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問答題如何做

歷史問答題如何做

發布時間:2021-03-11 18:20:50

⑴ 歷史主觀題怎麼做

前提來:你要熟悉課本知識,就是自基礎要過關
第一步:審題,找出關鍵詞,明白題目要問的是什麼,明確時間、地點、事件
第二步:帶著問題看材料,將材料中與題目的設問有關的重點標記出來,然後歸納
第三步:聯系課本知識,進行大題,要注意規范

⑵ 歷史如何回答問答題

結合史實,結合題目給出的材料,辯證的看待問題,表明正確史觀,當然最重要的是把課本上的知識記牢,結合自己的理解去答題

⑶ 怎麼做歷史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⑷ 如何做歷史簡答題

主觀題(材料題為主)1、總體思路:聯(聯系課本、筆記內容,尋找是否有依託的內容和觀點,然後迅速簡單記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證材料是否有課本提及的觀點,逐一標示出)→→聯(對材料與課本吻合的觀點,答題時盡量聯系用上課本觀點、專有名詞)2、具體步驟:明(明中心)→→審(審問題)→→劃(劃材料)→→聯(聯答題)(1)明(明中心):無論題目有多少問,都總是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明確中心後,每問都必須環繞此中心作答,不能脫離。明確中心方法有四:①瀏覽全部的問題,看從哪一板塊、哪一具體問題設題;②緊盯材料的出處:標題、注釋(尤其是時間、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據材料大意自己提煉。(2)審(審問題:三審一挖不分割):①審清題目能力要求(論?述?比?評?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②審全求答項及分值,依此定分點及觀點(答點≥分值)。尤其要注意結合**(如背景)列舉(或評價)**(如措施)此類問法,別忘記要答結合後的求答項;③審准答案來源及答題的范圍(如時間)、方向(政治?經濟?文化?),以防止答非所問。答案來源有以下三種情況:A、根據材料﹡﹡回答,則答案從材料中即可提煉完整;B、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則答案既要從材料又要結合課本所學提煉;C、請回答,則答案來源同②。④挖:盡量挖掘題乾的有效信息,答題時務必將之變為答案。例:07年廣東高考29要求用不同的符號將求答項、能力要求、答題范圍及方向在題干中一一標示出。⑤不分割:要將各問當作一個有機整體思考,因各問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3)劃(劃材料):根據問題中的求答項,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號及線條將各求答項觀點分別標示出來。要求:必須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煉觀點,尤其是短材料更應該如此,一句話往往包含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觀點。(一般以句號、分號、省略號為依據;尤其是要注意省略號兩側的語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縮寫)(4)聯(聯答題) ①運用好「聯→→找→→聯」公式②因各問環繞一個中心設題的,所以注意前後問是否有遞進關系,前面的問往往為後面的問提供答題的思維方向(或許,回頭就是答案)③簡潔作答:點多、面廣、話短(答案組織:A、擇錄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詞,但不宜過多抄襲長句;B、聯系利用課本的經典結論或觀點;C、自己歸納、提煉,盡量用上專有名詞、習慣用語。)④先概括(多用專有名詞、習慣用語),後分析;史論結合;⑤注意格式及版面:點化,標號,求答項等;整潔⑥不要串題(隨意對換題號);不要留空。

⑸ 如何去做歷史問答題

對於歷史問答題或者說是材料分析題都要有一個思路。這個思路就是問題的答案。我當初做歷史問答題的時候,從來不把答案直接寫到題的下面,而是將思路寫下來。比如,我會分析這道題的歷史時期,事件,性質,影響等等,如果有整段的答案,直接標明書上的頁數,回頭再背。但是,有一點相當重要,在做問答題之前,千萬不要看答案,看了後,這道題的思路就不是你的了,也就是說這道題就不是你自己做的了。
「還是在腦海思考一遍直接抄答案再背」,我回答你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必須自己在腦海里思考,而後寫下解題的思路和大綱,至於詳細的答案就不要寫了,確實浪費時間,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這詳細的答案在書中的哪一部分。
我初中三年的歷史就是這樣學的,最後,結果很理想,歷史拿了滿分,當然,政治也可以這樣學,祝你好運!

⑹ 怎樣做歷史的簡答題我要方法

1.
首先抓住問題的要點,問什麼答什麼別廢話。
2.
歷史題一般問事件及影響,事件就不說了,回答影響最好能舉實例說明。
3.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歷史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概況能力,這個需要你慢慢積累和鍛煉。

⑺ 歷史題問答題怎麼做

歷史來題就是把你學的那些東西源寫上去,比如問答題的時候老師都會給你勾什麼重點的,你就把重點寫上去,然後你就自由發揮,寫寫你自己所知道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議論什麼的,寫寫自己的感悟啊什麼的,但是如果你對自己知道的東西拿不準,那就不要寫上去了,會被扣分的

⑻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讀——是解答的前提.閱讀理解材料是解題的必要前提,讀懂、讀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題的第回一步\x0d1.先讀設答問,後讀材料.先讀題目設問,給材料內容定位,明確答題方向、目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x0d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②讀懂、讀透材料.對材料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應讀三遍: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題的毛病.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擱置無效信息,並確定材料與相關知識的聯系,破解命題能力的考查方向

⑼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閱讀全文

與歷史問答題如何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