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是當時什麼在軍事上的運用

是當時什麼在軍事上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3-11 12:05:26

❶ 火葯在軍事上應用有哪些歷史文獻

火葯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葯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根據史料記載,火葯首次用於戰爭是在唐代。自從火葯被用於軍事後,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兩宋時期,火葯武器發展很快。馮繼升的祖父是一個煉丹家,馮繼升從小就在火葯堆中長大,他最初製成類似現在的鞭炮之類的物品,以供玩耍。後來漸漸發現火葯的膨脹力足以使房屋炸毀。經過慢慢地摸索,發明了火箭。這種火箭是把火葯綁在箭頭上,用引線點著後射向敵人。引起大火而燒殺敵人或糧草等。宋太祖滅南唐時,曾經使用過用弓弩發射的火箭和用炮拋射的火炮,正是因為改用裝有火葯的彈丸來代替石頭。原來古代人打仗,距離近了用刀槍,遠了用弓箭,後來還用拋石機,把大石球拋出去,打擊距離較遠的敵人。拋石機大約在我國春秋末期就出現了。《范蠡兵法》中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射二百步。"拋石機就是最初的炮,炮就是拋的意思,最早拋的是石頭,所以是"石"字旁。至於"火"字旁的"炮"字,本來指一種烹飪的方法,或者一種制葯的方法。把這個"炮"字也作為武器的名詞來用,那是用了火葯以後的事情了。火葯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葯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葯的燃燒性能。隨著火葯和火葯武器的發展,逐步過渡到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硝酸鉀、硫黃、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葯,被稱為"黑火葯"或者叫"褐色火葯"。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如果火葯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葯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葯,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葯的爆炸性能。利用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蒺藜火球、毒葯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至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北宋與金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葯的研究和生產。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是一部軍事網路全書,書中記載的火葯配方已經相當復雜,火器種類更是名目繁多。宋代由於戰事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弓火葯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這些都促進了火葯和火葯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期出現了管狀火器,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做成,先把火葯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葯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20餘條"。至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另外,《武備志》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扎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葯,由4支火箭推進。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葯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❷ 火葯運用到軍事方面是什麼時候

在世界上把火葯運用到軍事方面,應該是從西方國家開始的,到底是什麼時間?我還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內容

❸ 軍事高科技在軍事上的運用有哪些

軍事高技術是指復建立在現代科學技制術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高技術總稱。 軍事高技術具有高智力、高投資、高競爭、高風險、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七大主要特點,分為軍用信息技術、軍用新材料技術、軍用生物技術,軍用新能源技術四大軍事門類。 由此可見現代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將是軍事高技術帶來的最主要的影響,除此之外新材料技術的不斷發展也會使以後的武器更輕便更耐用。 而伴隨著高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軍事高技術已經對現代戰爭行動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且將產生更大的影響。其可以概括為「五化」,即:偵查立體化、指揮控制智能化、反應快速化、打擊精確化、防護綜合化。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❹ 火葯在軍事上有哪些應用

在火葯發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種拋石機拋擲石頭和油脂火球,來消滅敵人;火葯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葯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

根據史料記載,火葯首次用於戰爭是在唐代。自從火葯被用於軍事後,對戰爭的勝負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萬戶是明代人,他熱愛科學,尤其對火葯感興趣,想利用這種具有巨大能量的東西,將自己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備。

1483年的一天,萬戶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47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他命令他的僕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只見一位僕人手舉火把,來到萬戶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裡很害怕。」

萬戶問道:「怕什麼?」

那僕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萬戶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僕人們只好服從萬戶的命令,舉起了熊熊燃燒的火把。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地面上的人群發出歡呼。緊接著,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飛車繼續飛升。

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這樣,勇敢的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停止了。

萬戶乘坐火箭飛天,承載了人類的飛天夢想。他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事實上,火葯發明後,經進一步研究和推廣,在軍事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據宋代史學家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即今江西省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葯攻城的最早記載。

至兩宋時期,火葯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獻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桿前端縛火葯筒,點燃後利用火葯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鏃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馮繼升的祖父是一個煉丹家,馮繼升從小就在火葯堆中長大,他最初製成類似現在的鞭炮之類的物品,以供玩耍。後來漸漸發現火葯的膨脹力足以使房屋炸毀。

經過慢慢地摸索,發明了火箭。這種火箭是把火葯綁在箭頭上,用引線點著後射向敵人。引起大火而燒殺敵人或糧草等。

馮繼升把此方法獻給當時的皇帝,皇帝大悅,遂封給馮繼升一個專門監督製造火箭的中級官職。馮繼升上任後,曾為北宋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皇帝的嘉獎。

宋太祖滅南唐時,曾經使用過用弓弩發射的火箭和用炮拋射的火炮,正是因為改用裝有火葯的彈丸來代替石頭。

原來古代人打仗,距離近了用刀槍,遠了用弓箭,後來還用拋石機,把大石球拋出去,打擊距離較遠的敵人。

拋石機大約在我國春秋末期就出現了。《范蠡兵法》中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射二百步。」

拋石機就是最初的炮,炮就是拋的意思,最早拋的是石頭,所以是「石」字旁。至於「火」字旁的「炮」字,本來指一種烹飪的方法,或者一種制葯的方法。把這個「炮」字也作為武器的名詞來用,那是用了火葯以後的事情了。

第一枚以火葯作推力的火箭是宋代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於1000年製造的。使用方法是:點燃竹筒內的火葯,使其燃燒,產生推力,使火箭飛向敵陣,之後箭上所帶的火葯再次爆炸燃燒,殺傷敵人。

