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第一張中國地圖是何時誕生何人繪制
中國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秦地圖》。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九州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圖」出現,「大中國」版圖從此形成,這就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秦地圖》。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已有較高的地圖繪制水平。1986年,在甘肅天水北道區黨川鄉一號秦墓考古中,發現了一套秦國地圖。這套地圖共七種,繪制在四塊木板的兩面,統稱為《放馬灘秦墓地圖》。
《秦地圖》對後世全國地圖的繪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代及其以後歷代中國疆域都是在《秦地圖》版圖上變化出來的。西漢時的全國地圖叫《輿地圖》,據《後漢書·馬援傳》,「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全國地圖」,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版本。
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九鼎之圖》又稱《山海圖》,其文便是現今尚存的《山海經》。繪圖界認為,《山海經》應該是先秦地圖科學測繪的一項重要成果。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九州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圖」出現,「大中國」版圖從此形成,這就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秦地圖》。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是在這一背景下繪制出來的,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
❷ 張三豐,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有。
張三豐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豐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2)歷史張國經哪裡人擴展閱讀:
《明史》上講,張三豐,原名叫做張全一,也叫張君寶,張三豐是他的號。張三豐得到之後就開始游歷,他在寶雞境內看到了連成一片的三座山峰,就給自己起名三峰,後來慢慢變成了三豐。
關於他的籍貫,《明史》記載他是遼東人,也有其他地方記載他是陝西人或者山西人。在其他記載中,他的名字也有很多。所以說張三豐是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史書上還說他長得又高又大,大耳朵圓眼睛,鬍子濃密,穿衣打扮非常邋遢,因此還有個外號叫做張邋遢。
張三豐著述豐富,諸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先後被清代汪錫齡和李涵虛編輯成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張三豐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豐的傑作當稱二十四首《無根樹》丹詞。
❸ 歷史上有張三豐其人嗎
張三豐,本名通,字君寶,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漢族,遼寧人。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❹ 張氏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偉人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4]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張煌言(生於泰昌元年,卒於永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 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❺ 歷史上真有張三豐這個人嗎
歷史上確有此人。
張三豐,元明之際武當山著名道士。史書記載,張三豐,名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豐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游鬧市……書經目 不忘,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
「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也」。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 雲卧雪,行住無常,「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
武當道教煉丹術源遠流長,尤講內丹。內丹是利用呼吸吐納之功法,煉氣為丹,以達到強身健體,長壽延年。
張三豐內丹造詣深厚,他在《大道歌》中稱「未煉 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先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後葯材生」,形象地描述了內丹由煉化精氣、金液還丹、采葯封固的形成過程。
張三豐內丹著作甚豐,《金 丹要旨》、《金丹秘訣》、《金液還丹歌》、《無根樹二十四旨》、《地元真仙了道歌》等明代即已刊行。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共八卷。
(5)歷史張國經哪裡人擴展閱讀
奇聞軼事——名字由來
說起「張三豐」這個名號,其來歷與寶雞有關。據清代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記載,有一天,張三豐站在金台觀旁,憑欄向南眺望,看見對面雞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蒼潤,直插雲霄,秀麗可人。
恰巧這時,旁邊有人請問他尊姓大名,他就隨手指著渭河對岸雞峰山的3個高峰,說自己號「三峰」,這樣一來,人們便稱他為「三峰居士」。
後來,他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三峰采戰術」相聯系而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但若更改還得知會眾人,突然想到八卦中「乾爻三連,而坤爻六斷」,便從坤土之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從此他更名為「全一」,字「三豐」。
這就是「張三豐」名號的由來。金台觀因為張三豐在此修道而聲名遠揚。
❻ 中國人最早的歷史發源地在哪裡
中原。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專區。狹義上指今天屬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范圍: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6)歷史張國經哪裡人擴展閱讀
五大文明發源地:
1、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整個阿拉伯文明。
2、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3、古希臘
古希臘——受兩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影響,發源於南歐的愛琴海諸島,孕育整個歐洲文明。
4、中國
中國——發源地:東亞的黃河流域,孕育整個東亞文明。
5、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❼ 張果老是哪裡人
張果老是河北廣宗縣張固寨村人。
1、依據
據記載,張果老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張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常年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
從可考的史學角度研究,張果老的籍貫是河北廣宗張國寨村人。邢台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敕封仙人張果記》記載: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
而其它史料中,張果老是哪裡人,並不為人熟知,這主要是因為最早記載張果老的《舊唐書》《新唐書》兩部史志中均未有明確的籍貫,前者說其「不知何許人」,後者說「晦鄉里」,而唯一確切記載的是「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
《全唐詩》第二十四卷,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詩曰: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經塵),詩附小傳不僅有「張果兩當人」之說。
2、人物傳說
張果老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一,即來自張果神話而成的。
相傳他本久隱山西中條山,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後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❽ 歷史上張性有哪些名人
張儀(前?~309年),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
