鹵素燈,還製作如掃碼抽獎、頭像合成等供市民參與的燈組。
三、語言
濟南話屬北方官話體系,與普通話相差不大,會普通話的很容易聽懂濟南話。而由於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來濟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後出生的「新濟南人」在家庭和學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話,因而導致了濟南話使用者的逐漸減少,傳統濟南詞彙逐漸流失。
濟南話的語調相對簡單。一般在雙音節詞中首字為普通話的一聲,濟南話則為三聲,普通話的三聲濟南話為一聲(即一三對換),如末字為一聲多數情況下保持一聲,末字普通話為二聲濟南話則為四聲,四聲調基本相似。
句法方面濟南方言在比較句、反復問句和補語結構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語序和句子的主要組織方式上與普通話差異不大。因此大多數人可以聽懂濟南話,但有很多方言性片語及俚語需要額外解釋。
Ⅳ 濟南歷史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4)濟南哪裡是歷史經商多地擴展閱讀: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一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源於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的故道大約就是現在的黃河。
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並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聖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
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然而「濟南」作為地名,卻出現較晚。
西漢初年,設置濟南郡,郡治在東平陵。東平陵今屬章丘,位於今濟南以東大約二三十公里處。東平陵西側2公里,就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古城遺址。
城子崖古城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它創建於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當時應該是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時候,它是贏姓譚國的都城;商周時期,它是子姓譚國的都城。
春秋前期,齊桓公滅掉譚國,設置平陵邑。到了戰國,齊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東側,新建一座360萬平方米的東平陵城。
漢代,這座東平陵城成為濟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濟南國的都城。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做過濟南國的國相。
所以,上古時代,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今濟南以東的章丘一帶,只是到了西晉末年,才轉移到現在的濟南。論其原因,主要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
具體說,東平陵由於是漢魏時期的一座繁榮的大都市,人眾物阜,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過多,勢必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過度的開發,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而影響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問題日益突出,最終迫使人們放棄東平陵城,而將濟南郡治遷到歷城,也就是今日的濟南。
Ⅳ 濟南作為歷史名地,有哪些古建築
大明湖芙蓉街濟南王府園林濟南華陽宮古建築群老舍故居
Ⅵ 濟南的歷史
濟南名字的由來
濟南1904年開埠通商,是我國內陸城市開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濟南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歷史已遠過千年,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說2600年,一說4600年,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表明濟南歷史的久遠和文化積淀的深厚。但千百年來,濟南的名字歷經變遷更改,濟南市區的面積也日益擴大。濟南名稱變化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濟南發展的歷史。
濟南這個名字最初來源是因為它位於濟水(河流)之南,(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時指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一樣),是一個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古時所說的濟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匯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現在的濟南北部,由於年代久遠,它的河道已被現在的黃河河道所侵蝕,如今早已不復存在。
但從人文這方面講,濟南和山東歷來被奉為禮儀之邦,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濟南東面是齊國,西面是魯國,位於兩國交界之處,深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但從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齊國,時稱濼邑,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為歷下邑。西漢時,改為濟南郡,從此「濟南」這個名字見諸史冊。西漢文帝時又將濟南改郡為國。
南北朝時期及以後的隋唐時期,又將濟南改稱齊州或齊郡。但從北宋開始,又設濟南府,隨後的南宋、元、明、清各朝歷代均沒有大的改變。