不久,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葯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葯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葯的燃燒性能。隨著火葯和火葯武器的發展,逐步過渡到利用火葯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黃、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葯,被稱為「黑火葯」或者叫「褐色火葯」。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

如果火葯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葯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葯,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葯的爆炸性能。

利用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

蒺藜火球、毒葯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至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

北宋與金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

《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葯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葯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葯的研究和生產。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是一部軍事網路全書,書中記載的火葯配方已經相當復雜,火器種類更是名目繁多。

如蒺藜火球,敵人騎兵奔來的時候,就將火球拋在地上。馬蹄被刺痛燒傷,馬就狂蹦亂跳,騎兵就神慌手亂,以致人仰馬翻,自相踐踏。此時,我軍乘機襲擊,必可獲勝。

又如毒葯煙球,球內除了裝有火葯,還裝有巴豆,砒霜之類的毒葯。這種球發射出去,爆炸燃燒,散出毒氣,殺傷敵人。

又如鐵火炮,火葯中摻進細碎而有稜角的鐵片,鐵片藉助火葯巨大的爆炸力,四處迸射。這很像現代的手雷、手榴彈。

又如霹靂炮,10多層紙裡面裝上火葯和石灰,火葯爆炸,石灰飛揚,可以灼傷敵人的眼睛。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3個火葯配方。火葯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可見火葯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宋代由於戰事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葯箭七千支,弓火葯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

這些都促進了火葯和火葯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期出現了管狀火器,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做成,先把火葯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葯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20餘條」。

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葯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

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說道,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

至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面,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

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面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千米。

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4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面。」火葯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

另外,《武備志》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扎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葯,由4支火箭推進。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葯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世界上首次使用火葯兵器的海戰發生在宋金之間。1161年9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進攻南宋。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岳飛部將、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

宋軍在戰區夜擊鼓為號,向金軍發起攻擊。當時南風正勁,宋軍前鋒艦隊首先向敵發起攻擊,放射火箭、火炮,焚燒敵艦。

金軍倉促迎戰,金軍船上的帆採用油絹製成,成了最好的引火物,強勁的南風將金艦隊吹擠在一起,風助火勢,一時間,烈焰沖天,數百艘金艦被煙火吞沒。

至當晚凌晨時,戰斗結束,殘余逃竄的幾十艘金軍艦被宋軍艦追擊50多千米後被殲滅。由於海戰失敗,陸上又受挫,導致金代朝廷內訌,最後完顏亮被殺,金軍的南侵以失敗告終。

這是火葯武器首次運用在海戰上面,並且發揮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❺ 航天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哪裡

航天技術可是有很多方面的
而且基本上都是最高端最前沿的技術
比如遙感技術在軍事上利用價值就很高

❻ 衛星在軍事上如何應用

如今,科學家們正在利用各種衛星密切關注著地球生態的變化。但是,太空中的5000顆衛星,並不都是為了保護地球,其中80%的衛星直接或間接服務於軍事。一方面,我們需要衛星監測地球環境,它給人類帶來種種福音;另一方面,衛星又給戰爭帶來極大的「實惠」,成為最具威脅的「殺手」。

早在1990年海灣戰爭時,軍事衛星就已名揚天下了。據統計,當時多國部隊調用的軍事衛星達90多顆,首開世界空間軍事史的先河。由於衛星功能十分強大,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的「獨立」大多也是出於保密的原因。事實上,從戰略角度看,誰佔領了空間,誰就佔領了地球,軍事衛星所起的作用可不能小看。

遠在人造衛星問世之初,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想稱霸世界,於是它們在加強軍備競賽的同時,在航天技術領域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在美、蘇研製發射的衛星或是空間飛行器中,80%以上是軍事應用衛星或者帶有軍事應用目的。軍事衛星的出現,大大改變了傳統的作戰觀念,增強了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使現代戰爭從海、陸、空的三維戰爭上升為海、陸、空、天的四維戰爭。

軍事衛星的應用范圍是很廣泛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太空間諜——偵察衛星

美、蘇早年研製的軍事衛星中,偵察衛星是數量最多、應用最廣的,起碼占衛星數量的70%。使用偵察衛星進行偵察,要比飛機偵察優越得多。這是因為衛星作為偵察的手段,具有許多的優點。

1?速度快

在低軌道運動的衛星,速度可達30000千米/小時,比飛機速度快一二十倍。

2?時間久

衛星的工作壽命可達2年,甚至更長,保證了偵察的連續性和長期性。

3?范圍廣

衛星居高臨下,視野開闊,能覆蓋地球上的大范圍地區,它拍的一張照片頂得上幾千架飛機的偵察效果。利用幾個衛星組網偵察,整個地球便可一覽無余。

4?限制少

衛星在外層空間飛行,不受國界、地理和氣候的限制,暢通無阻,可靠安全。

偵察衛星又分為照相偵察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太空的千里眼——照相偵察衛星

在各種偵察衛星中,照相偵察衛星發展得最早,數量最多,技術也最成熟,算得上「老大哥」了。

四百怎麼變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美分別俘獲了一批德國的導彈專家,美國人曾一度懷疑導彈能否作為戰略武器,而前蘇聯人則加緊了導彈武器的研製。