張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韓。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辟彊(前202年——?)漢初人。留侯張良之子。 為漢惠帝侍中(約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年少聰慧有遠見,曾為丞相陳平解呂後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張蒼(前256年—前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楚漢戰爭時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後歸漢,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張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行星」命名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
張魯(?-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張道陵孫,第三代天師(稱為系師)。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東漢末年道教領導人,割據勢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興建義所,診治病患。漢末有「天下人望盡在張魯」之說。後漢中降於曹操,張魯有十子。時人語曰:「張氏十龍,儒雅溫恭。」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任(?~214年),三國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劉璋的部下,多次與劉備作戰,宴席上舞劍救了劉璋,在落鳳坡殺了龐統,最後被諸葛亮的計謀所擒,不降被殺。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河北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河北安平人,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亮(?-646),鄭州滎陽人,唐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務農為業,「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太宗即位後,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張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
4]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張煌言(生於泰昌元年,卒於永曆十九年即西元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漢族人,祖籍湖廣江陵(今屬湖北)。字叔大,少名張白圭,又稱張江陵,號太岳,謚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內閣首輔之一,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 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❾ 歷史上張三豐其人,弟子有誰
張三豐,本名通,字君寶,元季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中文名: 張三豐 別名: 君實,居寶,蹋仙,全一真人 民族: 漢 出生地: 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 出生日期: 1247年 逝世日期: 1458年 主要成就: 武當派創始人 代表作品: 《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 目錄[隱藏] 生平簡介 個人經歷 三教同一 個人成就 武當絕技 人物關系 傳說故事 道學宗師張三豐與嶗山道教 文學作品中的張三豐 金庸筆下的張三豐 張三豐的善惡 《倚天》中張三豐所創所有武功 《倚天》中對張三豐武功的描寫 張三豐歷任扮演者 張三豐與太極拳 生平簡介 個人經歷 三教同一 個人成就 武當絕技 人物關系 傳說故事 道學宗師張三豐與嶗山道教 文學作品中的張三豐 金庸筆下的張三豐 張三豐的善惡 《倚天》中張三豐所創所有武功 《倚天》中對張三豐武功的描寫 張三豐歷任扮演者 張三豐與太極拳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張三豐 [1] ,元﹑明著名道士,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1247年到1458年)。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亦作「君寶」)﹐號玄玄子,經考證得字子沖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生於蒙古帝國統治的遼東懿州 還有一說是【南召縣】。但經考證張三豐生於福建省邵武府(今福建南平邵武和平鎮坎下村),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里,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游寶雞山中,有三山峰,挺秀倉潤可喜,因號三豐子。亦有因「豐」字和「豐」的簡體字同形而錯稱為「張三豐」。他的生辰籍貫都有爭議,一般認為他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武當山道士。或作全一真人。 據道教界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傳說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1459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後人編有《張三豐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李師融先生的考證,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壽為212歲。 從諸多的資料分析,確是證實了張三豐的生卒考,確實是享年212歲。 也是非常罕見,歷史上少有的超長壽,所以令人刮目相視。 至正初,張三豐返故里掃墓,年已過百歲。復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過世。西山得遇邱道人相敘道,乃知邱為早年相遇之高士。別後復至秦蜀,又游荊楚之吳越,僑寓金陵,傳道沈萬三。後仍入秦,居金台觀。至正十九年,張三豐離別金陵時預知沈萬三有發配邊疆之禍,遂叮囑曰:「東西王氣正旺,今後我們會在西南相會。」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陽神出遊,弟子楊軌山以為羽化,置棺收殮,適陽神回歸。三豐念軌山朴實善良,遂攜其隱去。後二年,元朝數盡,明主未立,張三豐又結庵武當山。時已一百二十餘歲。居武當搜奇攬勝,見遍山宮觀皆毀於兵火,乃言「此山異日必大興」。遂領道眾將各處宮觀廢墟一一清理,草創廟觀以延香火。時授高足有邱元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孫碧雲等。張守清也得與三豐相交,結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間,朱元璋兩度詔請三豐入京,皆避而不見。洪武二十三年,張三豐離開武當復作雲游。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遁入雲南。這時,沈萬三因得罪朱元璋,遂被治罪全家發配雲南。在雲南恰遇張三豐,正應「日後當於西南會面」之說。張三豐遂沈萬三天元服食大葯,夫妻得服遂白日飛升。永樂初,朱棣又命侍讀學士胡廣詔訪三豐,豈料胡廣在武當與三豐遇而不識。永樂十年,成祖朱棣調集軍民工匠三十餘萬眾,經十年,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等龐大工程建築。其時三豐混跡於民眾之中,朱棣派人屢訪不遇。據《張三豐外傳》的記載,說在1418年春,永樂帝特意驅車去拜望張三豐,三豐不在,有興而來,掃興而歸。永樂帝勃然大怒,於是命令一個叫胡廣的人去招尋張三豐,如招尋不到,則要處死胡廣。永樂十四年,朱棣怒斥胡廣尋三豐不力,胡廣再訪武當,於武當祈禱,望三豐先生能念其誠苦應詔回京,終見三豐。此時三豐年已一百六十七歲。傳說張三豐當時應太上老君邀請參加群仙會,正駕雲頭前往,過武當遂感胡廣之祈禱,於是按落雲頭,降於胡廣面前,對其言:「你且回京見駕,言我即去便是,不必多慮。」胡廣便策馬回京。跨年還得京師,乃知三豐先生早於前在金殿與永樂會得一面。此即為「金殿飛升」之說。此時三豐年已一百六十九歲。當時還有一種傳說,說張三豐能飛身入宮、遁身而歸,這些都不足為信。但有一點還是真實的,張三豐曾書字一函,令弟子孫碧雲向永樂帝稟告,告之以具體的長生之道。因為皇帝都非常希望長壽,這也近乎常理。 清雍正初年,有汪夢九先生曾遇三豐真人多示其教。此時三豐應有四百七十餘歲。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志》卷二中有這樣記載:南召縣太山廟鄉口子河裡有「張三豐故里石碑」一通,碑後有其草庵遺址。1917年此處立「張三豐初居此地,而道成於天寶觀」石碑一通。(一說遼東懿州人)由於張三豐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給他三個賜號。即明英宗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1258年,宗教界爆發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辯論。蒙古大汗蒙哥親臨主持,嵩山少林寺長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張志敬分別率隊參加舌戰,結果道教遭到慘敗。從此,道教日漸衰沉。但一個世紀後,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