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樂不思蜀說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劉阿斗,原名劉來禪
蜀後主劉自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⑵ 樂不思蜀是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專原來環境屬中去。】
【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原義說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近義詞:樂而忘返。】
【典故】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⑶ 樂不思蜀是指歷史上哪個人物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⑷ 樂不思蜀說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說的是蜀後主劉禪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原文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譯文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並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斗)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一大批降臣的命運。這一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一轍而更精彩。
⑸ 樂不思蜀和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原義說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近義詞:樂而忘返。】
【典故】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⑹ 樂不思蜀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
劉阿斗,原名劉禪抄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襲,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⑺ 樂不思蜀的歷史人物的名字是什麼
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專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屬,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⑻ 樂不思蜀的歷史人物是誰
劉禪。
樂不思蜀: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內來環境容中去。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原義說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近義詞:樂而忘返。
【典故】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⑼ 樂不思蜀有關的歷史人物
劉禪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內嗣,小名阿斗。蜀漢昭容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謚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⑽ 與三顧茅廬、入木三分、樂不思蜀有關的歷史人物。
與三顧茅廬、入木三分、樂不思蜀有關的歷史人物有劉備、王羲之、劉嬋。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襄陽市西郊二十里)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入木三分
東晉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製祝板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墨跡竟滲進木板深處,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見白底,刻者驚嘆其筆力雄勁,入木三分。
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10)樂不思蜀和哪個歷史人物相關擴展閱讀:
其他歷史人物故事:
四面楚歌
項羽的軍隊駐軍在垓下,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層圍了好幾層。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是什麼原因讓楚人這么多呢?」項羽就在夜裡爬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七步之才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登位後, 命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來。 曹植果真在七步之內做出詩。 曹丕也受此詩所感,放了曹植。
聞雞起舞
出自《晉書·祖逖傳》,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