到1957年初,當美國人意識到導彈作為進攻性武器的潛力時,前蘇聯遠程導彈技術已明顯遙遙領先了。從此,美、蘇之間的導彈差距的陰影籠罩了美國。

就在東西方舉行裁軍會議之前,前蘇聯發表了聲明,多級洲際導彈已經成功地發射,可以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目前的防禦體系已經對它不起作用,以此對美國施加壓力。

當時,美國的國防部五角大樓立即安排了一次面向國會的答辯會,會議開了7個多小時,會後宣稱:前蘇聯超過了美國……美國在衛星和導彈計劃兩方面都落後了,前蘇聯在技術方面和宣傳上都把他們打敗了。甚至得出結論:不管美國現在准備做出什麼樣努力,前蘇聯在現代武器方面的優勢已經達到絕對的程度,以至於美國民族的存亡將取決於前蘇聯的仁慈。

1958年11月10日,當時的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以威脅的口吻宣布:四國佔領德國的狀態必須結束,美國佔領的西柏林必須變成自由城市。而到1961年,前蘇聯人又單方面宣布,把12月31日定為對德和約簽字的最後日期,靠著武器的優勢前蘇聯人發出了最後通牒,這就是有名的柏林危機,世界大戰似乎有一觸即發之勢。

正是因為有了比美國人先進的導彈技術,前蘇聯人才變得這么強硬。這著實嚇了美國人一大跳,因為據當時美國人估計,前蘇聯已經擁有數百枚洲際導彈。

為了揭開前蘇聯鐵幕後面的秘密,美國多次使用高空無人偵察機,企圖窺測前蘇聯甚至中國的秘密,但是,這種高空無人偵察機卻幾次被前蘇聯和我國擊落,說明這種飛機用途不大,迫使他們不得不另想辦法。最後,他們發現了最有效的「揭幕人」——偵察衛星。

就在1959年的2月28日,美國人用「雷神—阿金那」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偵察衛星——「發現者」,它是一顆可回收型的照相偵察衛星,在「發現者」衛星上裝有高解析度的攝影機,可以飛到敵方上空進行攝影偵察,然後再回收膠卷。

可是由於技術的不成熟,他們屢遭失敗,在連續失敗了12次之後,直到1960年8月10日發射的「發現者13」,才終於回收成功。

自那以後,美國不斷地發射這種衛星,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資料,美國人最初估計前蘇聯有400枚洲際導彈,後來減少到120枚,而到1961年6月,美國人又把原來估計的120枚洲際導彈的數量減少到只有60枚,減少了一半。他們這時發射了更多的偵察衛星,到9月份,通過多方面的偵察,確定前蘇聯人只有14枚洲際導彈,這時的美國人再也不怕前蘇聯人了,他們發現真正的導彈差距是在前蘇聯一方。

於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在會見前蘇聯的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時,態度強硬且帶有諷刺意味。他聲稱美國有確鑿的證據掌握了前蘇聯的導彈情況,而葛羅米柯不以為然。當肯尼迪把幾張關鍵的照片拿給葛羅米柯看時,葛羅米柯像泄了氣的皮球,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美國人會掌握得這么詳細。

就在他們會見後的第11天,赫魯曉夫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上,宣布了一個令大會代表和全世界都感到吃驚的決定。前蘇聯決定取消對德和約簽字日期的最後通牒,柏林危機化為烏有。

姑且不論美、蘇誰是誰非,這說明了偵察衛星對國際政治形勢起到了多麼巨大的作用。在此後的日子裡,美國和前蘇聯都大量地發射偵察衛星,互相窺測對方的秘密。

本·拉登想干什麼

本·拉登可能是美國政府曾經最頭疼的恐怖分子了,他製造的一系列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事件曾讓美國人大為惱怒,可又拿他沒有辦法。

本·拉登轉變他的恐怖主義策略,由大規模的恐怖襲擊轉向暗殺、放毒等方式。於是,本·拉登在全球建立了一個稱為「奧卡塔」的恐怖組織地下聯絡網,專門為他購買化學、生物、放射性甚至核材料,並在幾次小規模的恐怖活動中准備使用這些東西。此外,本·拉登還在阿富汗境內秘密建立了一個武器試驗室,這里雖說沒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可以說是非常的簡陋,只生產出一些化學毒劑,而且所使用的生產方法是從互聯網上學來的,但其中有一種名叫里脛皖毒劑的化學毒劑卻十分有害,這種毒是從蓖麻子里提煉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末,前蘇聯克格勃在倫敦鬧市區秘密刺殺了保加利亞著名的政治人物馬科夫,所用的凶器就是一把蘸了一點兒里脛毒劑的雨傘。

當本·拉登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准備利用毒劑大搞恐怖活動的時候,美國的照相偵察衛星卻早已注意到了他設在阿富汗境內的一個武器試驗室,並拍下了照片。據美國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情報官員向記者表示,美國情報部門一直懷疑本·拉登正在加緊研製生化武器,並在他的秘密營地里訓練恐怖分子如何使用毒劑進行暗殺,現在衛星終於為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盡管美國方面還沒有進一步的情報,能夠知道這家武器試驗室的內部情況,但從照片顯示的規模、位置和安全保衛情況來看,本·拉登還不能在這里製造出大量的生化毒劑來發動恐怖主義襲擊。

不管怎麼說,照相偵察衛星已為美國的反恐怖行動立了一功。

普查加詳察,誰也逃不過

作為太空的「秘密哨兵」,照相偵察衛星運用可見光照相,其地面解析度可達0?3米。在實際應用中,衛星通過無線電傳輸和回收艙返回兩種方法傳送圖像。無論是什麼樣的軍事目標,大至軍事基地,小到地面上的火炮、坦克、車輛,甚至單兵都逃不過它的眼睛。