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省府,大約可以追溯到清初。辛亥革命以後,北洋政府將濟南府改為濟南道,但這次改稱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1928年,張學良將軍率部在東北改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遂於1929年,將濟南道改為濟南市,現代意義上的濟南市正式形成。但轄區和現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濟南獲得解放,成為特別市,並將歷城劃入濟南市,濟南市區面積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長清、章丘劃歸濟南管理,作為濟南的兩個郊縣;90年代,商河、平陰、濟陽又先後劃入濟南市管轄,濟南所轄面積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的2002年,長清由濟南市轄縣升格為濟南的一個區,為濟南市西部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濟南自古民風朴實,物產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東臨黃海,背依中原,南連華東,北達平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隨著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戰略規劃的實施,濟南必將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濟南街名的由來
「經三緯二」、「經七緯一」、「經三緯八」……如果是第一次來濟南的話,你也許會感到好奇:「濟南人怎麼想起用經緯來命名道路呢?」「為什麼濟南的經緯路與地理坐標的經緯正好相反呢?」這就要從濟南的開埠說起了。
1904年,為發展濟南經濟,當時的清政府將濟南東起十王殿(今緯一路),西至北大槐樹(今緯十路),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北以鐵路為限(今經一路),計東西長約五里、南北約二里的區域劃作商埠,用以商貨轉輸、發展商業。同時,規劃了商埠區的經緯馬路。我們知道,遠古時代我國的紡織業即很發達,祖先把長的線稱為經線,短的為緯線。因此,依「織物」「長者為經,短者為緯」的稱說,命名東西向道路為「經」, 南北向道路為「緯」,與經路基本垂直相交。經緯路的命名,體現了當時濟南紡織業的繁榮景象。一百多年前用紡織物來命名道路,不僅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現在仍是獨具特色的。
Ⅶ 山東省濟南市的歷史發展有哪些
濟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早在春秋時期,齊國曾在這此築城。名曰濼邑。後來,齊國又改濼邑為歷下。秦代,屬濟北郡。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歷下屬濟南國,其首府設在東平陵城。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濟南國的首府又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濟南」一稱是因為城位於古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佔)之南而得名。至唐,這一帶經濟已相當繁榮,據歷城縣志載:「唐秦瓊為濟南人,世代冶鐵,有『鑄鐵秦家』之稱」。宋徽宗政和六年,濟南郡改為「濟南府」,首府設於歷城。元代時,馬克波羅曾描述濟南之繁榮「園林美麗,堪悅心目,產絲之饒,不可思議」,當時歷城已成為全國游覽勝地。明代,濟南開始成為山東省會,曾一直至清代。1929年7月,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有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遠古時期中國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領——舜(約公元前22世紀)就誕生與生活在濟南一帶。境內發現以紅褐色陶器為標志的西河類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遺址10多處。濟南東郊的城子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黑陶為標志的龍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發現地,這里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城址約20萬平方米。說明濟南作為城市的歷史在4000--5000年以上。濟南文物古跡眾多,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22世紀)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廟,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3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7世紀)和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11世紀)等。
在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泉城文化有其傑出的地位,為祖國和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戰國時期的齊國大思想家鄒衍(今濟南章丘人),創立陰陽五行學說,為稷下學派著名學者;扁鵲(今濟南長清人),精通內科、婦科、五官科、小兒科,創立望、聞、問、切的診病方法, 為中國醫學的奠基人之一。
漢初,設立濟南郡,此為「濟南」一名出現之始。濟南郡治設於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時,年過九旬的秦博士伏生(今濟南市人)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傳後世。東漢,為濟南國,靈帝時,曹操任濟南相,政績頗著。
隋唐時期,佛教在濟南十分興盛,唐代高僧義凈(今濟南長清人),繼玄奘之後赴印度取經, 譯佛經百餘部,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唐代(公元618-907年)的房玄齡(今濟南市人)、秦瓊(今濟南仲宮人)等均為大唐的開國元勛!
