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容桂有哪些歷史遺址
文塔公園
2. 容桂文塔的歷史
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容桂文塔,十多年前還是孤塔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僻野,少人踏足。這里雜草叢生,蛇蟲出沒,一片凄涼。由容桂去文塔,要經過僻靜異常的碑亭,然後穿越蔗林墓地,行走很不方便。
3. 容桂街道的歷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年)順德建縣後,建制為都、堡、圖、村四級。全縣分東涌、馬寧、景安、西淋四都,分統38堡,303村。其後,鼎安並入西淋都。東涌都管轄大良、倫教、黃連、容奇、桂洲等12個堡。容桂堡轄4圖2村,桂洲堡轄5圖3村。
清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兩廣形勢緊張,朝廷下令各縣復辦團防,順德設十團。翌年中法戰爭結束,撤團防,而建制相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頒布城區秀自治章程,仍按團防建制劃分自治區域,全縣共分十區,217村。容桂被編為第十區,下轄4村。
民國初年,沿襲清未建制。民國十七年(1928年),第十區分為容奇等6鄉。順德縣在1946年起實行撤鄉並區,把容奇等三個鄉並為容奇鎮。那時第十區管轄容奇鎮、桂洲里村等3鄉。區公所設在容奇鎮。
1950年10月容奇鎮從第十鎮分出列為與十鎮平級,並與第十鎮實行合署辦公。
1951年1月,第十區權先將容奇鎮與容里鄉劃分新的鎮域。容奇鎮管轄北潮、圩頭、桂新三個街鎮。
1956年4月,第十區易名為桂洲鎮。1958年2月,全縣撤銷鎮級建制,劃分為15個大鄉,桂洲鎮改為桂洲鄉。
1958年2月,全縣撤銷區級建制,劃分為15個大鄉,桂洲鎮改為桂洲鄉。
1958年10月,公社化時期,容奇鎮與桂洲鄉合並成立容桂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撤銷容桂人民公社,分別成立容奇人民公社和桂洲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全縣10個農村人民公社調整10個鎮。容奇恢復為鎮級鎮,桂洲鎮管轄4個公社。
1963年1月撤銷區建制,桂洲鎮改為桂洲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桂洲人民公社改為桂洲鎮。桂洲鎮劃出容山、振華兩個鄉歸德勝開發區管轄。
1986年將德勝開發區之容山、振華、南江劃歸容奇鎮管轄。
1988年8月,設立容奇鎮、桂洲鎮。
2000年2月2日,撤銷容奇鎮、桂洲鎮,成立容桂鎮。
2002年2月,撤消容桂鎮,成立容桂區。
2003年1月8日,順德區容桂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運作。
4. 順德歷史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 (公元1449年),南海縣沖鶴堡番村發生由雇農黃蕭養領導的農民暴動, 很快遭到鎮壓。為了強化統治,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 海的東涌、馬寧、 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設置順德縣,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並改名大良。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1949年10月28日,順德解放,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署。1955年,順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1958年,順德和番禺兩縣合並,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1968年,順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佛山專區。1980年,恢復順德縣人民政府,隸屬佛山地區。1983年6月,撤銷佛山地區後,隸屬佛山市。1992年3月26日,民政部批准順德撤縣建市,4月30日,順德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順德歷史翻開新的一頁。2003年1月8日,並入佛山市,成為佛山的一個區,關於合並是否正確,是否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直爭論不休。
順著歷史線寫吧,把各時期的文化政治特點總結起來,總結其進步就可以了
5. 容桂歷史悠久嗎