照相偵察衛星還可按所執行的任務分為「普查型」和「詳察型」,普查型能對大面積地區進行快速偵察,從中發現可疑的地點,然後再由詳察型對該地點進行重復詳察。

超級間諜發展快

美國於1960年發射了第一顆照相偵察衛星,至今為止已發展到了第六代。

第一代是1962~1963年,共發射了36顆,但由於地面解析度較低,工作壽命較短,不久便被淘汰了。

第二代是1963~1966年,歷時3年,性能比第一代有所提高,發射數量總計87顆。

第三代是1966~1972年,前後6年,共發射了30顆,與第二代相比,它的偵察手段更多了,由於軌道高度較低,所拍照片的解析度可達0?3米。

第四代是被稱為「大鳥」的偵察衛星,從1971年6月15日發射以來,至今已有20顆。由於「大鳥」可以普查、詳察同時進行,同時攝影與電子傳輸相結合,這便大大提高了偵察效率,使美國能很快就得到了偵察照片。

第五代和第六代便是現在叱吒風雲的「鎖眼」系列衛星,它們不再使用膠卷,而改用實時傳送數字圖像的無線電方式,圖像能迅速傳回地面,而且不存在膠卷用完的問題。所以工作壽命最長可達3年。由於技術上十分先進,正在逐步取代現有的膠卷回收型衛星。

前蘇聯自1962年發射照相偵察衛星以來,也經歷了幾代的變遷。

第一代到第四代通過膠卷回收來得到情報,解析度從開始的1?4米達到後來的0?3米,一張照片可覆蓋100~170萬平方千米,第五代衛星也採用了與「鎖眼」衛星相似的數字圖像傳輸技術,它們的性能可以說各有所長。

俄羅斯接替前蘇聯繼續大力發展照相偵察衛星,先後發射了7顆第四代衛星,1顆第五代和1顆第六代衛星,而且性能和工作壽命均有很大提高。

太空竊聽器——電子偵察衛星

如果說照相偵察衛星是太空的眼睛,那麼電子偵察衛星就是太空的竊聽器,它可以聽到電子信號。

牧羊人發現的秘密

那是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新疆地區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一個牧羊人趕著一群羊在草地上放牧。不知不覺中,羊群跑得很散,於是牧羊人想把它們聚攏,可又沒有帶鞭子,他就想折一根樹枝當鞭子。可在平坦的草原上沒有樹,他怎麼也找不到樹枝。他往周圍尋找,終於發現在草叢中豎立有一根近兩米高的光禿的小樹,但沒有葉子,好像是乾枯了。牧羊人於是走了過去,要把它折斷。可萬萬沒想到,這棵「枯樹」還挺結實,怎麼也折不斷。更有趣的是,你把它彎下來,一鬆手,它馬上又彈起來,而且是螺旋狀的,你一壓它還能收縮,一放手它又彈出來了。這引起了牧羊人的好奇,他就想要看個究竟。當他沿著這棵「枯樹」向下看,想找到它的根時,結果發現這棵「枯樹」是從一塊「大石頭」上長出來的,這更奇怪了,他搬了一下,搬不動,再仔細一看,原來不是石頭,只是外表和顏色像石頭。

由於弄不清是什麼東西,於是他把這件事報告了當地政府。政府派了專家仔細地進行了研究,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原來這是一個用來收集我國有關電子情報的情報收集器,它專門收集地面雷達的情報。把它拆開來後,發現裡面有美國的標記,所以斷定是美國人所為。

那棵「枯樹」是情報收集器的天線,「石頭」只是情報收集器的偽裝,實際裡面有接收機、存儲器和發射機。情報收集器的接收機以固定的時間開機,並進行各種頻率的掃描。當我們的雷達工作時,它就可以通過天線接收這些信息,然後作為情報儲存起來。

當美國的衛星飛經我國的上空時,它再把情報通過「枯樹」一樣的天線發射上去。這樣,美國人的衛星就會接收到這些情報。把情報經過分析處理,它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雷達發射頻率、功率甚至它的位置。可以看出,這種接收情報的衛星就是一種電子偵察衛星。那麼,美國人是怎樣把這個「石頭」放在我們的草原上呢?原來,他們是通過飛機,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關掉飛機的發動機,偷偷地滑翔到我國,然後把它空投下來。在這個裝置上面有降落傘,所以不會摔壞,而且這種降落傘上塗了某種塗料,在它落地後不久,這種塗料會起化學反應把降落傘溶解了,最後,只剩下了這個情報收集器。

這些事件從另一方面講,也說明了電子偵察衛星在收集情報方面的重要性。

長江後浪推前浪

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電子偵察衛星不斷發展,由於電子設備越來越先進,現在電子偵察衛星已向800千米以上高度發展。衛星的位置越高,地面覆蓋就越廣,如果發射到地球同步軌道,覆蓋全球只需要3顆衛星,這便大大提高了監視的時效性。

電子偵察衛星的任務也從「專職」向「兼職」發展,以前的衛星只能執行一類任務,隨著衛星處理能力的加強,現在的電子偵察衛星已把竊聽電台通信和收集雷達信號集於一身。

現代電子偵察衛星還將加強生存能力,可以自我防禦。據稱,俄羅斯的電子偵察衛星不但具有反抗衛星武器襲擊的能力,本身還能攻擊其他的衛星,使它們失去工作能力。總之,電子偵察衛星正在向多功能、長壽命、偵察范圍廣泛等方向發展,隨著它自身電子偵察設備的不斷更新,它將與照相偵察衛星相結合,在未來的軍事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太空烽火台——導彈預警衛星