宋開國後,濟南稱齊洲社會的長時期相對穩定,使濟南呈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詩人黃庭堅曾以「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詩句贊美濟南的湖光山色。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勤政之餘,飽覽勝跡,每至一地,總賦詩撰文,為濟南山水錦上添彩。北、南宋之交,濟南「二安」 相繼蜚聲文壇: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今濟南長清人),詞作情真、意深、語新,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婉約派」之宗,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她後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現在在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畔,及章丘百脈泉邊都建立了李清照紀念堂;「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字幼安,今濟南歷城人),不僅是一位畢生致力於國家 統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產的文學家,他創作的詞慷慨 悲壯,筆力雄厚,他著有《稼軒長短句》、《稼軒詞》等。現在大明湖內遐園西部建有辛稼軒紀念祠,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金代著名散曲家杜仁傑(今濟南市人)博學多才,詩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學家元好問共游濟南。元好問在遍游濟南山水後,寫下「羨煞濟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濟南人」等頌揚之詞。元代,濟南文風日盛。著名者有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岩。另外, 散曲作家張養浩(今濟南市人)的散曲造詣極高,元代的散曲至他達到高峰。書畫家趙孟兆元代曾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職3年間留下許多詩畫,最著名者當推《鵲華秋色》圖,成為傳世之作。地理學家於欽,亦曾在濟南做官,他游覽山川,走訪故老,考察齊地風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誌書《齊乘》。
明初,曾置山東行省,濟南始為山東首府,從此,濟南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明代文壇著名的「前七子」之一的邊貢(今濟南歷城人),詩作以清新婉轉、平淡和粹、興象飄逸見長, 對明代文壇產生過較大影響;著名戲劇作家李開先(今濟南章丘人),有《寶劍記》等傳世;清代著名學者周永年(今濟南歷城人)是《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者之一。
中華民國時期,設立濟南市。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生王盡美、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學生鄧恩銘等人成立了共產主義學會,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國內建立最早的共產主義組織之一。王盡美、鄧恩銘還代表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
Ⅷ 濟南的大型批發市場都有哪些
濟南副食、日用品批發市場
1.老東門
老東門主要經營小百貨,小家電、小五金、服裝、鞋帽、塑料製品、床上用品、不銹鋼製品和學習辦公用品等上萬個品種,是濟南市老城區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濟南市十大商貿市場之一。
地址:濟南市歷下區東關大街。
2.濟南環聯小商品市場
這里經營著品種豐富的副食,也摻雜著日用品、服裝、辦公用品等生意。老濟南人同樣也喜歡往這里跑,這里啥都有。
地址:濟南市歷城區二環東路(花園路口)。
3.西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
濟南興起的比較早的批發市場,辦公用品、日用百貨、服裝、花草、應有盡有。小編在小時候,西市場還沒有新建前經常去,滿滿都是回憶。
地址:濟南市槐蔭區經一路298。
濟南水果批發市場:
1.堤口果品批發市場
堤口果品批發市場是市級水果批發市場,濟南以及周邊地區的水果商販基本上都是在那裡批發水果,這里常年銷售著豐富多樣的新鮮水果!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張庄路1
2.匡山果品批發市場
山東匡山果品蔬菜綜合批發市場位於濟南市西部「齊煙九點」之一的匡山腳下,由山東匡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大型水果、蔬菜、糧油等綜合批發市場。
地址:濟南市槐蔭區濟齊路87號。
濟南蔬菜批發市場:
1.七里堡蔬菜批發市場
濟南七里堡市場自1994年建成使用,是農業部命名的定點批發市場。佔地面積約140畝,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交易大棚15座,經營門面房500餘戶,設置攤位5000餘個,集蔬菜、糧油、副食、調料、水產品、豆製品、果品、肉、禽、蛋、土產雜品、小百貨、五金、餐飲等於一體.
地址:濟南市歷城區洪家樓北路北端路北。
濟南建材批發市場
1.銀座家居北園店
地址:濟南市槐蔭區北園大街483號。
2.居然之家北園店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北園大街243號,北園與歷山路的交叉口往北100米路西。
3.金牛建材市場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師范路西首。
4.歐亞達家居北園店、大明家居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北園大街中央。
5.三孔橋燈具市場
地址:北園大街與鳳凰山路的交叉口(銀座家居北園店往西一站路路北)。
6.新白鶴、明鑫建材五金市場
地址:濟南市天橋區水屯路北段和水屯北路交叉口。
(8)濟南哪裡是歷史經商多地擴展閱讀:
批發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使商品購銷量增大,流通范圍擴展,生產者相互之間、生產者與零售商之間直接進行商品交換,常有困難或不方便,於是產生了專門向生產者直接購進商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生產者或零售商的批發商業,商業部門內部有了批發和零售之間的分工。
批發業務一般由批發企業來經營,每次批售的商品數量較大,並按批發價格出售。商品的批發價格低於零售價格,即存在著批零差價,其差額由零售企業所耗費的流通費用、稅金和利潤構成。商業批發是生產與零售之間的中間環節。
通過商業批發活動,使社會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起到組織和調動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作用。還可通過商品儲存發揮「蓄水池」作用,平衡商品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