明景泰三年(1452年)順德建縣後,建制為都、堡、圖、村四級。全縣分東涌、馬寧、景安、西淋四都,分統38堡,303村。其後,鼎安並入西淋都。東涌都管轄大良、倫教、黃連、容奇、桂洲等12個堡。容桂堡轄4圖2村,桂洲堡轄5圖3村。
清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兩廣形勢緊張,朝廷下令各縣復辦團防,順德設十團。翌年中法戰爭結束,撤團防,而建制相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頒布城區秀自治章程,仍按團防建制劃分自治區域,全縣共分十區,217村。容桂被編為第十區,下轄4村。
民國初年,沿襲清未建制。民國十七年(1928年),第十區分為容奇等6鄉。順德縣在1946年起實行撤鄉並區,把容奇等三個鄉並為容奇鎮。那時第十區管轄容奇鎮、桂洲里村等3鄉。區公所設在容奇鎮。
1950年10月容奇鎮從第十鎮分出列為與十鎮平級,並與第十鎮實行合署辦公。
1951年1月,第十區權先將容奇鎮與容里鄉劃分新的鎮域。容奇鎮管轄北潮、圩頭、桂新三個街鎮。
1956年4月,第十區易名為桂洲鎮。
1958年2月,全縣撤銷鎮級建制,劃分為15個大鄉,桂洲鎮改為桂洲鄉。
1958年2月,全縣撤銷區級建制,劃分為15個大鄉,桂洲鎮改為桂洲鄉。
1958年10月,公社化時期,容奇鎮與桂洲鄉合並成立容桂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撤銷容桂人民公社,分別成立容奇人民公社和桂洲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全縣10個農村人民公社調整10個鎮。容奇恢復為鎮級鎮,桂洲鎮管轄4個公社。
1963年1月撤銷區建制,桂洲鎮改為桂洲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桂洲人民公社改為桂洲鎮。桂洲鎮劃出容山、振華兩個鄉歸德勝開發區管轄。
1986年將德勝開發區之容山、振華、南江劃歸容奇鎮管轄。
1988年8月,設立容奇鎮、桂洲鎮。
2000年2月2日,撤銷容奇鎮、桂洲鎮,成立容桂鎮。
2002年2月,撤消容桂鎮,成立容桂區。
2003年1月8日,順德區容桂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運作,順德中心城區地位得以確立。
6. 順德歷史文化
順德 - 歷史
順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黃蕭養起義爆發。起義失敗後,為加強統治,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和新會的白藤一堡劃出,置順德縣,取「順天之德」之意,縣治太艮堡,並改名大良。
1949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順德,10月30日,容(奇)艮(大良)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
1950年3月20日,順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珠江行署。
1955年,順德人民委員會成立,隸屬粵中行署。
1958年,順德和番禺兩縣合並,改名番順縣,隸屬佛山專區。
1959年6月,順德、番禺兩縣建制恢復,順德仍隸屬佛山專區。
1992年3月26日撤縣設縣級市。
2003年1月8日撤縣級市設佛山市順德區。
順德面積8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2.19萬人,流動人口66.5萬人,旅居港澳台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萬人,為著名的「港澳之鄉」和「僑鄉」。
特產
雙皮奶
薑汁撞奶
大良牛乳
大良崩砂
陳村米粉
倫教糕
http://www.blogcn.com/u/14/62/cao15/blog/29528115.html
7. 順德歷史簡介
佛山市抄順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北臨廣州,毗鄰港澳,面積806平方公里。境內絕大部分是江河沖積的平原,河涌交錯,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順德建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縣建市,2003年1月撤市設區。全區現有10個鎮(街道),108個行政村,89個居民區。戶籍人口116.31萬人,流動人口86.9萬人,旅居港澳台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多萬人。
順德在明代即有「嶺南一壯縣」之稱,自古經濟文化較發達,涌現過一批傑出人物,分類扼要簡介如下。
文武四狀元
科舉時代,順德科甲居於全省前列,出過318名文進士,2088名文舉人,111名武進士,394名武舉人。文狀元為南宋張鎮孫,明代黃士俊,清代梁耀樞,武狀元為明代朱可貞。