烽火台是中國古代邊關報警用的一種裝置,它可以用來向遠處傳遞消息、軍情。導彈預警衛星就類似於烽火台的功能,它能在太空及時發現敵方發射導彈的情況,提前做好攔截和防禦准備,所以說它是太空烽火台。

「愛國者」的「賢內助」

1991年1月18日凌晨0時30分,伊拉克首次發射了兩枚「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給以色列軍民帶來極大的威脅。

此後,伊拉克的氣焰更囂張了,又向沙特發射了兩枚「飛毛腿」導彈,其中一枚擊中了多國部隊的一個空軍基地,可另一枚的「運氣」就沒這么好了,它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行蹤已經暴露。當它正拖著長長的尾焰在空中飛行時,突然一道弧光劃破夜空,伴隨著一聲尖銳的嘯叫,緊接著空中傳來一聲巨響,並出現了一團巨大的火球。

原來,這是美軍首次用「愛國者」導彈成功地攔截「飛毛腿」導彈,從此拉開了導彈戰的序幕。在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達到80%,被譽為「飛毛腿」的「剋星」,但從戰後的統計數字來看,「愛國者」的實際攔截成功率只有9%,並不像戰爭中吹噓的那樣,但不管怎麼說,「愛國者」畢竟開創了「導彈戰」的先河。

那麼,「愛國者」導彈又怎麼知道「飛毛腿」導彈的位置,從而對它迎頭痛擊呢?原來它的背後還有一位幕後英雄,這就是導彈預警衛星,如果沒有它提供的預警信號和預警時間,那麼攔截任何導彈的計劃都只能成為泡影。

是誰出賣了「飛毛腿」

「飛毛腿」導彈的發射大多是在夜間,神不知鬼不覺。那麼導彈預警衛星又是如何做到先知先覺的呢?究竟是誰出賣了「飛毛腿」的行蹤呢?原來,「飛毛腿」導彈飛行時與火箭差不多,尾部會噴出熾熱的長長尾焰,就像一條大尾巴。尾焰的溫度非常高,可以達到3000攝氏度以上,這會產生強烈的紅外輻射。另外,尾焰的亮度也很高,尤其是導彈飛出大氣層後,因為大氣壓力降低,尾焰迅速膨脹,成為一條明亮的光帶。尾焰的紅外輻射和亮度便給了導彈預警衛星可乘之機,衛星上裝有紅外線探測器和電視攝像機,它們分別可以感受紅外線輻射和發現亮點。

預警衛星能在十幾秒內探測到導彈發射的尾焰,然後把信號迅速傳遞到地面,而「飛毛腿」導彈全程飛行時間約為7分鍾,有了預警衛星快速提供的信息,「愛國者」導彈就能贏得寶貴的4~5分鍾的防禦時間,使它能及時地上天進行攔截。

真相終於大白了,「飛毛腿」要怪只能怪它自己了。

怎說發生核爆炸

世界各國在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時,都盡量不讓外界所知,以防止別國得到自己核武器的發展動向、破壞能力等情報。

但是,核爆炸發生時會產生大量的X射線、γ射線和中子射線,而導彈預警衛星就裝有探測這些射線的儀器,所以它還「兼職」做做探測核爆炸的工作。實際上,很多衛星都是一星多能、一星多用的。

預警衛星的代表

有代表性的預警衛星就是美國的代號為647的早期預警衛星,在衛星上裝有一個巨大的紅外線望遠鏡探測器,探測器的鏡頭始終對准敵方的地區,而且鏡頭內的探測器可以以一定的速度不停地轉動,我們稱它為掃描。每隔10秒鍾探測器掃描一次,這可以擴大它的監視范圍。同時衛星上還裝有高解析度的電視攝像機,在沒有情況的時候,每隔30秒鍾向地面發送一次圖像,而一旦發現情況,比如敵方的導彈發射時,攝像機就會自動連續地向地面發送圖像,而且衛星上還有目標識別系統,可以識別雲層,甚至識別是真目標還是假目標。

美國人在1970~1982年,共發射了13顆預警衛星,一般由2~3顆衛星組成一個預警網。

太空海盜——海洋監視衛星

由於海洋佔全球總面積的3/4,所以海洋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海洋這個戰略要地。在浩瀚的大海上,游弋著各種現代化的船、潛艇、航空母艦等。這些都是來自海上的威脅,為了對付它們,同時提高己方艦隊及潛艇的遠洋作戰能力,海洋監視衛星就應運而生了。

「謝菲爾德」號的悲劇

1982年3月,在馬島地區爆發了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戰爭。

戰爭是由馬島的歸屬問題引起的,阿根廷先聲奪人,出兵佔領了該島,這使英國非常不滿,於是派出特混艦隊前往馬島,其中就有「謝菲爾德」號。

雖然特混艦隊於5月20日在馬島登陸後,僅用8天便控制了全島,但「謝菲爾德」號卻沒能逃脫它的厄運。

當時前蘇聯為了與美國較勁,在美國利用衛星向英國提供大量軍事情報的同時,把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的詳細位置一股腦兒地透露給了阿根廷,使阿根廷空軍輕松地就找到了毫無防備的「謝菲爾德」號,僅以一枚「飛魚」導彈就將它擊沉。

「謝菲爾德」號就這樣被前蘇聯的情報送上了不歸路。而前蘇聯得到的情報只是海洋監視衛星的一次「例行公事」。

「哼哈」二將本領高

海洋監視衛星有一種是雷達型的,它通過衛星上的雷達不停地發射雷達波,接收經目標反射後返回的雷達波信號,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及外形。海洋監視衛星一般以兩顆星為一組,成對地在同一軌道上運行,由於兩顆星同時工作,能消除或減少雜波的干擾,所以便於探測小目標。

另一種海洋監視衛星是電子偵察型的,它與電子偵察衛星原理一樣,由多顆衛星同時工作來接收艦載雷達發出的信號,以測定水面艦只的位置。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白雲」海洋監視衛星,它就是由1顆主衛星和3顆子衛星組成,多顆衛星同時測定目標方位,子衛星可以把數據傳到主衛星,由主衛星計算敵艦位置和速度,然後發回地面。

太空領航員——導航衛星

衛星在軍事上應用的另一種用途就是作為導航衛星。衛星作為導航的手段,改變了傳統的導航狀態,以往的導航設備都是在陸地上,作用距離近,對那些長期在海上游弋的軍艦、潛艇已經滿足不了要求,而且容易受到地面的干擾,所以遠遠不能滿足現代遠洋任務的需要。

導航衛星的優點

導航衛星作為新的導航手段,它具有傳統導航所沒有的優點。它一般發射到極地軌道上,也就是通過南北極的衛星軌道上,而且由幾顆甚至幾十顆距離相間的衛星組成衛星網,這樣就可以開展更大范圍和更為精確的導航。

導航衛星就像一個宇宙信標機,一位太空的領航員,所以也稱為宇宙信標導航。在導航衛星上除了裝有保證衛星正常工作的系統外,它的專用系統是高精度的信標機。

通過信標機,導航衛星可以向地球發射高精度的無線電信號。在海上航行的艦艇、潛艇上都裝有信號接收設備和自動處理設備,不管在多遠的距離和任何位置,都可以接收到這種信號,在對信號處理後,根據衛星的精確位置,它們隨時可以確定自己的地理位置。

導航衛星不但可以為艦艇導航,而且可以為陸地上的移動設備導航,比如為飛速前進的飛機、戰車、坦克、汽車進行導航。

另外,導航衛星除了精度高,不易受到攻擊,還可以全天候工作。所謂全天候是指24小時、各種環境條件下都可以工作。

幸運的美軍飛行員

1999年3月28日,北約向南聯盟發起了第四輪空襲。凌晨時分,美軍F-117A隱形戰斗機編隊從北約的一個空軍基地起飛,1小時後便到達了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上空,准備按計劃進行空中打擊。

此時,南聯盟防空部隊也發現了這些F-117A戰機。在地面防空雷達的協助下,一枚「薩姆-6」導彈騰空而起,以830米/秒的速度朝其中一架F-117A呼嘯而去。

這架F-117A時運不濟,被防空導彈迎了個正著,頓時失去了控制,向地面急劇下降,機上的美軍飛行員竭力操縱飛機,試圖向波黑方向逃竄,但已回天無力。

飛行員只得按下彈射座椅按鈕,棄機而逃。在夜幕的掩護下,降落傘帶著飛行員降落在距飛機墜毀處約15千米的地方。

南聯盟人民軍防空部隊發現這架F-117A飛機墜落後,立即派出部隊前去搜尋飛機殘骸和飛行員。天亮後,人們發現了飛機殘骸,可是周圍卻沒有飛行員的影子。

飛機墜毀兩天後,美軍方派出直升機潛入南斯拉夫境內,居然找到了這個飛行員,並帶他安全返回美軍在波黑的駐地。美國救援部隊是怎麼找到這個飛行員的?難道他們有特異功能嗎?是的,的確有特異功能,不過不是他們,而是另一個「傢伙」。

出類拔萃的導航星

這個「傢伙」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導航衛星系統,美國的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簡稱為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該系統由18顆均勻分布在3個軌道面上的衛星組成,它們的軌道高度約為20000千米,運行周期為12小時,定位的精確度在1米以內,這種衛星的抗干擾能力很強,可以同時滿足陸海空三軍的導航定位需要。

導航星有很多的功能,它可以為車輛、人員以及航空、航天、航海領域的飛機、衛星、船隻等進行導航和定位。

導航星的用戶數量幾乎是無限的,通過使用衛星導航接收機就可以直接同導航星聯系,達到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定位。

前面所說的那個美軍飛行員,就是在發出無線電呼救信號後,由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查明他所在的位置,美救援部隊才得以把他順利救回。

導航星是通過「時間測速」來工作的,每顆導航星都裝有一個原子鍾,它的誤差為每30萬年1秒,如果用戶也持有與衛星走時相同的時鍾,那麼在已知衛星信號發射時間的情況下,就能算出信號從衛星到用戶的傳播時間,乘以衛星信號的傳播速度,就是用戶到衛星的距離。如果能同時收到3顆衛星的距離,再根據衛星發射信號時的位置,就能算出用戶所在的位置。

太空殺手——反衛星衛星

我們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立的一面。對於衛星也是這樣,既然有人研製出了各種可以進行軍事行動的衛星,那麼就一定有人去研究另一種衛星,去克制它們,因此反衛星衛星就出現了。當然,反衛星衛星也是軍用衛星的一種。