張鎮孫(1235-1278),字鼎卿,號越溪,熹涌(今倫教鎮熹涌村)人。宋咸淳七年(1271)狀元。歷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婺州通判。宋亡後,回粵舉兵抗元,詔封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兵敗被俘自盡殉國
8. 容桂文塔歷史故事
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容桂文塔,十多年前還是孤塔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僻野,少人踏足。這里雜草叢生,蛇蟲出沒,一片凄涼。由容桂去文塔,要經過僻靜異常的碑亭,然後穿越蔗林墓地,行走很不方便。桂洲文塔位於順德容桂鎮,「桂洲文塔」一名是縣志「建置」篇里的名稱,但對其建築資料、年代均沒記載。在實地考察中,按建築結構、用料、法式來看,屬清代建築。
塔正面朝東,塔身六角形,每角牆寬4.1米,計共七層,總高約42米。正向每層均有石帽刻字,第一層刻「飛出上青霄氣」第二層「秀甲獅陽」(按:塔在桂洲獅山之南)第三層「聚奎閣」,第四層「題名處」,第五層「涵高下」,第六層「鳳鳴」,第七層「靈照」,沒款識。據額書休包括楷、草、篆、隸,行五類,據傳為胡俊手筆,考胡俊為桂洲人,清代乾隆圭子(1792)年間,考獲副貢生。如此說可信,則可為建塔年代的佐證。
塔為閣樓式磚木結構,塔磚砌法有一特點,每五行變一款式,開始是一橫一順,接著是兩順一橫,到三順一橫、四順一橫、五順一橫。為我縣現存古塔磚砌法中的孤例。
桂洲文塔子1989年修繕,由於嚴格按古建修繕原則施工,恢復了該塔古樸雅淡,色彩鮮明的特點。為了對古塔的有效保護,在古塔周圍徵用了土地,辟為小公園,外圍磚牆環繞,內設亭台水櫥,正門建四柱通天式牌坊一座,蔚為壯觀。一九九一年五月、該塔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9. 順德哪些地方 有歷史文化
順德境內絕大部分的陸地,在遠古時期基本上被海水覆蓋。距今約2500年到5000年,由於河流的沉積作用,杏壇、勒流、龍江逐漸成為陸地。春秋戰國時期,居住在今粵北和粵中一帶的「南越」人來到了順德,他們是順德的第一批居民。
自秦始皇統一嶺南,設置郡縣,至南北朝,順德屬南海郡番禺縣。隋代起,屬番禺縣分出的南海縣,五代南漢時屬南海縣分出的咸寧縣,宋初又重新並入南海縣。到明朝初年,順德的果基魚塘已具規模,文化昌盛,人口已經超過七萬人。
順德建縣以前,是南海、新會兩縣的地方。順德早在宋朝就已有人定居。南宋末年,民眾隨同朝廷逃難,使順德人口快速增長。1452年,在勒流龍眼爆發的黃蕭養起義,為了強化統治,促使明王朝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將南海的東涌、馬寧、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會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復歸新會縣)劃出,設置順德縣,取「順天明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為縣治,並改名大良。過去民間常把順德叫作鳳城 。
順德建縣以後,明、清均屬廣州府,辛亥革命隸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順德先後隸屬國民黨政權廣東省政府和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教導員公署。
2011年2月11日下午,廣東省編辦正式通報,廣東省近日正式發文確定佛山市順德區為廣東省首個省直管縣試點,由此拉開廣東「省直管縣」改革序幕。
順德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自古人文蔚盛,著述宏富。明清兩代,科甲居於全省前列,出過文武三狀元、兩探花,近三百多名文進士,近二千多名文舉人;詩社、文社、 畫會綿亘不絕,涌現過孫蕡、歐大任、梁有譽、陳邦彥、陳恭尹、黎簡、張錦芳、黃丹書、梁廷枏、蘇六朋、蘇仁山、李文田、簡朝亮、黃節、麥孟華、鄧實、羅癭公、羅復庵、岑仲勉等馳譽南北的文化名人。
粵劇以及粵謳、龍舟說唱、鑼鼓櫃、魚燈會等民間藝術亦普及城鄉,孕育了千里駒、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等大師級表演藝術家。
在飲食文化方面,善於博取眾長,推陳出新,烹飪河鮮和蒸炒各種菜餚以風味清淡香脆馳譽海內外;早在清代,遊宦廣東的省外人士即稱道「順德乳蜜之鄉,言飲食,廣州遜其精美」;及至近世,「食在廣州,廚出鳳城(大良)」的說法,更獲得外界普遍公認,廣州、香港、澳門和海外粵人聚居地的酒樓餐館,多喜聘用順德廚師,以「鳳城名廚」以廣招徠。
在建築藝術方面,亦備見雅緻華贍,現今已成為旅遊資源的祠堂、廟宇、文塔、鍾樓、鑊耳屋、石拱橋以及名列「嶺南四大名園」的清暉園等古建築,無一不顯示著先民的精湛工藝和靈巧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