因為衛星飛得很高,速度又快,用地面炮火是鞭長莫及的,只有用衛星或者別的空間飛行器去對付它,這就是反衛星衛星。它就像太空中的殺手,專門破壞或者擒拿別人的衛星。雖然反衛星衛星目前發展得還不完善,用得也不太多,但是它畢竟出現了。

誰弄「瞎」了衛星

1975年10月的一天,一顆美國預警衛星悄悄地來到了前蘇聯的西伯利亞上空,它的主要目標是對前蘇聯製造潛艇的海軍船塢進行偵察,與它結伴而來的還有一顆向地面轉發信號的中繼衛星,它們共同執行這項任務。

美國的這兩個「間諜」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正要不慌不忙地竊取情報,准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突然間,一束強烈的光線向其中一顆衛星射來,衛星用來竊取情報的裝置——它那明亮的「眼睛」瞬間便被弄瞎了,再看現在的它,就像個酗酒的醉漢,在空中失去了控制,無法保持平衡。此時,它的同樣也慘遭不測,同樣受到強光的攻擊,也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

幾分鍾後,等這「兩兄弟」逐漸恢復正常時,卻已經遠離前蘇聯船塢的方位,什麼也看不到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那束強光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前蘇聯的這個船塢確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這里正在研究潛艇水下發射多顆彈頭戰略彈道導彈,試驗多彈頭的分導技術。為了避免美國「間諜」們刺探到這些情況,前蘇聯人悄然使用了能發射強烈光束的最新武器,使美國的衛星變成了「瞎子」。

其實這種武器只是太空殺手的一種,就目前來說,太空「殺」星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

「殺」星三絕招

目前用於反衛星的手段有幾種:一是在反衛星上裝有殺傷性武器,如導彈、激光,甚至是一個大鐵塊,用於把對方的衛星破壞、摧毀,使它失去工作能力,無法繼續使用。

另一種方法就是利用無線電干擾的辦法,有人稱為電子對抗,就是由衛星發射強大的無線電波,用於干擾對方的通信,使它的指揮失靈,線路中斷,從而與地面失去聯系。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擒拿,這首先需要知道對方衛星的軌道,然後使反衛星衛星也進入這個軌道,跟蹤並接近被擒衛星,然後用機械手把衛星擒住,並裝入容器,甚至可以把它帶回地面。例如美國曾用太空梭把一顆已經出故障的衛星從軌道上抓回,在地面修復後,又發射上去。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這一方面的技術肯定還會有新的突破,但是我們希望這一技術的發展,不是用作攻擊對方的武器,而是用於修復出現故障的衛星,成為清除空間垃圾的有效手段,否則你攻擊我,我攻擊你,那豈不變成「天上大亂」了嗎?我們談的軍事應用衛星除了上述的幾種用途外,在軍事上還有許多其他用途,如國防通信、國防氣象等多方面。

❼ 古代風箏是怎樣被運用在軍事上的

風箏,由人牽引,靠風吹產生升力在空中飛翔的玩具。風箏在性質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英國約翰W.R泰勒和肯尼思,芒森認為「風箏的起源現在還不太清楚,看來它產生在遠東,大概產生在中國。」並說,「絕大多數中國古代記載中都講到,風箏是作戰工具。大約公元前200年,韓信將軍曾用一個風箏測量離敵寨的距離,而公元6世紀和9世紀,風箏曾用作聯絡信號。」

古今中外的許多史料都證明:風箏這種飛行器誕生在中國。中國人發明了風箏,並最早將風箏用於軍事。可以說,中國古代為了軍事斗爭的需要發明了風箏。

1.垓下之戰漢軍藉助風箏瓦解楚軍

公元前皿年,楚漢戰爭,漢王劉邦率軍追擊楚王項羽至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以南停止。遂派人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擊楚。韓信從齊國出兵,劉賈從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與韓信並行南下攻破城父(今安徽省毫州市東南的城父村),進兵至垓下(今安徽省壁縣東南)。這時,楚國的大司馬周殷叛楚,利用舒(今安徽省舒城縣)地滅亡六(今安徽省六安縣)地,出動習江郡的部隊跟隨劉賈、彭越會師於垓下。四路軍隊會師圍攻項羽。

項羽退駐垓下,兵少糧盡,劉邦的軍隊和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為了盡快攻人垓下城,捉拿項羽,淮陽侯韓信製作了一隻奇巧的大風箏,啟奏漢王劉邦,讓張良(子房)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同時,讓圍城的漢軍也唱起楚歌。歌聲傳人垓下城中,楚軍將士聽到楚歌觸歌生情,紛紛思念家鄉、想念親人,無心作戰。項羽在帳中「夜聞漢軍四面楚歌」,非常吃驚地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只好率領部下八百餘人突圍南逃,漢軍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逃至烏江邊,僅剩騎兵十餘人,自知兵敗,不能再與劉邦抗爭,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2.韓信攻未央宮運用風箏測量距離

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繼皇位,史稱漢高祖。劉邦稱帝年事已高,其子尚幼,異姓諸王中,韓信、彭英布等,皆能征善戰,對劉邦的帝位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北方匈奴日漸強大,常常引兵入侵漢邊關。對此,漢高祖劉邦採取了「對外和親,對內削平諸王」之策。

當時齊王韓信勢力最為強大,功高望重,成為劉邦首先剪除的目標。當垓下戰役剛一結束,天下大局已定,劉邦返回定陶,即急到韓信軍營,於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12月;奪回了韓信的軍權。隨即將韓信改封為楚王,命其建都於下邳,管轄淮北一帶地區,把齊地七十餘城、二千多里的地方,改封給自己的兒子齊王劉肥。一年後,劉邦以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為口實,採用陳平的計謀,設下「南遊雲夢」圈套,逮捕了韓信。韓信被押解回京師洛陽,但劉邦並未殺死他,而是將他貶封為淮陰侯,留在京師便於監視和控制他。

陳稀本是劉邦的寵臣,但屬異姓侯王,劉邦並不完全放心,陳稀被任命為鉅鹿守,上任之前向韓信辭別。韓信拉著陳稀的手,令左右人等迴避,然後對他說:「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公元前197年陳稀反叛劉邦。第二年冬,劉邦親率人討伐陳稀。但韓信稱病未與劉邦同去。韓信派人給陳稀送信說:「弟舉兵,於從此助公。」同時,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與襲呂後、太子。」呂後和太子居於未央宮,周圍有重兵把守,警衛森嚴。「高祖之徵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之遠近,欲以穿地隧人宮中也。」韓信利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地道戰法攻入未央宮去。

宋朝高承在《事物紀源》中說:「紙鳶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已經有了製作風箏的材料:絲綢、麻布和竹子。韓信製作的風箏帶著張良飛上天空,未必可信。目前國內外有關的航空書籍一般都認為風箏產生於中國,由漢朝將軍韓信發明。

3.羊侃利用風箏送詔書搬救兵

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誘說臨賀王蕭正德,願助其奪取政權。8月,侯景以誅朱異、徐鱗等為名,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起兵叛梁。梁以蕭范、蕭正表、柳仲禮、裴之高為南、北、西、東四道都督,命蕭綸統一指揮討侯景。侯景留王顯貴守壽陽,詐稱游獵,10月3日,襲擊佔領譙州(今安徽省滁州市)、歷陽(今安徽省和縣),兵臨長江。蕭正德駐軍丹陽(南京西南),陰以大船數十,濟景渡江。侯景由採石(安徽省當塗西北)渡江後,分兵襲擊姑孰(安徽省當塗西),進至慈湖(安徽省當塗北)。樑上下駭懼,乃以亘城王蕭大器總督城內各軍。侯景軍隊進至朱雀桁(南京南),蕭正德守宜陽門,迎侯景軍隊人城,遂圍台城(梁宮城)。侯景久攻台城不下,乃築長圍以斷其內外聯絡。梁武帝被侯景軍隊圍困在南京的台城。羊侃在城裡放風箏,想用風箏送出武帝詔書,搬請救兵解台城之圍,可是風箏被侯景部下射下來了,搬請救兵未成。

4.張伍利用風箏送出求援信臨浼城解圍

公兀781年,田悅率兵圍攻臨焰,守將張任利用風箏送出求援信,結果得到馬燧的及時救援,打退田悅,臨箔城解圍。這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利用風箏傳送信息成功的一例。

5.汴京之戰金軍風箏傳送書信

公兀191年(金正大九年)蒙軍在禹山(河南鄧縣西南)擊敗金軍後,蒙將拖雷留一支部隊牽制金軍,主力分道繼續北進,於第二年1月自唐州(河南唐河)直奔金都城汴京(河南開封)。金元帥完顏與蒙軍在襄城(河南襄城)戰敗,退回汴京。蒙軍圍城攻打,金軍堅守城池,兩軍相持不下。金軍用風箏傳遞書信給被俘將士,要他們作內應使蒙軍退兵,但此計未成。蒙軍猛烈攻城十六晝夜未克。兩軍共戰死百萬人,仍然相持不下,雙方只好議和。這是古代戰爭中運用風箏的又一例。

❽ 火葯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是什麼時候被用在軍事上的

根據宋朝人路振所著的《九國志》記載,有相關的信息:唐朝唐哀帝時期發機飛火。這個信息是目前為止歷史學家們認為的最早把火葯應用在軍事上的記錄。

南宋時期,火葯被應用在管狀兵器里,也就有了最早期的類似於槍的存在,當時被稱為火槍。不過可惜的是到了元明清三代,火葯在軍事上的應用就變得非常緩慢了。

❾ 火葯最早應用於軍事上是在什麼朝

· 火葯最早應用於軍事上是唐朝。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黑火葯。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內一。火葯在適當的容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爆破和子彈、炮彈的發射。

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火葯發明之後,利用拋石機拋擲火葯包以代替石頭和油脂火球。據宋代路振的《九國志》記載,唐哀帝時(十世紀),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葯攻城的最早記載。

❿ 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有哪些

高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

高技術使武器裝備產生八個方面的變化:偵察立體化專、打擊精確化屬,反應高速化、防護綜合化、控制智能化、電子武器化、信息多媒化、現裝年輕化。

高技術的運用使武器裝備在五個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是武器的毀傷效能劇增;

二是突防能力增強;

三是偵察監視能力擴展;

四是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機動能力更強。

(10)是當時什麼在軍事上的運用擴展閱讀

戰爭從來都是智慧的博弈和意志的比拼。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抗美援朝作戰,我軍的軍事科技都遠不如對手,我們之所以能夠最終擊退對手,靠的就是統帥們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以及將士們在前線靈活運用戰法,把人的智慧發揮到極致,達到以劣勝優的目的。

我軍的軍事高科技有了飛速發展,但同世界軍事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們強調發展高科技,但不能完全依賴高科技。只有創新戰法,用活軍事高科技,才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是當時什麼在軍事上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